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章新韦伯主义文献与分析_126109499

合集下载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趋势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与限制,以及如何应用于实践。

我们来探讨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

在现代性这个词的诠释上,韦伯强调了理性化、专业化、科层化以及个体化的特征。

理性化指的是人类行为与思维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理性和科学方法;专业化则意味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专门的角色;科层化指的是社会组织和政治体制的结构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科层制,即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个体化则反映了个人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

现代性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韦伯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观点。

韦伯认为,现代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基督宗教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性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道路。

在发展历程上,韦伯提出了“祛魅”的概念,即对神秘力量和传统信仰的消除,从而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方法来理解和掌控的客观对象。

在未来趋势上,韦伯认为科层制将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则可能成为科层制发展的牺牲品。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韦伯现代性理论的贡献和限制。

贡献方面,韦伯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他揭示了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同时,韦伯的理性和科层化思想为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

然而,韦伯的理论也有限制。

他过度强调了理性和科层化对于现代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他对个体的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的需求和能动性。

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带有浓郁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忽视了其他文化和地区的现代性发展。

在总结了韦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核心观点、贡献和限制后,我们可以尝试将其应用于实践。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韦伯主义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流派,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学术研究中的贡献。

韦伯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韦伯主义、中期韦伯主义和后期韦伯主义。

前期韦伯主义(约1900-1910年)是韦伯理论的萌芽阶段。

在这一阶段,韦伯主要关注于宗教和社会经济领域的研究。

他提出了“理性行动”的概念,认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行动是根据理性规划和目标导向的。

此外,韦伯还研究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世界伦理”的概念,强调了宗教伦理对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影响。

中期韦伯主义(约1910-1920年)是韦伯理论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在这一阶段,韦伯开始将他的理论应用到政治和权力研究中。

他提出了“三种权力型式”的概念,即传统权力、合法权力和魅力权力,并通过对种族、阶级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权力型式对社会结构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此外,韦伯还进行了对官僚机构的研究,提出了官僚制度的特征和其对社会现代化的作用。

后期韦伯主义(约1920-1924年)是韦伯理论的拓展和深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韦伯主要关注于政治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研究。

他探讨了权威和合法性的关系,提出了“合法统治”的概念,并通过对现代政治制度的研究,阐述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政治秩序的建立。

此外,韦伯还研究了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中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社会行动的类型”的概念,强调了不同类型的社会行动对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影响。

总体而言,韦伯主义的发展历程反映了韦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他提出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运作和变革机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并对后续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韦伯主义的发展历程不仅促进了社会学的发展,而且对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四章韦伯及其理论

第三、四章韦伯及其理论

•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 韦伯考入 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 接受高等教育。他同时攻读历史、 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 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19岁在 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 韦伯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 后来晋升为军官。
•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官的军官一直 引以为荣。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哥 廷根大学继续深造。1886年通过高等 学校法学考试。 • 1887-1888年多次参加在阿尔萨斯和 东普鲁士举行的军事演习,成为由关 心社会问题、具有种种不同倾向的大 学生组织的“社会政治联盟”的成员。 该组织是施穆勒于1872年创建的,受 “社会主义者讲坛”领导。
生平经历
•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 韦伯生 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 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 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后来成 为柏林市议会议员。韦伯的母亲海 伦妮· 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 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 女。
• 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 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 感情。 •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 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 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 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 • • • • • •
形式合理性的六大方面: 1、效率 2、可计算性 3、可预测性 4、破除神秘性 5、控制 6、去人性化
• 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 • 形式合理性:“是什么” • 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如果所有的行动都可 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 币单位这一形式来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 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 行动,其合理性的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 度决定。 • 货币计算——复式簿记技术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

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论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意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引言: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现代性的研究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韦伯的现代性理论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现代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制度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性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韦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与古代社会截然不同。

在现代性下,经济和政治的力量逐渐集中,社会关系更加理性化和形式化。

二、理性化与形式化现代性下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理性化和形式化,这是韦伯对现代性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基于亲情、血缘和传统观念。

而在现代性下,形式化的法律和合同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人们的手段和目的变得更加理性化。

此外,现代性还带来了官僚机构的兴起,形成了日益复杂的组织体系。

三、理性化和形式化带来的问题然而,韦伯也明确指出,理性化和形式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现代性下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而失去了人情味和人情味的温暖。

官僚机构的兴起以及无休止的形式化使个人的能动性受到限制。

韦伯称这种现象为"铁笼",认为这是现代性的困境。

四、现代性的解脱之路在韦伯看来,要解决现代性的问题,关键是找到一种平衡。

他认为,现代社会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以确保个人的自由和能动性。

同时,社会中也需要保留一定的传统和非理性的元素,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

只有这样,现代性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人类自由和进步的形式。

五、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意义韦伯的现代性理论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他提醒我们要警惕理性化与形式化带来的问题,不要沉迷于形式,而忽视了人情味和人情味的温暖。

其次,他的理论也提醒我们,现代社会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保留个体的自由和能动性,又要保持一定的传统和非理性的元素。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

资本主义是有严格限制的,不是通过抢劫、掠夺等暴力手段获得原始
积累,而是以合理地计算收支,有条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为特征,
这种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与新教徒那种井井有条、系统安
排的入世禁欲主义生活方式是完全相一致的。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
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教
及其附带的后果,以选择最有效的手段行动。因此,持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
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更确切地点说击,所添加选内的容手段是否是最点有击效添率加内、容成本最小而收点益击最添大加。内工容 具理性
行为者常常点击把添外加内在容的他人或事物当点作击添实加内现容自己的工具或障点得击添,其加内典容型表现于
点击添加内容
点击添加内容
点击添加内容
点击添加内容
点击添加内容
点击添加内容
2021/6/16
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思想
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是指个人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此为
目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责尽职的行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
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韦伯所定义的理想
5
官僚制的基本特点
1.建立明确的职能分工,每位职业都有明确的职权区域 2.建立明确的等级制度,按等级序列原则来组织,共同服务于一个 指挥决策中心 3.建立有关职权和职责的法规与规章,把组织各项业务的运行都纳 入这些法规和规章之中 4.组织中的管理行为、决定和规则,都要以书面形式规定和记载, 业务的处理和传递均以书面文件为准 5.组织内的所有职务均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门人员担任,对他们的 选拔和提升均以其技术能力为依据
自1892年起,直到1920年逝世,他先后 在柏林大学、弗菜堡大学、海德堡大 学、维也纳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执教讲 授过法律、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课 程。同时他还曾创办《社会科学与社 会政治文献》杂志。韦伯的研究兴趣 十分广泛,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 济学、历史、宗教、哲学等许多领域。 他主持的讲座“以学术为职业”和 “以政治为职业”在社会学界极为有 名,在当时的德国产生强烈反响。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政治存在主义--马克斯·韦伯多元政治思想评析

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政治存在主义--马克斯·韦伯多元政治思想评析

主题文章•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政治存在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政治存在主义—马克斯•韦伯多元政治思想评析刘毅”马克斯•韦伯自诩为欧洲文明之子,旨在表达他对近代欧洲文明的自豪与推崇。

事实上,不仅是欧洲文明哺育和滋养了韦伯的心灵和思想,韦伯也以其无与伦比的学术成就阐释与弘扬了欧洲文明。

韦伯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学者,他的研究广泛涉及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甚至对城市和音乐也有专门的比较研究。

但是整体说来,马克斯•韦伯的主要贡献还是在社会学方面,尤其是宗教社会学领域,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对中国的儒教和道教、印度 教与佛教、古犹太教的比较研究,至今仍是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

而 另一方面,韦伯在沉静的书斋之外,也积极地投身于当时德国的政治活动,也曾发文报章、激情演讲,甚至委身党派、竞选议员,并参与魏玛宪法的起草。

这些政论、政见与政治活动,展示的是作为一个政治活动家,或者说作为一个政治人的马克斯•韦伯。

因此,韦伯的政治观点和思想也同样成为后世学者的研究对象,韦伯的政治思想或政治生涯的成败得失,同样可以给后人以很多启示。

不过,与韦伯堪称*刘毅.法学博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5辉煌的社会学成就相比,作为政治人的韦伯形象似乎并不那么伟岸,也不那么清晰.韦伯身上除了社会学的灼灼光环之外,似乎还隐约闪动着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政治存在主义的幽灵。

首先,韦伯的政治立场究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在战后德国的学术思想界,这曾经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发这个争议的就是历史学家沃尔夫冈•蒙森的著作《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

®蒙森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即韦伯一方面自诩为自由主义者,但他同时也是激进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坚定支持德国的强权政策与帝国主义扩张。

这后半句判断是触犯众怒的导火索,因为 “二战”之后的德国学术思想界,一般都将马克斯•韦伯视为德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是早期德国民主政治传统的代表人物,他们 对蒙森的判断感到愤慨甚至群起而攻之。

韦伯参考

韦伯参考

对韦伯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其他观点的分析(一)(2007-03-29 23:24:26)转载第二章、对韦伯资本主义起源相关观点的分析在中国学者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文里,可以发现他们的观点除了依据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五社会形态说以外,也受西方中国停滞论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来自韦伯,虽说对许多严肃研究者来说,韦伯的大量观点都已经成为笑谈,早已不是什么值得认真驳斥的言论. 比如马克垚说“韦伯认为,基督教中的清教教导人生要勤俭、诚实、守信用,……,人变成一架赚钱的机器,从而有助于西欧产生出资本主义,而中国的儒教和道教缺乏清教这样的伦理,致使中国未能产生资本主义。

韦伯的这一假说经过许多理论上和事实上的批驳,现在已经可以说没有人再相信它。

”[31]《导言》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也说过:“宗教改革体现的断裂又该怎么说呢?它是否帮助资本主义摆脱忧虑、后悔、不再受良心谴责,从而能振翅高飞?这是马克斯.韦伯在1904年出版的小册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基本论断。

……他的论证十分复杂,使人有茫无头绪之感。

他想找到具有特殊心态的,即具有理想型…资本主义精神‟的少数新教徒,因而需要预设一系列的假定。

他在时间上从现在向过去倒着论证,因而使问题变的更加复杂”“如同吕西安.费弗尔一样,我对马克斯.韦伯的玄妙推理并不恭维。

”[32]p628还比如沃勒斯坦针对韦伯的观点说的“任何复杂的思想体系都可拿来为任何特殊的社会或政治目的服务,一般来说这似乎是确定的。

完全有理由写出一部不错的著作,名为《天主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引者注:类似在所谓亚洲四小龙以及日本崛起的时候,还可以写《儒家伦理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

而加尔文派神学亦可以认为有反资本主义的含义”[33]p182彭慕兰等人那里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评价。

但是必须承认,马克垚所谓的“现在已经可以说没有人再相信它”未免是太乐观了!事实上,韦伯的观点在许多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还带有神秘的光环,远没有死去,依然被某些人奉为圭臬,当成宝贝,甚至在许多中国的所谓专业学者的论文里(如张和平的《从韦伯的社会学假说看资本主义萌芽与清代中国社会》[34],还有文革时期的顾准之类),仍旧把韦伯一百多年前的观点当成什么新颖的东西,来作为支持他们思想的论据。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

韦伯主义发展历程韦伯主义是一种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于20世纪早期发展而来。

韦伯主义主要关注社会组织、经济制度和权力关系,并试图理解现代工业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韦伯主义的早期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韦伯主要受到德国历史学家威廉·迪尔凯姆(Wilhelm Dilthey)和经济学家康拉德·埃尔伯特(Conrad Elberfeld)的影响。

这些思想家强调历史和文化对社会行为的决定性作用,韦伯从他们那里吸取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在20世纪初,韦伯开始提出自己的理论,强调社会行为的意义和目的性。

他认为,个人的行为是基于意义和目的的,人们的行为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他还强调了权力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的权力结构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韦伯的理论中,他还提出了社会行动的四种理想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这些理想类型反映了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方式,并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韦伯的理论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他的理论对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解释现代社会和权力关系方面。

然而,韦伯主义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韦伯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直到他去世后才逐渐获得了认可。

此外,在后续的研究中,韦伯主义也经历了一些修正和批评,例如对他的权力理论的批评,以及对他的理论是否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质疑。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和争议,韦伯主义仍然是现代社会科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行为和组织的有力工具,并提供了解释现代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判的社会学导论》上海译文出版 社2007)
(一)“阶级分析” 在当今工业生活中的意义
股票持有者高度分散,资本的所有者四 分五裂,达伦多夫认为“统治阶级解体”
吉登斯反驳:如果公司股票高度分散, 资本家只有持有很小一部分股票就足以 控制公司
底层进入高层机会十分稀少
工人阶级的变化。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在 第一次大战时投票,大多数党员支持德 国参战。
的观点,认为,这种理解有偏差,认为 统治阶级内部有不同派系,国家是具有 “相对独立自主性”的,具有相对独立 的权力。
这种相对独立权力的意义在于: 第一,能够实现社会的整体运作 第二,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三)未来社会转型的可能性
对于以上变化,多数人用“后工业社会 ”理论解释,吉登斯不同意,认为,仍 然是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投资型国家:
改革传统的福利国家,实行积极的福利 政策,即福利开支不再完全由政府创造 和分配,而是由政府与其它机构(包括 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
追求人生的美好!
我们的共同目标!
3、工业谈判的权力和获得福利的权利( 失业救济、医疗保险)
此外还有政治权利的扩张
工人阶级的终结吗?
高兹(Andre Gorz)(《Farewell to the Working Class》)的观点:资本 主义的成熟越来越缩小了传统工人阶级 的作用
提出新无产阶级(neoproletariat)概 念
第一,私人资本支配下,生产利润仍然 是经济系统主要动力。
第二,私有财产,财产、资本的分布仍 然高度不均衡
第三,阶级冲突在经济和政权层面上仍 然具有重要意义
Ulf Himmelstrand 在《Beyond Welfare Capitalism》一书中,以瑞典 为背景,指出,瑞典人均收入比美国还 高,实现了高度经济发达和高度平等, 社会民主党执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批判了机会均等或“贤能统治”( meritocracy)的平等
认为新的合理的平等是“包容的平等” (inclusion),而将不平等定义为排他 性(exclusion)
积极的福利政策: 传统福利国家的最大难题是财政问题 改进自上而下的福利分配 给个人自由留下足够的空间 改革官僚化、无效率的福利制度
Ulf Himmelstrand反对高兹ng class)
所谓“扩展的无产阶级”指任何从事日 常操作型劳动的人群:低级白领,服务 人员,蓝领工人等。
吉登斯的观点是中间的立场
(二)关于国家的性质
传统的马克思的观点 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体现 吉登斯同意普兰查斯(N. Poulantzas)
工人运动为什么转化,西方为什么没有 发生革命?
吉登斯同意T. H. Marshall的观点: 19世纪的经济斗争被后来发展起来的
三种“公民权利”(citizenship rights )所软化。
1、公民身份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 参与法律体系的权利
2、公民政治权利:普遍公民权的获得, 以及组建政党的权利
对于新自由主义(新右派)的批评 市场原教旨主义 对于不平等的漠视 反对福利国家 低度的生态意识 两极化世界
第三条道路的纲领
新型民主国家(没有了敌人的国家): 既反对“把国家当敌人”的右派,又反
对“认国家为答案”的左派 积极的公民社会 民主的家庭 新型混合经济
包容的平等:
所以,认为瑞典是“超越福利资本主义 而迈向社会主义了”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 的 复 兴 》 ( <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1998)
前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瓦解
福利国家受到挑战
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否还能延存下来?
第四章 新韦伯主义 分层文献与分析
吉登斯的社会分层文献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第三条道路》 《社会的构成》 《民族-国家与暴力》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1973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A Brief but Critical Intraduction》2ed edition, 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