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知识点总结

绪论

一、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

3、三大起义:法国里昂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起义

4、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

5、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6、中国特色社会主页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8、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主义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阶级性、实践性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11、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是时代的产物有以下三点原因: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求,创立马克思主义。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答:(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广泛涉猎国各种门类的学问,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性

一、概念

1、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4、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经过第一次否定,是矛盾得到初步的解决。而处于

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

二、简答题

1、两大现象和两大类活动是什么?

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像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那两个方面?

答: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

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意识的发展阶段是什么?

答: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怎样理解静止和运动?

答: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引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第一、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要求。

10、时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1、为什么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答: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哪两大方面?

答:一、实践是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时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4、联系的特点是什么?

答: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5、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新生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了人们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1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答: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7、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一、同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三,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18、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答: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变化,双方力量不平衡,卫队里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一是不同的事物中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2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2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答: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是本质统一的,但在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

2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什么?

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24、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与抽象,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5、规律及其客观性

答: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四、规律是客观的

26、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答: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和消灭自然规律。

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的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的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实现

27、意识能动作用?

答: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是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8、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答:一、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二、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9、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什么?

答: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0、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答: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轮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主题选择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多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认识过程: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的反应对象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时间手段吧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例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梯队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4)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得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物主义哲学坚定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两个严重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为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他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基本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为什么理论回到实践去?

1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

2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3 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