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令狐文艳创作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令狐文艳创作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之令狐文艳创作

1、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余秋雨、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表现了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

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4、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小说。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5、寻根文学:是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阿城、贾平凹是当时的代表作家。6、伤痕文学:是70年代末到80年中期出现的“文革”的亲历者对历史创伤所提供的证言,揭露文革在人们心

灵深处留下的“伤痕”,以这种记忆为背景,表现“文革”有关文学作品被称之为“伤痕文学”。其作品主要描述了知青的命运,同时写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代表,还有《伤痕》、王亚平《神圣的使命》、陆文夫《献身》等等。7、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反思文学沿着伤痕小说的批判思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追溯极左思潮在文革之前的脉络,探究革命为什么会出现曲折,十年动乱为什么会产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精神等方面寻找文革历史的答案。反思文学对是伤痕文学的自然延伸,也是对历史浩劫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古华的《芙蓉镇》,张贤亮的《灵与肉》,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令狐文艳

8、改革文学: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出现了 '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贾平凹的、《浮躁》,蒋子龙的《开拓

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9朦胧诗: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最初以民间文学双月刊《今天》为阵地,活跃于80年代初,解体于1984年。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它以“叛逆”的精神,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10、第三代诗:第三代诗人不是属于某一个诗群的流派而是指前朦胧诗人之后出现的一大批诗人,又称“新生代”,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以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结体标志。代表诗人有韩东、于坚等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11、革命样板戏: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

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而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杜鹃山》。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12、《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年2月2日——20日,江青以受林彪“委托”的名义,在上海邀请部队的一些同志,就部队文艺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座谈,就写成《纪要》。《纪要》提出“文艺黑线专政论”,提出争创样板戏,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的任务,反映了毛泽东对文艺领域阶级斗争的严重估计和他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决心。

13、两结合:是1958年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文艺主张之一,即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革命的现实主义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革浪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夸张的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抒发政治理想。两结合替代了54文学以来的现实主义主流,带来了建国17年文学及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特征。

14、三突出:三突出是中国文革期间的文艺指导理论之一。由于受到江青等人的赞同和推广,被称为“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三突出指:1.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2.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 在英

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此后,由三突出为主心,衍生出了所谓散配成以及多侧面等突出英雄人物的文学游戏般的荒诞论谈。

15、杨朔散文模式:善于从微小的事物诗意化的描写中,发掘和提升初出重大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宏大主题,在结构上,开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

16、百花文学: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全国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需要解放思想,发扬民主,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一是对人性人情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探索。之后在文学创作领域里出现的大胆涉足禁区、批判和干预现实,或在艺术上进行探索的一些作品。作者是四五十年代之交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

17、政治抒情诗:出现于五六十年代,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它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郭小川和贺敬之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

18、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达到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

称。其特点是表现现代意识、异化问题和唯心主义。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