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收入不平等与城镇贫困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探讨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探讨【提要】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现状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二元的财税制度等二元经济体制与不平衡的产业结构、教育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本文就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着重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收入分配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为2.57:1,而2001年城乡差距之比为2.90:1(见表1)。
2002年,一个农民真正能用于商品消费的每月只有120元左右,而城镇居民却达每月600元,差距为5:1;若将医疗保险、住房、养老、教育等隐性福利计入,差距将高达6:1,这个比例是世界最高的。
据统计,1996年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424,1997年为0.425,1998年为0.456,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据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在0.4以上则表示绝对不平均。
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
2、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农民在平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占的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当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是表现在低收入人群收入状况绝对恶化,而是表现在城乡收入增长的速度差距逐渐在拉大。
尽管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有所改善,但仍有3000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户的13.2%,1000~1300元的占9.75%,1300~1500元的占7.25%。
二、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1、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直接面向市场,在自己筹措生产成本、自主经营的同时还要自负盈亏,导致其收入极不稳定。
而城市采取的是“职工劳动贡献—企业效益—职工收入”的分配形式,职工的收入不是根据其劳动贡献而是根据企业效益来分配。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乡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也逐渐呈现出加剧的态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村居民年平均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而且这种差距还在逐年加大。
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剧,不仅会导致农村贫困人口增多,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因此,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全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城乡收入差距的现象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且几乎不具备弹性。
当前,许多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流转、劳务收入以及政府的财政补贴等。
而且,这些收入还极度依赖于政策的支持和农产品的市场环境。
在现阶段,我国的“脱贫攻坚”战略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依然有超过百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城市居民收入高相比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较高,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增长。
城市居民可以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外,城市居民还可以借助市场的机制,通过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3.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水平由于城市居民收入高,所以他们的消费水平相对也会比农村居民高。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娱乐和食品等消费项目,而农村居民则只能享受到有限的消费服务。
这不仅会让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和健康水平受到限制,同时也会加大城乡消费差距和收入差距。
二、城乡收入差距加剧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从而造成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应过剩,导致城市居民的薪酬水平逐年上升。
而此时,农村居民虽然进入城市,但是就业机会不多,且只能从事比较低收入的工作。
这样就会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依然很低。
2.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性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性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许多农村孩子无法获得好的教育机会,这会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较难获取一流的技能和知识,也很难获得城市里更高的薪酬。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收入差距现状的概况二、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教育水平的差异2.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3.城乡发展不平衡4.职业选择和技能水平的差异5.企业和个人不公平竞争三、案例分析与对策建议1.深圳中心区与卫星城市的收入差距2.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收入困局3.城镇化改革与农民工待遇的提高4.职业教育与技能提升的实现5.税制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一、收入差距现状的概况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与之伴随的是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
收入差距的现状表明:在贫富分化越发明显的过程中,深究背后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总和。
据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权威机构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达到3.97,较2018年略有收紧,但仍在高位徘徊,这一指数创下了近10年的新高。
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剧,使得不同群体的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难以均衡满足,需要进一步的整改矫正。
二、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教育水平的差异教育水平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做清晰的论述,如果人口整体水平的用人红利开始减弱,那么,优质的教育将逐渐成为获取更高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拥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员相较于文化常识水平较低的人员可能会获得更多机会,自然能获得更高薪资。
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教育的资源整合不均为发展经济的支持条件,教育资源还是严重偏离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方的教育供求结构也日益错位,因此,这种人口结构导致社会的分化。
2.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核心地区在市场开放和产业集聚等多因素下的选择都使得其有着其他地区更多的战略资源和先进时代的盈利难度。
与之相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却远没有那么顺利,这样也导致了常常被吐槽的东北、西北被较多的输送工作加班,而其他几大城市的年轻人获得了机会的实测更多。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根据库茨涅茨的倒U曲线,中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似乎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但是我国的较发达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却低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
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总体差距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而且这还只是货币收入的比较,把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是位于世界最高水平的。
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现状出发,指出其历史因素、经济体制转型、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够等原因,厘清了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并对今后政府的政策与改革方向提出建议。
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一、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沿革(纵向比较)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及其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如下表。
表1:1978-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以及收入比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0133.6182.41980 439.4 191.3 248.1 2.30 1981 458.04 223.44 234.61982 494.52 270.11 224.4 1.83 1983 525.96 309.77 216.21984 607.56 355.33 252.2 1.71 1985 739.1 397.6 341.51986 899.6 423.8 475.8 2.12 1987 1002.2 462.6 539.61988 1181.4 544.9 636.5 2.17 1989 1375.7 601.5 774.21990 1510.2 686.3 823.9 2.20 1991 1700.6 708.6 992.01992 2026.6 784.0 1242.6 2.59 1993 2577.4 921.6 1655.81994 3496.2 1221.0 2275.2 2.87 1995 4283.0 1577.7 2705.31996 4838.9 1926.1 2912.8 2.51 1997 5160.3 2090.1 3070.21998 5425.1 2162.0 3263.1 2.51 1999 5854.0 2210.3 3644.02000 6279.9 2253.4 4026.5 2.79 2001 6859.6 2366.4 4493.22002 7702.8 2475.6 5227.2 3.11 2003 8472.0 2622.0 5850.03.2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4)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1984年数据用“人均生活费收入”代替。
当代社会的城乡差距问题与解决方案

当代社会的城乡差距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问题逐渐凸显。
在当代社会中,城市和农村两个社会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收入上,还涉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多个领域。
因此,城乡差距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方位思考,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城乡差距问题的表现1. 经济收入差距经济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问题的主要表现。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而城市居民则较高。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5,672元。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也明显比城市多。
2.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城乡差距问题的另一表现。
农村地区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水平相对较低,很多地方乡村医疗、教育等设施不完善,导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 就业机会少城乡差距问题中还表现出农村居民就业机会少的问题。
很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相对单一,就业岗位较少,而城市则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岗位和服务行业。
4. 教育水平不均教育水平不均也是城乡差距问题的一大表现。
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很多家庭为了省钱甚至不送孩子上学,导致很多农村孩子没有接受过基本的教育。
二、城乡差距问题的原因1. 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各种都市圈、城市群;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依然以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为主,相对落后。
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多的资源和优质公共服务。
2. 收入分配不平等收入分配不平等也是造成城乡差距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当代中国,很多富人或城市精英掌控着大量财富,而贫困地区的居民则相对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贫穷的农村地区和城乡劳动者往往会失去更多的机会。
这个问题导致了很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水平落后。
3. 政策体系不完善政策体系不完善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之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论文报告: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一、引言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政策和措施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明显。
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加强城乡发展平衡,但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而且还会限制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潜力。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内容。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差异大。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城镇居民为42467元,农村居民为1663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超过15000元。
2.就业机会差异大。
由于城市化发展不均,很多农民无法进入城市工厂和服务业就业,依然只能从事农村传统产业,而农村劳动力的机会也只是农业和部分简单加工业。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区别巨大。
城市居民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而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和服务较少。
4.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我国教育和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往往缺乏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并且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
以上类别之间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是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种趋势既威胁到城乡居民的生计,也加剧了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城乡收入差距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包括结构性因素和非结构性因素两个方面。
1.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农村发展滞后,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不断地扩大。
2.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差异。
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享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培训机会,从而在工作中具备了更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获得了更高的薪资待遇。
清华经济学原理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10
世界各国的不平等状况 In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Income share of the top 10% divided by income share of the bottom 10%
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平等或合意呢? Is the resulting distribution of income equal, fair or desirable in any way? 2
不平等的度量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在我们社会中不平等程度有多大? How much inequality is there in our society? 有多少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How many people live in poverty? 衡量不平等程度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What problems arise in measuring the amount of inequality? 人们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移动的频繁程度 如何? How often do people move among income classes?
谁是穷人 Who Is Poor?
Group All persons White, not Hispanic Poverty Rate (2005) 12.6% 8.3
Black
第二种分解(人口为权重): 收入差距 = 各地区内部不平等 ―+‖ 地区差距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对策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对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
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结合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统计数据分析,城镇化水平提高并不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反而中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9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1.5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18934元。
每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国富并不意味着民富和民强,更不意味着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缩小。
事实上,我国居民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
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现是贫富差距在拉大,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南部和西部地区,因调查对象的地域因素问题,这里的南部地区主要是西南地区。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历史因素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开始工业化时期都是通过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地等手段逐步积累原始资本的,例如,英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就发生了所谓的“圈地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收入不平等与城镇贫困蔡 禾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壹、城镇收入不平等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的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从人均GDP来看,中国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但是中国人的经济生活水平较之30余年前而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从“温饱”走向“小康”。
相对于农村而言,城镇的发展更为显著。
表1:中国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统计(1978-2011)年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农民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197834331157.513411667.7 197916113564.0 198047841256.919116261.8 198145845756.722319159.8 198249547158.627022060.6 198352650659.231024859.4 198460855958.035527459.3 198573967352.239831757.8 198690079952.442435756.5 1987100288453.546339855.8 19881181110451.454547754.0 19891376121154.560253554.8 19901510127954.268658558.8 19911701145453.870962057.619922027167253.078465957.619932577211150.392277058.119943496285150.01221101758.919954283353851.01578131058.619964839391948.81926157256.319975160418646.62090161755.119985425433244.72162159053.419995854461642.12210157752.620006280499839.42253167049.120016860530938.22366174147.720027703603037.72476183446.220038472651137.12622194345.620049422718237.72936218547.2200510493794336.73255255545.5200611759869735.83587282943.0200713786999736.34140322443.12008157811124337.94761366143.72009171751126536.55153399341.02010191091347135.75919438241.12011218101516136.36977522140.4注:本表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摘编自《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2》从表1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猛增到21810元,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音速,增幅达到63.59倍;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26.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从134元增长到6977元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增幅达到52.07倍;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40.4。
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不平等也在加剧,收入差别日益扩大。
1980年0.23,1985年0.341,1990年0.348,1995年0.389,2000年0.417,2005年0.47(《理论参考》,2008)。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3年到2012年分别是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
30余年,基尼系数增长了一倍有余,2008年是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的0.491。
从那之后,基尼系数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略有下降,到2012年下降了0.017,但是仍然维持在一个高位上。
根据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当年城镇基尼系数为0.4731。
贰、城镇贫困程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原来的分配机制和格局被打破,在不平等日渐加剧的同时,传统的“单位制”保障也逐步消失,城镇贫困问题日渐突出。
2004年全国城镇共有955.5万户和2205万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2012年底,全国城镇共有1114.9万户和2143.5万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以上数字是正式纳入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数字,而普遍存在的“应保未保”的现象使得这一数字备受争议。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的估算,中国城镇贫困人口比例应在7.5%-8.7%之间,以8%的比例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享受低保人数的2倍左右(张平,2004)。
必须指出的是,贫困的判别标准有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和国际贫困线标准(盛朗,1999),标准不同,结果上存在差异就不足为奇。
此处并不想对城镇贫困人口到底有多少加以争论,而是把分析放在贫困的程度上。
我们把城镇贫困的范围限定在家庭人均收入最低的5%家庭,这些家庭为贫困家庭,这些家庭的人口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则以这5%家庭的平均收入与样本总体的加题收入中位数的比值为标准;数据来自于2003年的CGSS数据和2012年的CLDS 数据。
表2显示,进入21世纪后的十年里,中国城镇5%最低收入家庭平均收入占样本总体家庭收入中位值的比例基本上保持在9%;而5%最低收入家庭的总收入占样本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不足0.3%。
以上数值表明,这些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是十分严重的。
表2:城镇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数据来源5%最低收入家庭平均收入占样本家庭收入中位值的比例5%最低收入家庭的总收入占样本家庭的总收入的比例CGSS2003 8.6667% 0.2507%CLDS2012 9.0% 0.2873%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东、中、西的区域差别,我们进一步对城镇贫困家庭贫困程度做区域比较。
表3:城镇贫困家庭贫困程度的区域比较区域数据来源5%最低收入家庭平均收入占家庭总体收入中位值的比值5%最低收入家庭的总收入占家庭总体的总收入的比值东部CGSS2003 11.25% 0.3305% CLDS2012 5.0% 0.2210%中部CGSS2003 13.0% 0.3467% CLDS2012 14.9573% 0.449%西部CGSS2003 5.5238% 0.2086% CLDS2012 9.0452% 0.3396%不难看出,东部地区的贫困成都存在加深的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减轻的趋势。
这可能与国家加大在中部和西部地区践行“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而东部地区则面临着产业转型等结构性因素有关系。
叁、城镇贫困家庭特征贫困家庭特征是指贫困家庭成员的就业、健康等特征,此处试图比较5%最低收入家庭与其他95%家庭的特征,以此深入认识贫困家庭。
这里主要选用中山大学2012年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
一、城镇贫困家庭的就业状况从就业状况来看,城镇的贫困家庭成员中,全职在职的比例为19.35%,即不到两成的人有全职工作,而失业的比例为14.03%,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则占该群体总数的4.49%。
而另外的95%的家庭中,全职在职比例为37.38%,接近非贫困家庭成员的两倍,其失业比例为4.67%,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则为1.32%。
通过对比贫困家庭群体和非贫困群体,数据明显呈现出贫困家庭成员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收入来源仅依赖个别劳动成员,家庭负担系数高。
二、城镇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贫困家庭的经济状况往往不是独立的,救济性的收入来源是其维持日常生活必需的重要途径。
CLDS2012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城镇贫困家庭的离退休金占据了家庭总收入的49.68%,而救济金和低保则占9.27%;而非贫困家庭的离退休金占比仅为14.83%。
对贫困家庭而言,外部救济性收入已经超过家庭总收入的一半。
除此之外,家庭负债情况显示,25.9%的贫困家庭有对外借债,而非贫困家庭的借债比例为22.03%。
三、城镇贫困家庭的健康状况在最低5%收入的家户中,患有“慢性病”、“传染病”以及“精神问题”的人占该群体总数的15%,而另外95%的家户中,患有这三种疾病的人占比则为7.89%;如果只看家庭内有上述疾病患者的指标看,贫困家庭中,拥有非健康家庭成员的家户数量占31.47%,接近每3个贫困家庭中就有1个需要负担非健康成员;而剩余95%的家庭,这一比例为16.61%,比例减少了近一半。
究竟是因为身患疾病导致了家庭贫困,还是因为家庭贫困,导致无法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及医疗服务,进而身患疾病?两者可能不是简单的单向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相互强化。
不过从数据结果不难想象,贫困家庭中病患所占比例如此高,对于这部分家庭脱贫致富实在是奢望,如果没有政府、社会及亲友的支持,可能连最低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
四、城镇贫困家庭社会地位感知贫困不仅给家庭带来生活的困境,也影响到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感知。
在要求被访者对自己家庭社会地位得等级做出评价时(最高为10,最低为1),5%的最低收入家庭的地位感知均分为3.36,而其他95%家庭的地位感知均分为4.27。
不过,一个值得深入认识的现象是,即使是5%最低收入家庭,其家庭社会地位的评价相对仍然是积极的。
在回答相比5年前的家庭社会地位状况,你认为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的问题上,虽然95%非贫困家庭认为提高了0.413分,高于5%贫困家庭的0.198分,但贫困家庭的评价仍然是正面的。
在对于5年后的家庭发展预期,贫困家庭成员则认为会社会地位提高1.06分,还略高于95%非贫困家庭,显示出他们对未来5年仍然抱有正面的期待。
中国的城镇收入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凸显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后,城镇收入不平等水平趋于稳定和城镇贫困程度都出现趋于稳定的苗头,这显然与国家近些年来不断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密不可分,如何在保持这一稳定趋势的前提下,逐步保持下降的是未来的发展目标。
而贫困家庭的社会人口特征也提醒我们,城镇贫困既受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也受人口自因素的影响,反贫困的努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应尽快完善和配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应培育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同时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贫困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增强市场能力,形成反贫困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1]《理论参考》,2008年1期64页[2]张平,《中国城镇贫困的现状、原因和反贫困政策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4,11,(6);[3]盛朗,《中国城镇贫困人口数量分析》,《人口研究》,1999,(6);个人简介蔡禾,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8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山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彼茨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兼任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