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病害快速诊断及田间病害分布诊断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分类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分类农作物的病虫害是农民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合理地进行病害的识别与分类,能够帮助农民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护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分类进行探讨。
一、病害的识别病害的识别是农作物病虫害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准确地判断出病害类型,才能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1. 观察病征农民在田间巡视时,需要仔细观察作物植株的叶片、茎秆和果实等部位是否出现病征,如叶片变黄、枯萎,果实变软腐烂等。
这些病征往往是病害发生的表现,通过观察这些病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
2. 进行病原检测为了更准确地判断病害类型,可以通过病原检测来确认。
农民可以将疑似感染的植株或病斑样品送到农业技术服务站或植物保护研究所等专业机构,进行病原鉴定,明确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
二、病害的分类农作物的病虫害众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其进行细致的分类,以便更好地进行防治。
1. 按病害性质分类根据病害引起的损害特点,可以将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性病害等不同类型。
这种分类方式对于病害的控制非常实用,因为每种病害所需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各不相同。
2. 按感染部位分类根据病害感染的部位,可以将病害分为根部病害、茎秆病害、叶片病害、果实病害等不同类型。
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农民更直观地了解病虫害在作物中的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措施。
3. 按作物类型分类不同作物对于病虫害的抵抗力和感染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将病害按照不同的作物类型进行分类,如水稻病害、玉米病害、苹果病害等。
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农民在具体的作物种植中,更有效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4. 按季节分类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将病害按照发生的季节进行分类,如春季病害、夏季病害、秋季病害等。
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农民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总结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识别与分类是农民保护作物的重要一环。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病害诊断

农业科普如何进行农作物的病害诊断农业科普是指通过专门的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的病害诊断作为农业科普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帮助农民及农业技术人员提早发现作物病害,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确保作物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农作物病害诊断的基本原则进行农作物病害诊断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对农作物患病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和描述,并结合生长环境、栽培管理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可能的病害类型。
2.鉴别特征:通过观察病株的外部形态、病斑的特征、病变部位的位置等,找出病害的鉴别特征。
例如,病斑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可以帮助确定病害类型。
3.病害阶段: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判断农作物患病的阶段,以便选择合适的防控方法。
有些病害在早期可以通过物理或生物方法防治,而在后期可能需要使用化学农药。
4.辅助检测:如果无法准确判断病害类型,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检测。
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形态、大小等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确诊。
二、农作物病害诊断的方法1.田间观察法:首先在农田或农作物种植区进行仔细观察,观察患病部位的病斑特征、病害发生的密度和分布情况,以及与周围作物的对比等。
通过田间观察法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并有助于推测可能的病害原因。
2.实验室检测法:当田间观察无法确定病害类型时,可以采集病叶、病斑或病体等样本,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病原菌分离培养、病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等。
实验室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专家咨询法:当遇到复杂的病害情况,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检测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请教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
专家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迅速判断病害类型,提供相应的防治建议。
4.信息查询法:在现代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搜索引擎、农业网站等渠道查询农作物病害的相关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病虫害防治中的调查与诊断技术

病虫害防治中的调查与诊断技术病虫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调查与诊断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调查与诊断技术,旨在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病虫害调查技术病虫害调查是确定病虫害发生程度和类型的重要手段。
通过调查,可以及时了解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 样本采集与保存调查病虫害前,首先需要采集标本样本,选择受害植物的症状明显部位,如叶片、茎、果实等。
采样时要注意保持标本的完整性,避免病虫害样本的交叉感染。
为了确保样本的保存,可以使用密封袋或存放于低温环境中。
在样本保存过程中,同时要记录采样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相关信息,以便后续分析。
2. 病虫害观测与记录在调查过程中,重点观测受害植物的症状和病虫害的发展情况。
对于病害,要注意观察受害植物叶片的颜色、形状和质地变化;对于虫害,要观察受害植物的叶片、幼苗和果实等部位。
观测过程中,要详细记录病虫害的特征和数量,并结合其他环境因素,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同时,建立数据库用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助于对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的研究。
二、病虫害诊断技术病虫害诊断是根据病虫害的症状特征、寄主植物和病原鉴别,准确确定病虫害类型和病因。
1. 病害诊断方法在确定病害类型时,可以结合病害图谱和参考书籍进行研究。
通过比对已知病害类型,对比受害植物的症状和形态特征,可以初步确定病害类型。
进一步的病害诊断可以采用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
通过采集受害植物样品,提取病原菌,培养出纯种菌株,进行形态、生理和分子鉴定,最终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2. 虫害诊断方法虫害诊断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形态学特征分析。
通过观察害虫的生物特性、体形、头部、足部结构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虫害种类。
对于难以区分的虫害,可以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进一步鉴定。
通过提取害虫的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与已知的DNA序列进行比对,最终确定虫害种类。
判定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诊断方法与技术

判定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诊断方法与技术农作物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然而,农作物病虫害给农民的收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农作物病虫害,农民和农业专家需要准确地判定病虫害的类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诊断方法与技术。
一、病虫害的外部症状观察法外部症状观察法是最常见的判定农作物病虫害类型的方法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植株叶片、茎、果实等部位的病虫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虫害的类型。
例如,如果植株叶片上出现黄斑、黑斑或白粉状物,很可能是叶斑病、黑斑病或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如果植株叶片被啃食或出现蛛网状物,很可能是蚜虫或螨虫等害虫。
二、病虫害的内部症状观察法有些病虫害的症状并不明显,需要通过观察植株的内部症状来判断。
例如,有些真菌性病害会导致植株内部组织腐烂,这时需要将植株剖开,观察内部组织的颜色和质地变化。
另外,有些害虫会在植株内部产卵或寄生,这时需要仔细观察植株内部是否有卵或虫体存在。
三、病虫害的病原体检测法病原体检测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判定病虫害类型的方法。
通过采集受害植株的病组织或虫体,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例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等特征,或者通过PCR技术检测病原体的DNA序列,从而确定病虫害的类型。
四、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法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法是一种综合性的判定病虫害类型的方法。
通过对病虫害的寄主范围、生活史、传播途径等进行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病虫害的类型。
例如,有些病原菌只寄生于某些特定的植物,有些害虫只在特定的季节活动,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可以缩小病虫害类型的范围。
五、病虫害的专家咨询法如果以上方法无法准确判定病虫害的类型,可以寻求专家的咨询。
农业专家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可以根据病虫害的症状、生物学特性等进行准确判断。
此外,农业部门和农业科研机构通常会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农民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病害快速诊断技术

农业种植中的农作物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保障人们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作物的病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农民的难题。
病害的迅速诊断和治疗对于保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提高农产品产量至关重要。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农作物病害的快速诊断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一、农作物病害诊断技术的现状目前,农作物病害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人工观察和实验室分析。
农民通过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叶片病斑等症状来判断是否受到病害侵袭。
实验室则通过将患病植物样本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分析,利用显微镜、酶联免疫检测等技术手段来鉴定病害类型。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延迟长、成本高昂、技术专业性要求高等问题。
二、农作物病害快速诊断技术的进展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农作物病害的快速诊断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基于遗传学、生物学和电子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农民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1. DNA检测技术DNA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病害的快速检测中。
通过提取农作物中的DNA样本,并使用PCR技术扩增目标DNA片段,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病害的来源。
同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也可以对农作物中的病原体进行高通量的测序分析,大大加快了病害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
2. 光谱技术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农作物病害特征光谱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农作物叶片或其他组织的光谱特性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快速确定病害类型。
光谱技术具有快速、非损伤性及实时监测的优势,可以提前预警和掌握农作物病害的发展趋势,帮助农民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 无人机技术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
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传感器,可以获取农田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在大范围上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利用无人机获取的图像数据,结合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农田中的病害进行快速、高效的诊断。
三、农作物病害快速诊断技术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农作物病害快速诊断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诊断速度:传统的人工观察和实验室分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快速诊断技术能够在病害发生初期就进行准确的诊断,提高了农作物病害防治的效率。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

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农业知识科普农作物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物质来源,农作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农作物疾病的频繁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威胁。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作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的相关知识。
一、疾病诊断技术1. 田间观察法田间观察法是一种最为常见和直观的疾病诊断方法。
通过实地检查植株及其受病原侵袭所出现的异常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农作物是否感染疾病,并进一步分析病因。
2. 实验室检测法实验室检测法通常在田间观察法的基础上使用,通过植物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对病菌性质和生理特性的研究,确定病害的真正病原体,并进一步了解其生活史和侵染方式。
3. 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农作物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PCR扩增、测序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对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二、疾病治疗技术1. 快速病害防治技术农作物疾病的快速治疗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快速病害防治技术,如喷雾剂、草坪气、灌溉灭菌剂等。
这些技术能快速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疾病的扩散和传播,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且有效的疾病治疗方法。
该技术利用非化学药剂,如微生物制剂、昆虫杀菌剂和植物提取物等,来控制农作物病害。
生物防治技术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能够实现持久防治效果。
3. 耐病品种培育技术耐病品种培育技术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作物疾病问题的途径。
通过繁育出对某种病害具有抗性或耐受性的品种,可以减轻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耐病品种培育技术结合了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种质资源筛选与交配等,使得新品种具备了抗病性。
三、未来发展趋势农作物疾病诊断与治疗技术在不断推进和创新。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防治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提高农业产出,科学精准的病害诊断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防治的方法和技巧。
一、病害诊断病害诊断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只有准确诊断出病害,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害诊断方法:1. 观察病害症状:仔细观察病害植株的症状特征,如叶片变黄、出现斑点、死亡等,可以初步推测出病害的类型。
2. 病害样品检测:将疑似病害部位的样品送往农业科研机构或植物保护站进行检测,通过经验和专业设备,确定病害的种类和病原微生物。
3. 农田调查病情:采取农田调查的方式,收集不同地区和不同农田的病害数据,分析病害的分布和发生规律,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二、病害防治病害的防治分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种方式,下面将分别介绍: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寄生蜂等自然界的生物资源进行防治。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农田害虫的繁殖,或在种植过程中喷洒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2. 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手段来阻断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比如,修建防护网来隔离害虫侵入,或采用高温处理来消灭病原菌。
3.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病害。
但是,化学防治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病害防治策略在进行病害防治时,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病害防治策略: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性的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2. 合理田间管理:加强农田的基础管理,保持地力肥沃,合理施肥和灌溉,定期清理病害植株和积水,并注意病害的传播途径。
3. 轮作和间套种植:通过轮作和间套种植的方式,控制病害的传播和病原菌的繁殖。
4. 多种防治方法结合:综合运用不同的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鉴定

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害诊断与鉴定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它们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农业管理中,进行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准确识别病害的类型和原因,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病害的诊断与鉴定方法。
一、外部症状观察首先,观察农作物植株的外部症状是诊断病害的第一步。
不同的病害有不同的外部症状表现。
例如,晚疫病在土豆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斑点;白粉病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的粉状物;叶斑病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等。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症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植株所患的病害类型。
二、内部组织解剖有些病害并没有明显的外部症状,这时候需要进行内部组织的解剖观察。
通过切割病株,观察受感染部位的颜色、形态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确认病害类型。
例如,黑心病通常会使蔬菜、水果内部变黑;褐根病会使植株根部组织变褐,出现软腐等。
内部组织解剖需要一定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支持,但它对于诊断一些隐蔽性病害非常有帮助。
三、病原体分离与培养为了准确识别病害的病原体,我们需要进行病原体的分离与培养。
采集受感染的组织样品,进行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并在合适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通过观察病原体的生长和形态特征,确定其所属的科属和种类,从而为后续的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四、病原体生物学特性研究除了病原体的分离与培养外,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也是病害诊断与鉴定的重要环节。
病原体的生长特性、传播途径、耐受性等特性研究对识别病害类型和确定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些病毒性病害的传播主要通过昆虫媒介,所以在防治上应重点控制昆虫的传播;一些真菌性病害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孢子传播,所以对土壤管理和防治措施有特殊要求。
五、辅助诊断技术除了传统的观察和实验方法,现代农业技术还提供了一些辅助诊断技术。
例如,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序列,快速准确地鉴定病菌的种类;红外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拍摄植株的红外热图,检测病株的温度差异,对病害进行早期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病害快速诊断及田间病害分布诊断技术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作物病害快速诊断及田间病害分布诊断技术--- 兼谈植物健康管理与植物医师制度孙岩章国立台湾大学植物医学研究中心首届主任、植物医师国立台湾大学植微系教授、中华民国环境保护学会理事长、花莲县无毒农业辅导计画主持人、行政院环保署公害纠纷裁决委员一、作物疾病之快速与正确的诊断由於台湾位处亚热带,四季如春的气候让农作物的病虫草害进展非常快速,一般农民都知道:如果慢了一周或十天才发现疫病虫害,或慢了一周或十天才防治,那些呈对数生长的病菌、蚜虫、红蜘蛛、夜蛾等,早已将作物吃得面目全非。
所以「快速且正确的诊断」、「快速且有效的处方与防治」其实是影响该批作物「成与败」最大的关键所在。
这诊断与防治的时机问题其实是农政单位及一般大众最不易了解而轻忽的问题。
换言之,农民及农企业常需和时间赛跑,一旦发现拓展迅速的病或虫,就得赶快寻求诊断、寻求处方、立即施药处理。
如果慢半拍,对不起,老天就不给你这口饭吃了。
但谁会「快速且正确的诊断」、「快速且有效的处方与防治」答案是:不是农民自己!也非农药店贩售农药的老板!因为正确的诊断是极为专业的学问,很像人类生病和宠物生病一样,植物的「疫病虫害」有千种以上,若无受过六年训练的专业植物医师,恐无法做到「快速且正确的诊断」。
而现行在台湾农药店贩售农药的老板最多只受过两周的训练,当然无法做到「快速且正确的诊断」。
由於农作物常见者约 200种,如每一种之「疫病虫害」以10种计,则一位植物一师就要学会2000种疫病虫害的诊断。
这和一位人医或兽医所需要学会的知识量体来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要做到快速且正确的诊断有时连念植物病理学或昆虫学的大学教授们,也都觉得很困难,更何况是没学过植物病理或昆虫学的农民或农企业负责人。
也因此,有很多农民或农企业负责人都采取「不管有无病虫,一律每周或每十天洗药一次」之策略。
但这就像人们还没感冒就定期吃药一样是荒谬、错误与浪费的,是对作物、对农友、对未来的消费者都输得「三输」,相反地,如果能由植物医师配合执行「快速且正确的诊断」、「快速且有效的处方与防治」、「整合防治管理」之策略(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则农药使用量会最少、最省钱、对未来的消费者最有利,即是一种「三赢」。
成与败,相差就在一线之间。
由於一般所谓的农作物计包括六类植物或作物,即包括粮食及特用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树木或森林、草坪等,而这些都会有「病、虫、草、药、营养、逆境」等六类病因,需要对每一「疫病虫害」再各给予整合之「诊断」、「无毒防治处方」、及「成效评估、经营管理建议」等。
所以整个「植植物医学的作业对象及知识架构关系图上述植物医学及植物医师三大作业之首,即为「病因诊断」。
因为一般常见之作物有六大类,约200种,若每一种作物有10种重要的病害或虫害,则一位植物医师就需对200 × 10 = 2000种之疫病虫害培养出熟练之诊断能力。
再从「植物病原学」或「植物病因学」的角度去观察,则已最常造成植物生病或损害的共有下列八类微生物、病因及动物等:1.真菌2.细菌3.病毒4.线虫5.菌质6.非传染性因子7.各种昆虫8.蜗牛、鼠类、蟎类等其他动物又所谓的「诊断学」,其实不是只有一种目的或等级,相反地,就像人类疾病有千百种诊断方法及等级一般,植物「疫病虫害」的诊断可依其需求、目的、精确度、尺度等而分成下列(表一)的各大类。
这说明这是一高度科际整合之知识领域,也因此植物医师及植物医学生必需从全面去整合了解、不断地练习,才能逐步达到具有「八成诊断能力」之基本程度或功力,也才能充当「主治级」的「植物医师」。
表一、植物医学诊断作业的分类植医诊断学所依据以判定「因果关系」者,首为人体病理学在 1850年代历经启蒙而逐渐成熟的「柯霍氏准则」,该法则是一整合的逻辑法则,也是一切诊断学、病因学、病原学的基础,在植物医学上它也占同样的地位,故将它摘述如下:一、可疑病原必出现於每一寄主病株体内。
二、可疑病原必可从病株寄主分离并可纯种培养。
三、已纯种培养的可疑病原接种入健康植株必能再生该特定疾病。
四、人工接种发病的病株必可再分离培养出该病原。
当一位植物医师面对各种「疫病虫害」,都能依据上述的「柯霍氏准则」,建立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因果关系」,并能熟练这些诊断之学识及技术,对农民提问的重要疫病虫害问题拥有超过80%之诊断能力,则对农民或农企业的农作物急诊病虫问题,必能熟练地加以快速诊治,作物才可获得最佳之照护,产量及品质乃能获得保障,估计其增加的收益可能为3 成到8成,这是农民、政府与植物医师的另一种「三赢」,而植物医学的经济附加价值自也由此而衍生。
虽然植物「疫病虫害」的诊断理论上很复杂,但因每一乡镇的作物种类相对是较少的,有些是以「一乡一特产」之作物为主,而每一作物每一时期的「疫病虫害」也都是屈指可数,所以一位植物医师在田间或诊所,最常进行的诊断仍是下列的三大项:(1)宏观性诊断:即从整个田间去诊断,如稻热病、露菌病、香蕉萎凋病等呈散生型,空气污染如臭氧(菸草气候斑)、 PAN(莴苣亮铜斑、银白斑、亮光斑)、氟化物(香蕉缘枯病)等则造成「全面均匀性」的分布,但病毒病如极严重亦可呈「全面均匀性」的分布。
(2)巨观性诊断:从个别植株去诊断,如露菌病、叶斑病、昆虫危害等皆有其在叶面上的巨观病徵,其分布亦呈散生型,即以叶脉中肋两边相比为不对称型。
但空气污染如臭氧(菸草气候斑)、 PAN(莴苣亮铜斑、银白斑、亮光斑)、氟化物(香蕉缘枯病)等,从叶脉中肋两边比较皆为对称型。
(3) 微观性诊断:即在显微镜或解剖显微镜下,对病原生物或微小昆虫直接观察、比对、监定者,另外在显微镜下对病变细胞或组织去染色、诊断,亦可发现其病原、病态解剖、病变组织分布、病因等。
二、环境性病害及营养性异常之诊断由於国内目前有关植物医学的相关学系或研究所,主要分为植物病理学及昆虫学,但这两大领域科系都没有专设非传染性「疫病虫害」的教师或讲座,所以特别将此些环境因子或营养因子异常导致之逆境或病变列述如下:(一) 光线不足或过量: 光线为植物制造生质(Biomass)所必须,在不足的情况下会有营养不良﹑生长不良﹑徒长甚至逐渐枯死的情形发生。
而光线的过量则会间接因温度过高造成叶片灼伤,一般叫做日灼(Sunscald) ,其诊断一般可从其发生部位恰在受光最强的部位加以研判。
(二) 温度过低或过高: 植物生长生殖皆需有适当的温度范围,低温常会导致冷害 (Chilling injury)或甚至在零度以下造成冻害(Freezinginjury)。
此在作物采收後的人工贮藏期间更常见发生,而其诊断多可从急性的水浸状坏疽加以研判。
至於高温所造成的伤害一般多与日灼有关。
(三) 缺水性伤害: 一般旱害常导致萎凋、叶片下垂,後期则有类似盐害的病徵,此乃十分容易以肉眼辨识的伤害。
(四) 缺氧或浸水性伤害: 植物根系的发展最怕缺氧的逆境,尤其须根根系甚易因窒息而呈坏疽。
一般植物若置於纯氮而无氧的环境中24-48小时,即会发生缺氧伤害,唯眝藏性组织是属例外。
缺氧或浸水的病徵一般有叶片萎凋、根系坏疽、中央组织褐变、水锈 (Edema)等,严重者则会全株枯死。
(五) 营养缺乏或过量: 较常见者有下列诸项:1. 缺镁: 因镁为叶绿体叶绿素最重要的金属元素,又因其甚易移转,故缺镁时病徵多从老叶开始,呈叶尖、叶缘之脉间黄萎。
2. 缺硼: 因影响糖的移动及钙的利用,故植株呈矮化、生长点畸形或坏疽,中央组织(如肉质果实、块根、块茎)坏疽、褐变、畸形等。
3. 缺钙: 因属细胞壁果胶质的主要成份,故缺钙者幼叶扭曲变形、边缘坏疽,顶芽亦呈坏疽或枯死,幼果末端亦可能发生变疽,如典型之番茄尻腐病 (Blossom end rot) 。
4. 缺铁: 因属合成叶缘素的酵素成份,缺乏时幼叶严重黄化,唯若喷以铁剂,又会恢复,此乃诊断上一大特点。
5. 缺锰: 因锰为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多种酵素的成份,缺锰者幼叶常呈轻微黄化,有时呈网纹状。
6. 缺锌: 因锌属生长素合成酵素的成份,又属糖代谢氧化酵素的成份,故缺锌者叶片变小,节间短,叶呈簇生,叶缘叶尖黄化或白化,严重者枝梢枯死。
7. 缺钾: 钾为生化反应重要的催化剂,故缺钾者植株矮小,茎部变细,叶片亦变小,老叶常呈尖枯﹑缘枯,其病徵似旱害﹑盐害及氟化物中毒者。
8. 缺磷: 磷为DNA﹑RNA﹑ADP﹑ATP﹑NAD﹑NADP的主要成份,缺磷者植株矮小,叶色常由绿变蓝绿或紫色,老叶缘枯,结果不良。
9. 缺氮: 缺氮者全株生长不良﹑黄化,老叶易枯死。
以上元素之缺乏症在诊断上常须行组织化学分析,但亦可从其初发部位﹑病徵分布等加以初步的监别。
(六) 酸硷度异常: 一般植物的生长皆有其适当之pH值,在酸土中植物常间接导致缺磷、缺钙等症状。
而在硷土中,则因土壤团块之破坏而令植物生长不良。
此一pH值之诊断因可用简易之仪器测知,故诊断上十分容易,问题的解决也不难。
(七) 药害问题: 此些问题发生频度可能随着农用药剂使用的增加而与日俱增,而其复杂度也日益增高。
但一般宜从施药史加以调查分析,若农民或健康管理者能於平时保持用药纪录,并於施药中保留一小部份做为对照组,或行初步测试试验,则皆十分有助於追踪调查药害发生的真象。
相反地,如果农民不详实告知所有曾经使用过的肥料、生长激素及农药等,则植物医师必然无法猜到真正的病因,也因此就无法有效进行诊治。
(八) 耕作不当造成的异常: 如由栽培季节不当、栽培方法不当、嫁接导致品质变化、缺乏授粉树导致不稔、碰上雨期导致结果不良等,皆可从种种纪录或观测资料加以研判。
(九) 遗传性病变: 对於幼苗及多年生果树影响较大。
但此些突变枝、突变苗多有其发生的概率,且属非传染性,其分布皆属局部性,故在诊断上一般并不困难。
(十) 环境污染为害:主要有对植物有害的空气污染物,如下列:1. 二氧化硫(SO2): 多自燃料中的硫氧化而来,为强的还原剂,比重为空气的倍。
2. 氟化物(HF,SiF4, H2SiF6): 系自原料中氟化物气化而成氟化氢等气体,例如冰晶石(Cryolite, NaAlF6)﹑萤石(Fluorspar,CaF2)﹑氟磷灰石及土壤中的氟化物皆为氟化氢主要来源。
3. 氯气(Cl2): 主要来自工业或氯气贮槽,其比重为空气倍。
4. 氮氧化物(NO﹑NO2﹑N2O5﹑N2O等,总称NOX): 其中NO为无色气体毒性较低,NO2为红棕色剧毒气体,一般来自燃料中的氮,但亦可来自空气中的氮,经高温引擎而产生。
5. 氯化氢(HCl): 即为盐酸气体,主要来自工业及含氯产品的焚烧。
6. 氨气(NH3): 主要来自肥料厂及冷冻工厂等,另有微量来自天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