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11.24•【字号】•【施行日期】2021.11.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各本科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并掌握知识、提升创新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全面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以优化实践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抓手,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为手段,积极调动整合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整体水平,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基本原则--强化顶层设计。

紧密结合高校实际,聚焦“四新”建设,围绕内涵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做好实践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增强实践教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强化分类建设。

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双一流”建设高校、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保障体系实际情况,结合基础类、应用类和交叉类不同类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分类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项目引导。

结合新时代实践教学需求,以项目为抓手,深化改革,提升实践教学层次;加强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优化配置,夯实实践教学基础。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21.07.29•【文号】教师函〔2021〕6号•【施行日期】2021.07.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教师函〔202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兼顾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地方健全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和全员培训制度,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队伍。

创新培训方式,重点支持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名校长和培训者等的能力素质提升。

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育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高,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基本充足,校企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基本健全。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1.07.30•【字号】教高〔2021〕272号•【施行日期】2021.07.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各本科高等学校:现将《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7月30日河南省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有关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根据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安排,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改革为重点,持续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本科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充分发挥智慧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快推进河南省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面向未来、育人为本。

面向新时代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紧贴教育强国建设和河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驱动教育现代化,推动以智慧教学为重心的育人模式创新性探索,构建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智慧教学新生态。

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创新。

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难点和痛点,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发挥智慧教学对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作用,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资源建设、教学治理的融合创新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教学新形态。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型教学实践,对研究型教学的意义、模式与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开辟一条科研与教学互促互进、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8-02我国高等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初步建成了一批研究型大学,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型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倡导和开展研究型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型教学是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通过引入科研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利用前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解和对测试课程的改革谈一点体会。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依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解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科技前沿、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学生“被迫式接受知识”的诸多弊端日益明显,也限制、制约了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陈旧,忽视实践环节。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教学上表现为教学等同于传授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环节,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与用途,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教学模式呆板,缺乏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输者,把教学看作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过程,教室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首批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首批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首批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3.08.08•【字号】川教函〔2023〕285号•【施行日期】2023.08.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首批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23〕285号省内各地方本科高校: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落实教育部两个“先行先试”工作部署和《关于新时代振兴四川高等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地方高校主动面向区域、面向行业、面向产业办学,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经研究,决定开展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遴选范围重点对接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首批本科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申报范围为:验收结论为“优”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和有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支撑的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

每个专业应选取3-5个办学实力较强、核心专业知识关联度较大、具有共性技术特征和契合区域产业链上下游专业知识结构的专业组群建设,同时可申报2门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课程作为应用型品牌课程建设项目。

二、主要任务(一)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机制。

强化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元主体协同,深化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推动产学研用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实现学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发展、同频共振、融合创新。

(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产业需求导向、跨界交叉融合、支撑引领行业”的培养要求,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发挥企业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评选结果

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评选结果
华 李久生/周显信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7 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体系构建与质量管理的研究 2-8 基于情境认知与职业能力开发的会计学专业本科教 育改革研究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1 江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1-1 社区护理学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 “实践情境教学”在临床模拟病房中的应用研究 1-1 农科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1-2 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以材料成型及 控制工程专业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 苏州大学 扬州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 江南大学 江苏大学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 南京工程学院 三江学院 三江学院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 东南大学 淮海工学院
廖文和 龚政 郑家茂 冯锋 吕恒林/刘志强 季晓辉 郭前岗/高翔 田立新 顾韵华 常晋义 霍士武/邱义臻 陈云棠 崔刚 曹健 章跃/左晓明 韩晓林/周志红 朱永忠 张旭明 刘金岭/冯万利 邓宗白/李明成 刘顺/张映光 杜其奎/宁连华
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互动、实践型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

互动、实践型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
参考文献 :
【 刘艺, 1 】 蔡敏 , 李炳伟. 算机科 学概论 f . 计 M】 北京 : 民邮电 出 人
版社 .0 8 20 .
【 黄 肃扬 , 晖. 2 ] 周 网络犯 罪及 其心 理特征 兰 , 学学报 , ・大 1 1
20 () 0 4, 5 .
f 陈一壮. 3 1 论贝塔 朗菲的“ 一般 系统论 ” 与圣菲研 究所的“ 复杂 适应 系统理论” 的区别 山东科技 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 . ,0 7
一、 互动 、 实践型研究生培 养的教学实践 互 动 、实践型研究生培养机 制改革的主要 内容 如 图1 示 , 包括教 学模式构 建 、 堂实践 内容加强 和 所 它 课 师资梯队建设 3 部分 。下面 以作 者主讲 的大连理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 “ 流域环境保 护与管理” 为背景 , 论述 互动 、
泛欢迎。
关键词 : o g 学模式 ; 授课 ; 讨论 ; 师资
中图分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4 . G62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9 2 (O 2 1 — 06 0 17 — 34 2 1 )0 0 4 — 2

研究 生作 为我 国科 技事业 的高层 次预备 人才 , 其 培养质量关系到我 国现代化建设事业 目标 的实现 。因 此在研究生教育改革 中 , 强调先进 的教学方 法 , 充分调 动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 显得尤 为重要 。另一方面 , 实践 教学是重要教 学环节 之一 , 通过实践 , 使理论知识得 到
效果 。
方法 。本研究在同行教学 研究成果基础上 , 结合 申请 人
1 . 在理论课 中加强科研实践内容 。 教学内容的合 理
主讲课 程的特点 , 向培养精 英人才 的 目标 , 索一种 面 探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7.21•【字号】浙教办函〔2022〕207号•【施行日期】2022.07.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培训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22〕207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各高职院校,相关本科高校: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浙江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做好2022年省级培训项目实施工作,经培训基地申报、专家评审,决定开设“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等9个培训项目。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项目(一)课程实施能力提升。

中职班开设专业为电子与信息大类,名额50名,高职班开设专业为装备制造大类,名额50名。

面向专业带头人培育对象、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岗位辅导等形式,分阶段开展研修。

培训时长不少于2个月,其中:集中研修累计4周(160学时)。

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课程思政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编写与实施、新型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编写与使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施、实训实习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质量评价等。

(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中职班名额50名、高职班名额50名。

面向骨干教师,采取集中研修、项目实操等形式,分阶段开展研修。

培训时长不少于4个月,其中集中研修累计4周(160学时)。

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信息化制度标准、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应用、在线教学组织实施和平台使用、混合式教学组织实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

(三)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

中职班开设数学和语文两个班,各招收50名,高职班开设英语专业,招收50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收稿日期:2017-12-21基金项目:天大校教[2015]2号“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TS14D015)作者简介:赵靖(1982-),女,汉族,天津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建筑节能方向研究。

目前,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大量涌现,工程建设标准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但由于教材的修订速度总是跟不上标准的更新速度,工程类专业教材历经几十年发展之后,仍与与时俱进的工程建设标准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协调、不配套、内容构成不合理、相互重复或矛盾等问题。

因此,各类工程类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亦需要不断进行内容上的更新及梳理,同时教学改革也亟待进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针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1],探索出了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相结合的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模式。

一、专业培养方案调研对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六所985、211重点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并进行调研结果分析。

1.调研结果。

清华大学专业基础课有: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建筑概论,建筑环境测试技术,流体网络原理,热质交换原理与应用专业;主干课程:空调与制冷技术,供热工程与锅炉,建筑自动化。

专业选修课程:燃气应用,热电冷三联供应用,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及应用,建筑通风工程,洁净技术,建筑节能综合关键技术,室内空气品质检测、评价与控制。

重庆大学专业基础课: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I )(建环类),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专业英语;专业课必修课程:燃气供应,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冷热源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供热工程,燃气输配,建筑环境与能量系统测试,建筑设备与能源系统自动化,空调冷源,锅炉房工艺与设备。

湖南大学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热力学B ,流体力学A ,传热学,流体输配管网,建筑环境与测量技术,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自动控制原理A ;专业核心课程:建筑环境学,空气调节,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供热工程,空调用制冷技术,暖通空调设计方法,建筑能源供应系统。

同济大学专业基础课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建筑设备,热工仪表及测量技术,建筑环境学,自控原理;必修专业课程:通风工程,空调工程,空调工程,供热与锅炉,燃气输配,燃气燃烧应用。

天津大学专业基础课课程:建筑能源环境,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传热传质学,流体输配管网,建筑环境检测,建筑环境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专业核心课程:供热工程,锅炉房工艺与设备,暖通空调,空调制冷技术,自动控制与楼宇自动化等。

专业选修课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施工组织与管理,吸收式制冷,室内环境与健康,空调系统能效运行管理,洁净技术。

2.调研结论。

通过对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等985、211重点院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各校培养方案大体上是一致的:主干专业学位课和必修课基本上都涵盖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赵靖,党淑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50)摘要:针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知名高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结果表明,实施的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改革,能够加深学生对行业规范标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工程建设标准;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4-0160-03【探索与实践】暖通空调、供热工程、制冷工程、燃气输配、建筑自动化、流体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等课程,而选修课程大都讲授一些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如建筑节能技术、洁净技术、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等。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尚没有涉及针对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的讲授课程。

二、专业涉及工程标准的归纳1.设计规范。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有关的设计规范有《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条文解释》(GB50736-2012)、《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GB50019-200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2008)、《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10)、《建筑通风与排烟系统用防火阀门》(GB15930-2007)、《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494-2009)、《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等。

2.节能相关标准。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的节能标准有《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7-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 229-2010)、《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129-2000)等。

3.建筑防火相关规范。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筑防火相关规范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2005)、《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098-2009)等。

4.工程技术规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规程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036-2009)、《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 142-2004)、《供热计量技术规程》(JGJ173-2009)、《多联机空调系统工程技术规程》(JGJ174-2010)、《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JGJ158-2008)、《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CJJ145-2010)、《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1997)等。

5.暖通施工规范。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施工规范有《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34-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 50738-2011)等。

三、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1.启发式教学模式实践。

针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的某些更新周期短、条目繁多的标准,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能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2]。

例如讲到《民用建筑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探索标准中的哪些条目进行了更新,为什么要更新,更新的依据是什么等;标准中各条目的逻辑结构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如此设置等,加深了学生的工程建设标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述规范第三章“室内空气设计参数”的有关内容时,安排学生自行查阅本规范上一个版本,即GB50736-2003版有关室内空气设计参数的规定,对比两个版本的差异性,并分析差异的原因,提出规范新版本的进步,引导学生了解科研的思路和方法。

2.案例式教学模式实践。

专业课教学应更多地结合工程实际,将新技术和重要的专业规范条文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3]。

增加案例式教学模式,针对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中的某些评价标准,通过进行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标准的理解。

例如讲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选择国内不同气候区的已经成功实施评价标识的绿色建筑案例进行展示,鼓励学生按照评价标准的条款进行模拟评价,并计入课程成绩。

3.参与式教学模式实践。

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标准内容设置课下作业,如在“室内给排水”课程中,根据章节内容引入《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等相关标准规范的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掌握工程建设标准的实施情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整个行业发展的认识。

并且在课程中设置学生讲解的环节,以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对自己课下的学习体会、学到的知识、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陈述,逐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调研问卷分析1.问卷设计。

在充分调研重点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及专业所涉及的工程建设标准的基础上,项目组编写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调研问卷表》,内容上涉及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方式、课程设置的方式、出版统一教材的必要性、授课方式、教学方式、课时分配、作业安排、结课方式及课程建设的建议等。

2.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①样本分布构成情况。

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天津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调查比例基本相近(研究生占48.65%,本科生占51.35%)。

②对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Teaching Mode Exploring and Practice Research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ystem of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Standard System ZHAO Jing,DANG Shu-hong(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standard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this paper explored the teaching model with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system,combined with the training programs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Chinese well-known universitie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uristic,case-based,participatory teaching model can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y standard standards,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Key words: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heuristic;participatory;case-based标准规范的了解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