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课程论文

院系信息技术系

专业教育技术学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文献选读

论文题目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姓名学号张雄伟

邓选义

江守明

李登峰2009213991 任课教师熊才平

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张雄伟江守明李登峰邓选义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09级武汉430079摘要:知识管理是上世纪产生,由现在的知识经济带动的一个热门领域。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与应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改革中的个人能力的体现。

关键字:知识管理

随着全球从工业经济时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生产资料已由有形物质变成无形信息,劳动力形式也已从以体力为本转换成以脑力为本,或者说知识和智力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资料与信息的持续繁衍,出现了“信息烟雾(infosmog)”——资料过多而造成的瘫痪.我们有必要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相应地,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模式,企业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因此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其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决定组织成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Hayek)在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论著中专门论述了

“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50年代的波拉尼(Polanyi)在《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以及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波拉尼强调知识的个人性也就是“隐秘性”(thetacitness).首次明确了隐性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60年左右创造了“知识工作”或“知识工作者”等词汇.在他的力作《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

Churchman在1971年给知识的定义中指出知识设想或看做是一种对信息的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中剥离了出去……有必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而不存在于对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方式才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一定义中他明确指出了知识不单纯是信息的子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了人在知识创造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人的知识创造性在这之后的20多年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85年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出版了Creative《创造知识的公司》(Knowledge Compan受到迈克尔.波拉尼(MichaelPolanyi)关于隐性、显性知识之间区别的启发,野中和竹内为我们提供了性知识一种经过认真彻底思考和充分证明的、用于创造知识的方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知识创造力和创新.

90年代的达文波特(Davern.H.Port)达文波特(Davern.H.Port)对知识管理内和原则的阐述颇具实践指导性,他提出并论述了如下几个重要问题::“将(1)关于信息和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2)关于知识的创造;(3)关于知识的利用;(4)关于人的因素;(5)关于知识[1]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eker)现代管理大师。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德鲁克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

的地位,对世人贡献卓越,影响深远,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Guru§G哪)”、“现代管理之父(The father of

mod.management)”.

管理的前景;(6)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

20世纪70一80年代:由于开始出现一些超文本应用系统,依赖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以及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念。

20世纪80年代:尽管古典经济学理论忽视了知识作为资产的价值,而且多数组织缺乏管理知识的战略和方法,知识(以及它以专业能力形式的表述)作为竞争性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明确化;1980年,DEC(数字设备公司)率先采用大型知识系统支持工程和销售;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

1989年:“财富”杂志调查美国100家大企业的执行总裁,他们均认为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一个美国企业社团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项目;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组织科学》,《哈佛商业评论》以及其他刊物上出现;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和Sakiya《知识价值的革命》;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N)在欧洲创办;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KM, Knowledge 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信息化(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数据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组织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纪利器。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

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內,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

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资产,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将使组织和个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并做出更好地决策。在2000年的里斯本欧洲理事会上,知识管理更是被上升到战略的层次:"欧洲将用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对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都已经成为伟大机遇和挑战。

知识管理是公司的一个正式、规范的流程,通过这个流程首先推断公司所拥有的何种信息能够对公司其他人有所裨益,然后设法使公司上下能够方便地获得该信息。在实践中不同的组织机构采用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但通常都包括以下步骤:

1.创建最佳实践的信息库;

2.在公司客户服务人员和产品制造人员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3.建立正式的流程以保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能够传授给执行相似

任务的同事。

知识管理的内容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方面去认识.广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包括对知识、知识设施、知识人员、知识活动等诸要素的管理;狭义的知识管理内容则指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其中,狭义的知识管理即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应该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所谓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含三方面的涵义:

(1)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体现为对客观知识的组织管理活动;

(2)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

(3)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管理,即对知识变换的管理,体现为知识的

应用或创新的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管理,目前在图书情报学领域已有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但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尤其是对知识变换的管理,目前更是处在理论探索阶段.在对知识管理的体系划分上盛小平认为: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七大方面:(1)知识生产管理;(2)知识组织管理;(3知识传播管理;(4)知识营销管理;(5)知识应用管理;(6)知识消费管理;(7)人力资源管理.

党跃武认为知识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1)知识管理基础工作,包括知识管理规划组织和知识管理政策制定;(2)知识资本识别和维护,包括知识资本识别、知识资本审计、知识资本体系构建和知识资本体系维护;(3)知识资本开发和创新,包括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和知识资本价值开发;(4)知识管理成果评价,包括知识管理系统评价和知识服务体系评价.用.

朱晓峰对于知识管理应大致包括六个内容: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知识管理与核心业务结合、知识管理的具体工具、知识的获取和检索、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管理评测.

尹继东认为:“知识管理从纵向层次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的管理、知识利用的管理和知识创意的管理.从横向方面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无形资产管理、职工教育与培训、人才管理、经营战略决策等.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也有人把以上学派划分成为四大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经济学派和战略学派。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一学派强调知识管理的技术要求,必须应用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一学派强调知识管理侧重于对人获取、存储、应用及创新知识的行为进行管理,其以人自身的特征为基础和重点,掺杂有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人文类学科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纯技术性的活动.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人和信息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综合学派将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的观点相互交流融合,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并有机结合成为独具特色的知识管理理论.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全面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能很快被企业界接受.

二、知识管理的现状:

在国外,知识管理已经日趋发展成熟。国外先进制造业企业走过了从孤立的CAX技术的应用到全面采用数字化的三维设计、虚拟装配、并行工程等技术,并开始全面实施设计制造的协同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行业内的资源和设计制造能力,而实现这种协同设计制造的基础保障就是底层的基于知识的协同管理平台。

与国外相比,国内在知识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大部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还处在分散的、孤岛式的应用,如大量纸板资料需要数字化加工,知识的存在形态比较复杂大量的经验信息还保存在人的头脑中,部分固化的文档也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数据格式的不兼容性较为严重,管理模式较为保守孤立(不利于知识经验的行业间共享和交换,需要建立起共享交换机制)等。我们虽然在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过程中保存和积累了一些数据信息,但却在数字化或者信息化的过程中丢掉和忽略了许多知识信息和专家经验。存在了以下的问题:知识分散在企业的每个角落、知识的无序化管理导致检索困难、知识的日常积

累工作实施困难、知识管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问题。

知识管理活动通常是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展开的.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是能够协助人们进行知识管理活动的技术与工具的系统集成环境.知识管理系统是辅助人们进行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系统,它一般是一个分布式的网络信息平台,通常会集成诸多实用的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工具。也会提供相当多的知识管理功能.目前,知识管理系统的种类繁多,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系统有IBM公司的LotusNotes软件、微软公司的T ahoe DNS软件、蓝凌公司的LKS软件等等.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

知识管理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我们把能够协助人们进行知识管理的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称为知识管理技术,这些知识管理技术包括互联网(Internet)、内联网(Intranet)、外部网结构(Exstorestructure)技术、元数据(medata)术、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文本挖掘(mining)技术、数据挖掘(datamining)技术、仓库(datawarehouse)技术、人工智能(aandtelligenee)技术、推拉(pushpull)技术、searchandretrieven.查询与检索引擎(informationsine)技术、推理(reasoning技术、群ware)技术、中间件(middleware)技术、联机分(on—lineanalytical)挖掘技术、知识发现(edgediscovery)技术、知识共享(knowlshar)技术、文档管理(document)技术等等.在知识的技术当中,网络技术扮演了绝对重要的角色,h-temet、Intranet和Extmnet则构平台,是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知识发现和联机分析挖掘技术等相关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关键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在实践中的不断应用发展了许多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管理工具是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值得强调的是,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知识处理可以分为:知识的生成、编码、共享,相应的知识管理Ⅱ:民电可分为三类:知识的生成工具。编码和共享工具。

客户知识管理文献综述.doc

关于客户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营销08甲班杨昊0890210103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掌握信息和知识的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了很大力气收集积累有关客户的信息,但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应该了解的客户信息,及是否有效的管理、使用这些信息呢?如果企业想成功管理客户关系和管理创造的客户价值,必须不仅立足于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更要编辑整理这些信息原材料,使之转化为企业知识,并使这种转化能力成为企业不可转移、不可复制的能力,,甚至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因此客户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核动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重视。 【关键词】客户知识管理;客户知识;客户关系管理 一、引言 客户知识管理(Customers knowledge Management,CKM)和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作为两个热点研究的领域,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密不可分。后者作为商业策略由于没能很好的融入知识管理从而导致了很高的失败率,CRM的关键步骤正是基于对客户知识的管理从而更好的了解客户,也就是客户知识包含于客户关系管理中,;前者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的工具不能独立于企业业务流程的进行和应用。所以CRM又为CKM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此,鉴于技术方面的专业性,我们并不对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做过多的

陈述,而是重点介绍客户关系管理的指导意义。文章中有诸多不足,敬请老师指导修正。 二、客户知识 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客户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客户的知识;二是来自客户的知识;三是客户需要的知识。 王宏义(2010)分析了客户知识的内含,关于客户的知识是指有关客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这些知识可以被记录并能够重复使用。来自客户的知识是指对产品的评价、新产品的期望、购买欲望等。客户需要的知识是指客户对产品有其他功能的需求,此时,客户所想的,就是客户所需要的知识。他认为,对于客户的知识分类,主要区别是客户知识的显性和隐形的不同,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不同。 周晓宁(2009)对客户知识的解释是,与客户有关的知识,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状况等背景知识,以及客户的需求、偏好,对产品、服务的希望等。来自与客户的知识。指客户能够提供的知识,尤其是与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知识,包括使用产品、服务的方法、程序、经验,对产品、服务的见解、评价、意见和建议,客户间的矛盾与协作等等,多属于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多存在于顾客头脑中,很难获取和利用,是客户知识管理的难点。 邹农基,冯俊文(2008)认为客户知识的定义包括:(1)关于客户的知识:该类客户知识是CRM系统和数据挖掘的重点关注的领域,它不仅包括客户的基本数据(如姓名、联系电话等),还包括客户与企业的交易记录、使用产品和服务的记录、客户的个人爱好(如语言、沟通方式)等。这类知识是企业进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国内大多数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评估,这种情况造成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不完整。同时,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也及其有限。本文对现存一些主流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做出了总结。 1 知识管理评估的意义 虽然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思想,但实施知识管理也是组织的一项投资,任何投资都要对其投入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所以在实施知识管理后,组织还需要建立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跟踪和评估措施。尽管知识管理的效果难以准确量化,组织仍有必要把握知识管理在组织经营及管理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并评判其效果。 进行知识管理的评估,目的是要明晰知识管理实施前后,组织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虽然知识管理项目的最终目标更多的是在质上而不是在量上有所提高。评估知识管理的长期收益十分困难,但是,通过一些侧面的数据以及员工的感受来评价项目价值,例如使用者的亲身感受、参与者的热情,也能够很好地说明项目带来的收益。通过反馈,可以帮助指导和调整实施过程,总结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学习到的经验,还可以开发出一个标准,作为其他组织学习和推广知识管理的成功案例。 2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因为知识管理实施的复杂性,很难完全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一般的评估都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现在就介绍一些主流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2.1一般的评估方法 知识管理项目的一般评估方法包括三个方面: 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实施项目节省的金钱、时间以及人力,相对于未实施知识管理之前的项目成功的比例。 效果输出评估:包括有用性调查(使用者认为知识管理有助于其完成任务)和使用实例(用户以定量形式指明知识管理对项目目标实现的贡献)。 管理系统评估:知识管理系统的反应时间,下载数目,站点访问量,每页面或栏目的使用者驻留时间,可用性调查,使用频率,浏览路径分析,用户数,使用系统的用户比例。 2.2平衡记分卡(BSC,Balanced Scorecard) 平衡记分卡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教务长David Norton在19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中发明的。平衡计分卡常见的四个维度为财务、顾客、组织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最近几年管理界热烈讨论的话题,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来以产品为到现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模式已日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企业界关注的领域,本文拟从信息的角度对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技术(IT)、功能 近年来,“顾客满意”似乎已成为企业界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因为他们认识到顾客是最终评定产品及服务品质优劣,并能决定是否继续与该公司交易的人,也就是说顾客是公司利润的源泉。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各公司获取顾客光顾的成本不断增高,加上顾客多样化选择的机会等因素,让人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面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和激烈的同行竞争,吸引新顾客和保留现有顾客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客户关系管理(CRM 或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对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扩展市场,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①。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IT业术语,它涵盖了方法学、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一种组织化的方式来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概念,它把管理理念和业务实践融合在一起,它继承了销售、定单管理、客户服务以及协调和统一在客户生命周期内与客户交互的所有信息。CRM帮助企业管理单个客户,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的服务建立同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是一个前端应用工具,通过它能够很方便地捕捉、融合、分析和共享企业已有的和潜在客户的信息。此过程主要贯穿市场、销售和服务阶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精确地定位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的需求。CRM软件的实施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定位、联系和赢得新客户;第二,使得企业与现有客户之间的关系更牢固。 CRM不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种商业策略,通过它来有效管理企业客户关系,它为企业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集成视图。 综合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和有关文献可以看出:CRM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依据一定的商业规则形成的软件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留住客户,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达到赢利的目标②。 2 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方法和实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信息的角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代表性的研究有:Hurwitz Group提出的CRM的六个主要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余军合,吴昭同(2000)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江波(2002)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功能以及技术实现;AMT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小组提出的CRM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模块;以

知识管理概述

幻灯片1 知识管理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卫军朝 w e i j c h@g m a i l.c o m 幻灯片2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教材: ●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幻灯片3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英文书目: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enport,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ay Jennex. ●Case stud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Idea Group Publishing 幻灯片4 其他中文参考书目与译著 ● 1.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 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4.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林东清等.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6.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幻灯片5 ●7.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波 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Karl Eric Sveiby.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梁立新译。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企业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的知识管理 本文在于讲述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和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运用,从中得出知识管理在运用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文献的方式阐述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战略运用和知识管理的问题。 主论点:企业知识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兴管理思想,并不孤立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外。它本身就是从其他管理领域中提取有关“知识”的管理理念,经过抽象和综合分析,才逐渐形成的一种战略思想。 文献一: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行政、市场、研究与开发等管理领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知识管理这一棵管理学科中的幼苗,是在众多原有管理范畴的共同滋养下才逐渐成长、发展成一个宏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在知识管理已经走向独立、知识管理的理论体系已经足够壮大和成熟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考察一下最初孕育了它的那些管理领域,到底发生了哪些令人惊奇的变化,同时也从企业管理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一下知识管理。 在考察知识管理思想与其他管理范畴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承认,知识管理并不是企业的一项职能,而是一种经营思想。 分论点一:企业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知识创新及其管理问题的提出正是出于知识创新对现代企业重要性的思考。 文献二:现在的竞争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新产品和效率的优势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而越来越难。因此知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它是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现代企业把知识创新的概念拓展到更宽的范围。它通过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达到创造知识附加值,谋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它包括多个侧面:技术创新(又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努力过程,当前正处于改革的进程中,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一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关于“幼儿园管理理念”主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幼儿园管理理念”主题的文献综述 为了增进对幼儿园管理的理念的了解,笔者阅读了几篇关于幼儿园管理理念的论文。 幼儿园应该有的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 (一)以幼儿的发展为本 (二)以教师的成长为根 (三)以家园共育为绳 二、文化立园 (一)启迪教师的指挥 (二)引领团队活动 ①培养团队精神 在幼儿园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以外,还需要注意团队成员的内在力量的调动,以形成良好的集体凝聚力,展示出不一样的团队状态。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加强合作,经常沟通。 ②培养创新精神 幼儿园中的每一项设置,包括规章制度、课程开放、科研活动、教师培训和家园合作等都要为幼儿提供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 (三)凝聚集体信念

①培育人际文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营造一种感恩、关爱、赏识的人际关系,提倡三为、三不为。三为分别是:常常怀有感恩之心、相互关爱,注重沟通、积极工作,赏识他人。三不为分别是:不说别人的不好、不说单位的不好、不说行业的不好。 ②铸造敬业品质 幼教工作者要从“孩子阿姨”向课程改革的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转变。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奥观察、分析幼儿的点滴行为,记录、反思和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 ③激活创新机制 在幼儿园的科学发展中,激励机制是能够对幼儿园的发展和推动做出积极的作用。 (四)付诸实践行动 任何优良的文化、坚定的信念、美好的愿景都要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行动才是有效的。 三、刚柔并济 (一)搭建平台 ①注重师德的培养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四种方法来培养教师的品德修养: 第一,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幼儿教师行为规范》,让青年教师对照《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在教育教学行为中的不良现象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企业知识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统计分析了近三十年十年来国内在企业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描述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归纳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作者目前知识水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综述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纯的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本不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正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生存的重要资源。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文献统计分析 2.1 数量分布2014年11 月20日,利用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企业知识管理”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得到以下统计结果(见表1) 。 表1 企业知识管理论文篇数年度分布 年份数量(篇)比例(%) 2014 175 5.27 2013 212 6.38 2012 189 5.68 2011 259 7.79 2010 252 7.58 2009 309 9.29 2008 280 8.42 2007 256 7.70 2006 263 7.91 2005 223 6.71 2004 208 6.26 2003 216 6.50 2002 141 4.24 2001 145 4.36 2000 102 3.07 1999 59 1.77 1998 16 0.48 1997 3 0.09 1996 1 0.03 1995 1 0.03 1994 2 0.06 1993 0 0.00 1992 1 0.03 1991 0 0.00 1990 2 0.06 1989 0 0.00

创新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键词:国防科研项目、创新、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 科研管理是以严格按照科研计划制定的科研合同为依据,科研合同的内容往往不能完全概括科研过程的详细节点,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高效的沟通对掌控项目状态、动态调整控制节点,确保项目按科研计划(合同)进度进行就显得更加重要。管理组织结构中的障碍:由于某些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各个机构层次不同,最底层收到信息的时间差就加大。实习良好沟通应注意:和谐的团队,有效及时的沟通。 国防科技项目的特点和流动性决定了其项目更应注重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对项目组字所能拥有和接触的知识资源进行识别、获取、评价,从而有效发挥作用的管理过程。在国防科技项目中知识管理原则是积累共享和交流。 知识管理的内容:1、促使组织中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相互转化。2、要促使知识的共享,促进组织内部外部间知识的共享。3、促进组织知识的创新,这需要开阔创新思维、运用互动化的创新方式、知识流动因子更为多元化,创新机制的转移(即控制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知识资源的平衡)。 知识资源的完整性与流动性很重要。完整性包括内部外部的知识资源,流动性则要求资源的流动、人员的互动与知识获取载体的多元化。 企业知识资源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知识成果和能力的总称。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 知识资源也存在着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知识资源是指企业已经拥有的知识产品和成果, 而隐性知识资源则反应出企业能够不断创造和生产这些产品和成果的能力和机制。企

业知识资源创新管理的路径选择:知识资源创新管理是指按照知识资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一系列现代管理手段为基础, 组织和运筹各项创新活动, 从而在时间与空间上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地完成预定的知识创新和发展目标的管理活动。路径有:1、以知识为基础重塑管理结构, 再造业务流程。2、将知识作为核心资产加以运营。3、大力实施知识管理。 这其实是一种信息管理,知识是一种信息资源,其所提出的以知识为基础构建管理结构,而非以物质资源为流程。言下之意即为知识应是企业最核心的价值。而在国防科研项目中也应如此,这需要的是管理者应着眼于直接与间接创造价值的地方,而非仅仅是表面。 知识管理被管理界称为第五代管理,它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及外部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管理活动。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起新的企业组织的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文章中提出了三种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一、集成创新导向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就是指通过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技术,或者是把别的领域里的成熟的技术引进到另外一个领域里,而使得它能够创造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考虑知识的兼容性、组织对其的吸收能力。企业需要导入企业信息技术系统,为知识集成与集成创新提供共生的能源传输渠道。并且构建学习型的组织。二、跟随创新导向下的知识管理模式。跟随创新,指在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之上,沿着已经明确的技术道路进行技术创新,如在原有技术

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课程论文 院系信息技术系 专业教育技术学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文献选读 论文题目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姓名学号张雄伟 邓选义 江守明 李登峰2009213991 任课教师熊才平

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张雄伟江守明李登峰邓选义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09级武汉430079摘要:知识管理是上世纪产生,由现在的知识经济带动的一个热门领域。知识管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和相关技术与应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改革中的个人能力的体现。 关键字:知识管理 随着全球从工业经济时代步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与其他经济形态相比生产力中的基本要素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生产资料已由有形物质变成无形信息,劳动力形式也已从以体力为本转换成以脑力为本,或者说知识和智力已成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资料与信息的持续繁衍,出现了“信息烟雾(infosmog)”——资料过多而造成的瘫痪.我们有必要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知识经济发展的前景表明,企业的知识将成为和人力,资金,能源等并列的资源,并且成为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相应地,知识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成为管理学中的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的战略模式,企业已经由以制造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转型为一个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价值体系,通过知识的积聚、创新和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链整合。对一个企业来说,未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如何识别和获取相关知识,如何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如何为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因此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其作用日益重要,成为决定组织成功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一、知识管理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哈耶克(Hayek)在其《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论著中专门论述了

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文献综述 摘要: 管理信息系统,其实质就是各种管理思想的信息化实现,因此,有不同的管理思想,相应的就有与之对应的管理信息系统,这就使各种类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层出不穷。现代管理离不开信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已成为一项主要的社会活动。在各种业务领域和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信息的查找、收集和整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处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一个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辅助决策系统;工业控制系统(C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其中,特别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企业内部网)的应用。可以这样说,现代企业MIS 不能没有Intranet,但Intranet的建立又必须依赖于MIS的体系结构和软硬件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MIS)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录入,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和信息的输出(含信息的反馈)五种功能。它把现代化信息工具——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设备及技术引进管理部门,通过通信网络把不同地域的信息处理中心联结起来,共享网络中的硬件、软件、数据和通信设备等资源,加速信息的周转,为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管理信息系统的历史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是70年代初“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其发展的初期,是单一的人-机系统,系统功能简单,效率低,对管理的作用有限。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入网络化的发展时期。世界发达国家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体系。他们在数十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经验,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 我国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发展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相继建立起了“金卡”、“金关”、“金桥”工程,多数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迈进,无论是基于工业经济的管理信息系统,还有面向少数专家和管理人员的专家系统(ES)或决策支持系统(SS),其处理对象、服务对象、自身的系统结构及处理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完整版)年度知识管理工作计划模板

xx年知识管理工作计划 第一部分,竞争对手知识管理现状盘点与本公司知识管理现状 一、竞争对手知识管理现状盘点 二、本公司知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具备一定规模的知识资产存量;拥有知识整合团队; 2.存在的问题 知识库存量不足,质量难以满足需求;知识需求缺乏评估;知识传递通道不畅;知识共享参与积极性低;无知识创新机制。 第二部分,本年度工作目标与计划 一、目标:完成知识管理框架的初步搭建。 二、具体计划 1.平台搭建与管理 平台培训:配合系统上线,组织全员培训,下发管理规范; 日常维护:文档维护,系统桌面维护,系统后台维护; 数据分析:文档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应用数据收集分析; 2.知识库建设 知识梳理:以“知识库+文档分类规范”为依据梳理现有知识,以岗位职责说明为辅进行补充; 知识需求分析:以知识梳理结果为依据形成需求调研初稿,征求专家意见,经调整后下发,收集基层意见反馈以形成终稿; 知识地图绘制:按知识需求绘制相应知识地图; 知识来源渠道开拓:分别开拓内部和外部知识来源渠道。

3.知识管理团队建设 经理:一人。平台后台维护;知识管理制度建设;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制定知识管理活动评估与激励办法并执行实施;相关部门与分机构的协调沟通;知识渠道开拓与管理维护。 专员/助理:一人。平台桌面维护;与分机构知识管理负责人的对接工作;文档处理与数据处理;协助上级工作。 分机构设知识负责人:若干。针对基层的平台应用及知识管理相关的规范制度培训; 项目文档收集、上传、城市地图更新;配合组织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相关数据及反馈意见的收集;即时汇报基层人员变动情况。 4.知识管理日常推进 知识收集与更新:依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 知识推送:利用各种手段对基层员工进行较高频率的知识推送。 知识活动组织:按推进进度设计组织形式活跃的知识活动,并保障推进。 5.知识管理制度初步建设 平台管理制度:平台使用规范、安全保障规范、平台管理办法。 评估与激励机制:根据知识活动设计评估与激励方法,并实施。 6.其他协同 其他活动组织与落实的配合协同。 专家库与平台“专家网络”模块的对接与管理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1)

办公自动化杂志 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1998年国 内第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文章《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诞生开始,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全面地反映出知识管理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因此,对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研究文献情况分析 随着1998年国内第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文章《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诞生,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取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为了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现状,选用国内学术文献较为权威的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 )为数据来源,对1998年至2010年9月份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组分析。其中文献类型选择为: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专利。选用“知识管理系统”为检索词,检索途径为主题。CNKI 自动将检索词扩展为知识管理平台、KM S 等同义词,共检索到文献3425篇。 1、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来看,自1998年以来相关文献逐渐增多,自2004年以来每年文献量均超过300篇,2007年为最高峰年发表487篇。另一方面从文献的类型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期刊文献2485篇,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3%,博硕士论文620篇占总量的18%,专利成果33篇仅占总量的1%。从文献的研究资助情况来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的成果418篇占总量的12%,说明国家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研究的层级逐渐增高,专利可以看作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但是从专利的数量来看,相关的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2、文献按照学科类别分布来看(如图2所示),根据各学科发表文献量,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为:企业经济、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管理学、教育。其他学科如:电力、医学、机械工业、农业、旅游等也有相关成果。 从该分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发展脉络。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发端于企业经济的研究,随后图书情报、教育、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研究比较密集,成果也最多,其他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闫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阳473009) 摘 要 统计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情况,描述了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热点,对近年来 主要产生的知识管理系统产品进行了对比,并对知识管理国家推荐标准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知识管理系统 现状 国家标准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411-5738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Yan Bing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Library NanYang 47300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n recently years.It sho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ma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future of GB/T 23703.1-2009is prospected. Keywords Knowledge M anagement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National standards 表1文献年度分布表 图1文献类型分布图 总第205期 2011年5月 Forum Monograph 专论 论坛10··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隐性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The R evie w on T acit K now ledge Management 李一楠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济南 250100) 摘 要 隐性知识的挖掘和转化已成为知识创新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从隐性知识的内涵、测量与获取、传播与转化等方面对国内外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作出展望。 关键词 隐性知识 知识管理 知识转化 研究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被认为是企业获得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而隐性知识由于其难以模仿、描述及传播,则被认为是企业竞争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按照德尔菲集团(Delphi Group,1997)的研究,42%的组织知识来源于员工的头脑(employee’s brain),即个体隐性知识[1]。因此,隐性知识管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围绕如何开发、利用隐性知识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归纳了目前关于隐性知识的内涵、测量与获取、传播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隐性知识的管理研究作了展望。 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1.1 从哲学及心理学角度进行的探讨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Michael Polanyi在《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又译为默会认识)的术语。他认为:“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没有被表达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某件事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2]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沉默的、心照不宣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所有理解都是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indwelling),即个人的心智模式。隐性知识非常有价值,但是它难以捕捉和限定,有些甚至难以表达[3]。Polanyi主要是从认知科学角度来研究隐性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J.Sternberg从心理学角度对隐性知识概念进行了界定,他认为隐性知识是指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帮助,它能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同时隐性知识反映了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所运用知识的能力。Sternberg归纳了隐性知识三个关键特征:主要通过个人经验获得;是程序性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对个人具有实际价值[4]。  1.2 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的探讨 从管理学角度探讨隐形知识主要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已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能够不断为企业带来竞争利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扩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Winter、Nels on、S pender等在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中,认为企业内部存在着隐含性的组织知识[5~6]。企业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不易被复制或窃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内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企业外部有效获取的隐性知识。企业层面的隐性知识呈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无法具有的知识特质,表现为只有企业层次才具有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和企业惯例等,它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和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各种知识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个体视角进行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美国管理学家Peter F.Drucker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Drucker认为隐性知识主要是源于经验和技能[7]。Burlton(1992)解释说:隐性知识是人头脑中,常常是人们自己也不知道的知识,即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8]。Verna Allee(1997)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它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型”为中心,这些意念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9]。日本知识学教授Ikujiro Nonaka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文中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他还认为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10]。 各学科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对隐性知识有不同的解释和研究侧重点。尽管目前对隐性知识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义,但已有一些共识,集中在以下几方面:a.隐性知识是没有被编码和 作者简介:李一楠,女,1982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国内知识管理现状

国内知识管理现状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但是,据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因此采用知识管理手段把遗失的80%知识充分应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知识经济下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蓝凌软件总结) 时至今日,国内知识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不仅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工具,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正呈现出一种务实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热烈的知识管理概念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知识管理实践。这种转变从我们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的调查中就能看出端倪。 1.1 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明显增加 在“对知识管理关注和投入变化”方面,有53%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增加;有25%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没有变化”、有8%的被调研者表示“关注和投入在减少”、有13%的被调研者表示“不清楚”。整体来看,这个变化趋势让我们对知识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感到乐观。 就“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度”来说,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在业务中被自如应用”等,某种程度上已经有效地将知识管理融入到日常业务运作中,如青岛啤酒、天狮集团、宝钢集团等;有24%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得到战略关注”,比如华为公司、摩托罗拉中国技术公司、西门子中国、招商证券等;有32%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是热点,但没有处于战略高度”;也有28%的被调查者表示知识管理“没有得到太多关注”;而“从来没有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的比例只为5%。

知识管理国外文献综述

1?知识管理的产生背景,概念和其对企业的意义 1.1知识管理的产生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正式提出“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新型经济概念,这表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已在一些发达国家浮现,并预示了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 来。摘自《试论知识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和美国信息探索研究所首先在研究报告中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1 994年,经济学家温斯洛(c . Wins—low)和布拉(w. Bura)在《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中,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知识经济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摘自《知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1.2知识管理的提出 知识管理"一词来自彼得?德鲁克(PeterDrueker)的一句话知识工人是组成新经济的个体,在这种新经济中硬通货是知识,而知识的经济化过程是需要管理的。”对知识管理研究正式开始于1989年,当时为 了给知识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基础,美国一家公司实行了一项知识资产的管理项目,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文章也开始出现。 ------------ P. F. Drueker . A suggested framework of keydements defining effective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gement programs . GEORGE WASHIWGTON UNIVERSY,2000 1.3知识管理的定义 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把知识管理定义为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一一摘自《企业知识管理的实 施框架研究》 但具体到实施背景上而言。国外更加强调知识管理作为一种过程,国内虽然也渐渐认识到这 一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倾向于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知识资源管理。一一摘自《国内外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知识管理,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在适当的时候把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传送到适当的人员,使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知识,并采取行动,最终产生效益的模式或方法。知识管理是以一切知识的载体------------------ 人为中心,以现代信息科技为平台,在强调人和技术的高度协调的基 础上,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形成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的管理模式。一一摘自姚 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可谓是众说纷纭。美国学者Verna Allee(1997) 认为它是帮助人 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 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间的知识交流。美国管理思想家Drucker (1998)认为知识管 理是指提供知识并去有效地发现现有的知识怎样能最好地应用于产生效果,其本质是知识正 被应用于知识。美国奥斯汀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Dave nport (1999)主张它是企业通过对 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方法的改善,有效协调知识创新和知识利用,促使组织绩效提高。我国 学者王德禄等(1999)把它定义是对企业知识资源及其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一一摘自《企业知识管理: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及实施策略》 知识管理就是基于知识内容,通过知识活动,创造知识价值,可以说是内容、活动以及价 值”的集成。一一摘自《企业知识管理集成的研究》

知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7a7081675.html, 知识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一、知识管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知识的转移特性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10期.汪应洛.李勖. [2].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 《管理科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7年6期.张勤.马费成. [3].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 《情报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2期.马费成.张勤. [4].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促进隐性知识管理.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6年z1期.殷国鹏.莫云生.陈禹. [5].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 《图书情报工作》.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0年4期.邱均平.段宇锋. [6].面向知识管理的知识建模技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7期.潘旭伟.顾新建.仇元福.程耀东. [7].基于中立模型表达的数学知识管理方法.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3期.荣冈.肖俊.胡云苹.冯毅萍. [8].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情报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0年2期.丁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