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关家垴---《亮剑》中李云龙围攻山崎大队的真实战斗
亮剑--执行力案例

《亮剑》VS杰出营销经理修炼启示二建立核心执行力与战斗力的团队情景一:在第一集中松云玲突围战干掉板田联队指挥部后突围时,遭到日本机关枪的扫射,他的一个叫虎子的部下抱着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打掉了堵在要塞的敌人机关枪。
情景二:五挺机关枪换来的骑兵连连长孙得胜骑兵连,华北大扫荡被日军包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是进攻,直到战死为止。
情景三:李云龙从被服厂被旅长调回独立团当团长的时候,不忘和旅长提要求把自己的老部下张大彪调来当副手,李云龙对张大彪说:你小子打仗不含糊,第二是执行了强。
情景四:华北大扫荡遭遇日军包围到一个小村庄,部下三宝拼命为他从敌人的尸体上找了一盒烟,却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而牺牲。
情景五:李家坡与日本山崎大队战斗,李云龙向旅长请求战斗:“师属炮兵营暂时由我指挥,就这点儿要求,拿不下李家坡我也用不着提着头来见你,因为那时我肯定已经躺在山坡上啦。
我只能向你保证,我们独立团全团一千多号人决不会有人活着退出战斗。
”突击队的人没有人会活着退出战斗,这种精神不但是一种执行力,更是对人格的认可,是一种生死同仇敌忾的情谊。
情景六:李云龙命令分散在各地的连队进行刺杀训练。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部队缺乏御寒的棉衣,不活动活动就会冻死人。
有些连队只有一两件棉衣,只有哨兵上岗才能穿。
李云龙认为与其让部队冻得乱蹦乱跳,不如练练刺杀,既练出一身汗又提高了战斗素质。
他的兵都是强将,实战锻炼兵:不要怕受伤,伤肋骨算不了什么,宁愿在训练中受伤,也不愿在战场上送命。
他将全营优秀战士成立加强排,打仗时候变成突击队伍。
而且马上成立。
为了选拔有能耐的人,李云龙不惜摆下杀猪大宴,肉给有能耐的人吃的。
有能力的吃肉,没有能力的连汤也喝不上,是条汉子的就站出来,和老子过过招,让大家比赛。
感悟:李云龙带的将都是不怕死、打仗不含糊、执行力强的人,比如张大彪、孙得胜、段鹏。
他带领的整个部队都有一种气质,就像干菜只要有一把烈火,马上就点起来了,而只要李云龙一点燃,所有人都拼命往前冲。
亮剑—李云龙原型人物

“王疯子”王近山:《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根据都梁先生长篇小说《亮剑》上半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一播放就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于是人们都在猜剧中那位在渴望嗜血的拼杀中、在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具有铁血军人不计生死、压倒一切的霸气,同时又有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的一面的李云龙,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遍翻八路军团级军官名单,绝对没有李云龙这个人!然而,《亮剑》绝非胡编乱造,李云龙的许多故事都是有原型的,例如苍云岭之战中一炮击溃坂田联队长,就取材于1939年11月黄土岭之战中时任晋察冀军区第1团团长的陈正湘(原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副团长)用山炮击毙了号称“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真实战例;李云龙的部队见到物资就贴上封条、让俘虏跑步以甄别隐匿其中的军官,则都是在曾任东野五师师长、三下江南时屡屡违抗林彪军令但却被林彪直接提长为十二纵队司令员的钟伟的真实故事。
此外,在陈赓、陈正湘等人身上,也可看到李云龙的影子。
不过,被称为“王疯子”的王近山,才是李云龙最主要的原型。
在共和国开国将军中,王近山同陈光、钟伟、王必成(《红日》中沈振新的原型)、皮定钧等堪称最有个性的几位!战争篇:徐帅之勇、刘帅之谋、邓政委之断“我算什么?一个放牛娃!我的勇敢是向徐帅学的,谋略是向刘帅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学的。
”王近山的这番话本属自谦,但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是自吹自擂,但独狼觉得这话用在他身上再恰当不过!■徐帅之勇1930年,赤色风暴席卷大别山。
一位身上有着军事奇才成吉思汗血统、年仅15岁的蒙古族少年王文善,改掉自己文绉绉的名字加入了红军队伍。
他想让自己像大山一样坚强起来,所以新名字就叫“近山”。
严酷的革命斗争形势使得红军干部奇缺。
1931年,16岁的王近山就是在这种血雨腥风中走上连长岗位的。
当上连长后,王近山就渴望打仗,拼命打仗。
一次战斗,他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搏斗,打红了眼,结果两人一同滚下山崖。
国民党兵当场身亡,王近山却奇迹般生还。
亮剑每集内容概括

亮剑每集内容概括【第1集】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
129师386旅新1团团长李云龙,率部凭借过硬的战术战法,越战越勇,让敌人闻风丧胆。
在与日本坂田联队的交战中,成功从正面突围并干掉了坂田。
同时国民党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也注意到了这个非同凡响的李云龙。
因李云龙抗命,上级决定让准备去延安学习的28团团长丁伟代替李云龙的原职。
而调李云龙去后方做被服厂厂长。
日军派出战斗小分队突袭了独立团,因团长孔捷指挥不利致使全团损失惨重,总部首长不得不再次抽调还背着处分的李云龙去独立团任职。
【第2集】李云龙接到命令,带着被服厂的200套棉服来到386旅独立团。
在路上原团长孔捷向李云龙介绍战情,并指出这次鬼子的打法较以往有所不同,他们三人一组弹无虚发,还专门照人头上打。
李云龙了解情况后,任命其为副团长。
在两人的努力下,旅长喝下孔捷奉上的酒。
败军而后勇,全团将士士气大振。
日军利用中国俘虏进行训练,在少林寺练过功夫的魏大勇请战,出手不凡,徒手干掉鬼子军官,夺枪并带领众俘虏逃离。
组织上派了赵刚做独立团政委,赵刚在归团路上搭救了刚刚逃出虎口的魏和尚魏大勇。
魏大勇向李云龙提供了鬼子利用战俘进行徒手杀人训练的情报后,受李云龙邀请留在军中。
【第3集】根据丁伟的暗示,李云龙找到了国民军骑兵营,并派孔捷带领一营去万家镇偷袭。
赵政委也慢慢开始理解李云龙的行为。
随着骑兵精锐连长孙得胜的到来,骑兵连开始训练并初见规模。
1940年日军增援部队挺进晋察冀,抗日开始了第二阶段的作战。
日军华北派遣区大队长山崎冶平在一次部队行进中偏离了预定行进方向,偶然发现了我军兵工厂。
我军损失惨重,总部发出命令包围消灭长崎大队。
并最终派出了386旅独立团。
【第4集】李云龙带领部队,施行土工作业的方式向前挖战壕,依托掩体工事投掷手榴弹,打得长崎部队阵脚大乱。
李云龙从新一团带来的得力助手张大彪带领突击队趁机挺进,刀枪混战山崎大队全军覆没。
骑兵连伤亡13人,让李云龙心痛不已。
《亮剑》李云龙真的团灭了山崎大队?看看真实的历史原型多惨烈吧

《亮剑》李云龙真的团灭了山崎大队?看看真实的历史原型多惨烈吧提起优秀的抗日剧,《亮剑》绝对是不少人的第一印象,它用简陋的服装道具,再现了一部有笑有泪的抗战史诗,让观众无不热血沸腾。
当然了,一部好的抗战剧,除了演员们的倾力表演,还需要一个好的剧本去塑造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亮剑》的剧情绝大多数都来源于真实历史,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了艺术加工,以便更好的产生共鸣。
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李云龙率部攻打山崎大队阵地的这一段。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也对这一段印象深刻,泥腿子出身的李云龙,居然神奇的调来了3600枚手榴弹,用漫天的手榴弹雨团灭了山崎大队。
可能有的小伙伴对3600枚的巨量手榴弹产生过怀疑,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有详细写过,这种“边区造”的手榴弹制作的异常简陋,在当时是少数几种能大量供应八路军的武器,这一段也是符合历史的。
话归正题,影视剧毕竟掺杂了艺术加工,真实的战场上可没李云龙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攻打山崎大队的历史原型正是关家垴之战,山崎大队的原型叫做冈崎大队。
这个关家垴之战是百团大战第三阶段,我军最大的一次进攻作战。
因为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我军连连出击,消灭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
日军恼羞成怒,调集重兵想要趁八路军人困马乏之际围堵我军指挥部。
冈崎大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他们因为地形不熟,居然误打误撞向我军军工厂直直前进。
我军见势不妙,只得在地形火力全部劣势的情况下悍然出击。
这场战斗中,八路军调集了3个旅2个团(约两万人),攻打孤军深入的冈崎大队(约510人)。
趁八路军调兵之际,冈崎大队占据地形优势,连夜修筑起了防御工事,并用重火力封锁进攻路线。
随后,这场2万人对500人的围歼战终于拉开了序幕。
双方激战2昼夜,战果却让很多人不敢想象!冈崎支队在关家垴战斗中阵亡52人,受伤97人,失踪2人,合计151人,余部在日军大部队的接应下全部逃脱了。
而史料上称这次阵亡八路军战士600余人,伤1500余。
但有史学家根据关家垴的两个烈士陵墓,猜测牺牲八路军至少在2000人以上,且伤者更多。
关家垴战役第一组

第一组
关家垴战役介绍
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 争中百团大战的第三阶 段进行的一次最大的进 攻战役,八路军集合3个 旅2个团2万部队在副总 司令彭德怀的督战下, 对日军冈崎大队500进行 围歼,血战2昼夜,仍未 能达成战役企图,被迫 撤围。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关家垴战役总结
第一、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彭德怀副司令员在这场战役 中表现出了急功近利的态度,没能在关键的时候指挥队伍的进 退,在我军伤亡较大,关家垴阵地久攻不下的情况依然坚持进 攻,直到日军的救援来到,才肯收兵,指挥层面的失误导致了 这场战役的失利。 第二、关家垴地势险,易守难攻,冈崎大队在占领关家垴 的同时,也占领了柳树垴,并连夜在两地构筑工事,挖了坑道, 拆下当地住户的门窗架在上面,筑成了隐蔽所。日军在关家垴 和柳树垴布成了一个严密的火力网。 第三、经经过了长时间的战斗,部队普遍很疲劳,人员和 物质的损耗很大,加上又是不熟悉的山地攻坚,部队经验不足, 只是一味的猛冲,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加上外围的日军进展迅 速,八路军没有充裕的时间准备,这些都是造成不能全歼日军 的因素。
战斗开始后: 1、派出一部分兵力在关家垴 四周佯攻,以保护自己不受 伤害为前提,对敌军进行不 间断骚扰。 2、派出多个战斗小组,由四 周向关家垴挖壕沟或地洞进 行前进,直至打通到关家垴 的任何一条窑洞。 3、在敌军窑洞打通地点进行 烧火、扇风,另窑洞内充满 烟雾,把敌军赶出窑洞。 4、地上部队趁四周烟雾笼罩 且敌军视野受到干扰的时候 进行总攻(敌后方进行偷 袭),一次性打下关家垴。
战役重现方案三
关家垴战役总结
“悟已往之不谏,只来 者犹可追”。在我军历 史上关家垴战役是我军 一次失败的战役,但是 它不光是一次败仗,更 是一次我军宝贵的作战 经验,有“血色财富” 的比喻而载入军史。正 确面对和总结这次战役 失败的教训才能使我军 百战不殆。
关家垴战斗

关家垴战斗目录[隐藏]日军部署冈崎支队的编成日军闯入黄崖洞日军抢占关家垴夜袭失利强攻关家垴内部争论被迫解围战后总结日军部署冈崎支队的编成日军闯入黄崖洞日军抢占关家垴夜袭失利强攻关家垴内部争论被迫解围战后总结关家垴战斗,是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进行的一次最大的进攻战役,八路军集合3个旅2个团2万部队在副总司令彭德怀的督战下,对日军冈崎大队500进行围歼,血战2昼夜,仍未能达成战役企图,被迫撤围。
[编辑本段]日军部署彭德怀在关家垴阵地前1940年10月初,当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了解到了八路军的整个百团大战进攻情况后,即令所属部队,首先坚守和恢复各铁路沿线的据点,协同铁路工程部队修复铁路和桥梁,组织部队向铁路两侧及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扫荡。
第1军所进行的报复性扫荡,因整个兵力不足,分3期进行,主要是合围在晋东南的第129师。
其第1期扫荡晋东南的计划为:(1)以独立混成第4旅团从辽县,第36师团一部从潞城,以南北对进,扫荡辽县、潞城、襄垣、武乡之第129师,破坏其根据地。
(2)以第37师团一部,沿白晋铁路之南关镇、沁县、虎亭一线向南,独立混成第16旅团一部从同蒲路南段的平遥、介休、霍县地区向东、第41师团以一个步兵大队,从洪洞县向东。
3部合围沁河上游之郭道镇、沁源地区之第129师部队。
日军于10月11日开始行动,对预定的上述地区进行合围。
冈崎支队的编成如上所述,因第1军各铁路沿线的兵力不足,于是从驻山西运城的第37师团各单位抽调部队组建成冈崎支队(支队长第37步兵团参谋冈崎谦受步兵中佐)参与这次扫荡。
冈崎支队10月6日从晋南的闻喜出发,于10月9日下午抵达南关镇。
该支队由以下部分组成:冈崎支队支队长第37步兵团参谋冈崎谦受步兵中佐步兵第225联队第3中队将校5名,下士官兵150名。
步兵第226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今富光藏步兵少佐)将校25名,下士官兵792名。
步兵第227联队第6中队将校5名,下士官兵146名。
战场拼图:血雨腥风关家垴

战场拼图:血雨腥风关家垴战场拼图:血雨腥风关家垴2014-07-31 14:35水煮百年- 打捞麻辣鲜活的历史细节题记:电视剧《亮剑》开篇,李云龙率领部队冲上山头,一通斩瓜切菜歼灭日军山崎大队。
其实这个战斗在历史中有真实的原型,但故事的真实是这样的吗?1940年10月29—31日,闻名史册的关家垴战斗爆发在太行山区一个小山村里,八路军129 师主力8个团加总部炮团一部约一万人,发起围歼日军冈崎支队500余人的战斗,激战两个昼夜。
八路付出重大伤亡,伤亡约2000人,仍未能全歼日军,日军仅阵亡52人,总伤亡151人。
此战成为彭德怀军事生涯中四大败仗之一。
关家垴战斗硝烟散去72年,但它在我国抗战史叙述中仍然存在许多谬误,作者期望通过大量对比中日双方史料,试图将当年的作战双方请回战场,拼接出这场著名战斗的场景,告诉大家李云龙的历史真相。
叶子黄了,柿子红了,山野青葱,碧空如洗,太行山的秋日色彩绚烂,和平年代倒是登高休闲的好去处。
可是,1940年太行山的秋天却注定血雨腥风,关家垴,一个不那么起眼的,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
72年前,在这里曾经有一群不屈不挠的中华男儿,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一个民族的血脉。
岁月流逝,青山依旧,枪炮销声,宝剑沉埋,但我们仍然试图在历史的碎片中,寻找昔日的印记,还原那个血红的秋日。
一、北方有战火福留武二收拾起背囊和装备,在站台上等着登上列车车厢,他的部队要出发了,曹长发布着短促的口令,福留武二连忙站好,同战友们鱼贯上车。
他不知道前途如何,据说北方打得很厉害。
福留武二是侵华日军北支方面军第一军第37团226联队第8中队的普通一兵,日前,部队接到命令,他所在的中队和第1中队,第12中队,步兵炮中队,机枪小队等单位一起组成一个支队,受命北上增援正在正太路上遭受八路军大规模进攻的独立混成第四旅团。
这天是8月21日。
支队指挥官是226联队付冈崎谦受,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作为联队中负责训练后勤的军官,他没有多少指挥部队作战的实际经验。
关家垴战斗:百团大战中极具争议的一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曾进行过一次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此次战役是一次带有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它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和“囚笼”政策,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打击了一切诱降、劝降的阴谋活动,对抑制国内的投降逆流,促进时局好转,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百团大战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如八路军当时打了一些与自身装备不相适应的阵地战、攻坚战,导致自身伤亡过大等。
对于是否该打这类战役或战斗,当年亲自参加指挥作战的一些八路军高级将领之间曾持有不同意见。
关家垴战斗,就是其中极具争议的一战。
日军报复“扫荡”手段空前残酷,八路军总部欲打歼灭战挫敌气焰1940年8月20日夜,华北各地的八路军(除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外)按照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在华北敌后向日军控制的各主要交通线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破袭战,即后来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至1940年10月初,八路军参战各部基本上完成了总部赋予的各项任务,取得了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作战的伟大胜利。
不过,由于八路军连续进行进攻作战,参战各部都已相当疲劳,加之日军增援过多,八路军暂时难以继续扩大战果。
根据战场形势的这一变化,八路军总部决定结束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要求各部队在结束作战行动后适当集结主力进行休整,补充兵员,巩固部队,总结经验教训,做好部队的教育工作,为下一阶段的作战做好准备。
自战役打响一个半月来,在八路军连续大规模破袭和攻击下,华北日军损失惨重。
而心气正旺、一直想在华北有一番作为的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接连“出丑”,不禁恼羞成怒,叫嚷着要给八路军加倍回击,要活捉正在华北前线指挥作战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等领导人,彻底摧毁和消灭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
从10月6日起,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报复性“扫荡”。
这实际上是日军作战的规律,即每次失败后,必然出兵报复,失败得越惨,报复得越凶,而且常常是败兵刚刚收队,大队人马就立即扑来,妄图趁八路军“消化”胜利果实时,打八路军一个措手不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剑》中李云龙围攻山崎大队的真实战斗:血战关家垴胡展翔《亮剑》中有一场李云龙独立团围歼日军冈崎大队的李家坡之战,其历史原型就是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血战。
此战被称为八路军抗战中最惨烈的一仗。
1940年8月20日起,华北八路军各部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破袭战,参战部队共105个团,史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第二阶段,八路军转入攻坚战,日军也进行报复作战。
1940年10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了解到了八路军的整个百团大战进攻情况后,即令所属部队首先坚守和恢复各铁路沿线的据点。
随后向铁路两侧及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扫荡”。
日军第1军因各铁路沿线的兵力不足,于是从驻山西运城的第37师团(1939年2月7日在九州久留米编成,为三单位制师团)各单位抽调部队组建成冈崎支队(支队长为第37步兵团的参谋冈崎谦受中佐)参与这次扫荡。
该支队主力为1个步兵大队和2个步兵中队,共1227人。
冈崎支队10月6日从晋南的闻喜出发,于10月9日下午抵达南关镇。
因“扫荡”武乡以东地区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在“百团大战”中损失比较严重,难以单独完成任务,第1军于10月11日临时决定冈崎支队以一部对沁河上游进行扫荡,其主力则转向武乡以东地区协助独立混成第4旅团。
冈崎中佐接到命令后,即命步兵第226联队第2大队主力(大队长今富光藏少佐)对沁河上游进行扫荡,自己当天亲率留驻在沁县的其他部队转向武乡以东地区。
此时该部实力为:步兵第225联队第3中队,155人;步兵第226联队第8中队,153人;步兵第227联队第6中队,151人;步兵第226联队第2机枪中队第2小队,38人。
加上其他后勤人员,共有561人,相当于半个大队的兵力(日军1个步兵大队编制为1091人,以下称这支日军为冈崎大队)。
10月25日,冈崎大队冲入山西省黎城县东南的黄崖洞,接近了该处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水腰兵工厂,守卫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朱德警卫团)的连长不战而退。
水腰兵工厂设在黄崖洞谷中,四面险峰环抱,唯一的出口是南面绝壁中的一道裂缝。
八路军总部把兵工厂设在这里,是经朱德、彭德怀和左权亲自察看地形后精心选定的。
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这个军械所已形成月产400余支步枪和大量子弹的生产能力。
随着战争和八路军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蒋介石政府断绝粮弹供给的情况下,兵工生产显得尤其重要。
由于警卫连擅自撤退,兵工厂受到严重威胁,彭德怀大怒:“擅离职守,将连长枪毙!”总部特务团执法队遂将该连长就地枪决。
彭德怀立刻命令386旅的772团和16团赶到黄崖洞,打退日军的进攻。
实际上冈崎大队并不知道黄崖洞有八路军的兵工厂,当时他们也没有找到兵工厂。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当地的地形极不熟悉,疲于奔命而战果甚微,直到10月28日才被迫开始从左会撤退。
早在反“扫荡”初期,彭德怀就发现日军在“扫荡”根据地时,很多时候都是以一个大队为一路。
由于一个大队的兵员少,集中起来较为容易,行动迅速,使得我军在每次反“扫荡”中准备时间都相当仓促,十分不利。
为摆脱这种被动局面,10月底彭德怀要求129师趁各路日军返转之机,寻歼敌之一个大队,震慑敌胆,使之不敢再以一个大队为一路实施进攻。
29日,冈崎大队500余人经左会进到蟠龙以东,准备取道武乡回沁县。
当天下午1时,八路军总部电令129师集中主力歼灭该敌,不惜动用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下属的陈锡联的385旅、陈赓的386旅、薄丅一波的决死第1纵队和新编10旅等4个旅10个主力团兵力。
冈崎大队察觉形势不妙,立即停止前进,迅速抢占易守难攻的险隘关家垴,紧急抢修工事,准备迎战。
关家垴(日军称为文德高地)位于武乡县以东40多公里,是群山环抱的一个高高的山冈,冈顶上有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
山冈的北面是断崖陡壁,东西两侧坡度陡峭,只有南坡比较平缓。
坡的对面是一个比关家垴更高的山冈柳树垴(顶部称凤垴顶,日军称为钵卷山阵地),与关家垴互为犄角,从柳树垴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关家垴的小路。
29日晚,彭德怀指挥129师主力10个团将冈崎大队包围,部署是385旅和新10旅为右纵队,归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占领关家垴西北和西面阵地,堵死敌西逃之路;386旅与决死1纵队38、25团归陈赓指挥,占领关家垴南面及东南面阵地;总部特务团(缺山炮连)由彭德怀亲自指挥,控制关家垴东北面阵地;总部炮兵团3营及特务团山炮连在关家垴东南占领阵地,为上述各部提供火力支援;拟于次日凌晨4时发起总攻。
谁知29日深夜,冈崎大队组织步兵第225联队第3中队和1个机丅枪分队突然袭击凤垴顶,我决死1纵队38团与25团正在调整部署,疏于防范,以致阵地失守。
于是,陈赓迅速命令386旅16团、决死1纵队38、25团各以一个营进行反击。
日军顽强抵抗,我军4次冲锋均被击退。
日军遂以两处制高点互为掎角,固守待援。
30日凌晨4时,我军按原计划向敌发起进攻。
我炮兵首先集中所有山炮及迫击炮猛轰敌前沿阵地,随后386旅769团从西北、总部特务团从东北、386旅772团从东南、决死1纵队25团由南面一齐扑向关家垴。
但战斗一开始就不顺利,日军用机丅枪和掷弹筒封锁了仅有的一条通住垴顶的不足1米宽的窄路,攻击部队遭到严重杀伤,担任主攻的772团1营仅剩80余人,385旅14团和决死1纵队38团对凤垴顶的攻击也同时受阻。
祸不单行,此时敌机开始轰炸我军阵地。
由于我军缺乏对空作战的装备与训练,部队既没有及时疏散,又没有组织有效防空火力对空射击,以致于日军飞机的航空炸弹杀伤力极高,一颗颗在密集的人群中爆炸,血肉横飞。
陈赓见一个个英勇的战士倒下,心如刀绞。
经过反复思考后,他要通了总部的电话,请求彭德怀立即停止围攻、撤出战斗。
可彭德怀的决心仍未改变,下令:“拼光了也要拿下关家垴。
”下午4时,我军第二次总攻开始,共连续发动了18次冲锋,终于攻占了日军第一道防线,但是代价惊人,16团参加进攻的1个营仅存18人,团长谢家庆牺牲。
特务团第11连164人仅剩15人。
在西面担负助攻任务的新10旅也遭受很大损失,旅长范子侠负伤。
刘伯承、邓小平要求停止攻击,但彭德怀火冒三丈:“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10月31日拂晓,我军第三次总攻开始。
第769团从西北方向攻击关家垴,被日军击退。
此时刘伯承发现此处坎上斜坡隐隐露出的黄土,于是告诉团长郑国仲:“那坎上斜坡是土质的嘛,可以挖暗道通上去。
”郑国仲立即组织突击队从坎下面往上挖掘坑道。
不到2个小时,一条通往山顶日军阵地后面的通道挖成了。
八路军突然从日军阵地后方冒出来,日军顿时一片混乱。
这时,隐蔽在坎下的突击部队迅速从斜坡上攻了上来,双方在山顶平地上展开了激烈的肉搏。
八路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攻上山顶,加入战斗。
几经搏杀,终把日军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地段。
正当攻击部队要进一步动作时,西南方向凤垴顶的日军发觉了关家垴日军的危机,逐用猛烈的侧射火力对我军的关家垴攻击部队扫射。
在这种情况下,关家垴攻击部队被迫抽出第769团2个营增援冲击凤垴顶,战斗又陷于僵持。
据参战的冈崎大队士兵才田升回忆:“到10月31日早上,共军对文德高地的攻击已持续了一天一夜,守卫阵地的士兵由于日夜激战,已经耗尽了弹丅药,处于用刺刀和敌人肉搏的困境。
攻进阵地前沿的敌人,利用死角向我方战壕不断扔来手榴弹。
我方士兵不停地抵抗,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冈崎中佐站在阵地上指挥作战,10时30分左右一颗迫击炮弹落在近旁爆炸,冈崎支队长、藤泽少尉和犬饲上等兵当场被夺去了性命……就这样,到下午1时,支队逐次放弃了大部分主阵地,退至文德高地的顶端台地阵地,缩小了战线……到下午3时,一部共军冲入了台地阵地,正当我军无力反击,支队的最后时刻将要来临时,共军开始了全面的撤退。
”战至31日下午4时,关家垴仍未攻下,而武乡、辽县之日军2500余人也已出动,试图围歼129师主力。
彭德怀无计可施,只得命令部队撤离关家垴。
是役我军伤亡2000余人,其中牺牲1000多人。
我军宣称日军阵地遗尸280余人,另有三大堆骨灰。
而据幸存日本兵才田升回忆录《冈崎支队长之最后》称,此战日军仅幸存203名,其中关家垴上剩61名,柳树垴上剩142名。
据此,此战日军被击毙358名。
彭德怀之爱兵,全军皆知,冠于诸将帅,此次之所以不计牺牲誓将冈崎大队歼灭,这背后有两重重大意义。
一是日军扫荡通常以一个大队为一路,如果八路军能在硬碰硬的条件下歼灭其中一路,敌人就不得不集中更多的兵力,扫荡的次数和范围就会减少,从而为抗日根据地军民争得更多的机动时间。
更何况冈崎大队深入根据地核心,烧毁兵工厂,如果任其离去则敌人气焰必定大涨。
关家垴之战无疑达到了这一目的,给日军以极大震撼,从而基本上结束了日军小股部队随意扫荡的局面。
战后,陈赓曾说:"这次胜利告诉敌人,太行山绝非无人之境,可以由他大摇大摆、横冲直撞。
"可以想象,彭德怀当时的犟劲儿,一定有些像一意孤行攻打平安县城的李云龙。
第二,彭总认为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打巧仗;必要时,也得猛攻坚守,顽强拼杀,敢打硬仗、恶仗。
关家垴之战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八路军各部队,战斗中日军善于利用地形、构筑工事、合理配置火力的实例,使身经百战的八路军将领受到很多启发。
战后第三天,彭总即带领各级指挥员仔细勘查了关家垴阵地,将日军各类工事详细绘制成图,下发各部队学习。
其中一种单兵掩体之后被我军广泛应用直至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猫耳洞"。
时任决死第一纵队政委的薄一波后来回忆说:"关家垴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部队也打出来了,决死纵队参战的两个团后来成为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
" 此时,彭总已经含冤去世十年了。
日后军史上由关家垴之战引起对百团大战的评议我们的历史书中均称此战全歼日军冈崎大队,《亮剑》也采用此说法,并不正确。
彭德怀在回忆中也否定了歼灭日军的说法,称他率7倍于敌的兵力在野战中力图围歼一部日军,结果激战一天,付出相当大的伤亡却未能达到目的。
关家垴战斗由彭德怀和刘邓亲自指挥,名将云集,又动用10个主力团聚歼日军一个500多人的大队,但仍未能将其歼灭。
我军伤亡极大,许多连队打到了只剩不足三分之一,红军时期的连、排战斗骨干也损失过半,大伤元气。
这样一场硬拼战,引起了日后军史上对百团大战的争议,也增加了彭刘两位老元帅之间的不和。
陈赓在百团大战中看到部队受了重大损失,上级对自己正确意见不接受,还派人督战时,曾潸然泪下,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曾对此进行过尖锐批评。
1944年4月5日,他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一部三支的《报告》中提到:到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我觉得不能再打了……我问一个问题,这一仗是不是中国革命最后的一战?或对革命有很大帮助?如答复是就打,否则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