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丰乐亭记)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丰乐亭记.上课ppt

丰乐亭记.上课ppt

翻译

【译文】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 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 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 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 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 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 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1007 107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 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 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 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 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
原 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②,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 则丰山,耸然而特立③;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④;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⑤。俯仰左右,顾而乐之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 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 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滁州 丰乐亭其山川,按其图记⑦,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 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⑧? 及宋受天命⑨,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 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 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 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⑩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⑾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 其山川⑿,道其风俗之美⒀,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⒁,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三 第8课 丰乐亭记(自读课)

2.《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 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 《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 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 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素材挖掘
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 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 想和追求。欧翁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 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乐而不能忘忧”,不仅要与民同乐, 更应该居安思危。
1.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 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2.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 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 偷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 15 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 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 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 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 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 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准备。
2.爱③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齐舍桓不晋得文,之吝事惜》, 爱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慕,欣赏
⑤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
①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3.既②③既言.得未斯既.泉《于进山学谷解之》间
④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已经 既然 尽,完 不久
二、记书画器物 这类记文一般篇幅短小,其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书画的 内容及艺术特点为记述对象;一类是以某些物件的形状、特点和 制作工艺为记述对象。在写法上,这类文章有的偏重于记述、描 写,有的则是由记述而生发开去,借此怀人或抒发感慨,议论事 理。《木假山记》属于书画器物记。

2017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杂记《丰乐亭记》(共40张PPT)

2017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杂记《丰乐亭记》(共40张PPT)

干戈:战争,战乱 昔:当年 以:率领 破:打败 形作动 遂:于是 考:考察 其:代当地的 按:查索 图记:地理图籍, 升:登上 高:高处 形作名 求:找到 就:受(被动) 而:但 故老:当年亲历战 事的人 盖:因为
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 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 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被动句),百 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 老尽矣!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 自唐失其政,海内 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 分裂,豪杰并起而 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 争,所在为敌国者,敌对政权,哪里数得清呢。 何可胜数?及宋受 到了宋朝接受天命,圣人 天命,圣人出而四 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 海一。向之凭恃险 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 阻,铲削消磨,百 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 年之间,漠然徒见 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 山高而水清。欲问 只见山依旧高耸,流水仍 其事,而遗老尽矣。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 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去 世了。
失其政,政治混乱 ;分裂,四分五裂 ; 所在,到处,处处;为,是;敌国者,敌对政权; 胜,尽;受,接受。一,数词作动词,统一;向, 过去,从前;凭恃,凭借依靠; 刬削,被铲平,消磨;消耗磨灭;漠然,冷清寂 静地 徒,只;遗老,经历事变的老人;尽,都 死去,形作动。
滁于五代干戈之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 际,用武之地也。 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 昔太祖皇帝,尝以 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 周师破李景兵十五 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 万于清流山下,生 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 擒其皇甫晖、姚凤 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 于滁东门之外,遂 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 以平滁。修尝考其 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 山川,按其图记, 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 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 欲求晖、凤就擒之 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 所。而故老皆无在 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 也,盖天下之平久 下平定已经很久了。 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课件 (共36张PPT)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黄州快哉亭记》课件 (共36张PPT)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学习板块
第一板块:扫清障碍 第二板块:品读和赏析 第三板块:延伸阅读
回顾与发现
本文标题为“黄州快哉亭记”,请回顾 以下文章的内容,然后说说:“记”是怎样 的一种文体。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岳阳楼记》 《核舟记》 《桃花源记》
……
文体:
“记”,是古 代的一种文体。通 过叙事、状物,写 景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阐述作者的 观点。即借景抒情 或托物言志。
整体感知
你认为这“快”字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 什么地方呢?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快”的句子。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快”字来写景、记 事、抒情的呢?
主旨句: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建造和命名

命名的原因



亭 记
以“快哉” 二字抒发议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亦足以称快世俗 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乌睹其为快也哉!
合作探究
第三段:本段引用的典故大概讲的是什么?作者 借宋襄王和宋玉的典故,意在说明什么?
思考:士以何态度处世?
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
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第二段
记叙快哉亭上所见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 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 足以称快世俗。
合作探究
1、第二段描绘了的景物有何特点?

长江
涛澜汹涌,……动 心骇目,不可久视。
浩淼壮阔
其 所
亭 之 所 见
第二段
品味与思考
1、第二段描绘了的景物有何特点?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丰乐亭记)资料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丰乐亭记)资料

20
夫宣上恩德以与 民共乐,刺史之事 也。遂书以名其亭 焉。庆历丙戌六月日,
右正言、知制诰、知 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 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 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 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 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 记。
21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6
第三段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作者是如何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的?
可分为三层:一是简要介绍目前的状况;二是交代自己生活 在此的心态;三是说明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
17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 文章中的动词用的很传神举例说明: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 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 “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 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 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 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神, 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 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 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日“刻露清秀”,作者仅 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 钦佩。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 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 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 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 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 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 年之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 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 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 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 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 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 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 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 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 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 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 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 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 事的时代。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丰乐亭记》(共12张PPT)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课件:《丰乐亭记》(共12张PPT)
5.纵观全文,概括一下“丰乐”的丰富含义。 “丰乐”含义有四: (1)乐丰山美景,(2)乐天下永平无事,(3)乐岁 物丰收之乐,(4)乐与民同乐。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
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庆历丙戌六月日,
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4.阅读第四段,思考: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全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对自己的鞭策,
点明了写作目的;第二句呼应了题目,与上文 写滁州风景、自己的心态相映成趣;第三句是 “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了创作时间以及创 作者的姓名。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 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 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 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 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1.阅读第一段,思考: (1)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了亭名的出处,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 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
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 老尽矣。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 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 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 明“宣上恩德”的主旨埋下伏笔。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丰乐亭 记》,欧阳修 撰,苏轼书, 无年月,刻石 在安徽全椒县。 苏书《丰乐亭 记》与《醉翁 亭记》的风格 相近。
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 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 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 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 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 中可以得到印证。
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高中语文】丰乐亭记ppt精品课件2

【高中语文】丰乐亭记ppt精品课件2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 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 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 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 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 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 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 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 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 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 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 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 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 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 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 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 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 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 去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 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 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 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 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 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 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 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 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 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 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 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 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 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 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 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 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 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 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 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3.﹡丰 乐 亭 记 (共21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课件:3.﹡丰 乐 亭 记 (共21张PPT)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 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 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微言பைடு நூலகம்义 欧阳修的名言警句
1.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2.不求好句,只求好意。 3.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具体要求:
一问:结合段落,自设问答题,提供答案; 二字:选高频词,查阅字典,重点解释; 三句: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被动句);
翻译语句:标出得分点。
四、小组展示,师生补充; 第一段: 字: 句: 问: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丰乐亭周围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 怡。
四、小组展示,师生补充; 第二段: 字: 句: 问:
四、小组展示,师生补充; 第三段: 字: 句: 问:第三段“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 “功德”,显得很冠冕堂皇,实际是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四、小组展示,师生补充; 第四段: 字: 句: 问: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
杂记 *丰 乐 亭 记
课堂设计: 1.学生预习全文。 2.共4节每个小组重点研究1节,兼顾 其他(自选一节)。 3.学生分组探讨、展示。 4.总结全文,教师点拨、归纳。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现象和重要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 想情感。 3.鉴赏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流程设计:
一投:作者、文体、背景等内容; 二读:熟读全文; 三析:字词句、内容及手法; 四结:总结全文思想内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 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 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 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 步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 同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 意味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 废具兴”相似。
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 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 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 的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 徐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 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 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 政”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 坏,一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 运按察使,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 极力为四人辩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 被贬知滁州。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 是奋发有为,使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 百姓安居乐业,受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 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 《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含蓄地抒发 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 己的见解。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 谁?。庐陵欧阳修也。
丰乐亭
欧阳修
清浦中学穆贝制作
《丰乐亭 记》,欧阳修 撰,苏轼书, 无年月,刻石 在安徽全椒县。 苏书《丰乐亭 记》与《醉翁 亭记》的风格 相近。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丰乐亭记)资料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北宋 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与山中僧人智仙常在此饮 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 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 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 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 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 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 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桨亦无穷也。
至於负者歌於涂,行者休於树,前者呼,後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 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 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 有相同之处吗?
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 论的基础。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 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 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 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 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 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 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 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 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 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 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 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 而遗老尽矣。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 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 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醉翁亭名联赏: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仇英《醉翁亭》
请朗读或背诵: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逢回路转,有亭 翼然临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 谓也。太守与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 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 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 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 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 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 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 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 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 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 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 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 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 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 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 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 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 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 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 早已死去了。
请听课文朗读
修既治滁之明年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
①,夏,始饮滁水 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 而甘。问诸滁人, 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 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 其上则丰山,耸然 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 而特立;下则幽谷,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 窈然而深藏;中有 幽静而深藏,其中一道清 清泉,滃然而仰出。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 俯仰左右,顾②而 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 乐之。于是疏泉凿 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 石,辟地以为亭, 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 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