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济学原理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在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收入分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人群之间所得的分配情况,而贫富差距则是指这些收入分配不均所导致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经济差距。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收入分配的原因1.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使得工资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行业壁垒、个人技能、劳动力供求关系等。
这些因素的不均衡会导致工资水平的差异,进而影响整个收入分配。
2. 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差异:教育和技能水平是影响个人收入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高、技能优秀的人通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工资。
而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因素,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3. 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到收入分配。
一些保障制度完善的国家,如提供医疗保险、养老金等福利,能够减少社会收入差距。
4. 资本收益与劳动收入的不平衡:资本收益往往比劳动收入更容易积累。
持有资本的人可以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增加他们的财富。
而劳动者则主要依靠工资收入,因此在收入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
二、贫富差距的影响1. 社会不稳定:贫富差距的增大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穷人的生活困境和社会地位低下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不公平感的加剧,进而引发不和谐的社会关系。
2. 经济发展受限: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会限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贫困人口往往缺乏资金和资源,无法有效参与到经济活动中,从而导致整体经济水平的下降。
3. 社会服务能力下降:贫困人口较多时,社会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而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这不仅会影响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4. 社会流动性降低:贫富差距的增大会导致社会流动性的降低。
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中,社会阶层往往呈现较为僵化的状态,贫穷的家庭很难通过教育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
三、减少贫富差距的政策措施1.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减少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不平等的衡量
• 经济流动性
经济流动性 经济流动性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影响暂 时收入,有的影响持久收入 反贫困政策需要对暂时贫困和持久贫困 的人群进行区分
不平等的衡量
• 经济流动性
代际间经济成功的连续性是不显著的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经济如何分配收入是一个实证问题
规范问题
政府应该对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做些什么
最大最小准则(maximin criterion)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支持促进平等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自由主义也反对平均主义 自由主义要求的收入再分配比功利主义多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 自由主义
把收入再分配看作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 收入再分配很像一种保险制度
理性人的风险厌恶程度是否足以使他们 遵循最大化标准?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 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 社会本身并没有赚到收入,只是单个的 社会成员赚到收入 自由至上主义否定了 “收入分配公平” 这个概念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 自由至上主义
自由至上主义强调达成经济结果的过程
• 最低工资法
规定雇主支付给雇员的最低工资
支持者:能帮助那些有工作的穷人,政 府又不用花钱
反对者:这是对政府想帮助的人的一种 伤害 影响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需求曲线的弹 性
减少贫困的政策
• 福利
福利(welfare) 例子:高龄津贴 仅仅是收入低未必有资格获得福利计划 的帮助 批评者认为:这种政策实际上激励人们 成为“需要帮助者”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平均主义导致效率损失
经济学与社会不平等研究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经济学与社会不平等研究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经济学与社会不平等研究: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一直是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领域中备受争议和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社会现象的学科,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工具,以深入探讨和分析这些现象的根源、影响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不平等的定义和背景经济不平等是指在一个社会或国家中,财富、收入和机会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
这种不平等可以从经济方面来衡量,例如财富的分配差异、收入分配差距等。
同时,经济不平等也会反映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健康、住房以及社会地位等。
经济不平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迁。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财富主要通过土地和天然资源来衡量,而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以货币收入和财产价值为主要衡量标准。
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不平等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二、经济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经济不平等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经济不平等可能加剧贫困和社会分化,使得底层社会群体无法获得基本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其次,经济不平等可能阻碍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经济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是因为贫富差距扭曲了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削弱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另外,经济不平等还可能导致政治的不稳定和社会的不和谐。
当少数人拥有过多的财富和权力时,他们更容易干预政治决策和操控社会资源。
这可能削弱民主制度和社会的公正性,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
三、经济不平等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面对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挑战,各国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改善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减少经济不平等的重要措施。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人们可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从而减少贫穷和不平等。
其次,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体系的改革可以帮助缩小贫富差距。
第二十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第二十章收入不平等(píngděng)与贫困考核(kǎohé)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不平等(píngděng)的衡量(次重点)识记(shí jì):①贫困率和贫困线的概念(gàiniàn);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
贫困线:由联邦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
②实物转移支付的概念;以物品和劳务而不是以现金形势给予穷人的转移支付。
③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的概念。
生命周期:在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变动形式。
持久收入: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的收入。
领会:①衡量不平等时的四个潜在问题。
1.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有多大?2.有多少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中?3.衡量不平等程度是引出了哪些问题?4.人们通常如何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流动?(二)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一般)识记:①功利主义的定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使社会上所有人总效用最大化的政策。
②效用的概念;衡量幸福或满足程度的指标。
③自由主义的定义;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选择(xuǎnzé)被认为是公正的政策。
这种公正要由一位无偏见的观察者来评价。
④最大最小准则(zhǔnzé)的概念;一种主张,认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使社会上状况(zhuàngkuàng)最差的人福利最大化。
⑤社会保险(shè huì bǎo xiǎn)的概念;旨在保护(bǎohù)人们规避负面事件风险的政府政策。
⑥自由至上主义的概念一种政治哲学,根据这种政治哲学,政府应该惩罚犯罪并实行自愿的协议,但不应该进行收入在分配。
领会:①了解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三种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功利主义:社会总效用最大化,每个人的幸福程度都到达边际效用的顶峰。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

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经济学作为研究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其对贫富差距问题的影响。
一、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经济学中的收入分配理论主要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等。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个体的收入应当与其对社会生产的贡献成正比。
换句话说,边际贡献越大的个体应当获得更高的收入。
劳动力市场理论则关注劳动力供求关系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个体的收入水平将受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需求程度的影响。
资本积累理论则认为,个体的收入与其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质量相关。
资本积累越多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二、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的关系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往往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当收入分配不合理时,富人的财富将不断积累,而穷人的收入则难以提升。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模式会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并非简单地追求平等,而是应当考虑到个体的贡献和努力程度。
只有在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下,社会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首先,通过税收制度来实现收入再分配,即通过对高收入者征收更高的税率,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来帮助低收入者。
其次,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低收入者的人力资本,使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建立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也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保护劳工权益、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透明度和竞争性等。
四、经济学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中的局限性尽管经济学提供了一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方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经济学无法完全解决收入分配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其次,经济学的理论往往建立在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11章:收入不均等和贫困

第11章:收入不均等和贫困11.1收入不均等的事实●2003年,●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为59,067美元。
●占总数17%的家庭的年税前收入在15,000美元以下,另有15%的家庭的年收入超过了100,000美元。
●所有家庭中,收入最低的20%家庭得到了总收入中的3.4%;收入最高的20%家庭则取得了总收入中的50%。
●收入不均等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的所有收入在家族或家庭中分配不均等。
●对收入不均等的一个衡量办法是看各种收入水平下的家庭数量所占的比例。
●衡量收入不均等的另一个方法是将家庭总数●分割为五等份,或五分位数,然后考察每个五分位数所得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
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洛仑兹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其用横轴衡量收入获得者的累计数量百分比,而用纵轴衡量他们所获得的累计收入百分比,以此来表示一个经济体的收入分配状况。
●基尼系数是一种表示一个经济体的收入获得者之间整体收入差距程度的数字方法。
●如果实际中的收入分配完全均等,洛伦兹曲线将与对角线重合。
●洛伦兹曲线偏离对角线越远,收入不均等的程度越严重。
●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随着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面积的增加,基尼系数不断上升,基尼系数上升反映出了更大的不均等。
●如果实际的收入分配完全均等,基尼系数就等于零。
收入的流动性:时间维度●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收入获得者从收入分配的一个组别移动到另一个组别。
这就是所谓的收入流动性。
●大部分人刚开始取得收入时的起点都很低,到中年时收入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
对许多人而言,“低收入”与“高收入”并非恒久不变。
政府再分配的效应●收入数据包括了工资、薪金、股利和利息,以及现金转移支付。
其不含税和非现金转移支付。
●政府的经济职能之一是进行收入再分配。
●大部分收入通过再分配从高收入者流向了低收入者。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缓解当中,大约80%要归功于转移支付。
11.2收入不均等的原因●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能力●教育和培训●歧视●偏好和风险●财富的不均等分布●市场力量●好运、关系与不幸11.3收入不均等的趋势●多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美国人的收入。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式
人们能以借款与储蓄来平缓收入的生命周期变
动(比如为退休而准备的储蓄)
生命周期收入变动会引起年度收入分配不平等,
但这不一定代表生活水平的真正不平等
衡量不平等时的问题
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
人们能以借款和存款来平缓收入的暂时变动 衡量生活水平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更好方法是
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
曼昆《经济学原理》
(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0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主讲教师:贾 甫
此文档是曼昆《经济学原理》网授课程的讲义!
最好结合课程进行学习(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打开):
/ExamItem/SpecCT.aspx?id=1711d8a8-4e14479d-ba93-bc521f92d415
本章将探讨如下问题:
我们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和贫困程度有多
大?
衡量不平等程度时有哪些问题?
关于政府在改变收入分配中应该起什么作
用的主要哲学观点。
有什么样的政策可以用来反贫困?这些政
策又有怎样的问题?
介绍 前两章中:
均衡工资等于工人的边际产量值
均衡工资的不同是由于:
工人的特征:
教育、经验、天赋、努力
美国的收入分配:2006
群体 家庭年收入
最低的1/5
次低的1/5 中间的1/5 次高的1/5 最高的1/5 最高的5%
$20,035以下
$20,035 – $37,774 $37,774 – $60,000 $60,000 – $97,032 $97,032及以上 $174,012及以上
美国的不平等程度
持久收入,即一个人的正常收入,而不是当期
清华经济学原理课件

宏观经济学
3. 经济周期
研究经济活动的波动规律,以及如何制定政策来应对经济衰退和繁荣期。
4. 货币供应与货币政策
探讨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运行 。
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采用宏观经济模型,如国民收入恒等式、菲利普斯曲线等,来预测经济走势并 制定相应的政策。此外,它还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检验宏观经济假说和政策效果。
通货膨胀定义及影响
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会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财富重新分配、产出和就业减 少以及社会总福利降低。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定义及衡量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产出或总体财富的增长。经济增长通常用国 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目标
01
指导经济发展
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
助于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02 03
促进社会进步
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例如, 经济学对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理 论支持。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研究消费者 行为和市场均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研究资源分配 和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动态性
经济学随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不断探索新的经济问题和现象。
01
02
特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以下 特点
03
综合性
经济学综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多种理论和方法,以全面地解释经济 现象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世界各国的不平等状况 In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Income share of the top 10% divided by income share of the bottom 10%
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平等或合意呢? Is the resulting distribution of income equal, fair or desirable in any way? 2
不平等的度量 The Measurement of Inequality
在我们社会中不平等程度有多大? How much inequality is there in our society? 有多少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How many people live in poverty? 衡量不平等程度时产生了哪些问题? What problems arise in measuring the amount of inequality? 人们在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移动的频繁程度 如何? How often do people move among income classes?
谁是穷人 Who Is Poor?
Group All persons White, not Hispanic Poverty Rate (2005) 12.6% 8.3
Black
第二种分解(人口为权重): 收入差距 = 各地区内部不平等 ―+‖ 地区差距
14
度量不平等:基尼系数 Measuring Inequality: The Gini Coefficient
100%
累 计 收 入
基尼系数 = A/(A+B)
A
25% 10%
50%
B
75% 100%
0
25%
50%
累计人口
贫困线与收入不平等 The Poverty Line and Income Inequality
由于贫困线是绝对标准而不是相对标准,随着经济增长把 整体收入分配向上推动,更多的家庭被推到贫困线之上。 As economic growth pushes the entire income distribution upward, more families are pushed above the poverty line because the poverty line is an absolute rather than a relative standard. 但是,从七十年代以来,尽管平均收入持续增长,贫困率 却没有下降。 Since the early 1970s, however, despite continued economic growth in average income, the poverty rate has not declined. 虽然经济增长提高了一般家庭的收入,收入不平等的增加 阻碍了最贫穷的家庭分享到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Although economic growth has raised the income of the typical family, the increase in inequality has prevented the poorest families from sharing in this greater economic prosperity. 22
4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 U.S. Income Inequality
如果收入平等地分配到所有家庭中,每 1/5的家庭(群体)将得到1/5(20%)的 总收入。 If income were equally distributed across all families, each one-fifth of families would receive one-fifth (20 percent) of total income.
5
美国的收入分配:2006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6
Group Bottom fifth Second fifth Middle fifth Fourth fifth Top fifth Top 5 percent Annual household income Under $20,035 $20,035 – $37,774 $37,774 – $60,000 $60,000 – $97,032 $97,032 and over $174,012 and over
19
贫困线 The Poverty Line
美国的贫困线由联邦政府设定,大致为 提供充足食物的成本的三倍。 The poverty line is set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t roughly three times the cost of providing an adequate diet.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年份 最高 1% 6.1% 最高 5% 19.8% 最高 10% 31.9% 最高 25% 57.2% 最高 50% 81.0% 最低 25% 6.2% 最低 10% 1.7% 最低 5% 0.6%
2002 年 1995 年
5.6%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verty
20
收入分配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对这个人劳动的供给和需求, 供给和需求又取决于天赋能力、人力资本、补偿性 差别、歧视等等。 A person’s earnings depend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for that person’s labor, which in turn depend on natural ability, human capital,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s, discrimination, and so on.
18.7%
30.7%
55.7%
79.9%
6.6%
1.6%
0.5%
资料来源:中国城乡收入调查,李实、岳希明,财经2004年2月20日(总101/102期),30-38页
13
中国的收入不平等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中国收入不平等的两种常见分解。
第一种分解(人口为权重): 收入差距 = 城镇内部不平等 ―+‖ 农村内部不 平等 ―+‖ 城乡差距
15
中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s in China
全国
农村内部 城镇内部 1988 0.39 0.32 0.23 1995 0.44 0.38 0.28 2.8 2002 0.45 0.37 0.32 3.1
城镇人均收入 2.0 /农村人均收入
资料来源:1988年数据来自于: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打印稿;1995和 16 2002年数据来自于: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2004年第3/4期。
影响收入分配变化的原因 Factors Affecting Income Distribution
农村内部
劳动力流动 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 土地分配均等化
城镇内部
非国有部门的快速发展 企业破产和职工下岗 金融资产分布 行业垄断
城乡差别
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 政府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 社会福利政策上的歧视
3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 U.S. Income Inequality
设想 Imagine that you. . . . . . 根据年收入对所有家庭进行排队。 …lined up all of the families in the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ir annual income. . . . 把家庭分为5个(数量)相等的集团(最低 的五分之一,第二个五分之一,等等) … divided the families into five equal groups (bottom fifth, second fifth, etc.) . . . 计算每个家庭集团在总收入中得到的份额 …computed the share of total income that each group of families received.
6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年份 最低1/5 第二个1/5 中间1/5 第四个1/5
最高1/5
最高5%
பைடு நூலகம்
2005
4.0
9.6
15.3
22.9
48.1
21.1
7
美国的收入不平等 U.S. Income Inequality
从1935-1970年,收入分配逐渐变得更平等。 From 1935-1970,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gradually became more equal. 在更近的若干年,这一趋势有所逆转。 In more recent years, this trend has reversed itself.
20
美国的贫困率 The Poverty Rate in U.S.
25% 20% 15% 10% 5% 0%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