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时间

合集下载

《暗时间》读后感

《暗时间》读后感

《暗时间》读后感《暗时间》是刘未鹏所著的一本由个人所创办的博客发展而来的科技类图书。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我们追逐“光明时间”的同时,关注和研究“暗时间”同样重要。

《暗时间》这本书通过对科技、心理与生活的综合探讨,让我对人生及学习领域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我的读后感如下。

在我看来,科技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中心点,不仅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领域,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巨大的角色。

《暗时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对于科技和数字化的使用真的高效且有效吗?作者给了一组发人深省的实景例子,以现实与生活中的场景为例,阐述了个人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与获得知识的真正关系。

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并不着急于学习新的程序语言,而是更注重基本功,学好领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掌握好基本功同样重要。

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不断提高,才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中立足。

同时,《暗时间》也谈到了心理学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我们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干扰,很容易走向偏差。

跨掉这种心理劣势,对个人学习和产品设计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们追求完美的时刻,需要接纳自己,并找到合适的策略,不断完善自己。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真正认识到“人为什么会犯错”这个问题的本质,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弱点,并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走得更长远。

此外,《暗时间》中还提到了学习掌握某项技能的过程中,阻止自己中途放弃的策略。

“不断尝试,跳过难点”。

思考自己的兴趣、目标,研究和探寻自己的能力,都是跨过难关必不可少的因素。

在阅读中,我发现了自己学习中经常犯的思维错误和困难,加强了自己学习的逻辑思维和目标规划,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通过阅读《暗时间》学习后,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对待人生的态度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更是在目标的确定和心态的变革方面,可以更配合理性的思考和自我认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议论文阅读: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

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

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

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

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

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

暗时间达人都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线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

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

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

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

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

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

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

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

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

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

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

读《暗时间》的心得体会 (2)

读《暗时间》的心得体会 (2)

读《暗时间》的心得体会 (2)
我读了《暗时间》这本小说,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和深刻的思想。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挑战,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以及珍惜并保护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书的主人公Elaine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因为父母失去工作而
搬出了家,开始独立生活。

在她独自一人前行的旅途中,她遭遇了多次挫折,也体会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失去和无奈。

然而,Elaine仍然坚持了下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带着勇气和
决心,在这本书中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另外,Elaine在书中探索了人性,通过不同的人物展现了她的
认识与见解。

她体会到,人们之所以彼此违背、争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需求竞争的冲突所致。

当人们能够认识到彼此的需求,尊重他人,相互合作,才能真正拥有平和、充实、快乐的生活。

《暗时间》中重要的讯息是,有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怎样去面对它们。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放在正确的位置,积极的看待生活,有勇气去接受挑战,那么即使是暗时间也能变得充实而且有意义。

总之,《暗时间》是一本有思考价值的小说,它用感性的方式教会了我们要勇敢面对挑战,积极乐观地看待生活,以及珍惜并保护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暗时间--刘未鹏

暗时间--刘未鹏

暗时间Tags: 学习方法save it53 saved•刘未鹏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

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

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

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

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暗时间 读书笔记导图

暗时间 读书笔记导图

暗时间读书笔记第一部分:时间的本质及其管理
1. 时间的概念及特性
时间的宏观定义
时间的相对论概念
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关系
2. 时间的管理原则
积极经营时间
分清重要与紧急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优先级
高效利用碎片时间
学会说“不”
第二部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与技

1. 阅读和笔记
1.1 高效阅读技巧
预习 & 快速浏览
制定阅读计划及目标
提取重点和主旨
主动思考与交流
1.2 笔记技巧与整理
选择合适的笔记方法
归纳总结与概括
利用思维导图和图表整理笔记
定期回顾和复习笔记
2. 专注与集中注意力
2.1 远离干扰与诱惑
管理数字设备使用时间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运用番茄工作法
2.2 增强专注力的训练方法
注意力的可塑性和培养
专注力训练的有效方法
脑波训练和冥想
3. 学习方法与技巧
3.1 多元智能理论
不同类型的智力和学习风格
发掘和发展个人潜能
3.2 记忆与复习技巧
利用记忆法和连锁效应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多次复习与间隔复习
3.3 思维导图及思维工具应用
思维导图的原理与实践
利用思维导图提高思维效率
结合其他思维工具
第三部分:认知与思维方式的提升
1. 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
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
2. 创造力与创新思维
创造力的定义和特点
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3. 超越智力极限的思维
发展智力的多种方法
开拓思维和突破思维定式。

《暗时间》读书笔记

《暗时间》读书笔记

《暗时间》读书笔记《暗时间》读书笔记6篇《暗时间》读书笔记1我们经常用实际年龄去衡量一个人的大小,从你出生开始,我们会说,到十八岁你就成年了,到了什么时候你就应该结婚生子了。

可事实上,真正决定是否成熟的标志应该是“心理年龄”。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不应该只是看他多少岁,而是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下面介绍的这本书《暗时间》,就是作者刘未鹏对于时间的思考。

他是计算机专业,但兴趣广泛,对心理学、管理等领域都有涉猎,并且根据自己生活工作的经验,连续写过七年的博客,将自己对于计算机科学,个人成长方面的认识与他人分享。

他的大部分思想,可以从《暗时间》这本书中窥见。

由于作者的专业背景,首先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类比: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

运行空闲进程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也是一天,对于CPU而言,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他提出了思维时间的概念,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和生命。

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意识到,时间的平等性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似乎别人过了一天,我自己也过了一天。

实际上,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仅仅用你所投入的时间来衡量,很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投入了许多;然而有意义的应该是以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来衡量。

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效率低下,会发现毫无进展。

把大脑的容量想像成CPU,只有当你给予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高的优先级,并且CPU满载,那么你的思维时间才算达到极致,这样投入的时间才能等同于实际流逝的时间。

如果你有总结的习惯,可以在每天结束前总结一下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之后拿起书来翻翻,因为这样你会发现书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加深。

暗时间

暗时间

暗时间作者:孙道荣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5年第34期单位边上有条小河,闹中取静。

所以,每天中午,在食堂吃过饭后,不少人都喜欢绕着小河遛一圈,散散步,消消食,三两成群,一边走,一边闲聊。

;他也喜欢沿着小河走一圈,可是,与众不同的是,他基本不和别人一道,而是独自一个人,默默地走。

有时低着头,有时蹙着眉,似乎总是想着什么心事。

迎面碰到同事,也只是点个头,偶尔甚至会两眼茫然地穿过相向走过来的人,好像对方不存在似的。

大家见怪不怪了。

有点怪癖,不大合群,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在一次与本地副刊作者的交流会上,有人问他,你平时的工作也很繁杂,很琐碎,你哪来的时间构思创作那些作品的呢?他是我们单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发表了很多作品。

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想知道的。

;他说,每天中午,我都会绕着单位边上的小河走上一两圈,这个把小时,正是我每天构思和打腹稿的时间。

一旦构思好了,晚上回家后,打开电脑,差不多就能一气呵成了。

;原来,我们在闲聊的时候,他已经打好一篇文章的腹稿了。

难怪在同一个单位,做同样的事情,承受着同样的压力,人家还有时间和精力,写出那么多好文章。

;偶尔看到一篇科普类的文章,才知道,像我们中午走一圈的那个时间,原来有一个很专业的术语:暗时间,即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此外,诸如一个人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这些统统都是暗时间。

;我恍然大悟,不是别人的时间比我们多,也不是别人的一天比我们长,而是同样的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我们只是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而有的人,则一边走路、买菜、洗脸、上厕所、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一边在思考,积极地运转他的大脑。

我们的这部分时间白白流走了,他的这部分时间却被高效运用起来了。

这正是我们的区别。

;当然,我不赞成连吃饭、睡觉、旅游的时候,都要一心二用,想什么终极人生,那会使本应精彩的生活,变得了无趣味。

选择恐惧症讲稿

选择恐惧症讲稿

《暗时间》暗时间(豆瓣)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恰恰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 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很多决定确实会影响你的一生,但这样机会人的一生中平均也就七八次,如果你时时都有这个念头,是不是有些多了呢?很多时候都只是瞎担心罢了,但最坏的打算恰恰是犹豫不决,因为往往你几个不同的决定是意味着将来不同的道路,但是其实每条路都是光明的。

比如说林书豪,就算他不决定进NBA,他可能完成哈佛经济学的学业,成为一名成功的经济学家;如果贝索斯不创立亚马逊,继续做他的对冲基金,也许很多年后他也会能成为第二个索罗斯。

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有个飞轮开门的例子,就是无论你是顺时针转动飞轮还是逆时针转动都能将门打开,但一定要坚持,如果你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那就无论如何都打不开。

所以,贵在坚持,如果你认准了一个选择,就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

每个人对选择多少都会有些恐惧,因为选择意味着放弃其中的若干选项,而失去的感觉(即使那是个垃圾)总是让人讨厌的。

这在营销中叫作购后失调,就是你买了A商品后,会认为B商品更好;反之买了B商品亦然。

负性偏差是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也是人类长期进化出来的心理,人对失去的担心远远大过得到的快乐,因为一次没有发现天敌就会让你丧命,而错过食物顶多饿两个小时肚子。

(具体可见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_百度百科)最后,如果一直处于犹豫状态,就会变成布里丹之驴,徘徊在两边的草之间,因为想要两者兼得,最后难逃两者都得不到而饿死的悲惨命运。

布里丹毛驴效应怎样让选择更加容易?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你平均每天做多少选择?你知道你平均每周做多少选择?我最近在超过2000美国人中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平均每天做70个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时间? 刘未鹏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

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

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从而实际意义上能比别人多活很多年。

我们经常听说“心理年龄”这个词,思考得多的人,往往心理年龄更大。

有人用10年才能领悟一个道理,因为他们是被动领悟——只有在现实撞到他脸上的时候才感到疼,疼完了之后还是不记得时时提醒自己,结果很快时过境迁抛之脑后,等到第二次遇到同一个坑的时候早忘了曾经跌过跟头了,像这样的效率,除非天天摔坑里,否则遗忘的效率总是大过吃亏长的记性。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则能够在重要的事情上时时主动提醒自己,将临时的记忆变成硬编码的行为习惯。

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

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使用自己所投入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

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是满载的。

如果你有做总结的习惯,你在度过一段时间之后总结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建议千万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后拿起书来翻看过,因为这样你也许会发现书倒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多深,表面上花的时间不少,收益却不见得那么大。

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的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比如我就经常发现一些国外的牛人们为什么不仅学习牛逼,连“业余”玩儿的东东也都搞得特牛逼,一点都不业余(上次在《How We Decide》上看到斯坦福的一个牛人,理论物理学博士,同时是世界扑克大赛的前六名保持者,迄今累计奖金拿了六百多万刀),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

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

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

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

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

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

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

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

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

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

《The Psychology of Inven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ield》上有一段关于庞加莱的思考习惯的介绍,很有代表性。

庞加莱经常在去海边休假或者在路上走的时候在脑海中思索数学问题,很多时候解答就在这些时候忽然闪现。

虽然我和庞加莱是没法比的,但是常常也在路上想出答案,这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包括我自己),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

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

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

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练习出来的,上本科那会经常坐车,所以我就常常拿着本大部头在车上看,坐着看或者站着看都可,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D 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记得很久以前TopLanguage上大伙曾经有次饶有兴趣地讨论“马桶时间”的利用,包括在卫生间放个小书柜。

(估计很多同学心有戚戚焉吧:D)工具是工具,问题是问题by 李笑来on 2009/10/26in 网络常识菜鸟笔记浪费时间的根源在于1)躲避困难2)拒绝学习之外,还有更为隐蔽的另外一个3)混淆工具和问题。

人们有时难免对工具(尤其是像计算机这样精巧的工具)产生兴趣,甚至迷恋。

但是,如若这种兴趣和迷恋甚至使人忘记了要解决的问题就很可怕了——不解决问题甚至阻碍解决问题的工具实际上越有趣就越可怕。

计算机原本是旨在提高人们工作效率的工具,却最终成为大多数人消磨时间、浪费时间的根源——这多少有些令人哭笑不得。

很多人被Word的种种“神奇”功能所吸引,而忘记了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可能才是当务之急;很多人天天在玩Photoshop可实际上全部的时间都在“改”别人的图片,只因为自己不会手绘不懂摄影;很多人“学”了几乎所有可学的编程语言却没写过什么有用的程序,甚至根本就没有啥程序可写……有的时候这也不能完全怪自己(尽管自己也有问题),外部力量之强大远非我们想像力可比。

比如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墙,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墙手段,最终都忘了翻过去之后做点啥才好……学习使用任何工具的时候,都要想办法不停地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原本想用那个工具所解决的问题——甚至应该不惜多花费一点时间精力不停地给自己创造问题(最好是一些必须使用这个工具才能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也好、网络也罢,哪怕对大多数程序员来说最终也只是工具。

工具归工具,问题归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工具才是有用的东西。

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Tags: 学习方法, 思维改变生活? 刘未鹏我经常在走路和睡前总结所学过的内容,思考遗留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阅读和思考之后,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就会逐渐浮现在脑海中。

然后我会将它书写下来,然而,我往往非常惊讶地发现,当我书写的时候,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

大半年前的时候,我曾在一篇文章《跟波利亚学解题》中写到将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的好处,现在再次回忆起来,当时列出的几点其实不仅对于问题求解是大有好处,对于平时的思考也是同样的道理。

书写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是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事实上,我们的工作记忆资源是有限的,有研究证明我们只能在工作记忆里面持有7加减2个项目;此外认知负荷也是有极限的),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小步,然而电筒的光亮能照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又黑了,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想到某个分支上去就忘了另一个分支,我们常常想着想着就想岔了,想岔了也就罢了,问题是一旦想岔了太远,就很难回到当初岔开的地方了。

有时候,我们是如此努力地试图一下就走出很远,同时又老是怕忘记目前已经取得的进展和重要结论,结果意识的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打转,始终无法往前走出很远。

而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完全的回溯自己的思维轨迹的可能。

举个具体的例子,平时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常常首先会想出几个主要的、关键的思考方向,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笔记,就只能一个一个展开思考,结果展开思考了一个,却忘掉了第二点是什么了。

如果记笔记,我就会先一二三的罗列出思考的关键方向,然后逐一展开。

思考任何一个分支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但一时间没有剩余的思维去细想的话,就先用关键字记在一旁,一会回头再仔细思考。

某种程度上这里笔记起到了备忘的作用。

?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正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所以我们在头脑中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往往只能将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想来想去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思维总是走不太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