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类阅读: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
精品: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2 散文阅读
Hale Waihona Puke 起已经在天国里的母亲,大雁在天上飞,应该离她更近一些。 ②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却迟迟动不了笔,原因好像很复杂其实却又很简单,因为
母亲,是每个人曾经的全部天空,在这个天空里,有绚丽的彩霞,也有密布的乌云;有雷鸣电闪,也 有雨后的长虹,我不知道从何说起。
③母亲很晚生我,所以,我从来没见过她十分年轻时候的样子,但是中年之后的她,仍旧有着白 皙细腻的皮肤,头发烫得一丝不苟。在那些物质并不富裕的岁月里,母亲虽然衣着朴素却从不失讲究, 裤子总是熨得笔挺,后来我知道,她从小女孩的年纪就喜欢黑色的衣服,黑色,对她而言是选择,不 是将就。
散文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 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 “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 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 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 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 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百年震柳

百年震柳①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大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②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树龄已经将近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100岁。
③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百年震柳 梁衡阅读附答案

百年震柳梁衡阅读附答案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训练)

2018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文学类、实用类)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超人冰心何彬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从来没有人看见他和人有什么来往。
他不轻易和人打招呼,也永远没得到过一封信。
他不但是和人没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
他从局里低头独步回来,关上门,便坐在书桌旁边。
偶然疲倦了,拉开帘幕望一望,但不多一会儿,便又闭上了。
程姥姥总算是他另眼看待的一个人,她端进饭去,有时便站在一边,絮絮叨叨,也问他为何这样孤零。
何彬偶然答应几句:‚人和人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摘了假面具,便各自散了……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这一夜他忽然醒了。
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
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
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他每天还是机械似的做他的事,然而在他空洞洞的脑子里,凭空添了一个深夜的病人。
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腿摔坏了,每夜呻吟。
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像没有听见似的,走到门边,却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大夫治一治。
‛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
何彬还是朦朦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
2021年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1年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散文训练

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
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动的则是袅袅上升的炊烟。
房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
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
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是最为熟悉的了。
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
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那里种着牵牛花。
牵牛花开的时候,那面陈旧暗淡的栅栏就仿佛披挂了彩带,看上去喜气洋洋的。
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
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
所以每天我从东窗看见的山峦,都是俄罗斯的。
她嫁了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
她的丈夫死后,两个儿子相继结了婚,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
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
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贯。
《百年震柳》阅读题及答案

《百年震柳》阅读题及答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抖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很多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对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全部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坚韧地活了下来,至今仍矗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出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湛江市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二语文(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试室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
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
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
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
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
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
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
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
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
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
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
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行到谷底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
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
老树犹在,雄风不减。
绿满天涯,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人民日报》2016年8月,有改编)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③段形象地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B.文章第⑤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对震柳能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
步补充交代,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传说,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涵。
C.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D.文章用磅礴大气、酣畅淋漓的文字写地震,文采、史料、哲思相结合,将可贵的“震柳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来荡气回肠。
2.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
3.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百年震柳”的深刻意蕴。
1, 【答案】1.C
2.①词语选用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如动词“翻……翻……拐……折”,写出了道路的艰难,烘托了地震破坏的严重;拟声词“嘎嘎嘣嘣”生动地写出了地裂对柳根的撕裂。
②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
如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的丑对比,突出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
③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增强了气势,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3.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
为我们定格了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百年震柳”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在巨大灾难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是脆弱渺小的,但震柳历经百年依然顽强地活着,生命又是顽强的;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可以创造奇迹。
这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和历经磨难、傲然而立的再生精神是新形势下我们民族拥有的高尚而强大的助推器;④“百年震柳”启迪人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解析】1.C项“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故选C。
2.第④段中,从词语的选择来看,本段选用了动词“翻……翻……拐……折”,写出了道路的艰难,烘托了地震破坏的严重,增强了文章表现力。
选用了拟声词“嘎嘎嘣嘣”生动地写出了地裂对柳根的撕裂。
从句子的选择来看,本段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增强了气势,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从辞格的运用来看,
本段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
如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的丑对比,突出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
3.文章标题为“百年震柳”,从结构方面分析,“百年震柳”是散文的核心物象,是作者借以抒发情感的依托。
它是灾难的见证者。
为我们定格了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
从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百年震柳”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百年震柳”的形象启迪人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