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精品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随着文化融合的加剧,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实质上是一种沟通。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存在不同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成为翻译任务的核心。
首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有很多方面,例如宗教习俗、历史传统、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概念理据、社会规范等。
在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时,需要翻译者了解中英文化的细微差别,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以便灵活地处理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减少文化转换所引发的不必要的问题。
其次,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共性化翻译策略和示范性翻译策略。
共性化翻译策略是通过寻找中英文化之间的共性,以确保语义翻译用语的一致性,来处理文化差异;而示范性翻译策略则是通过增加附件或解释来处理文化差异。
从翻译的角度考虑,这两种翻译策略的目的都是为了精准、真实、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再次,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向译者解释原文中文化元素的含义,以便更好地把握双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翻译者也可以仔细研究译文语境,通过局部改写的方式,调整句子表达的完整性,使译文更具有文化特色;另外,翻译者还可以考虑在文中加入插入语,将原文中的文化差异抗衡起来,这样也能够更好地进行文化转换。
总而言之,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要求翻译者要全面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要求翻译者拥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文化转换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化差异,较好地实现文化转换,同时也要做到保持原文语言和表达的完整性。
虽然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是一个挑战,但只有通过系统地深入研究文化差异,才能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翻译理想。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是指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本身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些习惯用语的理解和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翻译者通常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策略,以保证句子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一般来说,英汉习语翻译时,翻译者可以采用如下几种策略:
1、同义词替换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根据习惯用法,选择相应语言中拥有同义词的单词或短语来代替原语言中的习惯用法,以达到句子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直接翻译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直接将英语或汉语中的习惯用法翻译成相应语言中的习惯用法,不加修饰,使译文具有明确的意思并能够被接受。
3、按概念翻译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不将英汉习惯用法的具体语言形式翻译出来,而是根据习惯用法所指的概念,使用相应语言中的短语或词汇进行翻译。
4、用其他方式表达: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句子结构、句型、词汇等)来表达英汉习惯用法,从而达到一致的效果。
最后,英汉习语翻译需要翻译者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据文章内容和读者的背景知识,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不断深化了解和交流,跨文化交流日益重要。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英汉双语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同文化的重要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一直是译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如何在双语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这已成为当今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文化差异是指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心理性格,行为模式,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特色方面。
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民族文化表达能力的差异,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然而,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从而影响翻译质量。
为了更好地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采用多种翻译策略。
首先,译者可以考虑用原文表达的文化象征性成分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把原文的文化信息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使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在翻译后依旧具有完整意义。
其次,译者可以添加一些文化性色彩,使翻译结果在保持有效表达的同时得到加强。
最后,译者还可以采用文化背景的加工过程,让原文中的文化背景更好地与翻译文本的语境相结合,使翻译结果更加贴近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透彻的理解性。
此外,在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时,译者还需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
由于英汉在语言本身以及使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文化习惯也会随之而变。
例如,在中文中,表达“尊敬”的词语更多,而英文中,多为“respect”一词;在中文中,表达礼貌往往会多一些客气介词,而英文中则不会。
译者在处理这些所谓的文化习惯差异时,一定要谨言慎行,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进行灵活的处理。
总的来说,处理英汉双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采取多种方法。
首先,译者应当认真研究原文的文化内涵,结合译文的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文化信息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其次,要谨慎考虑文化习惯差异,不要让原文文化无法有效传达。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避免翻译出现误解和歧义现象。
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汇 短 语 上 体 现 得 非 常 明 显 。 国人 喜 欢 马 , 马 、 马 、 马成 英 养 骑 赛 为其 风 俗 。 国文 化 就属 于 典 型 的 “ 文 化 ” 所 以英 语 中有 关 英 马 马 的说 法 极 其 丰 富 。 : l h re 吹 牛 ) g t n n ’ hg o e 如 t k os ( a , e S ih r eo o h s ( 高 气 扬 )hre n os( 驾 齐 驱 ) 。 而 中 国是 传 统 的 趾 ,o dh r 并 s a e 等 然 农业 国 , 代 的牛 耕 生 活 使 汉 语 囤积 了大 量 的“ 文 化 ” 是 世 牛 牛 “ 苦耐劳 , 奋踏实” 吃 勤 的象 征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 就是 体 现 的 这种 情 结 。 反 在 英 语 中却 用 马 来 代 替 。 语 中 的 “ 黄 牛 ” 相 汉 老 翻 译 成 英 语 也 就 成 了a iig o e 不 光 如 此 . 英 语 言 中的 一 wln h r 。 l s 汉 些表 示颜 色 的 词 汇 也 沉 淀 了不 同 民情 的 文 化 。“ 色 ” 汉 语 红 在 中含 有极 强 的 褒 义 色 彩 ,大 红 大 紫 ” “ 显示 的 是成 功 和 富 贵 、 喜 庆 和 吉 祥 。与 此 相 反 , d 常 常 让 西 方 人 想 起 流 血 、 争 、 r 却 e 战 恐 怖 、 怒 和 危 险 , 有 较 强 的 贬 义 愤 含 二 、 译 策 略 翻 汉 英 文化 的 差 异 性 给 两 种 语 言 之 间 的 翻 译 带 来 了很 大 困 难 。但 是 , 并不 是 说 明 两 种 语 言 之 间就 不 能 相互 转 化 语 言 这 共 性 论 认 为 , 然 人 类 的语 言 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 , 是 由于 在 虽 但 生存 环 境 、 体 结 构 、 理 需 要 等 方 面 的 共 同 之 处 大 于 不 同 之 身 生 处 , 就 使 语 言 之 间 的 转 换 成 为 可 能 。C o k 的 普 遍 语 法 理 这 hmsy 论 也 从 另 一个 角 度 证 明 了语 言 之 间转 换 的 可 能 性 。如 果 说 每 种 语 言 都 能 表 达 所 指 的一 切 , 么 , 原 则 上 说 , 种 语 言 所 那 从 某 表 达 的一 切 都 能被 译 为 另 一 种 语 言 ( 毅 ) 不 同 语 言 之 间 的 蔡 。 这 种 转 换 常常 借 助 于 翻译 中 的异 化 和 归化 策 略 。 ( ) 一 异化 翻译 策略 异 化 就 是 不 改 变 原 文 的 文 化 、 言 、 体 等 特 征 传 达 原 文 语 文 的 内容 , 求 读 者 向 作 者 靠 拢 , 应 原 文 。 翻译 的前 提是 , 要 适 它 认 为语 言 是 有 差 异 的 .交 际 因 语 言 社 团 之 间 与语 言 社 团 之 内 的 文化 差 异 而 复 杂 化 。 化 翻 译 承 认 并 发 展 差 异 . 且 在 目的 语 异 并 中表 现 文 化 差 异 。异 化 翻 译 追 求 最 大 艰度 的 等 值 。 其 特 点 如 下 : 1不 完 全 遵 循 目的 语 的 语 言 与 语 篇 规 范 :2 在 适 当 的 时 () () 候 选 择 不 通 顺 、 涩 难 懂 的文 体 ;3 有 意 保 留 源 语 中 的 实 观 艰 () 材 料 或 采 用 目的语 中 的 古 词 语 :4 目的是 为 目的 语 读 者 提 供 () 次“ 前所 未 有 的 阅 读 经 验 ” 异 化 翻译 有 利 于 读 者 了 解 异 域 。 文 化 ;有 利 于 读 者 运 用 智 力 和 想 象 力 去 感 受 异 域 文 化 的 独 特 之 处 ; 利 于 丰 富 目的语 文 化 和 表 达 方 式 。 是 异 化 翻 译 也 有 有 但 自己 的 劣 势 , 常 常 使 译 文 句 式 生 硬 、 涩 难 懂 , 就 给 读 者 它 晦 这 带 来 了 阅 读 困难 。 常 见 的 异 化 翻 译 策 略 有 “ 译 法 ” “ 译 音 和 直 法” 。 等 ( ) 二 归化 翻 译 策 略 归 化 翻 译 就 是 遵 循 目的 语 文 化 的 当前 价 值 ,对 原 文 进 行 同化 翻 译 。该 翻 译 法 的 最 大 特 点 就 是 采 用 地 道 畅 通 的 目的 语 进行 翻译 。 同文化 之 间的差异 被掩 盖 . 不 目的 语 的 主 流 文 化 价 值 观 取 代 了译 人 语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归 化 翻译 有 其 自身 的 优 越 性 。对 于 译 者 来 说 , 全 面 了解 一 种 异 域 文 化 基 本 上 是 不 要 可 能 的 , 在 翻 译 过 程 中 因 为 对 本 族 文 化 的亲 切 感 和 认 同 感 , 往 往 会 采 取归 化 的 翻译 策 略 以 便 使 译 文 通 顺 。 这 样 , 于读 对 者来 说 . 可 以 避 免 文 化 冲突 , 自 己 的知 识 文化 范 嗣轻 松 容 就 在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

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
而语言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在中英文翻译中,文化差异是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
本文通过从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制度差异等方面分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合理应对这种差异。
1. 语言习惯的差异中、英文在语言结构、格调、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这就为中英互译带来了困难。
例如,在中文中有“失言”、“失态”的概念,而在英文中则常用“put one's foot in one's mouth”、“lose face”等表达方式。
此外,在英文中,表达目的的原因常常放在句首,而在中文中则常常放在句尾。
这些都是语言习惯上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
应对策略:应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熟悉两种语言的特点,以及语言所涉及的文化差异,来逐步提高对语言的应变能力。
此外,选用适当的翻译软件也是能够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 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重视家庭观念、同事间的关系,注重“人情味”以及对自己国家的尊重;而英国则以文化、法制等为基础,注重法律条文以及客观公正的原则。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因不同的语言表达而产生翻译上的偏差和误解。
应对策略: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中英互译时,要在语言上精准地表达出这种文化背景的内涵和特点。
3. 制度差异的差异中国和英国则在制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像英国一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拥有的中文官方用语体系在英国并不存在。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这是避免翻译错误和误解的重要一环。
应对策略:在翻译中需要尊重两国之间的制度差异,合理应对这种差异,以确保正确、准确地表达文本中涉及的概念,也避免在翻译过程中新增过多的意译内容。
最新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精品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拟从汉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
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文化是有地域性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
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
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
浅议英汉文化差异和翻译策略

英语中时态、语态、语气等表达较为严谨;汉语中则相对灵活。
翻译中需要注重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语境,避免出现歧义或误解。
在翻译中需要灵活运用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需要充分考虑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以便在译文中保留其原有的文化内涵。
需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02
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对交流的阻碍。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分析英汉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实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
研究范围
主要集中在语言与文化的宏观和微观层面。
01
02
03
02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信仰、艺术等。
广告类文本翻译实例
总结词
专业、严谨、创新
详细描述
科技类文本涉及专业知识和术语,因此翻译时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和技能。同时,要注意表述严谨,避免歧义和误导。此外,还需关注科技的最新发展,用创新的表述方式传达科技信息。
科技类文本翻译实例
05
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养
文化差异的认知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递和沟通。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整体语篇的理解和把握,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还需关注语篇的文体、语域特点及修辞手法等。
语篇意识
提高译者语言能力及语篇意识
熟悉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了解源语言文化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
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文化是有地域性的。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
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
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
象我们熟知的习语;;等就囊括其中。
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
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
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
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
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
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
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
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
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
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
诸如吹牛;’趾高气扬;并驾齐驱等等。
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
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
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
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
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
与此相反,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
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
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
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
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
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异化翻译策略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
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
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
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
其特点如下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
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