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及人口数量统计

全国各省及人口数量统计
全国各省及人口数量统计

全国城市统计

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分别:

23个省:辽,吉,黑,冀,晋,陕,鲁,皖,苏,浙,豫,鄂,湘,赣,台,闽,滇,琼,川,黔,粤,甘,青.

4个直辖市:渝,沪,津,京.

5个自治区:宁,蒙,藏,新,桂.

2个特别行政区:港,澳.

200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下载说明:请下载该文档,下载完成后,请输入链接直接下载。百度云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a18308856.html,/s/1hq1QJM8 (由于文库上传不了统计年鉴的格式,请见谅!) 备注:每一个年份需要下载一次。(根据国家发布的版本,2008年及08年以后都有excel 版本和网页版本) 我会根据收到的财富值给您压缩密码。 数据年份: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1年—2013年。 2013年部分内容展示: 6-1 国家主要科技计划中央财政拨款 Appropriation for S&T by Central Government in the Main Programs of S&T 单位:万元(10 000 yuan) 项目Item 200 1 2005 2006 2007 2008 200 9 201 2011 201 2 863计划863 Program 731 53 3986 27.8 6 379 501 444 416. 1 559 200 51 15 00 511 500 5115 00 551 500 基础研究计划Basic Research Progra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und 159 835 2701 28 362 014 433 096 535 851 64 26 97 103 810 9 1404 342. 8 170 00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600 00 1000 00 978 92 129 263 150 415 18 99 76 271 813 3092 44.5 267 819 展计划(973计划) Program of China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 National Major Scientific 375 26.9 5 353 18 395 85 70 02 4 128 187 1407 55.5 132 181 计划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科技支撑计划/科技Key Technologies R&D Program 105 340 1624 40 288 790 542 337 506 556 50 00 00 500 000 5500 00 642 555 攻关计划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1953年新中国人口普查结果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3-国内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Statistical Data of Chinese S&T Papers (3) 2017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7年10月31日

2017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目录 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情况-1- 二、国内论文学科分布状况-1- 三、国内论文地区分布状况-2- 四、国内论文的机构分布-2- 五、国际合著情况-3- 六、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分布情况-4- 七、各地区论文、专利数与R&D经费对照-5- 八、各类机构产出论文的影响-6-

2017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 1 - 一、《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情况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1987年建立的, 收录我国各学科重要科技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6年CSTPCD收录自然科学领域期刊的期刊有2008种,它们共发表我国作者作为第 一作者的论文49.42万篇;收录社会科学领域期刊的期刊有395种,它们共发表我国作者作 为第一作者的论文6.71万篇 二、国内论文学科分布状况 2 农学183770 3 地学153775 4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120533 5 中医学111388 6 计算技术102686 7 环境科学97571 8 生物学97184 9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6054 10 基础医学68235 2 计算技术29799 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25108 4 中医学21727 5 农学21203 6 基础医学17311 7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16100 8 环境科学14922 9 生物学14217 10 地学14068

城镇概念和统计人口口径相关

(一)中国市镇设置的标准 国务院在1955年公布了第一个确定城镇的标准,采用居民点的人口下限数量和职业构成两个要素相结合的办法。规定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即为城镇。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常住人口虽然不足2000人,但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以及具有疗养条件,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均可列为城镇型居民区。城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以外的地区列为乡村。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可以设市,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如果是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市的近郊区无论它的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大小,一律视为城镇区。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以及聚居2000人以上的城镇可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 为了应付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困难,1963年底国务院对上述标准作了较大的修改:①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居住人口3 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70%以上或聚居人口达2500~3 000人,非农业人口占85%以上;②缩小了市的郊区围,规定市镇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③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列入市的城镇人口,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不再作为城镇人口而列入乡村人口。 一次新的变动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人民公社被撤销并恢复了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同时规定在20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居民点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①在2000人以上可以设镇。20000人以上的乡,假如乡政府所在地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也可以设镇。简单地说,镇应该至少有2000以上的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常住人口聚居。实际上,现在有很多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低于法定标准。 1986年设市标准也作了较大调整:①非农业人口6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市。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虽不足以上标准,如确有必要,也可以设市。 ②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总人口50万以上的县,

我国科技统计数据

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0) 1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R&D Expenditure 1-1 全国 R&D 经费支出(2004~2009) 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全国 R&D 经费支出(1999~2009) 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1 冦法

冦法 2 1-2 全国 R&D 经费支出按来源和执行部门分(2009) GERD by source of funds and sector of performance 亿元 100 million yuan 执行部门 Performance sectors 经费来源 Source of funds 合计 Total 企业 Business 研究机构 Research institutes 高等学校 Higher education 其他事业 单位 Others 合计 Total 5802.1 4248.6 995.9 468.2 89.4

全国 R&D 经费支出按来源和执行部门分(2009) GERD by source of funds and by sector of performance 按经费来源分 By source of funds 按执行部门分 By sector of performance 3 冦法

冦法 4 1-3 全国 R&D 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2009) GERD by type of activity

1-4 高技术产业 R&D 经费支出及其与工业总产值之比(2009)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expenditure on R&D and as a percentage of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高技术产业R&D 经费支出及其与工业总产值之比(2009) 5 冦法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

中国大陆城市主城区人口排名榜 排名省内排名市区名称08市区常住人口(万) 08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万)其中外来人口分布地域面积统计排名依据地域组成1 上海市1750 1230万 340 1000KM 2(2007年上海常住人口1858万人,户籍人口1378.86万人,来沪流动人口约660万人 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一部+真新新村街道 数据2:1750 1360万 370 1600KM 2(06中心建成区面积820平方公里)8区闵行+宝山浦东大部+真新新村街道 2 北京市 1600 1020 300 1160(2007年,北京市户籍人口达到1213.3万人,外来人口419.7万人城镇人口达1379.9万人 06建成区面积1182平方公里中心建成区面积770平方公里,原规划城区面积1042平方公里) 8区 3 粤1 广州市 1020 680 195 920(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规划2010年广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将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并以新区建设为主,抽疏老城区的人口。届时广州的城镇人口将从2005年的601万人增加到1040万人 2010年全市总人口1290万,其中市辖10区1090万。在空间分布上,中心组团总人口715万,城镇人口662万;番禺组团总人口255万,城镇人口218万;花都总人口120万,城镇人口90万)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2街道)+萝岗区街道(传统城区) 数据2:广州市 1020 860 300 1400 (07 建成区面积780平方公里)中心5区+白云区街道+番禺大部(沙湾以北)+萝岗区街道+佛山黄岐街道 4 天津市960 570 8 5 1150 (截至2007年,天津市城镇化率已达76.31% 2007年,城镇人口为850.89万人 0 6 中心建成区面积53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是指外环绿化带围合的范围。中心城市由中心城区和滨海城区及多个组团组成规划2010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66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万人中心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56平方公里)中心6区+近郊4区一部分(外环以内) 5 鄂1 武汉市960 570 120 1100(07非农业人口610万,武汉市市区人口660万07中心建成区面积5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服务人口 2020年为475万人,规划建成区面积为390平方公里,都市发展区服务人口2010年为795万人)中心6区+洪山大部+东西湖

2020年中国科技地位预测和估计

2020年中国科技地位预测和估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马峥/俞征鹿/苏成/胡志宇/佟贺丰/秦涛/潘云涛/王 艳/武夷山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373055) 原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3期 「内容提要」 文章通过对过去20年世界各国科研投入和产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出各国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科技论文和专利等数据变动的统计规律,并依此对2020年中国的科技地位进行预测和估计。预测结果反映出,2020年中国科技投入将居世界前列;科技产出数量有所增长,但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等科技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为确保实现这个目标,科技部提出在21世纪前50年科技发展实现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二步是:在2020年前后,跻身世界科技大国行列,形成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介绍过国外学者的一种看法,根据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以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来计算,世界各国的科技实力大致分为以下5类:第1类为科技强国,目前只有美国够格,其一国研发经费就占世界研发经费总数的1/3强;第2类为科技大国,如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其中日、德分别是排在世界第2和第3位的科技大国;第3类为中等科技大国,如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荷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韩国、瑞士、芬兰、挪威、丹麦、比利时、奥地利等,俄罗斯已经由昔日的科技大国沦落为中等科技大国,并有向科技发展中国家继续下滑的趋势;第4类为"科技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巴西等国;第5类为"科技欠发达国家"(或者称"科技弱国"),以大部分非洲国家为代表。 如果按照这个分类方法,我国现在仍处于"科技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能否跻身科技大国的行列,仍是个有待考证的问题。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 )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报告》(简称《洛桑报告》),最近几年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是在逐年下降的,这种趋势也给我们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带来了难度。 我国的中长期科技规划正在进行中,这次中长期规划期正好与全面建设小康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xx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

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 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 “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5_国际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Statistical Data of Chinese S&T Papers 201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目录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1 -一、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2-1.《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中国论文情况-3-2.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用情况-4-3.《工程索引》(E I)收录中国论文情况-7-4.《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收录中国论文情况-8-5.S COPUS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情况-9-6.美国《医学索引》(I NDEX M EDICUS/M EDLINE)收录中国论文情况-9-7.国际合著论文情况-10-8.基金或项目资助产出的国际论文-14-9.《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中国论文情况-15-10.国际科技论文的学科分布-17-11.国际论文的地区分布-21-12.国际论文作者单位的机构类型分布-22-13.国际高影响力论文情况-24-14.各类机构产出论文的影响-27- 二、表现不俗的中国论文-32- 三、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41- 四、专利产出相关统计-43-附件: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48-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 1 -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 2 - 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一、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 本统计报告的国际论文数据主要取自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 、《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原ISTP)。自2005年起,增加了对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2011年起增加了对Scopus数据库的统计。 SCI数据库,收录经过严格遴选的、世界权威的、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具有独特的引文索引功能,一般认为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下文中凡未特别注明,”国际论文”即指SC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 Ei数据库,较全面地覆盖了工程、应用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期刊,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下文中“Ei论文”指:Ei Compendex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 CPCI-S数据库汇集了自然科学、医学、农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每年全世界出版的会议文献的80-90%,是期刊论文的重要补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前沿和最新研究动向; Scopus数据库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涵盖由5000多家出版商出版发行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卫生保健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21,000多种科技文献; MEDLINE收录文献反映了全球生物医学领域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SSCI收录论文覆盖社会科学领域,在学科交叉和融合日益突显的今天,针对SSCI论文的统计分析对于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人员也是很有意义的。

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8308856.html, 201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来源:《科学》2016年第06期 2015年度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引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已完成。国际 论文数据主要采用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学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原ISTP)、《医学索引》(MEDLIN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以及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 国内论文数据采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87年建立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2015年收录2 358种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技期刊。 卓越科技论文 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由中国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国内的论文共同组成。国际部分提取各学科领域内被引次数超过均值的论文,即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画一条线,高于均线的论文入选,它们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国内部分选取发表在近5年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上,且论文“累计被引用时序指标”超越本学科期望值的高影响力论文。卓越论文之前称为“表现不俗论文”。 2015年,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中卓越论文数为96 262篇,占论文总数的36.3%, 较2014年增加2.4%。卓越国际论文按文献类型分,96%是原创论文,4%是述评类文章。 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基础医学、地学、计算技术、环境科学、电子通信等10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数量最多。动力电气、天文学、能源技术、安全科学技术、化工、环境科学和测绘等7个学科卓越论文达到50%以上。 国际论文发表情况 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29.68万篇,比前一年增加1.4%,占世界总数的16.3%。按论文数排序,我国连续七年排在世界第2位,排在世界前5位的是美国、中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美国排名第一,论文数量为48.86万篇,占世界份额的26.9%。 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I收录期刊论文中,中国论文为21.73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32.0%,较2014年提高0.4%,仍居世界第一。排在世界前5位的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印度。 CPCI-S 2015年收录世界重要会议论文46.72万篇,其中中国作者论文7.12万篇,居世界第2位。排在世界前5位的是美国、中国、德国、英国和日本。2015年,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在80个国家(地区)召开的1329个国际会议,我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数最多的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统计

1949 13,913,927 1950 14,711,260 1951 14,413,123 1952 17,236,621 1953 16,745,695 1954 18,513,434 1955 18,612,172 1956 17,364,027 1957 18,998,424 1958 17,135,981 1959 13,059,787 1960 14,684,726 1961 11,414,017 1962 20,923,112 1963 27,866,189 1964 24,144,848 1965 24,799,129 1966 24,828,470 1967 21,736,582 1968 27,718,516 1969 25,018,386 1970 28,012,344 1971 25,160,381 1972 24,800,391 1973 23,630,435 1974 22,874,423 1975 21,136,635 1976 20,491,797 1977 17,931,155 1978 18,831,591 1979 18,924,822 1980 18,393,809 1981 19,122,938 1982 23,100,427 1983 20,065,048 1984 20,313,426 1985 20,429,326 1986 23,190,076 1987 25,282,644 1988 24,576,191 1989 25,137,678

1990 26,210,044

1991 20,082,026 1992 一 18,752,106 1993 17,914,756 1994 16,470,140 1995 16,933,559 1996 15,224,282 1997 14,454,335 1998 14,010,711 1999 11,495,247 2000 13,793,799 2001 17,020,000 2002 16,470,000 2003 15,990,000 2004 15,930,000 2005 16,170,000 2006 15,840,000 2007 15,940,000 2008 16,080,000 2009 16,150,000 2010 15,740,000 2011 16,040,000 2012 16,350,000 2013 16,400,000 2014 16,870,000 2015 16,550,000 2016 17,860,000

中国科技统计数据

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0)1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R&D Expenditure 1-1 全国 R&D 经费支出(2004~2009) 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全国 R&D 经费支出(1999~2009) 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

1-2 全国 R&D 经费支出按来源和执行部门分(2009) GERD by source of funds and sector of performance 亿元 100 million yuan

全国 R&D 经费支出按来源和执行部门分(2009) GERD by source of funds and by sector of performance 按经费来源分 By source of funds 按执行部门分 By sector of performance

1-3 全国 R&D 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2009)GERD by type of activity

1-4 高技术产业 R&D 经费支出及其与工业总产值之比(2009)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expenditure on R&D and as a percentage of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高技术产业R&D 经费支出及其与工业总产值之比(2009)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expenditure on R&D and as a percentage of gross industrial output 1-5 全国 R&D 经费支出按地域分(2009) GERD by region 亿元 100 million yuan

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国科技统计

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2014年10月23日 2013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情况 2013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亿元,增长1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1]之比)为2.08%,比上年的1.98%提高0.1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33.5万元,比上年增加1.8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1. 3%;应用研究经费1269.1亿元,增长9.2%;试验发展经费10022.5亿元,增长16%。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7%、10.7%和84.6%。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9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1781.4亿元,增长15%;高等学校经费85 6.7亿元,增长9.8%。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6.6%、15%和7.2%。 分产业部门[2]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超过50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这7个行业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比重为61. 3%;研发经费在100亿元以上且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超过了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有10个行业(分行业情况详见附表1)。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国比重前六名的为江苏(12. 6%)、广东(12.2%)、北京(10%)、山东(9.9%)、浙江(6.9%)和上海(6.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一)?中国GDP总值、世界排名、人口及外汇储备统计数据 1949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179.56亿美元(50年国家外汇储备: 1.57亿美元)人口5.42亿 195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276亿美元[679亿](外汇储备:1.08亿美元)人口 5.75亿 196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X位:467亿美元[1149.3亿](外汇储备:0.81亿美元)人口6.73亿 197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3位:916亿美元[2252.7亿](外汇储备:0.88亿美元)人口8.30亿 1978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 1.67亿美元)人口9.63亿 198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333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2.96亿美元)人口9.87亿 199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10位:363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10.93亿美元)人口11.43亿 199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691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735.97亿美元)人口12.11亿 2000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080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655.74亿美元)人口12.67亿

2001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1592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121.65亿美元)人口12.76亿 2002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237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864.07亿美元)人口12.85亿 2003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7位:14099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4032.51亿美元)人口12.92亿 2004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6位:19787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6099.32亿美元)人口12.99亿 2005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5位:22564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8189亿美元)人口13.09亿 2006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26448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人口13.10亿 2007年中国GDP世界排名第3位:29330亿美元/预测(汇率按7.8计算)(国家外汇储备:12020亿 (二)历年世界各国GDP排名 1970——2009世界GDP排名197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苏联外,按当 时汇率) 01----美国--------1,0255亿美元 02----日本----------2068亿美元 03----西德----------2037亿美元 04----法国----------1470亿美元 05----英国----------1236亿美元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 通典-食货七。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新唐书-地理志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309万。通典-食货七 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中国科技统计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 王利政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我国通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力引进外资和鼓励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但是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值得我们重点思考。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出口全球第一 “十一五”以来我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美国科学和工程指标2010》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落后与美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到2007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突破了6万亿元,达到60430亿元(见图1)。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降到近年最低的 5.0%(按可比价计算),2009年增速回升到6.5%。分行业看,我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继续位居世界首位。 图1 2001-2009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 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高技术产业化的能力。随着高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张,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达到3813亿美元,继续位居世界首位(见图2)。 33

科技指标研究 3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9》。 2.行业规模差异大,产业地理集中度高 从高技术产业的五个行业看,2009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接近一 半,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规模位居第二,所占比重超过1/4,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占比仅为2.2%(见图3)。 图3 2009年高技术产业产值的行业分布 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高技术产业呈现很高的地理集中度。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占比达到85.4%,几乎是中西部地区的6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高技术产业的主要集中地,三个区域产值占全国的81.9%。其中广东、江苏两省产值所占比重,达到全国产值的一半(见图4)。但两省的规模变化又有所不同,“十一五”以来,广东占比从31.2%下降到28.4%,而江苏占比从18.0%上升到21.5%,这反映了加工贸易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高技术制造工业发展放缓,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向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1 200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多年来承担着关于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用情况的统计工作。2002年度的科技论文与引文统计工作现已完成。国际论文数据取自三种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 、《工程索引》(EI)和《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国内论文数据取自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该数据库2002年度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1534种。 一 中国科技论文产出和影响概要 1. 2002年被SCI、EI 和ISTP 收录的,在作者机构中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论文(含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77395篇,比2001年增加12869篇,增长率为19.9%,比世界论文总数的增长率高21.9个百分点;占世界论文总数1441296篇的5.37%,所占份额提高了0.97个百分点。按照国际论文数量排序,我国继1999年超过俄罗斯后,又超过意大利、加拿大和法国,居世界第5位。论文数量超过我国的4个国家为: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 1997-2002年中国国际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例 年度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比例(%) 2.56 2.46 3.27 3.55 4.40 5.37

2. 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40758篇,比2001年增加5073篇,增长14.2%,按论文数排序,我国上升至世界第6位。论文数排在前5位的国家为: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 3. 反映工程科学研究情况的EI收录的中国论文为23224篇,比2001年增加4646篇, 增长25.0%。按论文数计算,仅落后于美国排在世界第2位。 4. 按ISTP统计, 我国国际会议论文数为13413篇,比2001年增加3150篇;我国科技会议论文的世界排位从2001年的第6位提高到第5位。国际会议论文数超过我国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 5. 2002年我国国际论文的被引用数由2001年的18358篇增加到24154篇;被引用次数由38827次增到51766次,分别增长31.6%和33.3%。 6. 2002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中,国际合作产生的论文7807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1.4%。我国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3497篇,合作伙伴涉及62个国家(地区);我国作者参与工作的国际合著论文为4310篇,合作伙伴涉及58个国家(地区)。 7. 国内论文数据统计结果为:2002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40117篇,比2001年增加36888篇,增长18.2 %;共有3625篇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作者参与完成的,海外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在我国刊物上发表论文897篇。 8. 截至2003年11月,SCI收录我国大陆地区出版的期刊(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刊物)76种。2002年EI收录我国大陆地区出版的期刊(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刊物)108种。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