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水土保持监测方案一、背景介绍水土保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综合技术措施,保护并改善水和土壤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
为了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监测评估的科学性,制定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至关重要。
二、监测对象及内容1.监测对象:本监测方案适用于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农田、森林、草地、水体等水土资源。
2.监测内容:(1)水土流失监测:通过监测估算水土流失量,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
(2)土壤侵蚀监测:监测土壤侵蚀程度,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
(3)植被监测:监测植被覆盖率、根系情况、生物量等指标,评估植被恢复情况。
(4)水质监测:监测水体中的水质指标,发现并预防水质污染。
(5)监测设备管理:包括监测设备采购、维护、校准等工作。
三、监测方法及频次1.监测方法:(1)水土流失监测:采用田间模拟方案或水土流失模型进行监测。
(2)土壤侵蚀监测:采用土壤侵蚀自动监测装置或人工测量方法进行监测。
(3)植被监测:采用遥感技术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4)水质监测:采取定点采样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
2.监测频次:根据项目需求和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频次,一般应达到每年至少一次的监测频率。
四、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1.监测数据分析:对监测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报告编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明确问题和改进建议,并将报告送交有关部门。
五、监测团队管理和培训1.监测团队管理:建立监测团队,进行人员安排、任务分工、考核等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培训计划:定期开展监测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监测结果应用监测结果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决策、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方面,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意见。
以上是水土保持监测方案的基本内容,为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范本模板】

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监测资质单位)××××(编制日期)目录1前言 (1)1.1任务由来及方案编制情况 (1)1.2监测目的 (1)1。
3监测原则 (1)1.4方案编制依据 (2)2工程概况 (3)1。
1项目区概况 (3)2.2工程概况 (3)2。
3施工分区布置 (3)2.4工程占地 (3)2.5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及数量 (3)2。
6移民搬迁及安置 (3)2.7水土流失量预测与评价 (3)2.8水土保持防治设计 (4)3监测范围及内容 (5)3。
1监测范围 (5)3.2监测内容 (5)4监测方法 (7)4。
1气象水文监测 (7)4。
2水土流失因子的监测 (7)4。
3水土流失状况的监测 (9)4。
4水土保持设施效果的监测 (12)5监测站点的布设 (12)5.1水土流失因子监测布点 (13)5.2水土流失状况监测布点 (13)5。
3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的布点 (14)5。
4监测点(断面)的的布点 (14)6监测计划及工作安排 (14)6.1监测计划 (14)6。
2监测工作安排 (14)7设施设备及人员组织 (16)7.1设备设施 (16)7。
2监测人员组成与分工 (17)8成果提交 (18)附表目录附图目录1前言1.1任务由来及方案编制情况1。
2监测目的按照有关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规范,在开发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和运行期间,需对建设项目防治责任区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监测.其目的是:(1)可及时掌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水土流失状况,评价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和工程区域生态环境的的实际影响;(2)了解工程项目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运行状况、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实施效果及合理性;(3)为提高工程建设水土流失工作及防治效果提供技术依据和补充措施的设计依据;(4)服务于工程的安全生产建设、运行和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5)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最新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最新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的最新内容和要点。
二、监测内容1.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壤侵蚀监测利用土壤侵蚀监测站点和监测网络,对土壤侵蚀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土壤侵蚀的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土壤资源。
3. 水土流失监测通过水土流失监测站点和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水土流失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损害。
4. 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包括植被覆盖情况、生物多样性等,及时发现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三、监测方法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资源信息,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 地面监测建立监测站点和监测网络,通过定点观测和实地调查,获取土地资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数据,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支持。
3. 综合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数学模型等技术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形成监测结果和预测预警,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四、监测实施1. 制定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内容和方法,制定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明确监测目标、内容、方法和责任单位,确保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
2. 实施监测计划按照监测方案和计划,组织实施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数据管理和应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应用,为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五、总结水土保持监测是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监测,及时掌握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变化趋势,为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方案,以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控制和监测水土流失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本方案涵盖了监测目标、监测方法、监测频率和结果评估等关键要素,旨在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目标水土保持措施监测的目标是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程度,并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确保项目得以持续、有效地进行。
具体目标包括:- 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程度;- 评估水土流失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监测水质和生态系统状况,以评估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3. 监测方法本方案将采用多种监测方法,以全面了解水土流失情况。
其中包括:- 土壤采样与分析:定期采集土壤样品,通过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质测试,评估土壤侵蚀程度;- 水质采样与分析:定期采集水样,检测水质参数,如悬浮物浓度、营养盐含量等;-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项目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状况进行监测;- 土壤侵蚀模型:基于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对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和评估。
4. 监测频率监测频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项目特点和要求,以及监测目标的实际需求。
建议在项目实施初期进行基线监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
具体监测频率可根据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因素、工程实施进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5. 结果评估与改进措施监测结果应及时整理、分析和评估,以判断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
若发现水土流失超过限制标准或其他环境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修复植被、加固防护措施等。
6. 结论本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方案旨在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实现水土保持目标的达成。
同时,本方案也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以上为水土保持措施监测方案的简要介绍,具体实施细节和方法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调整。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址、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特坡度、坡长、坡形(凹形、凸形、直线型、阶段性等)。
地质(工程地质概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
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近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内或内陆河直至最低一级支流),最低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水口的位置及其相关的技术参数。
植物介绍项目区所属植物类型区,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林草种类的名称、生长状况、总体覆盖(或郁闭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介绍地面组成物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和土壤层厚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应从项目区总体上和水土保防止责任范围各个分区两个层面上介绍。
①从项目总体上,应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中土、石、沙三者所占地面积的比例,说明石质、土质或土石质(划分标准见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附录A)。
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的分区层面上,应分别说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积状况。
②土壤介绍,应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说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质地,或进一步按照各个分区的坡沟位置说明相关参数。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及工作总结提纲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1、监测目标与任务2、监测范围及分区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三、监测内容和方法1、监测内容(1)开工之前(2)施工准备期(3)工程建设期间(4)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2、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四、预期成果及形式1、数据记录2、重点监测图(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1、监测人员组成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附件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提纲一、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1、项目建设概况2、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概况3、监测工作实施概况二、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1、防治责任范围监测结果(1)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2)建设期扰动土地面积2、取土监测结果(1)设计取土(石)情况(2)取土(石)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3)取土(石)量监测结果3、弃土监测结果(1)设计弃土(渣)情况(2)弃土(渣)场位置及占地面积监测结果(3)弃土(渣)量监测结果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1、工程措施及实施进度2、植物措施及实施进度3、临时防治措施及实施进度四、土壤流失量分析1、各阶段土壤流失量分析2、各扰动土地类型土壤流失量分析五、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1、扰动土地整治率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3、拦渣率与弃渣利用率4、土壤流失控制比5、林草植被恢复率6、林草覆盖率六、结论1、水土流失动态变化2、水土保持措施评价3、存在问题及建议、综合结论4、综合结论。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水土保持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以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土保持监测方案的目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和评估,为制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常规监测指标水土保持监测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常规指标的监测:1.土壤侵蚀情况:通过监测不同地块的土壤侵蚀率来评估水土流失情况,可以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2.植被状况:监测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群结构和植物生长状况,评估植被的恢复能力和对水土保持的贡献。
3.土壤肥力: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指标,评估土壤肥力状况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水体质量:监测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营养物质含量,判断土壤侵蚀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二、综合评价指标除了常规监测指标外,水土保持监测方案还需综合考虑以下指标: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通过评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水源涵养、水质净化、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期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
2.社会经济系统的评估:通过考虑土地管理政策、农业生产水平和生态需求等因素,评估水土保持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3.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由于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和其时空分布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加剧,因此需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适应策略。
三、监测方法及技术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信息,以及土壤侵蚀、植被和水体质量等指标的定量化数据。
2.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遥感数据和其他环境资料,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土保持关系的模式和机理。
3.定位监测设备:通过在地表和土壤中布设水位计、雨量计、壁压计等设备,对水文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4.调查问卷和采样分析:通过对农户和土地管理者进行调查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然后采集土壤样品和水体样品进行分析,得到相关指标数据。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进度计划方案

水土保持监测实施进度计划方案一、项目背景。
咱都知道,水土保持就像给大地做保健,要是不做好,水土流失可就像病魔一样把土地折磨得不成样子。
所以呢,这个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就特别重要啦,它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土地的健康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二、总体目标。
在[项目周期]内,全面、准确地监测项目区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土流失量、土壤侵蚀强度等关键指标。
同时,要能给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做个“体检报告”,看看哪些措施有效,哪些还得改进。
三、具体实施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期(第1 2个月)1. 组建超级“监测小分队”这个小分队成员得是精兵强将。
要找那些对水土保持有丰富知识的专家,就像找一群医术高明的医生来给土地看病。
还要找些擅长操作监测设备的技术人员,这就好比找会使用各种医疗仪器的护士。
2. 采购监测设备。
这时候就像给医生护士们准备好各种医疗设备一样。
我们要购买那些高精度的土壤侵蚀监测仪、雨量计、风速仪等。
在采购的时候可不能马虎,得货比三家,挑质量好、性价比高的,就像我们买东西要挑实惠又好用的一样。
3. 资料收集。
把项目区域的地形地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资料都收集起来。
这就好比给病人建立病历档案,得了解土地之前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比分析。
第二阶段:基础监测期(第3 6个月)1. 设立监测站点。
根据项目区域的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合理地设置监测站点。
这就像是在土地上安插了一个个“健康小卫士”,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全方位地盯着水土流失的情况。
站点的位置要选得科学,就像下棋一样,每个棋子都得下在关键的地方。
2. 初始数据采集。
开始采集土壤、植被、气象等基础数据。
这就像给土地做个全面的身体检查,看看它的“体质”如何。
采集数据的时候要认真仔细,一个小差错可能就会影响整个“诊断结果”呢。
3. 建立监测数据库。
把采集到的数据好好整理起来,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库。
这就像把病人的各项检查结果都整理到病历本里一样,方便随时查看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一建设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生产建设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包括建设项目名称、位置、建设性质、总投资等主要技术经济内容。
重点介绍与水土保持相关的生产组织与施工工艺,突出选址(选线)、施工场地布置、取料、弃渣、土地扰动、挖填土(石)方及其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附开发建设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图。
2、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生态环境概况
1)自然概况重点介绍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址、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等。
地形地貌主要介绍所在地的地貌类型区、地形地势、沟壑、地震情况,以及代表性地形的特坡度、坡长、坡形(凹形、凸形、直线型、阶段性等)。
地质(工程地质概况)主要包括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地震烈度等。
气候气象介绍项目区所属气候类型区及其特点,以及降水、温度、风力、日照、蒸发以及灾害性气候等。
着重介绍设置在项目区内、或距离项目区最近、或与项目区相近的气象站多年主要气象参数统计特征值(应列表说明)。
水文介绍项目区所属水系(应从所属的7大流域内或内陆河直
至最低一级支流),最低一级河流的基本技术参数(如流经项目区或相关行政区的长度、面积以及径流、泥沙)等,以及主要提(取)水品、排(泻)水口的位置及其相关的技术参数。
植物介绍项目区所属植物类型区,以及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主要林草种类的名称、生长状况、总体覆盖(或郁闭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或土壤)介绍地面组成物质的种类,以及主要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和土壤层厚度等。
地面组成物质应从项目区总体上和水土保防止责任范围各个分区两个层面上介绍。
从项目总体上,应根据地面组成物质中土、石、沙三者所占地面积的比例,说明石质、土质或土石质(划分标准见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的附录A)。
从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的分区层面上,应分别说明土壤、裸岩、明沙的面积状况。
土壤介绍,应按照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分区说明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范围、面积、土层厚度、质地,或进一步按照各个分区的坡沟位置说明相关参数。
2)社会经济概况主要介绍项目所在(经)县(区)的人口、人均收入、人均耕地和产业结构等情况。
3)生态环境概况主要介绍项目区绿化情况,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
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预测的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工程征占地(行政隶属、性质和利用类型)、防治目标、措施布局、主要工程量和实施进度安排等。
附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示意图
二水土保持监测布局
1、监测目标与任务
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项目实际情况,确定的监测的目标和任务。
由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类型、主体工程建设阶段不同、所处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三区”不同、所属行政区等不同,不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具有不同的治理要求。
因此,监测目标和任务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2、监测范围及分区
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的规定,结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确定监测范围及其分区。
3、监测重点及监测布局
根据确定的监测范围及其分区,分析确定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监测的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提出监测点布局。
监测点可以根据监测目的、指标的不同、分为观测样点和调查样点。
观测样点要有设施设备的配置设计,调查样点要求设立标志,根据监测指标采用相应的监测仪器或设备进行量测以获取数
据。
不同类别开发建设项目监测重点监测区域主要为:
矿业开采工程:露天采矿的排土(石)场和铁路,以及专用线铁路和公路,集中排水区下游。
交通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破坏面和土石料临时转运场,集中排水区下游和施工道路。
电力工程:电厂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临时堆土场、施工道路和火力发电厂运行初期贮灰场。
冶炼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和运行期添加料场、尾矿(渣)场,施工和生产道路。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弃土(渣)场、取土(石)场、大型开挖面、排水泄洪区下游、施工期临时堆土(渣)场。
建筑及城镇建设:施工中的地面开挖、弃土(渣)和土(石)料的临时堆放地。
其他工程:施工或运行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部位和工作面。
4、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计划和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确定监测时段和工作进度。
一般情况,监测时段包括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监测内容
根据工程项目的生产组织和施工工艺特点,分析确定项目开工之前、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或林草植被恢复期)等各个阶段的主要监测内容。
(1)开工之前
主要对监测范围的地形地貌、地面组成物质、植被、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现状、水土保持措施与质量、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掌握项目建设前项目区的水土流失背景状况。
主要采用现场观测、测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监测,范围涉及项目的全部防止责任区。
(2)施工准备期、工程建设期间
主要是对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监测,包括工程扰动土地面积、降水、大风、水土流失(类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灾害等,监测评估项目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动态。
主要采用现场巡视监测、定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目的是随时对施工组织和工艺提供建议,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措施试运行期
主要是对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效益等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拦渣工程、护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防洪排导工程、降水蓄渗工程、临时护坡工程、植被建设、防风固沙工程等措施的
数量、质量。
同时,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确定工程项目是否达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防止目标。
2 监测指标与控制节点
依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结合个监测分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每项监测内容的具体监测指标。
针对每个监测指标,分析确定监测的方法、频次、必须的设施设备和数据记录格式。
对于重点地段和重点对象,同时确定监测指标数据记录表、观测数据精度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列表说明每个监测点的监测设施设备配置。
对于设施复杂、需要安放设备的监测点,应进行设计,说明设施的规格尺寸、结构、施工布设要求,明确设备的规格、型号、安装位置及操作、维护程序。
四预期成果及形式
1、数据记录
对数据记录成册。
如果数据较多,又不能在监测报告中全部列出时,可以单独成册,作为报告的附件。
对于水土流失危害,应附专项调查报告。
2、重点监测图
重要弃土(渣)场要提供千分之一地形图
3、水土保持监测报告
包括《水土保持监测季度报告表》,《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
监测季度报告表,工程建设期间每季度的第一个月内报送,同时提供大型或重要位置弃土(渣)场的照片等影像资料;因降雨、大风或人为原因发生严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于事件发生后1周内报告有关情况。
监测总结报告,包括建设项目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重点部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结果,土壤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结果,结论等章节。
4、附件
1 )附图
图件包括项目区地理位置图、水土保持防治责任范围图、监测点布设图、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置图、监测设施典型设计图。
2)附件
包括检测技术服务合同和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函。
五监测工作组织与质量保证体系
1、监测人员组成
明确主持和参加监测的人员及其职称、专业和分工。
2、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分析提出野外观测、图像图形编制、数据整(汇)编、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包括数据等级与审查、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档管理和成果审核等。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