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服饰形制特点

中国古代服饰形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上衣下裳制:中国古代服饰最基本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制,上衣为“衫”,下裳为“裳”。
这种形制一直沿用到明朝,成为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对称美:中国古代服饰注重对称美,上衣和下裳的形状、图案和颜色都要对称,以体现和谐、平衡的美感。
3. 衣袖设计:中国古代服饰的衣袖设计非常独特,一般分为直袖、喇叭袖和蝴蝶袖三种。
直袖是指袖子与衣身平行,显得端庄稳重;喇叭袖是指袖子宽大而下垂,显得华丽高贵;蝴蝶袖是指袖子两侧向上翻起,形似蝴蝶翅膀,显得轻盈飘逸。
4. 领口设计:中国古代服饰的领口设计也非常考究,一般有圆领、立领和交领三种。
圆领是指领口呈圆形,适合穿在圆领上衣上;立领是指领口高耸,与现代的立领类似;交领是指领口呈交叉状,适合穿在交领上衣上。
5. 装饰风格:中国古代服饰的装饰风格非常丰富多样,一般包括绣花、织锦、镶嵌、镂空等多种技法。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深刻,常常与服饰的用途和场合相匹配。
总之,中国古代服饰形制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和哲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地位、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本文将从服饰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服饰是由兽皮、树皮和植物叶子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用来保护人们免受自然环境的伤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时期是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穿着兽皮或树皮制成的衣物。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服装,如麻、蚕丝等。
到了商代和周代,服饰开始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封建社会时期,服饰成为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贵族阶层穿着华丽、富丽堂皇的服饰,以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简单的服饰,以示与贵族的区别。
到了明清时期,服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款式,如汉服、唐装、襦裙等。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色彩:中国古代服饰注重色彩的运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白色代表纯洁和庄重,黄色代表皇家的尊贵。
2.讲究细节:中国古代服饰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特别是在图案、刺绣和纽扣等方面。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增加了服饰的美观度,还彰显了制作工艺的精湛。
3.强调礼仪:中国古代服饰强调礼仪和仪式感,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在婚礼、葬礼、宴会等重要场合,人们会选择合适的服饰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4.倡导和谐:中国古代服饰追求和谐的美感,注重服饰的整体搭配和协调。
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等都需要相互搭配,以达到整体的和谐效果。
三、中国古代服饰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古代的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哪些特点古代中国的服饰和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和独特的魅力。
服饰和饮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服饰和饮食两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的特色文化。
一、古代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它不仅关乎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些特点。
1. 高度注重礼仪和身份的体现:在古代中国,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决定了他们的着装。
皇帝、官员、贵族等身份高贵的人通常穿着华丽而讲究的服饰,以彰显自己的尊贵和权威;而普通百姓穿着朴素而实用的衣物,体现了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
2. 彰显地域文化差异: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北方人的服饰通常厚重且保暖,而南方人的服饰则轻薄透气。
同时,民族的多样性也使得中原汉族的服饰风格与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截然不同,形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3. 讲究色彩和图案的设计:古代中国服饰以红色和金黄色为主导色调,寓意吉祥和喜庆。
此外,独特的图案和刺绣技艺也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的一大特点。
传统的龙、凤、麒麟、花鸟等图案常出现在衣服上,以展现出华美夺目的艺术审美。
4. 个人品位的彰显:古代中国服饰注重体现个人的品味和气质。
在服饰的选择上,人们会根据场合和个人的喜好进行搭配,以彰显自己的独特风格。
同时,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之间也有着各自的服饰规范,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于社交礼仪和个体差异的重视。
二、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深受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熏陶和传统经验的积累。
以下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些特点。
1. 讲求饮食的“五味”和“四气”: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平衡和调和的概念,强调五味的调和,即酸、甘、苦、辣、咸五味的调配,并侧重食物在气候和季节变化中的调整,即“四气”的平衡,分别是寒、热、署、湿。
国风服饰知识点总结图

国风服饰知识点总结图一、服饰概述中国历史悠久,服饰文化也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服饰文化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国风服饰。
国风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总称,包括了汉服、唐装、宋服、明装等各个朝代的服饰风格。
这些古代服饰非常注重细节和造型,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国风服饰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剪裁合身,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因此备受现代人的喜爱。
二、汉服1、起源:汉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起源于西汉时期,后经过多次演变和改良,形成了不同的款式和风格。
2、特点:汉服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精美、面料华丽。
男女汉服的剪裁和款式有所不同,但都以体现传统的尊重和礼仪为宗旨。
3、款式:汉服包括上衣、下裳、腰带、饰品等,每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比如女性汉服的裙摆宽大、色彩明艳,男性汉服的袍袖宽大、图案简洁。
三、唐装1、历史:唐朝是中国服饰发展的辉煌时期,唐装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
唐装以宽袖、大襟、宽袍为特点,款式多样,色彩丰富,体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2、特色:唐装注重宽松舒适,以表现出尊贵、典雅的气质。
同时,唐装还注重细节的装饰,如刺绣、宝石、珠花等,体现了唐代人的奢华与时尚。
四、宋服1、特点:宋代服饰的特点是简约、朴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宋服注重体现文化内涵,不追求繁琐的装饰,更注重对身形的体现。
2、剪裁:宋服的剪裁讲究线条流畅、简洁利落,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的身材和气质。
整体风格淡雅而静谧,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雅之气。
五、明装1、特色:明代服饰以腰带、大袖、流苏为特色,注重对古典诗意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明装的款式多样,有貂蝉袄、马褂、龙袍等。
2、色彩:明代服饰的色彩鲜艳而大胆,以红、黄、金等颜色为主,富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和壮丽的气质。
六、国风服饰的发展国风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然而在现代社会,国风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国风服饰逐渐被淡化和遗忘;另一方面,年轻人对传统服饰失去了兴趣,更倾向于时尚、潮流的服饰。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凝聚着千年文明的积淀。
通过衣着的样式、材质和色彩,我们可以窥探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探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变迁。
1. 先秦时期:华美与朴实并存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是华美与朴实并存。
贵族阶级重视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穿着绘有壮丽图案的锦衣,佩戴华贵的玉器和金饰。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布衣,注重舒适实用。
然而,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强调以衣彰德,崇尚节俭朴实的生活态度。
2.秦汉时期:尚儒雅的礼制秦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礼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饰方面,礼制对人们的着装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期通行的礼服包括衮衣、裳褙、舄履等。
贵族以青色衣饰为主,黄色则被皇室所独占。
而士人则注重以文雅、端庄的仪态来展现自己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倡导淡雅秀丽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淡雅、秀丽的形象。
此时期流行的服装多采用柔软的面料,剪裁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和谐。
女性的服装更加注重细腻的刺绣和镶嵌工艺,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4. 唐宋时期:繁华绚丽的宫廷服饰唐宋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宫廷服饰尤为重要,皇室贵妃们穿着华丽绚烂的龙袍和凤冠,独具特色的宫廷装束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而士人们则追求端庄典雅的装束,男士穿着宽袖的袍服,女士则穿着露额衫和蓝裙,彰显出唐宋时期的时尚风格。
5. 元明清时期:封建礼制的兴盛元明清时期,服饰文化随着封建礼制的兴盛而趋于正式化和规范化。
特别是明清两代,官员们的服饰规格严格按照身份等级来区分,以显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距。
男子穿着宽袍大袖,佩戴腰带和宝石饰品,女子则穿着褙子、改良旗袍等,配以珠宝首饰。
这一时期的服饰注重庄重肃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等级。
6. 近现代:中西合璧的时尚近现代的中国服饰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衣着风格趋于多样化和国际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介绍:
1.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商周时期,历经汉、唐、宋、明等朝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典雅,注重面料和绣花工艺的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2.唐装:唐装是唐代时期的传统服饰,以其宽松、华丽、大气的特点而闻名。
唐装的特点是宽袍大袖、高腰束腰、色彩斑斓,常常用金线、银线、珠片等装饰,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
3.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起源于清朝时期,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
旗袍的特点是紧身、修身、高腰、开叉,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和优雅气质。
4.中式礼服:中式礼服是中国传统婚礼、宴会等场合的传统服饰,包括龙袍、凤袍、唐装、旗袍等。
中式礼服的特点是华丽、庄重、典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与典雅。
总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1.形制多样:中国古代服饰形制多样,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性别、季节等因素,服装款式、种类和面料都会有所不同。
其中,汉服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代表之一,流行于汉代,曾经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服饰历史。
2.社会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例如,皇帝的龙袍、贵族的礼服和冠冕都体现了其高贵的身份。
相对而言,平民百姓的服饰则较为朴素简单。
3.着装的讲究:古代中国人讲究穿戴的仪态和礼仪,尤其是宫廷和贵族阶层。
服饰样式、颜色、配饰和材质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以展现身份地位和美感。
4.色彩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红色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用于庆典和喜庆场合;黄色则是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穿着黄色的服饰;蓝色则被认为是高贵、清雅的色彩。
5.含有象征和寓意:中国古代服饰中常常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含义和寓意。
例如,龙图案和云纹被视为吉祥、神圣的象征;鸳鸯、蝴蝶和花鸟图案则代表着爱情、美好和繁荣。
6.地域特色: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服饰文化也各具特色。
例如,汉族、满族、蒙古族等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传统服饰,用于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身份。
7.服饰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和演变。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时尚趋势,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8.器械配饰的重要性:古代中国人重视服饰的配饰,特别是各种器械。
头饰、腰带、珠宝、鞋袜等都被视为重要的饰品,用于凸显服饰的美感和辅助体现身份地位。
9.传统技艺的体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融合了丰富的传统工艺和技艺,如刺绣、染色、刺绣、图案设计等,这些技艺通过服饰的装饰和细致的工艺,使服饰更加独特和精美。
10.剪裁和装饰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注重剪裁和装饰的细节,例如,衣领的形状和高度、袖口的宽度和设计、服饰的刺绣和绣花等都凸显了设计者的智慧和品味。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以其多样性、象征性、仪态和创新等特点,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的传统服饰

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服饰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传统服饰,包括男女不同的服饰种类、特点和用途,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 男性传统服饰中国男性传统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风格,穿着形式和细节也有所不同。
然而,男性传统服饰的共同特点是庄重、大方且注重细节。
1. 中山装中山装是较为现代的传统服饰,起源于1920年代的中国革命时期。
作为一种西式国服,中山装以其简约、实用与庄重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它采用立领设计,袖口较为宽松,款式简洁、笔挺。
中山装在国内外重要场合以及正式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2. 袍子袍子是中国古代男性常见的传统服饰之一,它是宽大的上装,反映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袍子可以分为大袍和小袍两种类型,大袍一般在冬季穿着,长度较长;小袍则适合春秋季穿着,可以配合裤子或长衫。
袍子通常以优质的丝绸或棉麻制作,它的款式精美、印花图案丰富,给人一种高雅、典雅的感觉。
3. 长衫长衫是中国古代男性的主要传统服饰之一,它是一种长袍式的上衣,通常搭配长裤或袍子。
长衫始于明代,经过多次演变,成为清代以及后来的中华民国时期男性的主要穿着。
长衫的特点是领口修长,袖口宽松,衣身及腰间设计注重细节,展现了男性的稳重与端庄。
二. 女性传统服饰中国女性传统服饰的风格多样,丰富多彩。
女性服饰注重细腻的刺绣和华丽的图案,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美丽。
1. 旗袍旗袍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性传统服饰之一,其设计源于清代的满族服饰。
旗袍注重修身与展现女性身体曲线。
它以优质丝绸、麻纱等面料制作,采用传统的手工刺绣和刺绣技术,装饰有各种华丽的图案和色彩。
旗袍在中国以及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 对襟衫对襟衫是中国传统女性上装之一,它通常搭配长裙或裤子。
对襟衫具有独特的特点,前中心没有扣子,采用对襟的形式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服饰文化更博大精深。
纵览各朝各代,可谓各有特色。
首先,要了解中国服饰文化,就不得不先提下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
不同于西方以人为本,满足人的本能欲求,装饰美化自身,炫耀财富并吸引异性的理念,中国则是以人文精神为本,将尊严排于第一,舒适排与第二,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的服饰不是单纯的遮羞保暖,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而古文献中有关服饰的表达诸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出自《孝经》)“变节易度,则为剽轻奇怪之服,故有服妖”(出自《汉书·五行志》)根据这些表述,可知古时对服奇装异服是抱有敌视并恐惧的心理的,这也决定了中国服饰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并不会像西方服饰那样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始社会
远古时期,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
骨针发明前,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决定了他们使用兽皮和叶子作为自己的服装。
而骨针线绳的发明,人们开始创造了原始服装。
服饰纹样代替文身以及身体彩绘。
之后,皮,毛,麻,葛及丝绸开始变的丰富起来。
于是人们开始用麻布及丝绸做衣服。
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缝制衣服”的开端。
它缔造了华夏古国最早的服饰文化,为中华民族服饰之美奠定了基础。
夏商时代
夏商服饰品类:大体包括服装及其饰品来源的难易,质地的贵贱,制作的精粗,种类的多寡以及穿戴佩戴者的身份地位的尊卑和所服之意义。
当时贵族服饰以麻布和平纹丝织物为主。
而商代的着装开始形象化,服饰面料有麻和丝织品等。
当时黑色是低贱的标志,奴隶们只能穿黑色衣服,因而就有了黎民百姓这一成语。
而于此时出现的蔽膝,亦称至膝处短衣襦,后演变为围裙。
西周时期
至西周,出现了有名的“周公治礼”相传武王成功伐纣后吸取其灭国之教训,开始制定各种礼数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冕服的出现,制度的确立是周朝国家意志的具体反映,对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于此同时,上衣下裳连体的“深衣制”开始出现,并逐渐普遍被采用。
皇帝的礼服中的服饰纹样即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米,华虫,龙,藻,黼,軷,宗彝,火)也逐渐成为之后历朝皇帝礼服中不可或缺的纹样。
而皇帝的冕冠更是蕴含丰富的含义。
冕服体系的产生源于古人敬天思想。
由夏商时期自然祭祀到周王朝礼仪,冕服制度的建立都与这一思想有关。
黄帝时期就有“垂衣裳而天下治”即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传统体制的崩溃改变了社会的旧有观念。
在哲学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并在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
人们的衣着开始追求舒适简单和富有个性。
深衣成为时尚,其特点为上下连体,不太符合人体曲线,但大气磅礴,又不失阴柔娇媚。
款式多样,穿着方便,便于活动,严密包裹身体,深衣款式也很多样。
战国时期妇女普遍穿宽边缠绕式的肥大曲裾深衣,衣服的左襟展开时呈三角状。
穿时将其环腰部一圈,再用腰带扎好,配上横线与斜线并用的镶边,总体表现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更是异彩纷呈:凝重之气荡然无存,显得活泼生动,呈大开放之势,强调夸张与变形,图案与几何框架结合,直线与弧线巧妙利用。
秦汉服饰
战乱后的秦汉时期王朝重归整齐有序。
我国服饰制度从这里由童年走向少年时代。
秦沿
旧习:军服胡式。
其服饰特点冷峻而严肃。
秦朝服饰总体古朴庄重,等级森严。
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而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踝。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
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曲裾深衣即三重衣,为宫廷贵妇的朝服,从汉代开始,有裆长裤开始出现。
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服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
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饰的大变动时期。
在保留汉代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亦有独到之处。
而南北民族出现大量的交流和融合。
上衣下裤传到南方,北魏孝文帝开始汉化政策。
此时期战乱纷繁,政治混乱,生活动荡不安。
文人士子叛散五经,灭弃风雅,个性解放,追求自我。
这些历史背景使得服饰总体特点呈现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褒衣博带的魏晋风度。
女性多上衣宽松,外套半袖,腰系宽带,下裙曳地,衣袖宽松,裙裾飘扬。
晋室南迁后,少数民族涌入中原。
五胡十六国交替出场。
胡汉服饰相互融合,打破了汉代以来前篇一律的沉寂,突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为盛唐时期出现兼容开放的国风打下了基础。
隋唐五代
隋文帝统一中国,休养生息,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
唐代时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代。
服饰上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雍容华贵之势。
尚美、开放兼容成为这一时期的服饰特点。
五代中国沿袭晚唐服饰之风。
隋唐服饰,无论官服或民服,男或女装,都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它的空前繁荣,突出在女装上。
其主要特点是服装款式华贵富丽、开放大度。
穿着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大胆考究。
女子石榴裙,间色裙盛行,着半臂。
盛唐时,贵妇多着由披帛、诃子、大袖衫组成的坦领装。
有诗云“胸前如雪脸如花,粉胸半掩疑暗雪”女子有回鹖装扮的即大翻折领,连衣窄袖衣裙。
下摆曳地,腰系束带,翻折领及袖口均有纹饰,戴桃形金凤冠。
初唐及盛唐,胡服盛行。
盛唐之风韵在胸襟之大,兼容并蓄而不失主流风范,豪迈自由又不乏大家雍容。
宋元时期
宋元丝织品技术大幅提高,但因受程朱理学“有天理,灭人欲”哲学观点的影响,宋代服饰式样没有很大的变化。
宋人力图恢复古训。
服饰趋于保守,呈现出朴素实用,自然雅致的景象。
宋女子开始缠足,长裙之下隐约露出三寸金莲。
此时以娇小为美。
穿褙子(长袖衣身,腋下缀又带子,但不缝合,又叫背子)元男子穿辫线袄子,交领窄袖,腰间细褶,红紫线横向缝纳,衣衫下袍有大量褶裥,质孙服(上衣连衣裳,上紧下短,腰间细褶裥,背挂大珠。
女子则着团衫(宽大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顾姑(姑姑)冠。
元朝女人成人后把额前发去除。
明朝
明朝之初,朱元璋以礼教化天下,例行节俭,服饰复古之风盛行,且拘谨守成。
明中叶,享乐欲望开始复苏。
明末,士大夫追求新潮服装,以浮华奢靡为荣,以朴素节俭为耻。
明代皇帝好龙,其服饰皆为绣有各种姿势龙的龙袍。
龙成为帝王独有的徽记。
正式形成在皇帝服装上绣大型团龙花纹的礼仪制度。
文武官员常着礼服、公服、常服。
一般男子,头戴襦巾,穿斜领大袖袍。
女子服饰中,凤冠霞帔为明朝妇女最高的追求目标,即是荣耀的标志,又是当时富家女出嫁时的装束。
着比甲(无领无袖对襟上衣)褙子、襦裙依然流行。
或加披帛或加半臂(腰线下移)另外还有水田衣、云肩、马面裙、凤尾裙。
清朝
清入关以后,衣袖短窄,朴素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旗装的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
满族女子着旗袍。
清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
为五颗。
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
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
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但不同时期旗袍个性特征也是比较鲜明的。
现在旗袍几乎成为中国女性的代表性装束。
它在服装史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清后期,繁琐装饰恰恰反映了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自信不足。
曾经大气的王者之风亦荡然无存的现实状态是中国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症状。
秦汉服饰古朴庄重,大唐服饰华贵富丽,宋朝服饰娟秀精巧,明朝高压堂皇,清朝华美雅致。
总之,各朝代服饰特点鲜明各异,体现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点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体现出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
由于民族地域的关系,每个朝代的服饰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国服饰文化如此绚丽多彩、丰富色彩、争奇斗艳。
徘徊在这些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中国古代服饰中,我们更加体会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博大与精深。
服装设计与工程,23号,杨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