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145个必背重点
2018年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梳理

2018年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3、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018年教师编制考试招聘必考知识点整理

2018年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3、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必考的100个重点知识梳理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失言、笔误、梦等现象属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2.教育目的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结构)。
3.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即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5.(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6.XXX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就几乎等于重新研究。
所以,为了研究不被遗忘,在研究后要(及时)复。
7.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有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8.我国的教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根蒂根基之上的。
9.所谓心理开展是指个体从出身、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0.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及(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11.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1902)年,称为(壬寅)学制。
12.学校德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以理服人);另一种是(以力服人)。
13.当代最具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
14.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正)迁移。
15.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16.有的学生因为常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
这是一种(感性)概括。
17.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心理年龄)×100.18.我国教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研究分为知识的研究、技能的研究和(行为规范)的研究。
2018-2019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精品】

2018-2019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贵州2018年教师招聘测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88个重点

2 0 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得28 8个重点(精心整理 )1、教育得定义 : 广义得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狭义得定义:指学校教育 ,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更狭义得定义:就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 教育得功能: 定义:就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得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得 影响与作用。
(1) 按教育功能作用得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 2)按教育功能作用得方向 ,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得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3、 教育得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3)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4)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 4、 现代教育得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现代教育得基本特征 . ( 2)教育得公共性、普及性与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得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 学习教育学得意义:① 有利于树立正确得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 有利于树立正确得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得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 ⑤ 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 教育得政治功能:①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得人才。
②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 ,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得政治经济制度。
③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 教育得经济功能 :①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 个体身心发展得动因:(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精编】2018-2019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2018-2019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基础知识重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般考点:古代中国:夏代已有学校产生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欧洲奴隶社会著名的教育体系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作用:社会功能个体功能(人的先天本性差别不大)教育目的和目标:目的是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目标是仕而又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以仁和礼为核心教育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愚。
)学习和思考并重温故知新墨家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1)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2)论强力而行: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的精神。
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教循自然原则,一切顺其自然。
《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
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论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追求古代理想社会制度的方式提出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3)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预防、及时、循序、观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然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培根首次提出将教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归纳法也是由他提出的。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教育目的:为人的永生作准备,教育有其现世目的,人应该过好现世的生活。
【精编】2018-2019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2018-2019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第一部分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145个重点1、教育的定义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定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2、教育的功能定义: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斐西.能。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马克思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4、现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趋突出。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④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⑤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6、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7、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0、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调控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①顺序性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②阶段性不一刀切,一锅煮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④互补性长善救失⑤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13、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4、教育目的的作用①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②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③人们的教育理想。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6、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1)个体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2)社会本位论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斯宾塞)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①教育目的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②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③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④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⑤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⑥教育结果不同: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8、什么是素质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9、素质教育的意义①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②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20、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①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21、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⑧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3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①学会共同生活②学会认知③学会做事④学会生存。
24、教师的作用①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③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5、教师的职业角色①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6、教师劳动的特点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②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⑤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27、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28、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结构: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29、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30、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①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自我教育31、学生的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2、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33、师生关系的内容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②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③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①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师生关系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5、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1)教师方面: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①正确认识自己②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6、课程的意义:①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②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③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④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⑤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7、课程的类型:①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②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③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④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⑤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⑥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8、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是一个整体)39、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0、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③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④理论与实践统一⑤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⑥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⑦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4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2、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43、课程资源的分类: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