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的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共7套)附
答案解析
本文档共包含七套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真题,每套试卷均附有答案及解析,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练。
在备考阶段,通过多做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应对高考中的古诗文阅读部分。
以下是七套试题的简要概述:
第一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二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稍高。
第三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四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 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五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较高。
第六套
此套试题共分两部分,包括古文阅读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四篇古诗,难度适中。
第七套
此套试题共分三部分,包括古文阅读、词语解释和古诗鉴赏。
诗鉴赏部分包括三篇古诗,难度稍高。
希望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对考生备战高考古诗文阅读部分有所帮助。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1997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1)B (2)D1999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雨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智慧,表达了诗人对及时雨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知时节”和“当春乃发生”,诗人描绘了春雨的及时和珍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向往和喜爱。
2. 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夜雨后,天空乌云密布,而江面上的船只灯火明亮的画面。
通过“野径云俱黑”与“江船火独明”的对比,诗人突出了雨后夜晚的宁静与江船灯火的明亮,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夜雨景图。
同时,这也与前文的“好雨”相呼应,表现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赞美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这首词的上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中,“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中的“雨疏风骤”和“浓睡不消残酒”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词人通过“雨疏风骤”描绘了昨夜风雨交加的景象,而“浓睡不消残酒”则表达了词人因酒意未消而沉睡的状态。
这里的风雨和残酒共同营造了一种愁绪的氛围,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4. 词的下片“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中,“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海棠依旧”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试问卷帘人”的询问,得知海棠花依旧盛开,但随即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
这里的“海棠依旧”与“绿肥红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哀愁。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2024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
②本句首字原缺。
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
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鹦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C2.“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二、2024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D2.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近五年高考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分析详表

主观题:炼字分析
词语理解
2020上海卷
宋诗
江上
羁旅诗
孔武仲
羁旅寂寞萧索
慷慨激昂少年壮志
积极入世,兼济天下
喜
映衬
乐景消散悲情
直接抒情
客观题:诗句理解
主观题:补充题目
主观题:情感表达
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
宋诗
题许道宁画
题画诗
陈与义
赞画
喜
借景抒情
客观题:诗句理解
主观题:尾联含意、诗人评价
词语理解、情感
无
2017全国新课标Ⅱ卷
宋诗
送子由使契丹
送别诗
苏轼
送别、劝慰、告诫
悲/喜
用典
客观题:典故分析
主观题:诗人性格
词语理解、情感
2017全国新课标Ⅲ卷
唐诗
编辑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赠送酬答诗
白居易
戏谑友人、夸耀自己;无奈、自嘲
喜/悲
客观题:诗词理解
主观题:情感分析
词语理解
2017浙江卷
悲喜
主观题:前两联分析
主观题:尾联情感
词语理解
2018天津卷
东晋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田园诗
陶渊明
宁静、矛盾
悲喜
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客观题:诗词理解
主观题:意境分析
主观题:尾句情感
词语理解
2018浙江卷
唐诗
送王昌龄
送别诗
李颀
幽淡惆怅
依依不舍
悲
点染
主观题:诗词、感情
主观题:点染手法
词语理解
2017北京卷
高考全国卷古诗歌鉴赏真题附解析

2023 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与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德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期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成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答案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更加见出考场的庄重安静;③强化作者布满期望的喜悦之情。
2023 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此题共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知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展仿照,这从侧面说明白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小题2】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四周,白日
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辽阔壮美。
【小题2】这首诗中运用了以下修辞手法:
①比喻:如“白日依山尽”,将太阳与山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象。
②夸张:如“欲穷千里目”,夸张地表达了诗人渴望登高远望的愿望。
③拟人:如“黄河入海流”,将黄河赋予了人的特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奔腾不息的景象。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人登上鹳雀楼,远眺
四周,感叹祖国河山的壮丽,表达了自己渴望登高远望、追求更高境界的思想感情。
同时,这首诗也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不断攀登,追求更高的目标。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高考真题解读]1.(2015•新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残春旅舍[唐]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2015•新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唐]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_________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_________答案(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诗句鉴赏
2013年---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1《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1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这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析:
1.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2.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环境的凄冷。
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1--【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析:1.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三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夕阳余晖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1---【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2。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于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2.槎(cha 第三声):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青葱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解析】: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010年---安徽卷
岁暮1---【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变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2,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1.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ang中)。
2.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洲、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进展,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2014---安徽卷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彦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
表达了留春之意。
“凌波寸不移”写观
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
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
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
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
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
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
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