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今天跟大家交流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这是我们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

1中国经济新时代三大特点

中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我总结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特点一:储蓄高,实体经济规模超大

1)产品量巨大

咱们看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清华校园,那怎么一夜之间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单车呢?共享单车的背后是什么?

当然你可以说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这些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件事你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了,它反映的是咱们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是很强的,甚至于过剩的。事实上咱们国家生产自行车的生产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所以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我总结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之大,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刨除服务业、华尔街、金融业、律师服务之外,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产量。

上面那个蓝线是咱们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接近6万亿美元了,咱们总体经济规模12万亿,远远比美国高了。

2001年,本世纪初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咱们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但现在,咱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不是多一点儿,而是比他多了30%,而日本整个经济的规模,自从2010年被中国超过之后,现在只剩下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所以实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2)储蓄高

第二,咱们的储蓄非常多。

北宋、明朝、清朝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是3%,经常是负储蓄,为什么?打仗了,来了灾年了,为了保命把耕牛杀掉吃,那是负储蓄。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谁在储蓄?相当一部分是老百姓。这张图上是一个江苏的公交车司机,收入不算高,公交车司机也不可能去贪腐。但人家有宝马梦,有了钱不吃、不喝、不去卡拉OK、不去网购,就是攒了存银行,最后买了宝马车。整个买宝马车的过程就是一个储蓄过程,中国的储蓄一大部分是百姓辛辛苦苦攒出来的。

另外股民朋友也是中国储蓄的重要贡献者。从本世纪初到现在,股市高高低低,这17年,大概平均每年3%左右的回报率,不算高。为什么股市起不来呢?原因非常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上市公司挣了钱不分红,我们的分红率在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

还有其他没上市的公司,他挣了钱不分配利润,也是中国经济的重大储蓄来源。这称为企业储蓄。事实上企业储蓄的比重比百姓的储蓄还多一点,中国整个的国

民储蓄一半以上是企业储蓄。

我们不仅储蓄高,而且这个储蓄在国内还没有用完。怎么办呢?资金出国了,一部分借给我们的“穷兄弟们”,比如我们去埃塞俄比亚修铁路,并暂时获得他的经营权,这资金也是来源于整个中国人民的储蓄,是对外的、未来的现金流的索取权。

我们过去十几年都在不断累计对美国的、对其他国家的索取权,这个总额在过去这十七八年累计达到2.8万亿美元。2.8万亿美元可以买两个澳大利亚的股票市场,英国的股市基本上可以买下来85%,美国的纽交所股票能买15%。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么庞大的经济体,这也是很大的挑战。这笔钱,2.8万亿美元之巨,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决策者,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政府而言,都是巨大的压力。如果管不好,如果投资失败了,就等于浪费了人家的血汗钱,那我想我们的后人一定会骂我们的,所以要正视这个挑战。

特点二:要素相对成本大逆转

新时代的第二个特点,是要素相对成本的大逆转。

这张图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电器生产商的无人车间,见不到人,全是机器。

无人车间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资本量现在大幅度上升了,每一个工人的背后跟着机器、跟着设备、跟着他的工具大幅度上升了。

我们算一笔账?我们中国经济过去十几年,劳动力几乎没有增长,劳动力现在少了,资本上去了,这是中国经济新时代的一个重大特点。我们已经不是一个资本和资金短缺的国家了,相反我们是资金和资本相对充足的国家,这是一个新时代的特点。

同样的,土地价格,过去十几年翻了一番,土地价格上去了,资本的相对成本下降了。此外,环保的成本也上涨了。我小时候喜欢汽车,就喜欢闻汽油味,看到烟囱冒烟,觉得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现在情况不同了,我们更需要蓝天、白云,所以环保的标准上去了,所以大量高污染的工厂要被炸掉。

京东做实验,无人机送货,说明无人机这种技术已经成型了,说明咱们中国经济的技术获得能力很强,技术不贵了,资本也不短缺了。这给许多投资人带来了难

题,以前拿着钱,一个技术买下后可以垄断若干年,现在资金不缺,相对而言技术成本也降低了,所以投资人的日子现在不好过。

特点三:国民需求的高端化、多元化

中国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新时代国民的需求高端化、多元化。

下面这张图讲的是月嫂的需求。生孩子、养孩子,我们的父母很简单,现在则两三个月嫂看着,高端需求多了,现在婴儿都比我们那个时候幸福啊。

再有一个,如果国内满足不了国人的高端需求,国人就出国。比如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就是11月第三个星期四,过完感恩节,早上买东西,门一开,中国的消费者、旅游者排在第一个,这就是中国消费者给人家的冲击,这也是国内高

端需求没有满足大家而留下的挑战,这也是我们经济的挑战。

宝马汽车全球最大市场是中国,超过美国,在中国市场上热卖的车型是中高端车型,5系,但在美国热卖的是低端车型,3系。

可见中国的消费在升级,中国的消费已经占到了我们GDP的47%,每年能够上0.7、0.8个百分点。消费这几年是拉动增长的,但是我们还没有满足。怎么能够让产业升级,把不断升级的需求留在国内,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的挑战。

2中国经济新愿景:2020,2035 和2050展望

十九大是全球瞩目的重大政治事件,也给中国的百姓勾勒了一个伟大的未来发展宏图。对于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我特别关注2020年、2035年、2050年这三

个时间节点。

2020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全面消灭贫困

第一个节点2020年,按照2016年的美元计算,2020年我们人均收入应该能够达到1万美元,非常接近世界银行所定义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即1.2万美元。我们国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远远不止收入水平这一项,按照购买力平价来看,到2020年中国发展水平会接近美国的三分之一,这对一个大国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到了2020年,中国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没有拖全球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后腿。

从另一个维度看,2020年绝对不止是收入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全面消灭贫困,从过去非常贫瘠的生活条件很恶劣的农村,转向现代化的比较富裕的新农村。另外在民生问题上要解决百姓的一些痛点,比如就诊看病。医院要多从患者的角度着想,提升患者的幸福感。

2035年进入中大型国家30强、收入跟西班牙差不多

第二个节点2035年,十九大描绘的蓝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层面上而言,我们就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了,发展水平进入中大型国家30强,而且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50%。

这个数字是非常有意义的,根据我们的分析,如果一个国家发展水平能够达到全世界大国发展最高水平的50%以上,也就是说达到美国的50%以上,这个经济体就比较稳定了,国家经济的“身体”就足够强壮了。

到2035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将跟西班牙差不多。老百姓收入水平高了,心态也变了,不那么着急了。

所以到2035年,根据十九大报告,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水平,还有民生、法治以及百姓的文明程度和心态等等。

2050年进入中大型国家20强、收入水平相当于法国

第三个节点,到2050年,中国将进入中大型国家20强,人均GDP将占到美

国的70%,人均收入水平相当于法国。

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前景,当然2050的发展绝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社会不断进步,我们的法治、民主、文明建设得更加美丽。

这些美好愿景的算法,会不会太乐观了?其实这个算法我是非常保守的。

前面所说的那几个标准,只要我们在前面的13年按照5.5%去增长;然后接下来的10年按4%增长——4%是最近金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的发展速度,不算很高;然后再接下来最后那10年按3%增长——3%不算什么,美国也有几年增长速度达到3%;按5.5%、4%、3%这个标准区间发展,不用着急,一定能够达到这几个让我们非常期待的发展愿景。

3中国经济新时代六大挑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绝对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做出艰苦付出的思想准备。哪些地方需要艰苦付出?要迎接的挑战是什么?

1、金融危机坚决不能有

最重要的一点,金融危机坚决不能有。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危机,经济发展可能倒退十几年。

金融危机到底会以什么形式在这些国家出现呢?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自己没钱,借了很多钱。别人忽悠,“你经济发展情况不错,我利率很低,借给你吧。”但是,之后债主们突然就变脸了:“好像经济不太靠谱,你的企业好像竞争力量不太行,你的政治制度没搞好,我不跟你续约了。”甚至说:“你把钱提前还给我吧!”

这种我们称之为国际收支的危机。中国出现这种危机的可能性不太大,中国是储蓄大国,我们从外面借钱是非常谨慎的。

但是我们必须提防第二类金融危机。第二类金融危机有点像2008年美国式的金融危机——金融体系自己没搞好,金融体系过分贷款、过分投资,于是产生了一大堆不值钱的金融资产,短期内你买我的、我买你的,自娱自乐,觉得还不错,突然一天金融危机就来了,觉得金融资产不靠谱,都去抛售,这一抛售资产价格下降,很多借了钱买资产的公司破产,一破产金融体系就开始缩水,金融体系一缩水实体经济跟着倒霉。

金融危机千万要不得,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加强监管。我们国家对这个问题非常清醒,十九大报告里面专门强调,一定要严防系统性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2017年7月份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关键词就是“稳定”,不能发生风险,这是底线,坚决不能突破。

中国目前的主要金融风险是流动性较大,大量的金融资产是以流动性很强的存款跟现金的形式存在,折算成美元是23万亿美元,而央行手里只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要有1/6的人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准备要出国,我们的金融就会出现问题。所以在我看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国资金跨境的流动都需要加强管理。

2、大国发展思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其次就是在解决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寻求新增长点。发展不平衡我们有很多表现,有社会层面的,包括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目前就经济层面来讲,现在

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

举一个例子,这张夜晚灯光图反映了江苏和安徽用电量的差异。这两个省紧挨着,情况完全不一样。江苏省是全国人均GDP最高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是安徽省的2倍以上;安徽省人均GDP全国倒数第六,这就是中国经济不平衡。

不要害怕这个现象,不平衡恰恰是增长的潜力,就是要让那些短期内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地区发展起来,发展不平衡的地方既是挑战也是增长点。

如果安徽省能够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实现中部崛起,那么它的增长速度就能够提升起来,这恰恰是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事实上过去3、4年,安徽省的

增长速度确实非常高,合肥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典型。

3、提高劳动力素质

第三个挑战可能更加长远,即劳动力素质问题。

大家都知道,快递小哥每个月的平均收入比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高多了,但是我认为他们是最应该有忧患意识的一群人。因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劳动力跟劳动力的竞争,同样的装配线,同样的流程,中国的劳动力能不能干得比发达国家强,能不能够让工厂的生产能力永远留在中国,这是关键。说到底,

要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要提高工作能力。

未来还有一个竞争,是人跟机器的竞争,我觉得十年内恐怕有很多类似快递的工作会被机器所代替,为避免出现科技陷阱,一定要提升劳动力的教育,提升人跟人之间服务的能力。

当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国有较大比例的劳动人口没有读过高中。尽管我们大学毛入学率超过了40%,但是在一线工作的劳动大军中,还有一部分没有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所以要想办法,政府要给点补贴,做出相应的政策。市场跟国家的行政手段、政策手段同时发力,让大家多学点软技能,比如心理学、历史、外语等等,适应未来的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

4、人口老龄化挑战

第四,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老龄化,这是中国特色,根据联合国2015年的预测,2050年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6亿,约占人口的25%。

我们会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医疗花费在GDP中的比重达到18%?这会给经济背上较重的包袱。同时,我们也不能完全靠家庭养老,如果靠家庭养老,坦率来讲再过20年,年轻人会时不时收到家里老人的电话需要回家照顾老人。

最好的前景是,有工作能力还可以继续工作两天,现在我们这批60后总的来讲比我们父母那一辈身体健康一点,到我们60多了还愿意工作,就别强迫我们退休,愿意干就干,这是第一种最好的情况。不愿意干,高高兴兴的也行,别给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 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2.“过渡”的含义 (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2)从经济结构看:三大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占较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从阶级结构看:三大改造前,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经过改造,他们都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 (4)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从政治制度看: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转变为人民代表大会。 3.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经济建设

中国经济建设 摘要:要理解并且去实现什么是“中国梦”,首先要理解并且知道什么是“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个多月前访欧时在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并且经济建设还不是很好的的国家,一个经历了深重苦难与具有伟大复兴梦的国家,一个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及深度经济建设的国家。我认为这高度概括了中国的国家特点,中国就是这么一个古老与现代交融,发展经济建设与经济改革并存,背负苦难记忆,矢志民族复兴,坚定走自己的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大国。 理解了什么是“中国”,也就容易理解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中国的未来发展目标经济建设的主要发展,其基本内涵就是通过经济建设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中国在经济建设上历经千难万苦,走上发展正途后的必然追求和不懈目标。 经济建设不是一个国家要国强必霸,独步天下,不是一个国家要穷兵黩武,复仇血耻,不是一个国家要垄断能源资源,控制全球市场,不是一个国家要独享经济好处,不顾别人死活。经济建设的天生属性是发展、合作、共赢。 正文: 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叫好!回眸历史,我们可以远溯至清朝嘉庆时期,“国运”开始衰退。自从英法的“坚船利炮”在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中撬开了中国禁闭了几百年的国门的时候,各种罪恶就像幽灵似的都张牙舞爪地朝中国这头东方睡狮扑了过来。百年的沧桑是百年的耻辱,“东亚病夫”四个字曾经无数次的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中华子孙的爱国热心,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了能将这本不属于我们的帽子摘去,抛头颅,洒热血,直到那一天的到来,沉睡了百年的东方睡狮怒吼地睁开了双眼,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挺直腰板了!但是,面对历经长期战乱而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农业上,广大人民连肚子都吃不饱:在工业上,甚至连火柴都要靠进口,祖国江山一片狼籍,新中国的建设百业待兴!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还是同一片天地,还是同样的炎黄子孙,但是旧社会所弥漫的乌烟瘴气早已没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散发生机勃勃的气息:建筑工地上,机器轰鸣,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汽车火车奔驰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游客对我们的祖国的美景流连忘返,同时,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企业正迈出国门,投身世界市场,创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胜利... 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其中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但是,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理由,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坚持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而这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法宝”,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未失去信心。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磨练之后,中国共产党就更能成熟地运用这一“法宝”来改造我们的社会了,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逐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1985年,邓小平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并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开始了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党的12届6中全会更明确将这一思想政策化。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六大挑战 今天跟大家交流这个话题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就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挑战,需要怎样的新思维,这是我们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后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重大话题。 1中国经济新时代三大特点 中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我总结了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新特点。 特点一:储蓄高,实体经济规模超大 1)产品量巨大 咱们看一张图,这张图不是清华校园,那怎么一夜之间搞得遍地都是共享单车呢?共享单车的背后是什么?

当然你可以说有智能手机、互联网、微信、支付宝,这些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件事你们想过没有,这么多共享单车几乎是一夜之间蹦出来了,它反映的是咱们中国人至少生产自行车的能力是很强的,甚至于过剩的。事实上咱们国家生产自行车的生产量在全球至少占一半,而且生产能力还用不完,所以中国经济的第一大特点我总结为超大规模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规模非常之大,下面这张图是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经济体刨除服务业、华尔街、金融业、律师服务之外,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的产量。

上面那个蓝线是咱们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是接近6万亿美元了,咱们总体经济规模12万亿,远远比美国高了。

2001年,本世纪初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是咱们的3.7倍,日本的实体经济比咱们还高一点。但现在,咱们实体经济的规模是美国的1.3倍,不是多一点儿,而是比他多了30%,而日本整个经济的规模,自从2010年被中国超过之后,现在只剩下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然我这里强调的是实体经济的规模,所以实体经济,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的产量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点。 2)储蓄高 第二,咱们的储蓄非常多。 北宋、明朝、清朝的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发现从北宋到明朝、到清朝,增长速度每年也就是0.3%左右,当时储蓄好的年份是3%,经常是负储蓄,为什么?打仗了,来了灾年了,为了保命把耕牛杀掉吃,那是负储蓄。所以今天中国经济储蓄非常多,储蓄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增长之源。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是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创造经济奇迹的60年。60年间所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此前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的总和。60年的大发展,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作为一个见证60年发展史、特别是亲身参与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研究人员,内心深处充满着激动、兴奋、豪迈和自信。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60年的经济奇迹是如何创造的?我想从纵向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经济管理体制三个方面,理出一个头绪。 60年的经济发展史明显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可以说是在曲折中探索发展道路、积蓄发展能量的时期;后30年则通过改革开放,进入快速增长的腾飞时期。 前3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三年恢复到“一五”时期的8年,即正确起步和初战告捷的阶段。三年恢复时期实现了稳定物价、统一财政,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从1953年-1957年的五年,以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工业项目为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一五”计划胜利完成,旗开得胜。 第二个阶段是从大跃进开始到三年困难和经济调整时期,即从1958年-1965年的8年,经历了曲折又回到正确发展道路,走了一个马鞍型。

第三个阶段是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进入“十年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虽有发展,但最终陷于崩溃的边缘。1976年“文革”结束到1978年,是对前28年的发展道路进行冷静思考和深刻总结的两年,为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的历程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后30年的发展历程也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这一阶段是消费品生产高速发展时期,即农业和轻纺工业大发展时期,在农产品供给连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初步实现了小康目标。这一阶段发生了总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我们告别了长期困扰的商品匮乏,需求膨胀转变为需求不足,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也由抑制通胀转变为扩大内需。“九五”计划提出振兴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由发展轻纺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化工业为主的新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至今,随着总供求关系大体趋于平衡,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出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直到2008年下半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幅度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才有所下降。由于中央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今年上半年经济已出现回升势头。 奇迹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和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正向全球一体化转型,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及其重要,了解了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就如同兵家在打仗中了解了敌方,可以主动快速地适应世界、发展自己。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国家经济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随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全球股市也出现分化。全球货币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使股市出现分化加大现象。 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由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虽然部分地区存在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但趋向缓和仍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主流。为更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迅猛发展。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公司跨国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各国各大公司再也不能满足只在自己国家发展,纷纷向国外扩张。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新兴的主力军。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其一,贸易保护主义与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在经济危机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抬头,让人不得放松警惕,也使得我国乃至国际贸易格局有新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 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 其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2030年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

Part I Overview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China 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From the early 1500s until the early 1800s, China’s economy was the world’s largest. By 1820, it was one-fifth again as big as Europe’s and accounted for a third of worl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But the next two centuries were tumultuous for China. The country experienced catastrophic decline between 1820 and 1950 and then, starting in 1978, meteoric rise (Maddison 2001). Today, China is once again among the largest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aving overtaken Japan in 2010. Its economy is now second only to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ird, if the European Union is counted as one economy), and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manufacturer and exporter. The East Asian miracle may have lost some of its luster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1997–98, but China’s performance continues to impress. Even if China grows a third as slowly in the future compared with its past (6.6 percent a year on average compared with 9.9 percen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t will become a high-income country sometime before 2030 and outstrip the United States in economic size (its per capita income, however, will still be a frac-tion of that in advanced countries). If China achieves this milestone, it will have avoided the “middle-income trap” by traversing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chasm between low-income and high-income status within a gen-eration and a half—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for any country, let alone one the size of China. But two questions arise. C an C hina’s growth rate still be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even if it slows from its current pace? And can it maintain this rapid growth with little disruption to the world, the environ- ment, and the fabric of its own society? We answer “yes” to both, but only if China tran- sitions from policies that served it so well in the past to ones that address the very differ- ent challenges of a very different future. This overview, supported by five under- pinning volumes, identifies these challenges of tomorrow, points to key choices ahead, and recommends not just “what” needs to be reformed, but “how” to undertake the reforms. The overview is divided into nin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exam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development since 1978; considers future opportuni- ties, challenges, and risks; and describes a vision of China in the year 2030. The sec- ond chapter maps a new strategy that will realize this vision, focusing on the key choices ahead for C hina to sustain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 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before 2030. Chapters 3–8 elaborate on each of the six p illars of the new strategy: consolidating C hina’s market foundations; enhancing innovation;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ensuring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social protection for all; strengthening public finances; and achieving mutually benefi- cial win-win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ninth and final chapter addresses implementation chal- lenges, including the sequencing of proposed reforms and overcoming obstacles that are likely to emerge. c h i n a2030 3 Introduction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选项是() A.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B.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现阶段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A、C、D说法错误。 2.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A.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解析:B只有建立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确, 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3.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D.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9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 ①将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经济保障②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③将为消除社会差别和收入差距提供物质保证 ④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A此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②④观点都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的正确分析。③错在〝消除〞。 5.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生态文明程度,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以下措施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①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②限制工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③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重视社会效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A对工业应该调整和优化,而不是限制,排除②。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很大联系,排除③。①④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故正确。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根本的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D.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 解析: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A正确。 7.我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由〝黑色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政府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这同时也告诉我们() A.全面小康社会衡量经济发展不能以低碳为指标 B.要逐步降低能源生产部门的产量 C.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也都连在了一起。那种独立关门搞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既面临很多机遇,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动荡。该文结合当前实际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有高端的技术与雄厚的资金,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人才,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弱势,并且还会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所谓的“制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说是赢家之一。我国的经济持续保持中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对外开放的中国明显得益,但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尖锐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加快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面貌。 (2)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世界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3)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完美版

课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和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 (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设计依据: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㈢、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难点: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关键词:改革开放机遇和挑战国内外环境经济全球化 1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1.1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我国有13亿人口,按照温总理的说法:“再大的数除上13亿都是一个小数目”。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0年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29748元,比较低。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标准,还处于中低收入国家,就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还是偏低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差距。 1.2发展不平衡性还比较突出。 不仅我们的总体实力还比较低,而且不平衡性比较突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最高的上海比最低的贵州要高出10倍。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发展很快,农村虽然也在发展,但相比较城市而言,还是慢了一些。 1.3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 从数量上来看,我们的工业量占整个经济总量,比世界平均水平都要高。但是,经济发展实际上还是有一个规律,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水平真正的高低,还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看。工业化程度的高低仅仅从数量上看不是不够的,更重

要的是看它提供的附加值的效益。美国制造业占整个经济总量才14.4%,谁能说美国工业基础薄弱?这就说明,工业技术含量反映工业化程度完成没完成,可能它是一个逆向的指标。也就是当这个比重在降低的时候,你的工业化进程有可能逐渐在完成,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需要工业的积累、工业效益的提高去支撑,因为只有工业效率提高,工人的工资才能够提高,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提高,消费才能上去,服务业需求才能增长,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的工业化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我们还比较落后。我们有很多核心技术都没有,比如汽车,包括我们的发动机,除了像奇瑞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大部分我们现在跑的汽车,知识产权全部是国外的。还有计算机,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来料加工,看着我们计算机产量很高,其实核心技术全部都是国外的。为什么我们这里经济受冲击,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这次冲击比较大的也是电子行业,主要是世界经济出现减缓以后,国外需求的减弱,因为他们要维护知识产权。所以说,我们的工业技术水平也是反映我们技术工业化水平不高的一个方面。 1.4资源承受的负担较重。 目前,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0人。实际上我们大量的土地是不可利用的,包括西北这么大的沙漠,我们的土地主要是集中在东部地带,要是换算成可利用的耕地,就更少。可见,我们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另外,我们的淡水资源人均2156立方米,世界平均水平接近7000立方米,我们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当然,还有能源,我们承受的负担都很重。目前我们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我们50%的石油现在要靠进口,要不然国内资源很难支撑我们高速的经济增长。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国内就业压力仍比较大。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两位数以上,这些人口现在正处于一个就业的年龄。所以,现在我国每年都要有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课堂练习 1、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 ) ①适度提高税率,增强宏观调控能力②推动科技创新,提高GDP增长速度③贯彻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④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①② B. ① C. ②③ D. ③④ 【解析】适度提高税率无益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①不选;我国目前要提高GDP的增长质量,而不是提高GDP的增长速度,②不选;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贯彻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③④正确。 2、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但这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都没有再提GDP翻番类目标。“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只作原则性展望,不提GDP“翻番”要求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了B.今后放弃经济增长速度,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C.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位,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这次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都没有再提GDP翻番类目标,主要考虑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了。现在产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不提GDP翻番目标,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打好三大攻坚战不仅不会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反而有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打好脱贫攻坚战 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②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③是消除收入差距的现实要求 ④是实现同步富裕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①②符合题意;打好脱贫攻坚战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不能消除收入差距,③说法错误;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④说法错误;故选A。 4、如图告诉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①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持续发展的危机和挑战

中国持续发展的危机和挑战摘要:近年来中国快速发展,我们摆脱了贫困,再一次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让我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 但是中国的持续发展将面对诸多危机和挑战,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机会,中国必须直面挑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创新,勇于探索,从而不断发展。 关键字:国际环境人口经济结构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足以让全世界的人感到炫目,从1991年以来,中国历年的GDP增长率都几乎高于8%,这让从工业文明中一步步前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感受到了什么是奇迹。同时,中国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组组告诉发展的数据让国人振奋不已,我们终于摆脱了贫困落后的状态,再一次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我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因为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是,当我们静下心,仔细思考,却发现中国的发展也充满着危机和挑战。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同样不容乐观。早在1995年,中国威胁论就在因南海问题及对台湾领海试射导弹达到高峰。中国威胁论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首先,这一言论损害了中国国家与人民的形象,恶化了国内投资环境,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得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对华投资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其次,破坏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

境,离间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使得国际对中国产生的误解和疑惑越来越多。这些都不利于中国的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解决中国威胁论就成了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个挑战。 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挑战。中国一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从历史上看,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扩张来实现的。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信任中国可以和平崛起。近些年来,不管是刚发生的“钓鱼岛事件”,还是一直处于争论的“黄海演习”或是一直以来冲突不断的西方反华势力,都反映出中国的这条和平崛起道路的艰辛。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不友好。首先是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中国和日本的关系一直紧张,日本对于自己在二战中犯下的错误并没有悔改的意思,这让中国人对此感到很反感。而且,在台海关系最紧张的时刻,日本政府公开宣称钓鱼岛本就属于日本所有,更恶化了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其次是印度,中国是印度的紧临,1962年中印因领土而发生战争,中印交恶,两国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印度,在绝大多数方面都超过了他,让印度对中国存在着又钦佩、又妒忌,既想联合又感到害怕的复杂、矛盾情绪,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关心、担心、怀疑,甚至误解。 然后,在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在南海问题上产生了很大分歧,越南虽然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两国的关系却不十分亲密,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并且近年来一直使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总体小康, 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十二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 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认识正确的是( ) A. 只是在经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 B. 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C. 已经实现全面小康,只是水平仍比较低 D. 是少数人的小康,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 解析:B 现阶段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A C、D说法错误。 2.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之间的联系表现在( ) A. 全面小康是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 B. 总体小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过渡期 C. 总体小康偏重生存资料消费 D. 全面小康偏重精神消费 解析:B 只有建立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因此B正

确,A错误;C、D不是二者的联系。 3. 到2020年, 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出发 点和落脚点是( ) A.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B.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D. 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A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实现国内生 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9 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 ) ①将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供经济保障②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③将为消除社会差别和收入差距提供物质保证④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解析:A 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②④观点都是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的正确分析。③错在“消除”。 5. 建设美丽中国, 提升生态文明程度, 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社会 发展目标。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是( ) ①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②限制工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③推动区域发展的协调性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并且重视社会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