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韧带损伤

合集下载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医治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医治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医治汪学松,邱贵兴,翁习生,高增鑫,翟吉良【关键词】踝关节踝关节前方有胫骨前肌肌腱和趾长、长屈肌腱,后方有壮大的跟腱,较少发生前后方向的不稳固和软组织损伤。

而踝关节内侧仅有三角韧带,外侧仅有外侧副韧带和腓骨长短肌肌腱,相对较薄弱,易发生损伤。

临床上常常碰到踝关节的内、外侧韧带的损伤,可是常常有医生不重视,致使延误医治,后期发生踝关节不稳及骨关节炎。

1 踝关节应用解剖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

距骨位于由内、外、后三踝组成的踝穴内。

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关节面相接。

双侧的关节面与内、外踝的关节面相接。

胫腓骨下端由顽强的骨间膜和胫腓下前后联合韧带和横韧带连接在一路。

踝关节前后较松弛,以利于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但内外侧韧带较顽强,以维持踝关节的稳固。

内侧为三角韧带(也称跟胫韧带),分浅深两层,浅层止于载距突上部,深层呈三角形止于距骨颈及体部。

外侧副韧带可分为跟胫、距胫和距腓三束,较薄弱,易损伤。

外侧副韧带中的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面,止于距骨颈。

距腓后韧带为外侧副韧带中最宽大的一条,呈三角形,起自外踝后面,向后内侧,止于距骨滑囊后缘,止点宽大。

跟距韧带为关节囊外韧带,起自外踝尖端,向后内止于跟骨外侧面、腓骨结节后上方。

Ozeki[1]通过12例新鲜冰冻标本的研究说明,当踝关节跖屈°时,距腓前韧带达到最长,张力最大,现在易发生距腓前韧带断裂,而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那么别离在踝关节背伸18°、°达到最长,张力最大。

跟胫韧带,即内侧三角韧带,在背伸°时达到最长,张力最大。

2 相关的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运动机制背伸时,踝关节可增宽~ mm,以容纳较宽的距骨体前部,因此使下胫腓联合韧带紧张,距骨与内外踝的关节面贴紧,使踝关节稳固,因此背伸损伤易发生骨折。

跖屈时,距骨体较宽的部份滑出踝穴,较窄的部份进入关节内,踝穴变窄,同时,下胫腓联合韧带松弛,踝关节不稳,易发生韧带损伤。

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要点:1. 尽管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其诊断和治疗仍颇具挑战。

2. 解剖复位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良好的功能预后非常重要。

3. 围手术期的三维 CT 检查和术中直视下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修复可以提高韧带解剖复位的准确率。

4. 随着新的复位技术开展,下胫腓螺钉作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标准治疗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5. 胫腓联合螺钉是否需要取出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但下胫腓联合螺钉的存在可以对胫腓联合复位不良进展自发的纠正。

踝关节损伤在骨科日常门诊中较为常见。

接近 5-10% 的踝关节扭伤和 23% 的踝关节骨折可以累及胫腓骨远端的下胫腓联合韧带。

踝关节周围的骨性或韧带构造损伤可以使得踝关节失稳。

尽管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但最近一项调查对目前临床上实行的胫腓联合损伤治疗策略提出了不同意见。

作者报道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到达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如手法复位,持骨钳复位,拉力螺钉或者克氏针复位等。

与此类似,移除胫腓联合螺钉的指征包括踝关节运动受限,螺钉存在断裂可能。

目前临床上使用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胫腓联合损伤的主要问题在于:1.螺钉的使用数量;2.螺钉固定皮质骨的层数;3.螺钉置入的位置;4.术后开场负重锻炼的时间;5.撤除螺钉时麻醉方式的选择;6.撤除螺钉的时间。

有鉴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骨科医生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时需要对胫腓骨远处关节面的组成构造有充分的了解,并熟悉下胫腓联合治疗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陷阱,本文就此内容进展详细的分析,并希望借此答复上述六个问题。

解剖胫腓骨远侧关节面由腓骨远端的凸面和胫骨远端的凹面组成,由胫腓韧带,关节内无软骨构造。

踝关节的构象对称重分布,预防继发性关节退变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腓骨局部在踝关节组成过程的轻度运动对维持踝关节构象非常重要。

踝关节正常的运动功能包括:旋转,平移及腓骨的边缘运动,上述运动与踝穴内梯形的距骨顶构造相适应。

在踝关节跖屈时,腓骨朝远侧移位,向前内侧横移并内旋;当踝关节背屈时,腓骨向近侧移位,向后外侧横移并外旋;外旋足部可以导致腓骨向内横移,向后移位并外旋。

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训练

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训练

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训练
踝关节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体育伤害,它是踝关节围绕其自身周围的韧带受到损伤引起的。

踝关节韧带损伤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主要集中在损伤的边缘处和踝关节的前面,而且会加重在活动时更明显。

外观上看出来的表现形式包括肿胀,热感和发红。

为了应对踝关节韧带损伤,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康复训练,然后配合正确的药物和物理治疗,以加速康复。

康复训练的最重要目的是改善伤口的恢复,并加强踝关节的力量,平衡和灵活性。

这个过程通常会从最简单的活动开始,比如拇指操练,然后再慢慢升级到正常步行,跳跃和跑步训练。

以下是恢复训练的具体内容:
1.作操练:动作操练旨在增强踝关节的力量,平衡和灵活性,这些活动帮助提高踝关节的可能性和敏感度和肌肉的功能,从而加快康复的恢复。

2.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改善踝关节的功能,增强腿部和腰部的力量。

强调膝盖向前和向后的运动,以及侧向的动作,可以让您拥有更稳定踝关节,更好地支持体重。

3.衡训练:平衡训练有助于改善踝关节的力量和平衡,以防止未来的损伤。

此外,它还有助于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及腿部及脚踝的功能性。

4.棉花被和冰敷:冷却治疗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并减少肿胀。

热棉花被用来加热肌肉,使肌肉更容易放松和运动,从而有助于改善
流畅性和表现。

踝关节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伤害,但它可以然则合理的治疗及康复训练而得到更快的恢复。

它需要坚持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结果。

一个完善的康复训练计划可以恢复踝关节的力量和灵活性,帮助您尽快恢复正常的活动,并避免未来的损伤。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原则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原则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原则
一、休息与冰敷
对于踝关节韧带损伤,首要的治疗原则是休息与冰敷。

在损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活动,给予受伤部位适当的冰敷,以降低肿胀和疼痛。

冰敷一般持续15-20分钟,每2-3小时进行一次。

二、加压包扎
在进行冰敷的同时,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以减少出血和肿胀。

包扎时应避免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三、抬高患肢
在休息时,尽量将受伤的踝关节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四、恢复期护理
在恢复期,应遵循渐进性原则,逐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

开始时可在不负重状态下进行活动,随着疼痛和肿胀的减轻,逐渐增加负重训练。

五、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如超声波、电疗、按摩等可以帮助缓解疼痛、消除肿胀、促进愈合。

六、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可以缓解疼痛、消炎消肿。

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药、活血化瘀药等。

七、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踝关节韧带损伤,如完全断裂或严重影响关节稳定性,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韧带修复、重建等。

八、康复训练
在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应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

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等。

九、预防再次损伤
为了避免再次损伤,应了解损伤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例如,加强肌肉力量训练、调整运动方式、佩戴保护器具等。

十、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恢复期,如有任何不适或异常,应及时就诊。

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踝关节韧带损伤(又名踝关节扭伤)是常见的运动医学损伤,外踝扭伤更为常见,约占85%,大约40%的创伤性踝关节损伤发生在运动期间。

目前对于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做的不够完善,本文对外踝韧带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能够给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踝关节疼痛以及改善运动功能,使患者能够较快地重返工作和运动,避免长期慢性踝关节不稳而带来的创伤性关节炎。

概述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韧带包括内踝三角韧带、外踝韧带复合体和下胫腓联合韧带。

外踝韧带复合体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组成。

踝关节外踝韧带较内踝韧带薄弱,故发生过度内翻时距腓前韧带最易受损伤。

在更加严重的扭伤中,跟腓韧带也会受伤,甚至出现双踝扭伤、三踝骨折等。

Brostrm 等报道外踝韧带损伤通常导致距腓前韧带损伤,20%的扭伤合并跟腓韧带损伤,而距腓后韧带出现断裂的情况少见。

临场表现及诊断一般情况下,外踝韧带损伤分为三级,按损伤严重程度分为:Ⅰ度拉伤(轻)、Ⅱ度部分撕裂(中)、Ⅲ度完全断裂(重)3个等级。

症状表现为:Ⅰ度(轻)韧带松弛、无明显撕裂,局部无肿胀、压痛,功能正常或轻度丧失;Ⅱ度(中)韧带部分撕裂,出现肿胀、疼痛、压痛,功能部分丧失;Ⅲ度(重)韧带完全断裂,明显的疼痛肿胀,出现踝关节的不稳。

外踝扭伤后出现血肿、皮肤瘀斑、腓骨远端的压痛,在专科查体方面表现为踝关节前抽屉试验、距骨倾斜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外踝韧带断裂,若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可以推迟4~5d再进行查体,此时采用前抽屉试验进行体格检查的灵敏度(84%)和特异性(96%)较高,且不影响韧带愈合。

如果出现严重的踝关节扭伤,应使用渥太华法则排除骨折,如怀疑有骨折,应进行X线放射成像,这既节约了成本,也避免不必要的X线照射。

在急性损伤时应力位X线片的诊断价值有限,因为韧带紧张会导致急性疼痛。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早期手法治疗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早期手法治疗

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早期手法治疗踝关节的解剖特点与受伤机理踝关节周围有三组韧带:①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是踝关节最坚强的韧带,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分束止于足舟骨、距骨和跟骨,主要功能是防止踝关节外翻。

②外侧副韧带,起自外踝,分三束分别止于距骨前外侧、距骨外侧和距骨后方,又称距腓横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是踝关节最薄弱的韧带。

③下胫腓韧带,又称胫腓横韧带,分别于胫腓骨下端的前方和后方将胫腓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加深踝穴的前后方,稳定踝关节。

若内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侧方不稳定。

若外侧副韧带损伤,将出现踝关节各方向不稳定。

踝关节背伸时,距骨无活动余地,但在跖屈位时,距骨可向两侧轻微活动,故踝关节往往在跖屈位时发生损伤。

病例的诊断和选择外侧韧带损伤:局部检查发现外踝前方有肿胀或明显压痛点。

如足被动外翻时疼痛加剧,压痛点在外踝尖及其后下方,多为跟腓韧带受伤,若在外踝尖的前下方,则为距腓前韧带受伤。

内侧副韧带受伤:内踝韧带受伤处有明显的压痛,被动外翻时疼痛加重,局部有时可见青紫及肿胀出现。

下胫腓韧带损伤:外踝前内侧压痛,背伸时疼痛较明显。

对于肿胀畸形较明显的患者,在体格检查无法确诊的情况下,需结合X线片或者MR检查,如果韧带撕裂严重导致关节间隙不平行、下胫腓分离,或者伴有明显移位骨折,则不适合采用手法治疗。

治疗初诊手法治疗:患者坐位,患肢伸直。

医者立于患侧,用拇指或中指推拿太冲、中封、邱墟、商丘、解溪、内庭、申脉、照海等穴位,每穴1~2分钟,使穴位产生酸、胀、麻等感觉,达到解痉镇痛的作用。

如果患者仍比较疼痛,可在合谷、委中针灸泻法操作1分钟。

待患者疼痛感减轻后,顺着损伤韧带的走向做纵向的抹法操作2分钟,然后立于患者正面,用左手握住患者足跟,右手拇指在下其余四指相对握住足背趾处,从外上方向内下方作轻度的旋转手法,然后再作相反方向的旋转,来回3~5遍。

再沿患者小腿的纵轴方向作相对均衡的拔伸、牵引,力量由轻到重,牵引2~3分钟。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包括踝部韧带、肌腱顿号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损伤。主
要是韧带的损伤
踝关节生理结构

踝关节的组成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组成。
外侧副韧带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踝关节损伤占整个运动损伤的15% 其中85%为外侧韧带损伤

内侧副韧带
病因病理

踝关节扭伤是由行走时不慎踏在不平的 路面上或腾空后足跖屈落地,受力不均, 而导致踝关节过度内翻或外翻而造成踝 关节扭伤。 分为内翻损伤和外翻损伤尤以跖屈内翻 损伤多见。 跖屈内翻位拉伤,造成踝部外侧的距腓 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距腓刻用冰敷止血。推拿应视出 血程度在伤后24-48小时才能进行。 2、急性期足宜固定,用弹性绷带包扎固定1-2 周,内侧副韧带损伤者应内翻位固定,外侧副 韧带损伤者应外翻固定,以减少损伤韧带的张 力,有利于韧带的修复。 3、恢复期加强功能锻炼,避免重复损伤。

急性损伤治疗

临床表现
X线检查: 踝关节正、侧位 踝穴位 应力位
临床表现
应力位
临床表现
应力位
治疗
1、治疗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2、手法:揉法、滚法、拔伸法、摇法、 扳法、擦法等。 3、取穴与部位: 外侧副韧带:阳陵泉、足三里、丘墟、 解溪、申脉、金门等穴及外踝部。 内侧副韧带:商丘、照海、太溪及内踝 部。
急性损伤治疗
手术治疗指征: 严重3度损伤合并 1 外踝较大撕脱骨折 2 较严重踝内侧损伤 3 距骨骨软骨骨折
慢性不稳定治疗
非手术治疗:不少于10周 腓骨肌力量训炼 跟腱牵拉 踝平衡板和平衡盘练习 绷带和支具外固定
慢性不稳定治疗
手术治疗: 机械性不稳定者非手术治疗失败 手术方法可分为两类: 1 解剖修复方法 2 非解剖性重建方法

想彻底解决踝关节韧带损伤,需要看这个!

想彻底解决踝关节韧带损伤,需要看这个!

想彻底解决踝关节韧带损伤,需要看这个!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约占全身所有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1/4,为关节韧带损伤发生概率中第一位,严重的韧带损伤可以导致踝关节发生:①急性严重的韧带损伤伴关节破坏;②单次的创伤或反复的“过度使用”造成程度较轻的韧带损伤,导致关节发生非破坏性的、显微镜下可见的病变;③加重关节原先存在的病变。

与骨折和脱位不同,踝关节韧带损伤有时候未能引起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足够重视,对其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常遗留疼痛、关节不稳、继而发生骨关节炎等后遗症,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较显著的影响。

踝关节扭伤后59%遗留疼痛、肿胀、僵硬感和不稳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存在导致患者的活动受限,大多数患者伤后较伤前运动水平下降,甚至日常生活受限。

接近40%的患者伤后踝关节处于不稳状态,易致反复扭伤和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足内翻畸形或足外翻畸形。

【应用解剖】踝关节韧带组成包括3个部分:1.外侧副韧带组成结构可分为三条韧带(图1):图1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①距腓前韧带厚2~2.5mm,宽6~8mm,长约2cm。

向后附着于外踝前缘,向前附着于距骨颈,韧带的朝向与踝关节的位置相关,在跖屈其平行于足的纵轴,在背伸则几乎垂直于胫腓骨,此韧带在背伸或自然位较松弛,而在跖屈或内翻,内旋位时韧带张力增加。

②跟腓韧带比距腓前韧带强壮,向上附着于外踝尖端,向下附着于跟骨外侧面,向后内呈30°走行,是唯一的关节囊外韧带。

③距腓后韧带为最强壮的外侧稳定结构,距腓后韧带有3条,韧带中最宽大的一条呈三角形,起自外踝后面,向后内侧走行,止点较宽,附于距骨的外侧结节及附近部分;而外侧距跟韧带(越过距下关节)位于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之间并与二者交织融合。

当足部内翻,跖屈位着地时,距腓前韧带遭受张力最大,因此损伤的机会最多。

2.内侧副韧带(亦称三角韧带,图2)图2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分浅深二层:浅层起于内踝前丘部,远端大部分止于舟骨和载距突的上部,深部或三角部及跟舟跖侧韧带,小部分止于距骨,亦称跟胫韧带;深层粗大(包括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起于内踝后丘及前,后丘间沟,止于距骨,舟骨及跟舟跖侧韧带,能限制距骨侧向移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w 上勿的蓝字.耳免受疗闻傑憂医竽岡 王玉上負如耳书朋友分咅这駕文益一、概述翻伤。

如此算来,每天英国有 5000例、美国有27000例该损伤发生, 中国则会有132129该病患者。

医院急诊患者中踝关节扭伤占 7〜10%[1]。

美国西点军校学员最常见的损伤也是踝关节扭伤, 4年军校生 活中三分之一学员曾经历一次踝关节扭伤。

运动损伤中踝关节扭伤也是 最常见的损伤,其发病率为16%。

踝关节扭伤的患者年龄多数小于 35 踝关节韧带损伤 2014-10-14康复医学网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每天一万人中就有一例踝关节内[(老圉友u岁,通常为15〜19岁,年轻运动员中发生率为10%〜30%[2]。

不同的运动项目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各异,详见表1。

表1•各项运动中踝关节韧带损伤的频率[3]踝关节扭伤后59%遗留疼痛、肿胀、僵硬感和不稳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存在导致患者的活动受限,大多数患者伤后较伤前运动水平下降,甚至日常生活受限。

接近40%的患者伤后踝关节处于不稳状态,易致反复扭伤和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足内翻畸形或足外翻畸形。

踝关节扭伤所致不稳分为外侧不稳和内侧不稳,外侧不稳合并关节软骨损伤的发生率为55% ,以距骨软骨损伤为主,多数位于距骨内侧关节面,但外侧关节软骨损伤的比率也明显增加,内侧不稳合并软骨损伤的发生率为98%[4] 。

软骨损伤踝关节扭伤遗留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如软组织撞击、滑膜炎等也是重要原因。

因此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踝关节韧带损伤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剖(一)内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又称三角韧带,由前至后呈扇形稳定踝关节内侧,是踝关节最强大的韧带。

三角韧带分为浅深两层,深层的作用更重要。

浅层包括舟胫韧带和跟胫韧带。

深层连接内踝尖的下表面和距骨体内侧面,包括距胫前韧带和距胫后韧带。

主要作用是防止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过度外展和外翻,限制距骨外翻、旋前以及前移。

(二)外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由3 束组成,由前向后分别是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

主要作用为限制距骨前移和内翻。

1.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下斜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厚2〜2.5mm。

中立位时距腓前韧带与足的长轴平行,与小腿的长轴垂直。

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前移。

2.跟腓韧带起自外踝尖,向后下斜行止于跟骨外侧面,位于腓骨长短肌腱的深方。

主要作用是限制跟骨的内翻。

3.距腓后韧带起自外踝后部的外踝窝,水平向后止于距骨后外侧突,是3束中最强壮的1 束。

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后移。

三、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5][6]踝关节韧带急性损伤是非常多见的运动损伤,在关节韧带损伤中发病率最高。

其中又以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常见。

(一)外侧副韧带急性损伤1.损伤机制旋后损伤是最常见损伤机制。

踝关节的旋后损伤时距腓前韧带断裂最先断裂;如果损伤暴力持续,跟腓韧带随后断裂;距腓后韧带很少发生断裂。

单纯内翻损伤也可导致外侧副韧带断裂。

2.损伤病理由于韧带实际是关节囊的增厚部分,又构成腓骨肌腱纤维鞘的底部,所以韧带断裂多同时合并踝关节和腓骨肌腱鞘内积血。

当韧带完全断裂时,关节腔与腓骨肌腱鞘相通,按压积血的关节腔会导致腓骨肌腱鞘膨起,此点对韧带完全断裂具有诊断意义。

根据韧带断裂程度不同,可将损伤分为3度。

I度损伤是指韧带拉伤,关节无不稳定。

II 度损伤是指韧带部分断裂,轻度不稳定;韧带完全断裂为III 度损伤,同时合并明显的不稳定。

3 .诊断与鉴别诊断(1)症状踝关节扭伤后外侧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严重者患侧不能负重行走。

(2)体征:①压痛:压痛点主要在踝关节外侧,即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所在的部位。

寻找压痛点时应注意联合伤的检查。

压痛点的检查应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跗骨窦韧带、跟骰韧带、跖骰韧带、距后三角骨、副舟骨及距胫前韧带。

触诊标志是先找到跟距关节外侧的凹陷,即跗骨窦。

跗骨窦外上缘与外踝尖的连线即距腓前韧带;趾短伸肌肌腹的深方即为跟骰关节;第5 跖骨底为腓骨短肌的止点,找到此点即可触到跖骰关节。

主要标志找到后,韧带是否损伤就容易确诊。

②足旋后试验:重复损伤动作,将足被动旋后,外侧相应的损伤部位即出现疼痛。

如果踝内侧疼痛,提示副舟骨损伤,或内侧三角韧带损伤。

③前抽屉试验:目的是检查外侧副韧带是否完全断裂。

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远端,一手握住足跟,使距骨向前错动。

两侧对比,如果伤侧错动范围较大即为阳性。

此试验通常在踝关节轻度跖屈位最容易进行。

也有文献认为踝关节中立位抽屉试验阳性说明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跖屈位抽屉试验阳性则说明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④内翻应力试验:将踝关节被动内翻,如果伤侧踝关节在外侧关节隙的“开口”程度较大即为阳性。

说明距腓前韧带或/和跟腓韧带完全断裂。

3.合并损伤外侧副韧带损伤常同时合并足踝部其他组织损伤,包括跗骨窦韧带损伤、三角韧带损伤、副舟骨损伤、距后三角骨损伤、距骨骨软骨切线骨折以及跟骰关节损伤等。

4.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 线、关节造影和MRI 。

(1)X 线:包括踝关节前后位、侧位、踝穴位和应力位。

前后位和侧位用来除外踝关节骨折、韧带止点的撕脱骨折,踝穴位可除外下胫腓韧带损伤,应力位可用来判断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程度。

内翻应力位X 线检查可测量距骨倾斜角,如果倾斜角较对侧大于5 度,提示外侧副韧带断裂。

前抽屉应力位X 线检查可测量距骨前移距离,正常踝关节距骨前移距离不超过3mm ,如果距骨前移距离大于3mm ,提示外侧副韧带断裂。

前抽屉应力位X 线可显示距骨是否有前向半脱位的表现,这比测量距骨前移距离是否大于3mm 具有更大的诊断意义。

(2 )关节造影或腱鞘造影:用以诊断韧带是否完全断裂。

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时,注入关节腔的造影剂会渗漏至皮下组织。

由于跟腓韧带参与构成腓骨肌腱鞘的底部,因此在跟腓韧带完全断裂时关节内的造影剂会进入腓骨肌腱鞘;反之,如果将造影剂注入腱鞘,跟腓韧带断裂时造影剂会进入关节腔。

由于这些检查均为有创性检查,而且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较高,所以不需要常规进行。

(3)MRI:踝关节中立位或背伸10 度位轴位片可清晰的显示距腓前韧带和距腓后韧带。

正常距腓前韧带的MRI 影像为条索状均一的低信号,而距腓后韧带则为较宽厚的略呈扇形、不均一的信号。

跟腓韧带在踝关节跖屈位的轴位片或冠状位片最清晰,表现为低信号的条带。

急性损伤期可发现低信号的韧带中出现片状高信号、韧带连续性中断、周围软组织水肿以及关节腔积液等。

5.鉴别诊断注意与外踝骨折、距骨骨软骨损伤、跟骨前突骨折、腓骨肌腱断裂或脱位相鉴别。

6.治疗根据关节的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尽快的、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

(1)保守治疗适用于踝关节无不稳定或轻度不稳定的病例。

急性期应予以冰敷、加压包扎、休息(患肢制动)和抬高患肢;疼痛减轻后可尝试踝关节主动活动,逐渐负重行走,并进行肌力练习;疼痛消失后可进行肌力练习和各种功能性运动,例如直线跳、Z形跳、8字跳等。

伤后3 个月内进行体育运动时应使用护踝或绷带保护踝关节。

(2)手术治疗适用于踝关节明显不稳定的患者。

研究发现,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均发生断裂时,保守治疗约58 %的患者疗效满意,而手术治疗满意率可达89 %。

手术应将撕裂的韧带断端缝合在一起;当韧带从止点撕脱,难以直接缝合时,应进行韧带止点重建术。

怀疑有关节内骨软骨损伤时,应进行关节镜探查,取出关节游离体。

术后石膏固定3 周,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以及本体感觉等康复训练。

(二)内侧副韧带(三角韧带)急性损伤三角韧带损伤在踝关节扭伤中所占比例小于5%,通常和其它损伤同时存在。

1.损伤机制外翻或旋前损伤是其损伤机制。

2.损伤病理单纯的三角韧带损伤很少见,通常损伤较轻。

严重的三角韧带损伤常伴有腓骨远端或近端骨折,下胫腓分离以及下胫腓前后韧带完全断裂。

3.诊断与鉴别诊断(1)症状踝关节内侧软组织肿胀、疼痛,严重时有瘀斑,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2)体征①压痛:内踝尖下方压痛最明显。

②足旋前试验:重复损伤动作,将足被动旋前,内侧相应的损伤部位即出现疼痛。

③前抽屉试验和外翻应力试验:检查方法同外侧副韧带断裂,区别在于检查内侧副韧带时应力试验做外翻动作(图8)。

(3 )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 线、关节造影和MRI①X线:包括踝关节前后位、侧位、踝穴位和应力位。

注意距骨是否外移,如果踝穴位内侧关节间隙大于4mm,可诊断三角韧带断裂。

外翻应力位X 线检查可测量距骨倾斜角,如果倾斜角大于10度,可诊断韧带断裂。

②关节造影: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时,踝关节造影剂会溢出关节外。

但此检查为有创性检查,不需要常规进行。

③MRI :踝关节背伸10度轴位片可显示构成三角韧带的4部分,而冠状位可显示三角韧带的浅层和深层。

冠状位三角韧带呈扇形,由于纤维束之间含有脂肪组织而显示不均一的信号。

急性损伤时表现为低信号的韧带中出现片状高信号、韧带消失、连续性中断、周围软组织水肿以及关节腔积液等。

(4)鉴别诊断注意是否合并外踝骨折、距骨后突骨折、下胫腓分离等损伤。

4.治疗(1 )保守治疗单纯的内侧副韧带损伤非常少见,通常损伤较轻,仅需保守治疗。

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等方法。

合并下胫腓分离时,如果闭合复位后踝穴恢复正常,并且无弹性抵抗,可将踝关节维持于轻度跖屈、内翻位石膏固定3 周。

然后换用中立位石膏再固定3 周,此期间可部分负重。

整个过程中需进行X 线复查,确保下胫腓联合无分离。

(2)手术治疗如果合并下胫腓分离,闭合复位失败则需手术治疗。

手术包括下胫腓分离复位、横向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缝合撕裂的三角韧带等。

少数患者出现单纯三角韧带断裂后形成不稳也需手术治疗。

四、踝关节慢性不稳[5] [6] [7] 踝关节慢性不稳主要由韧带的陈旧损伤引起,如果有症状,首先应该保守治疗。

(一)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1.病因由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陈旧损伤引起。

2.诊断与鉴别诊断(1)症状踝关节有不稳感,容易反复内翻或旋后扭伤,尤其在不平的地面或进行体育运动时。

(2)体征①压痛:慢性期疼痛和压痛不明显。

②抽屉试验和内翻试验:和对侧相比,踝关节松弛、活动度明显增大。

(3)辅助检查包括踝关节X 线和MRI 。

①X线:包括踝关节前后位、侧位、踝穴位和应力位。

根据应力位判断踝关节的松弛程度。

合并踝关节骨性关节病时,X 线可见增生骨赘。

②MRI:韧带损伤慢性期的表现为韧带缺失、变细、松弛弯曲或由于瘢痕增生、血肿机化而增粗。

同时可明确是否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撞击综合征。

(4)鉴别诊断注意和距骨骨软骨损伤、腓骨肌腱复发性脱位相鉴别。

3.治疗(1)保守治疗主要是进行肌力练习,例如提踵训练、内翻及外翻抗阻练习等。

运动员可用橡皮膏支持带加强关节稳定性,进行正常训练和比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