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差异以及传承关系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差异以及传承关系

内容提要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承传关系。

一是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

现代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烙印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心理情结。

二是感物兴会的意象思维特征。

主要体现为“感物起情”与“感物兴思”的传统的比兴意象思维特征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三是意境化的意象审美旨趣。

分别从意象的有机性融合、意象的虚实相生、意象的哲理化意境等方面分析了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同时,也分别相应地讨论了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传统承传中的现代性发展。

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比较多的是受到了西方现代诗歌观念与诗歌形式的影响。

然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有力量的。

借鉴传统的自觉性与潜在性的影响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复杂的传承关系,在对传统的接受中又自觉地表现出现代诗人主体的个性化创造,这在诗歌意象艺术方面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意象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呈现方式,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都凝聚于意象中,诗人与读者主要靠意象交流情感,沟通心灵。

古代诗歌意象与现代诗歌的意象关系是丰富复杂的,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在意象艺术方面的承传关系,同时也兼论承传关系中现代诗人对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发展。

一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在中外诗学范畴中,意象是一个内涵丰富,众说纷纭的概念之一。

但是,把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的这一观点是较普遍认可的。

客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或物象引发主体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化心态与审美倾向,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中国古代诗人与中国现代诗人在意象的经营上有着鲜明的共性。

首先,对自然物象的相亲相近,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是古今诗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其中深刻烙印着传统的文化心理情结。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遵四时以叹逝,赡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变革

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
变革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艺创作中既得到了传承也经历了变革。

现代艺术家和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1.传承:
经典挖掘与传播:现代文艺创作中,许多作品都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如电视剧、电影、舞台剧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古典诗词的重新演绎,使经典诗词更加深入人心。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在现代文艺作品中,古典诗词常常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如将古诗文融入现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变革:
创新性发展:现代创作者在保留古典诗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

例如,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流行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跨媒介融合:古典诗词不再仅限于文字,而是通过跨媒介的方式,如动画、游戏、虚拟现实等,使其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3.文化自觉与自信:
现代文艺创作中的古典诗词传承与变革,体现了中国文
化自觉和自信。

创作者们通过古典诗词的现代化表达,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国际交流与影响: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古典诗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国外艺术家和学者也开始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研究和创作,使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总之,中国古典诗词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传承与变革,既是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这一过程不仅使古典诗词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也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继承与创新

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继承与创新概述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涉及到当代文学创作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文化变迁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当代诗人如何面对古代诗词遗产,并加以继承和创新,成为了文学界和读者关注的焦点。

继承——传承经典1.古典形式的延续:当代诗人保留了古典诗歌的韵律、格律等形式元素,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传统诗歌的美感和魅力。

2.主题与意象的延续:当代诗人通过借用古代作品中的主题、意象等元素,引发读者联想并产生共鸣。

他们以此表达自己对历史、文化和情感等方面的思考。

创新——超越传统1.表达方式的创新:当代诗人尝试突破传统模式,采用现代语言、技巧和手法进行表达。

例如,他们使用非常规语言结构、大胆运用隐喻与象征手法等,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个性。

2.内容的拓展与时代对话:当代诗人关注当下社会、科技和环境等议题,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并呈现出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他们通过创新的主题和观点,展示了对当代社会状况的反思和探讨。

继承与创新的平衡1.追求历史传统:在继承古典诗词时,当代诗人注重尊重历史传统,在语言、想象力和审美上体现出传统中美学价值。

2.反思与突破:同时,当代诗人还勇于挑战传统限制,并试图寻找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也是探索未来文学道路的开拓者。

结论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代诗人面临的挑战。

无论是对古代诗词经典进行延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追寻并表达独特视角,当代诗人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文学路径。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诗歌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创作,丰富了当代文化的内涵。

同时,他们也成为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的桥梁,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欣赏体验和思考路径。

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我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承。

它以其丰富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学语境的转变,我国新诗在传承古典诗歌的也进行了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就我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一、继承1.传统题材的延续我国新诗在继承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对古典诗歌中的传统题材进行延续。

对山水、花鸟、田园等题材的表现,我国新诗在情感和意境上进行了深化和提升,使传统的题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2.诗歌形式的传承我国新诗在形式上延续了古典诗歌的特点,如继承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同时也开展了对格律的重新诠释和创新。

这种传承保留了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同时又符合了现代诗歌的表现需求。

3.文化传统的继承我国新诗在继承古典诗歌的也继承了我国文化的传统,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积淀进行了传承和承担。

在我国新诗中,可以看到对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我国新诗具有了浓厚的我国文化气息。

二、发展1.现代意识的融入我国新诗在继承古典诗歌的基础上,也不断地融入现代意识,表现了对当代社会生活、人们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的关注。

这种现代意识的融入使我国新诗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使其更贴近当代的生活和文化。

2.感情表达的多样化相比古典诗歌的典雅含蓄,我国新诗在感情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

新诗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等进行了深刻的表达,使我国新诗更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3.形式语言的创新我国新诗在形式语言上进行了多样化的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格律体裁。

比如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的出现,为我国新诗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

三、继承与发展的结合我国新诗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继承与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古典诗歌为我国新诗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歌技艺,而我国新诗则在继承古典诗歌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艺术上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

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
中国现代诗歌与 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略论
王泽龙
内容提要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承传关 系 。一是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 。现代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 , 烙印着深 刻的传统文化心理情结 。二是感物兴会的意象思维特征 。主要体现为 “感物起情” 与 “感物兴思”的传统的比兴意象思维特征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三是意境化的意象 审美旨趣 。分别从意象的有机性融合 、意象的虚实相生 、意象的哲理化意境等方面 分析了古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同时 , 也分别相应地讨论了现代诗歌意象艺术 在传统承传中的现代性发展 。
一 凝合于自然的意象审美心理
在中外诗学范畴中 , 意象是一个内涵丰富 , 众 说纷纭的概念之一 。但是 , 把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 感互渗的审美产物的这一观点是较普遍认可的 。客
·116 ·
观物象是意象中的基本的要素 , 选择什么样的物象 入诗 , 主体对物象取什么样的心态 , 或物象引发主 体什么样的情感 , 可以因其异同透视诗人特有的文 化心态与审美倾向 , 辨识意象艺术所蕴含的民族性 与时代性特征 。中国古代诗人与中国现代诗人在意 象的经营上有着鲜明的共性 。首先 , 对自然物象的 相亲相近 , 诗人心灵与自然意象的凝合 , 是古今诗 歌意象最为突出的共性特征 , 其中深刻烙印着传统 的文化心理情结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 : “遵四 时以叹逝 , 赡万物而思纷 ; 悲落叶于劲秋 , 喜柔条 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 , 志眇眇而临云”。一位日 本汉学家指出 : “在中国古典诗里 , 季节与季节感 作为题材与意象 , 几乎构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 。只 要设想一下 , 从历来被视为古今绝唱的诸作品中除 掉这一要素会如何 , 这种不可或缺的程度立刻就会 清楚了 。”①古代诗歌中的季节感特别突出 。如春秋 意象 , 从《诗经》、《楚辞》以来 , 频繁出现的是伤 春 、悲 春 、惜 春 、叹 春 、春 恨 、春 愁 ; 悲 秋 、惊 秋 、秋怀 、秋思等 。季节感的产生又是与自然意象 紧密相关的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意象现象构成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哲理、优美的语言形式和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持续影响着现代的文学创作。

现代传承古典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继承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现代诗歌创作仍然延续了古典诗歌的韵律和格律等艺术形式,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现代诗歌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

2. 引入古典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现代诗人在创作中常常引入古典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如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爱情等,并通过现代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诠释和创造。

这种传承使得古典诗歌的思想精华得以在现代文学中延续。

3. 借鉴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现代诗人在写作中经常借鉴古人的修辞技巧和写作方法,如借景抒情、抒发情感、以物喻人等,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借鉴使得现代诗歌在形式和情感上与古代诗歌相互呼应。

4. 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与创新:现代诗人在传承古典诗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尝试,例如在诗歌创作中引入自由诗、白话诗等新的文学形式,以扩展古典诗歌的表现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语言需求。

总的来说,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发展,使得古典诗歌的精神价值得以在现代文学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借鉴与创新

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借鉴与创新

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借鉴与创新1. 引言当代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当代诗人如何借鉴和创新古代诗词,以及这种借鉴和创新给当代诗歌带来的影响。

2. 古代诗词的价值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充满了智慧和审美价值。

通过对古人经典作品的研究与借鉴,当代诗人能够汲取前人智慧,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

古体诗和近体诗都可以为当代作家提供灵感和素材。

3. 当代诗人对古体诗的借鉴与创新3.1 借鉴:当代诗人通过继承传统格律、押韵等元素,将古体诗融入到现实生活、时事话题中,使其更加贴近现代读者。

他们运用古代诗歌的形式和表达方式,表达个人情感、社会观察和思考。

3.2 创新:当代诗人在借鉴古体诗的基础上,也勇于创新。

他们突破传统格律限制,自由运用语言和意象,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写作风格。

同时,他们将个人经历和当代社会问题融入古体诗中,使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4. 当代诗人对近体诗的借鉴与创新4.1 借鉴:当代诗人通过学习近体诗的创作技巧、节奏感和音韵规律等要素,使得他们的近体诗作品更加丰富而有魅力。

借鉴近体诗还能让当代诗人拓宽自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上更具多样性。

4.2 创新:当代诗人在借鉴近体诗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领域。

他们大胆尝试非常规主题、现代情感表达,以及各种新奇文学手法。

这种创新使得近体诗在当代重焕生机,成为现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5. 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影响当代诗人对古代诗词的借鉴与创新不仅拓宽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表达领域,也让这些经典作品更加富有活力。

他们通过赋予古代诗词新的内容和意义,为当代文学带来了新的血液与灵感。

同时,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与承继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播和保护。

6. 结论借鉴与创新是文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代诗人通过借鉴和创新古代诗词,拓宽了自己写作的思路和能力。

这种借鉴与创新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形式,也延续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古韵新意:现代诗人继承与创新传统诗歌的尝试》

《古韵新意:现代诗人继承与创新传统诗歌的尝试》

古韵新意:现代诗人继承与创新传统诗歌的尝试介绍在现代社会中,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诗歌形式逐渐受到挑战。

本文将探讨现代诗人如何继承并创新传统诗歌,在古韵中融入新意,使诗歌重新焕发活力。

继承古典传统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

古典诗人如李白、杜甫等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打造了优秀的作品。

现代诗人深受这些古代大师们的启发,并试图延续他们的创作精神。

表达情感与抒发思想传统诗歌强调情感表达和思想抒发。

现代诗人沿袭了这一特点,并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将其体现出来。

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并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词句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

借鉴韵律与节奏传统诗歌常常采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以增加作品的美感和音乐性。

现代诗人在继承这种传统的同时,也注重探索新的韵律和节奏形式,使诗歌更富有现代感和多样性。

创新与突破尽管现代诗人借鉴了传统诗歌的优秀元素,但他们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积极探索创新,并为传统诗歌注入新的活力。

尝试新题材与主题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涌现出各种新兴事物和社会问题。

现代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题材和主题,并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社会变革和个体命运等方面的思考。

探索多元化写作方式传统诗歌形式相对固定,限制了创作可能性。

然而,现代诗人勇于挑战束缚,通过使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多种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思想。

他们尝试使用多元化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形式,为诗歌带来新的变革。

融合跨文化元素如今,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现代诗人将跨文化元素引入诗歌创作中,融合不同文学传统和审美观念,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结论现代诗人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同时,通过个人的创新和突破使其焕发新生。

他们通过表达情感与思想、借鉴韵律与节奏、尝试新题材与主题以及探索多元化写作方式等手法,使古韵与新意相结合,在当代社会仍然引领着诗歌艺术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刊期号】200101【原刊页号】55~62【分类号】J3【分类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0104【标题】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作者】朱寿桐【作者简介】朱寿桐(1958.1—),男,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著作有《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下卷)等多种。

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表现传统。

这一传统主要得之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

古典诗歌的意象表现给了现代诗歌艺术以深刻的启迪,同时也成为现代诗歌意象营造所改造的对象。

现代诗人有一部分直接承继了古诗意象,但对其加以现代性的改造;更多的诗人则从相反的思路理解和营造意象,使得新诗的意象成为具有非传统化的、体现出现代风采的诗性载体。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歌/古典意象/继承/改造【正文】中图分类号:T2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59(2001)01-0055-08一中国现代诗人对诗歌意象的认识和把握的自觉意识主要来自现代主义观念和作品的影响,但在创作过程中,他们诗歌意象的设计往往与中国传统诗歌意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但由于体格和制式的限制,在表现诗人较为复杂的思想情绪时,就不能靠简单的形象比喻来完成,而必须有赖于密切型的意象;同时,中国古代诗歌成就已有了两千多年的积累,作为历史沉淀,其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精华往往都压缩在意象的光盘上,因而作为现代人唤起的对于古代诗歌乃至于古代文明的情绪记忆,便很自然地通过意象得以体现。

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中没有明确过“意象”的概念,但这并非说传统诗人们就没有总结过“意象”现象。

其实,当古老的“比兴”说初露头角时,人们便可以从中得到有关“意象”揭示的信息。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解释“比兴”说时已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比兴”的意象内含:“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而且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意即一比可指多义,正是意象化的特征。

周作人在为刘半农《场鞭集》所作的序言中也承认,中国传统的“兴”可与西方的“象征融合,构成诗化意象。

到了清代,诗批家们已经明白地发现了中国诗歌的意象化传统。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这样总结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显然,这里的“烟霞”、“草树”已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凝聚着诗人所体验的“山之精神”和“春之精神”等精神意含的意象了。

这段话不仅说明诗歌创作意象化的普遍化,而且也揭示了在传统诗歌表现格局中,以及在传统表现语汇的限制中,诗歌的意象化表现乃是一种必然的取法。

虽然作为现代诗歌文化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化、反抗传统为价值指向的,但任何一个偏激地反传统的诗人也不可能摆脱优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深刻影响,胡适的“放脚体”新诗中就有传统意象的闪现,“五四”时代的那批诗人几乎都曾像胡适那样为挣脱不掉传统意象的缧绁而苦恼过。

更不必说在新诗创作面临着从最初得到解放时的粗暴发泄到建立新的审美规范的艰难选择时,诗人们的思维定势将不会像前述诗人那样拘囿在新旧文化对垒的框架之中,而只以是否有益于在新的诗歌形式下的思想情绪的表达为依据;何况现代诗人毕竟是喝传统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各种文化遗传信息显然会在他们不再对传统进行设防的自由心态中发挥作用。

于是,传统诗歌的意象几乎就从未间断过在新诗创作中的影响,而在像李金发这样的超越了新旧对垒的文化价值观的现代主义诗人中,传统意象的出现更是屡见不鲜。

李金发新奇怪异的象征诗最初出现的时候,一度引起舆论大哗。

人们在惊疑于其语言风格的怪诞别扭之外,还极反感于它的凭借古语而又食古不化。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这是他《弃妇》中的开头,确实既泥古而又悖古,面目奇特而可憎。

殊不知他正是在超越了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的,既不是想张扬古代诗歌文化以向新文学示威,也不是想改造传统诗歌以适应新观念的表现,而只是本着有利于表现的原则,试图对诗歌的格式、范型作一种探索。

他在《微雨》的“导言”中指出:“中国自文学革新后,诗界成为无治状态,对于全诗的体裁,或使多少人不满意,但这不紧要,苟能表现一切。

”“苟能表现一切”是他的唯一依据,在这样的依据上他既可以运用传统的表达,又可以探索新异的诗路,于是他的诗歌便显得那么怪异。

而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即能对这样的怪异抱宽容乃至赞赏的态度,尽管它未必理想,甚至未必妥当,因为真诚的尝试者和勇敢的探索者是不受谴责的。

超越于新旧文化价值观念,李金发一方面带着“异国的薰香”,带着法国象征主义的审美原则,一方面又不敢贸然照搬这些原则,便在尝试和探索中自然而然地向传统语体寻求承载的途径,这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显得那么古拙。

更重要的是,象征主义那种“先锋”化的诗思对于最初的接受者和尝试得李金发来说,即使假借传统语体之力也还是难以把握的,在这样一种天地悠悠、茫然无措的情形下,尝试者和探索家的正常心态便是向前例寻证,以获得有力的心理支撑。

于是,李金发较之他以前的任何一个现代诗人都更注意采用古典意象装点自己的现代诗思。

他的充满古意的诗歌意象应该比他诗中时常出现的传统语体更有蕴味。

他这样描写他所观察到的《秋》:“勾留片刻,你将见斜阳送落叶上道”。

斜阳古道,西风落叶,是中国古代诗歌典型的秋肃意象,李金发信手拈来,不着痕迹,表现出较深厚的古代文化素养。

他的《夜之歌》则唱道:“神奇之年岁,/我将食园中香草而了之”,也在仿佛不介意间借用了可追溯至屈原《离骚》的“香草”意象,量得古意幽幽,内涵深湛。

许多“五四”时代的诗人都曾热衷于从古典意象中吸取灵感,由此写出别开生面的诗作。

郭沫若所吟诵的火中凤凰、吞月天狗、天上街市等,无不借鉴或直接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意象,冯至最著名的叙事抒情诗《蚕马》即是想从古代神异传说中吸取养分的,蚕马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意象,给诗人和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到了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新月派时代,诗歌中的古典意象便呈示出相当普遍的趋势。

闻一多的诗中多咏“红烛”、“红荷”、“红豆”,分别表现出对这些古典意象的浓厚兴趣,有时还直接借助古典意象转达自己的感受,如对太阳描写的“六龙骖驾”和“神速金乌”意象的借用。

在《奇迹》一诗中,他写有这样的诗句:“我听见阊阖的户枢砉然一响,紫霄上/传来一片衣裙綷——那便是奇迹——”为了表现神秘的异香,传达阊阖里“衣裙”之声繁缛雍容,诗人选用了“綷”这一古雅的象声词,唤起人们对《离骚》中“纷綷兮纨素声”的幽幽意象的忆念。

徐志摩对古典意象的兴趣也颇浓厚,他的新月派同人发现,单就《康桥再会罢》一诗,便能寻找出十几个古典意象来。

新月派诗人孙大雨对中国古典文学意象也运用得较为自如。

他的《一支芦笛》吹奏起来简直是神奇无比,不仅能招引凤凰来仪,还能号召鹏鸟来朝——“自从我有了这一支芦笛,/从来我不曾吹弄过一声,/……我只须轻轻地吹上一声,/文凤,苍鹰,与负天的鹏鸟,……都会飞舞着纷纷来朝。

”“文凤”和“鹏鸟”所代表的意象充满着神奇和高贵,饱含着悠远和华丽,运用了这样的意象,便使诗歌像是在述说一个古幽迷人的故事,抑或是忆恋一场七彩迷离的梦幻。

戴望舒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成功借鉴使他得以成为30年代首屈一指的诗人。

也许是针对文学革命时期的“不用典”之论,戴望舒力图为运用传统意象进行辩护,认为“旧的古典的应用是无可反对的,在它给予我们一个新情绪的时候。

”(注:《望舒诗论》,《现代》第2卷第1期。

)这其实也表露了他在选用古典意象时的基本原则:一是对于旧典应不加忌讳地放手运用,二是从古典意象中孕育新的情绪,或将新情绪诉诸旧意象作表现。

这样的观念使得他在诗思运作过程中常不经意地拈来古诗意象,从而使诗意显示出葱茏的古雅意味。

他在《寂寞》中写到“园中野草渐离离”,一方面自己“寄魂于离离的野草”,另一方面由“离离”二字唤起古代名诗中“一岁一枯荣”的仓凉意境,委婉而精切地表现出“寂寞”凄惋的情怀。

他的《我思想》一诗直接取用古代文化意象,分明告诉我们那原是他的灵感之源。

固然这里不排除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像,但激活戴望舒情绪感应的主要因素还是《庄子》中飘忽无定,彼此模糊的蝴蝶意象:“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在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

”较之庄子的蝴蝶意象,诗中的蝴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色彩减轻了,而多了层勃郁的诗意和诗性想象的成分:幻想到万年后的小花的呼唤,体验着在“无梦无醒的云雾”中逍遥游荡的轻妙。

如果不借助蝴蝶的古典意象,要抒述这样的情绪确实相当困难;古典意象的加入则使得诗人在表现自己的情绪时直有举重若轻,得心应手之感。

何况,戴望舒写诗时也不光受他所说的“新情绪”驱使,他自己在情致中便有相当多的古雅趣味,诚如他在《古意答客问》中所言:“所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头明月枕边书”。

照着“窗头明月”,读着枕边闲书,雅静、幽闲、心旷神怡:悠悠的古意,悠悠的诗情,悠悠不尽的慕古情怀。

有着这样的“古意”雅情,戴望舒几乎每一作诗,便沉陷于古典意象的包围之中。

连连不断的古典意象启发着他,使得他比其他诗人多了一份灵感的源泉,于是他能写出《雨巷》这样堪称典范的现代诗,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雅号。

《雨巷》属于戴望舒说的那种通过旧的意象表现新情绪的代表性诗歌。

谁都能一眼看出此诗直接采用了古代诗歌中的丁香意象,但是,戴望舒没有简单地重复表现古典的丁香意象所包含的意绪,而是以古典意象固有的意绪作序引,借题发挥地表现自己新的体验,新的情感。

在李商隐等古人的意象世界里,“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南唐李璟的《浣溪沙》词中更咏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他们所构筑的春风细雨之中丁香结愁的意象和意境,正是戴望舒此诗之所本。

但戴望舒并没有把此诗真的写成“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注: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没有在“愁”字上大做文章,虽然他每每写到“愁怨”“忧愁”,可将这些传统意象的内容赋予了一位假想中的姑娘,这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是他对古典诗歌中有关意象的复合印象的人格化体现,以她的恍惚出现又飘然而逝来表现诗人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情绪体验。

于是,在这诗中,“愁”不再像古诗中那样是表现的主要对象,“冷漠,清清,又惆怅”才是全诗表现的“新情绪”,“愁”连同包含“愁”绪的丁香意象,以及将这意象人格化的那位想象中的姑娘,只都成了借以表现这些“新情绪”的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