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学导案

合集下载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说课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说课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神经冲动产生的机理 2.阐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与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尝试分析实验结果,自主探究神经冲动现象 2、尝试阅读与填充材料, 自主探究神经冲动产 生的机理与过程。 (三)情感目标
联系生活以及物理知识点学习本节内容,提高学生学 习生物学的兴趣。
课题: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说 课 流 程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学法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 系统调节的一部分内容,本节知识与第一章的内环 境的稳态联系紧密,对于后面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 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主要生理基础,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此外本节还涉及部分 物理电学知识。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对 这些前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七、板书设计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电位变化 静息电位:外+内- 成因:K+外流 动作电位:外-内+ 成因:Na+内流 2、传导过程:电位差 局部电流
(兴奋区→未兴奋区)
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绝缘性、不疲劳、暂时性 传导形式: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快速) 4、影响因素:离子浓度/ATP/蛋白质活性
Hale Waihona Puke 一、说教材2.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神经冲动产生的机理以及传导过程 (二)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二、说学情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这部分内容比较抽 象,高二的学生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 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 律,做到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形 象到抽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进 行有效突破。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导学案设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导学案设计

导学案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二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引课资料:河豚: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河豚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毒,会阻碍钠离子通道的打开,从而麻痹神经和肌肉。

人摄入豚毒0.5-3mg 便足以麻痹脑干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学生实验】实验材料:蛙坐骨神经-肌肉标本:刺激器---锌铜弓:实验过程:用锌铜弓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肌肉收缩的现象。

思考:为什么刺激神经会引起远处的肌肉发生收缩?神经受到刺激能向肌肉传达某种信号,是什么样的信号?电信号还是化学信号?怎么求证?【演示实验】用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来分析,发现刺激坐骨神经中部,左侧连接的肌肉在收缩,右侧连接的电极也收集到了电波信号。

【引入新课】电信号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活动一】探讨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对未受刺激的乌贼神经纤维进行检测:任务一:构建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位模型:磁铁板一个红色和黄色磁钉若干【资料分析】资料一:右图为枪乌贼主神经轴突细胞膜上几种重要的膜运输蛋白。

资料二:据统计在细胞外液和内液中阴、阳离子的总电荷数都是相等的,但钠、钾离子的分布差异却很大。

外侧:437Na+、20K+(单位:mmol/l )内侧:50Na+、375K+(单位:mmol/l )资料三:美国Woods Hole 的Curtish 和Cole 发现增加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可降低静息电位,当增加到内、外液钾离子浓度相等时可抵消静息电位。

【讨论】:静息电位主要是由哪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引起,方向如何?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什么?【活动二】探究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给乌贼神经纤维一定强度的刺激 任务二:在模型上调整受刺激处的电位分布【对电位变化的原因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提示:可利用学过的方法和学案上的信息。

【得出结论【活动三】探讨兴奋如何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任务三:模拟电荷的移动过程。

任务四:在模型上标出局部电流的方向和兴奋传导的方向。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导学案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导学案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突触。

2、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3、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变化。

4、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原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突触的结构。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

2、难点(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信号转化。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机制。

三、知识梳理(一)突触的结构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1、突触前膜:是轴突末梢的膜,通常会有小泡,里面储存着神经递质。

2、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充满了组织液。

3、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上面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1、当兴奋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2、神经递质通过扩散作用,穿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受体接受神经递质的信号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变化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传到突触前膜时,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又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1、原因(1)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2)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四、典型例题例 1:关于突触结构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膜电位一定变为外负内正D 同一突触小体可以与不同的突触后膜形成不同类型的突触解析:C 选项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可能产生兴奋(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也可能产生抑制(膜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但电位差加大)。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2 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   2 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教案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阐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说明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3.说明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自觉拒绝毒品并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2)突触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

三、教学过程【本节聚焦】1、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2、兴奋在突触处是如何传递的?3、为什么不能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导入】:问题探讨: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

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讨论: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经过了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等结构。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人类从听到声音到作出反应起跑需要经过反射弧的各个结构,完成这一反射活动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0.1s。

【过渡】: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

那么,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它又是怎样传导的呢?【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在蛙的坐骨神经上放置两个微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①静息时,电表_____测出电位变化,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______①在图示神经的左侧一端给予刺激时,______刺激端的电极处(a处)先变为___电位,接着____________①然后,另一电极(b处)变为____电位①接着又_____________(同学们自己看完课本后填空)说明: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叫做___________。

【过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课本28页图2-7边看边讲①静息电位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____状态。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含答案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含答案)第1课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学习目标] 1.阐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阐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及传导机制。

1.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判断正误(1)兴奋部位的膜内侧发生的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兴奋部位的膜内外发生的变化是从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兴奋部位的膜内的电位为正电位()答案(1)√(2)√(3)√任务:探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原理1.1820年电流计应用于生物电研究,在蛙神经外侧连接两个电极,并将它们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随后刺激蛙神经一侧,并在刺激的同时记录电表的电流大小和方向,结果如图所示。

该项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发生位置电位低于静息位置(填“高于”或“低于”)。

2.为什么神经纤维发生兴奋的位置电位会低于静息位置呢?在发生兴奋的位置是否存在跨生物膜的电荷转移呢?这就需要测量轴突所在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即将一个电极插入轴突内部,这要求电极的直径非常细且不能损伤细胞。

资料1:1936年,英国解剖学家杨(J.Z.Young)发现了一种软体动物枪乌贼的神经中单根轴突的直径异常粗大,是研究电生理的优秀生物材料。

资料2:微电极和膜片钳技术的长足发展使得科学将微电极直接插入神经纤维内成为可能。

资料3:1939年,赫胥黎和霍奇金将电位计的一个电极刺入细胞膜,而另一个电极留在细胞膜外。

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一个电位跃变。

据图文资料分析,可得出结论为: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膜内比膜外低45 mV。

3.探究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据以下资料可知: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K+向膜外(填“内”或“外”)跨膜转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资料4:无机盐离子是细胞生活必需的,但这些无机盐离子带有电荷,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穿过磷脂双分子层。

2.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针对实验方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包括实验目的的明确性、实验步骤的合理性、预期结果的可操作性等,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总结:
板书设计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3.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4. 髓鞘在神经纤维兴奋传导中的作用。
5.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 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作用
2. 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功能:
- 神经纤维的组成和分类
- 《神经科学导论》中关于神经纤维结构和功能的部分。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疾病发生中的角色,如神经退行性疾病;
- 探索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的关系;
- 了解神经纤维兴奋传导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 调查神经纤维兴奋传导在不同生物体(如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中的异同;
3. 教学管理方面,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较好,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在课堂展示环节,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时间控制能力仍有待提高。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总结:
1. 学生在知识方面,对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神经调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市赛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案-神经调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市赛

过程:
1、借助教材内实验讲解兴奋传导时电位如何变化
教学难点:教学上注意分析,利用动画说明更显直观。

亦能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

2、兴奋传导的模式
教师利用动画,理解兴奋传导过程
板书:①兴奋处产生局部电流,
②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一致
3、兴奋传导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实质原因
动画演示:静息电位(静息时):外正内负(K+外流)
动作电位(兴奋时):外负内正(Na+内流)
教师通过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Na+有关,引导学生理解细胞外阳离子主要是Na+,而细胞内阳离子主要是K+,K+外流形成外正内负,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
4、通过兴奋传导,理解兴奋在神经元内传导特点
总结:在神经纤维上(神经元内)的传导
电信号,双向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课程教学设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课程教学设计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第 2 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稳态与调节模块。

其具体标准为“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传导” 。

而本节中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科交叉多,不太容易理解。

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纤维上的传导的过程。

逻辑比较清楚,但学生还是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电荷如何移动?”“兴奋传导的方向是怎样的?” “局部电流流过以后,细胞是怎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 等问题。

所以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增加了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整体观念。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大概念的理解却很局限。

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也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但如何调节却不知道。

学生此时的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较为欠缺。

而本节课是从微观和抽象的角度来体现神经调节的过程的,所以需要借助一些实物来帮助他们理解。

三、素养目标:本节课为了实现“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概念建构的“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问题,我打算通过以下核心素养的实现来达到为大概念建构服务的目的。

生命观念:通过对神经细胞膜运输蛋白、膜内外离子分布情况等资料的分析,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科学思维:以“河豚毒素引起中毒的实例”为线索,展开一系列活动,运用科学思维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通过观看演示实验和分析科学家实验数据,提高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通过活动一“探讨静息电位的产生原因”增强阅读、分析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温故知新,复习反射弧的构成部分,提问:只要反射弧完整,就一定能有产生反射活动吗?
提问:那刺激到底是什么呢?
教师总结:其实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提问:那么什么是兴奋呢?
(5) 运用兴奋传导离子机制绘图总结传导特点
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具体讨论和分析引导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与物理学科相结合分析,使能够体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小结
教师提示,学生总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练习巩固
1、静息时和产生兴奋后,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分别( )
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
2、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其中正确的是()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
———————————————————————————————— 作者:
———————————————————————————————— 日期: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周至中学生物组
王聪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完整演示动画并让学生归纳和复述过程.
(1)学生结合图片思考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2)学生思考,阐述静息电位膜内外电位变化。
(3)学生思考,阐述动作电位膜内外电位变化。
(4)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图形分析回答: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独立思考,也可讨论争辩巩固提高
六、板书设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
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内流
兴奋传导过程:刺激→:双向性
七、教后反思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培养学生探究实验分析能力,以及分析图形,获得结论的学科思维能力。




(1)提供兴奋传导图片,创设问题串,启因学生思考。
(2)结合教材,阐述静息电位产生机理。
(3)结合教材,阐述动作息电位产生机理。
(4)启引学生运用图形和物理知识,阐述局部电流产生机理,从而形成电信号的过程。
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学生思考回答:
不能,还需要刺激
思考回答:刺激其实就是兴奋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
创设情境,学生探究,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循序渐进。




按照探究实验思路,设计问题串, 启引学生主动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