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浅谈环境法理、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浅谈环境法理、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3期 20 0 6年 6月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i g a o y e h i C t e e o r a o X n t i P t t c n c o t g
V t2 N . o.3 o3
J n 2 0 u. 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浅谈环境法理、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程永 高,谷群广,吴艳青
( 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 台 04 3 ) 邢 5 05
摘 要:人与 自 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得 以延续和发展 的载体 ,只有 当我们在 内心深处树立 了尊重 自然、 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 与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执行保 护环境的法律 。 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 , 要 我们 不仅需要有非常完善的环境法规 ,而且还需要环境法理补充环境法规的不足,进而全 面推进 和谐社会的构建。



收 稿 日期 :2 0_ 0 — 2 O6_2 1
作 者 简介 :程 永 高 (9 0 _ ,安徽 六安人 ,邢 台职 业技 术 学 院环 保 系 ,助 教 。 18 唧 )
44
维普资讯
邢 台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 06年 第 3期
关键 词 :环境 法理 ;环境 伦 理 ;人 与 自然的和 谐 ;和谐 社会 中图分 类号 :D926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6 2 2 0 ) 3 04 -3 0 8- 19(06 O —0 4_ 0
人与环境 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 ,人类文 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 阶段 ,即原始文 明、农业文 明和 工业 文 明。在 工业 文 明时代 ,人 类 文 明取得 了辉煌 的成就 。人类 的生产 能力得 到 了空前 的提 高 ,人们 的 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借助于强大 的科技力量 ,人类不仅使 自己的足迹撒遍了地 球 的每 一个 角落 ,还 把 探索 的计划 延 伸到 了太 空 。然 而 ,到 了 2 世 纪 下 半 叶,工业 文 明 向 自然吹 响 的进 O 军号角 ,却变成 了向人类文 明敲响的警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 机。 面 对危机 ,人类 开始 了深刻 的反省 和艰 难 的探索 。17 9 2年 召开 的联合 国人类 环境会 议 唤起 了各 国政 府对 环 境 问题 的关注 。 19 9 2年 在 巴西 里 约热 内卢 召开 的联 合 国环境 与 发 展大会 ,不仅 使可 持续 发展 思想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而且使可持续发展思想 由理论变成 了各 国人民的行 动纲领和计划 ,为生态文 明社会的建设提供 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 O世纪后半叶以来,保护环境,走可持 续 发展 之路 ,实现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已经 成 为全 人类 的共 识 。从 掠 夺 型 、征 服 型和 污染 型 的工业 文 明走 向协 调 型 、恢复 型和 建设 型 的生态 文 明 ,促使和 谐 社会 的构 建 ,是 人类 历 史 发展 的必 由之 路 。 中国共产 党十 六 届 四中全会 《 中共 中央关 于加 强 党 的执政 能力 建 设 的决 定 》 中提 出了建设 社会 主义 “ 和谐社会” 的战略 目 。本文只谈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和谐社会 即人与 自然和谐 。人与 自然和谐是人类 标 文明得 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 更 重要 的是 ,要 实现 人与 自然 和 谐 ,就 必须大 力 加 强环 境保 护 、正 确 处 理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环 境保 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够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 。 环境法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保障 环境法 原理的源头是环境法的概念 ,而概念只能在它所为之服 务的对象和 目的确定以后才能科学地 产生 。故环境法的概念可 以确定为,环境法是协调人与人关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由国家制 定或认可,旨在确认、保护、限制和制裁人们开发、利用、保护和 改善环境 的行为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1 J 要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我们就必须选择污染少、能耗低 的经济发展模式 ;制定更加完善 的环境保护法 规 ,来 调整 人与 人 的关 系 、人与 环 境 的关 系 。这是 因为在 环 境资源 工作 或 环 境保 护 活动 中 人与 人 的关系 和 人与 环境 的这 种 关系 并不 是 水火 不相 容 、有 你无 我 的关 系 ,而 是 一种 共 存 、互 容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 即凡 是 对环 境 有影 响 的人 为活 动都 可 能 同时产 生这 两种 关 系 。例 如 ,在 没有 制 定环 境法 之前 ,排污 者 向 森 林 排 放污 染 物会 破坏 森林 生 态系 统 和森 林周 围居 民的生 活 舒适 度 ,这 时排 污者 与 森 林 ( 即人 与 自然 ) 和排 污 者 与森 林周 围居 民 ( 即人 与人 )的关系 是一 种损 害 或 对立 的关 系 ;在 制 定环 境法 之 后 ,排 污 者依 法停 止 向森 林 排放 污 染物 ,这 时排 污 者与 森林 ( 即人 与 自然 )和 排 污 者 与森 林 周 围居 民 ( 即人 与人 )是 种 无 害或 和 谐共 处 的关 系 ;显然 ,环境 法 同时调 整 、改变 了排 污 者 与 森林 ( 人与森 林 )和排 污 者 与 即 森林 周 围居 民 ( 即人 与人 )的关系 。因此 ,环 境法 在 调整 人 与人 的关 系 和 人与 自然 的关系 时 ,不 仅制 定

生态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生 态 自然 观 : 环 境伦 理 学 的 哲 学基 础
萧 玲

要: 环境伦理 学的产生展现 了伦 理 学研 究的新视 域 , 实现 了伦理 学从 人 际伦理 学向 自然伦 理
学的重大拓展 。但 当前环境伦理学研 究的一个薄弱环 节是 缺乏 深厚 的哲 学基础 性思考 , 有 必要 从哲 学
萧玲 : 生 态 自然观 : 环 境 伦 理 学 的哲 学基 础
出 发 点 和逻 辑 起 点 是人 , 环 境伦 理 学 的出 发点
和逻 辑起 点 是 自然 。
何 种变 革 , 都永 远 具 有 自然 生 存 的 因 素 。只 是
在 不 同 的生 存 方 式 中 , 人类 对 自然 的 依赖 有 所 不 同而 已 。或者 换 言之 , 在不 同的生存 方式 中 ,
环境伦理学应该为人类活动作用于自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然环境及其产生的有关社会问题潜在的影响确实是伦理学观念的一次重大拓展但首先必和价值组成间相互关系提供相应的伦理学原则须从哲学上来阐述这种拓展的可能性和合理和理论
D O I : 1 0 . 1 3 7 9 6 / j . e n k i . 1 0 0 1— 5 0 1 9 . 2 0 1 5 . 0 2 . 0 0 4
怎 么看 自然 , 即形 成 自然 观 , 而怎 么对 待 自
然, 正是 环境 伦 理学 的研 究对 象 。 因为 , 伦 理 学
就 是研 究道 德行 为规 范 的领 域 。环境 伦理 学从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不 同 。人 类 正是从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中来认 识 自然 的 ,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不 同 , 人 对 自然 的认 识 也 就 不 同。 因此 , 人 类 在 不 同 的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不 断提 高 , 与 自然的 关系经 历 了一 个 由和 偕到 失衡 , 人 由失衡到 新 的和 谐的 发展过 程 :
次 这样 的胜利 , 自然界 都要 对 我们进 行报 复 …… 因此我们 必
须在 每一 步都 要记 住 : 我们 统治 自然 界 , 不像 征服者统 治 异族 绝 人那 样 , 决不 同于站 在 自然 界 以外 的某 一个 人 , 相反 . 们连 同 我 肉 、 和脑都 是属 于 自然 界并存 在于其 中的 … …” 血 纵观人 与 自然关 系的 发展 过程 , 中央提 出的 “ 与 自然 和 党 人 谐相 处” 的理 念 , 经 济社 会不 断发 展 的必然 结果 , 人类文 明 是 是 发展 的必然 要求 :因此 ,我 们必 须大 力营造 人与 自然 和谐 的环 境 , 现人与 自然 的 和谐相处 。 实
人类一 经产 生 , 形成 了人 与 自然的对 象性 关 系 , 就 包括认 识
二、 认真 审视 自然 对人 的价值 . 形成 新的生态 伦理观
在 原始文 明阶段 , 由于 生产 力水 平极 低 . 人类 只能被 动地适
应 自然 , 人类 对 自然界 的影 响还 很小 , 与 自然 的关 系处 于一种 人
原 始的 和谐状 态 。 了农 业文 明阶段 , 到 社会 生 产力水平 虽然有 了 很 大的 提高 ,但人 们基 本上 是维 持一 种 自给 自足 的生 产和生 活 方 式 在 这一 阶段也 曾有 过局部 的过 度 垦 和乱砍乱 伐 , 出现 也
写道 :我们 不要 过 分 陶醉 于我们 人类 对 自然界 的胜利 ,对 于每 “

的需要 , 断地探 索 自然改 造 自然 , 不 以获 取衣食 住行 等物 质生 活
资料 。随着 人类 社会 的发 展 , 类 对 自然 的认识 不断深 化 , 自 人 对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理 自然 、 态关 系 中 去 ,所 以它是 关 于人 和 自然 环 生 境关 系 的道德学 说 。在这 之前 ,道德 调整 的只是人 与人 的关 系 ,现在 要把人 类伦 理 行为 扩大 到 自然环
恒的内在价值 , 然成 了人随意索取的客体 , 自 人与 自
然 的关 系 日益走 向分 离 , 人类 对 自然 均 衡 状 态 的破 坏达 到 了相 当严 重 的 程度 , 与 自然 的 不 和谐 与 对 人 立程 度不 断加 剧 。 当今 面临 的全球 变 暖 、 氧 层 破 臭
中图分类号 : 6 6 1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 12 o 13 0 5 3 10 4 4 (o 9o —0 0 —0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民主法 是 治 , 平 正 义 , 信友 爱 , 满 活力 , 定有 序 , 与 公 诚 充 安 人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社 会 。为此 , 我们 要 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会 , 就需 要特 别重视 环境 伦理 , 自觉协 调人 与
能力 , 人与 自然之间总体上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 , 人
与 自然 是相对 亲 近 、 和谐 相 处 的。随 着 近代 工业 文 明 的兴 起 , 人类 科学 技 术水 平 得 到 了很 大发 展 , 人 类认 识 自然 、 造 自然 的能 力 大 大提 高 ,人 类 实 践 改
中平等的成员 , 应将人类伦理学的范围覆盖到包括 土地、 、 水 植物和动物在 内的大地 , 主张把道德对象
现 代环境 伦理 思想 的兴起 和演 进
人类 只注 重 自然 资 源 的 使用 价 值 , 忽 略 了 自然 永 而
现 代 环 境 伦 理 思 想 , 学术 界 又称 为 “ 境 哲 在 环 学 ”“ 态伦 理” 从 它 创立 伊始 ,就 主 张把 道德 行 、生 , 为 的领域从 人 与人 、 与社 会 领域 扩 大 到人 与 自然 人 之 间 ,要求人 类将 善 良、 正义 、 务 等观 点应 用 到处 义

浅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 它是社会和谐 的基础 条件,也是人 自身发展 的重要前提 。 会的和谐 、 的全面 社 人 发展都必须在人与 自然的协调 与和谐 中得以实现。 它是和谐 社会 中最重要的关系 , 这种和谐是一种载体 , 没有它 , 人与 人之 间、人与 自身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 它 ,我们将逐渐失去家 园,中华民族将失去生存的空 间,其 他 一 切 和 谐— — 民 主法 治 、 平 正 义 、 信 友 爱 、 满 活 力 、 公 诚 充
利 益过 度 受损 。
强调当代人利益与强势主体利益和在 自然界面前强调人 的利益的原因是 相同的。 过于强调当代强势主体利益会加大 了当代强势者机 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率 , 使得完全处于弱势的 后代人利益遭到损害 。 这种损害大多以过 度透在一定的限度内 , 它可以通过 自 然界的 自然再生能力与人类的技术进步去弥补 , 但可能 已经
会 的建设。这就要 求我们在 发展经济的 同时,正确认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 系,坚持 可持 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采
取 积极 有 效 的途 径 实现 人 与 自然 和 谐 。
关键词 :人 与 自然和 谐 和谐社会 构建 途径
与 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 是人类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 如今 , 在人 与 自然关系成为当代理论热点的背景下 , 我 国明确提出要 “ 树立 科学发展观 ,要求统筹好 人与 自然关 系” 并指出 “ 。 构建社 会主 义和谐社会一大要义就是人与 自然 和 谐 ” 。
浅析 以人与 自然的和谐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王 文 建
( 南京 晓庄学院 江 苏南京 2 l7 ) l 11
摘 要:人 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方面, 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前提和动 力。但是 ,随着经济和社会 的进

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由于我国学者最早的文献源自苏联,因此,我 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在早期沿用苏联的用法而 叫生态伦理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使 用环境伦理学概念的论著逐渐多了起来。不过, 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在并列地 使用环境伦理学和生态学概念。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探讨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由于人们已 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过度干预自 然的结果,这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 关系、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们对自 然界的行为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深入到对自然 界是否具有价值、人类是否要对自然界讲道德 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最后引起了学术界“走 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大讨论。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从20世纪初叶起,由于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引起 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 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1962年,一位名叫蕾切尔· 卡逊的美国生物学 家,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这部著 作里,她向当时还没有心理准备的公众讲述了 DDT等杀虫剂对生物、人和环境的危害。蕾切 尔· 卡逊的著作对西方环境伦理学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把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了动物,如动物 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把道德关怀的对象延伸到有感 觉能力的高等动物是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的基本 要求。 动物解放论者辛格指出,把动物排除在道德考虑之外 与把黑人和妇女排除在外如出一辙。他从功利主义伦 理原则出发,论证了有感觉能力动物的道德地位。而 动物权利论者汤姆· 雷根则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 发展了义务论传统,他以“生命主体——固有价值— —权利”为基点,提出了动物天赋地拥有道德权利的 观点。这两种学说立论根据不同,但主旨都是为动物 福利辩护,因此又称为动物福利论。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世界 环境 伦 理思想 的先河 。
大 限度地 使人类 适应 地球 , 以道 德 的方 式 去 适 并 应 , 既是激 进 的 也 是革 命 的” 它 。环 境 伦 理 思 想
的兴 起是 人们 重 新 审 视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理 性 选
择 , 引发 了人们许 多新 的思 考。 它
哲学 家 A・ 韦 兹 、 国生 态学 家 莱 奥 波 德先 后 施 美

环境 伦理 思想的 由来 与发展
在 人类 发展 的 历史长 河 中, 人们 对 生态 环境
提 出“ 敬畏 生命 ” “ 、 大地 伦 理 ” 的思 想 , 传统 伦 把 理道 德研 究 的对 象扩 大 到 自然 界 , 开始 研究 自然 的价值 、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以及人 类 对 自然 的道 德 问题 , 出人 应 该 转变 对 自然 环 境 的 态 度 , 道 指 在 德意义 上 建 立 人 与 环境 的 关 系 。 到 2 0世 纪 7 0 年代 以后环境 伦 理学有 了很 大 的发展 。 境 伦理 环 的突 出功能 在 于 调节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关 系 , 最 “
弃物 造成生 态 破 坏 、 境 污 染 的 行 为 , 损 害 了 环 既
谐 的基 石 , 康 、 健 稳定 而平 衡 的生 态 环境 , 构建 是
和 谐社 会 的物 质 基 础 。为 此 我 们 要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就需 要 特 别 注 意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问题 , 境 环

要: 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进行思考 , 阐述 了环境伦理的由来与发展, 出要构建和谐社会, 指 就
需要 特别 注意人 与 自然和谐 的 问题 。提 出要 加 强环境 伦理 教 育 , 立科 学 的环境伦 理观 ; 树 注重

坚持生态伦理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生态伦理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生态伦理构建和谐社会作者:张亚琴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03期【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人与人的关系是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依托前提下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

环境问题本身是伦理学的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也就是生态伦理。

【关键词】生态伦理和谐环境资源【作者简介】张亚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11-02生态环境问题本身是伦理学的问题,人类社会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存在,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依托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关系,人类社会本身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伦理关系。

生态伦理也叫环境伦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

生态伦理需要人类改变过去破坏环境、向自然过度索取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加强生态伦理,并且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

一、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 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异化。

现代工业文明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雾霾、沙尘暴、酸雨、气候变暖、废水废气等各种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造成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波及到人类自身。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

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系统论上来讲,人和环境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成员是一个整体内部的两个子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球生态系统的维持,就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讲,自然和人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邝福光广西钦州学院(535000)1、和谐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和谐社会的哲学内涵具有深刻的二重性,这是由社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狭义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化的社会环境,是建基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

因为人类的诞生,包括他的一切行为,本来就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因此,从哲学高度理解,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其实也都是自然现象。

不过长期以来,这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运动过程。

没有运动便没有一切。

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与众多相关因素紧密联系着,相互作用着的有机综合体(系统)的一个部分。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在自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阶段上自身运动、发展、进化的产物,他和地表上所有无机物质世界和所有有机属种的产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此也不具有任何特出的地位和权利。

但这只是从发生学最表面的层次上来说的。

其实,人类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巨大的本质性差异。

一是人类不是以往任何一个物种基因的再现和重复,他是自然界进化历史上最新的、最高级的产物。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属种,能和与此众多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世界,发生密切的相关关系。

所以人类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最高级生物属种。

这是一个连任何宗教信徒也否定不了的事实。

差别是唯物论者认为自然界是从“无”到“有”的自然进化过程。

这个“无”,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虚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元、气、无、混沌”等。

有神论的宗教教徒则假设了一个万能的先在神——“上帝”和“安拉”等等作为万物诞生的原动力。

但不管差异如何,任何宗教,也没有达到完全否定现世存在的客观事实。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物质世界而存在。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

这是人类认识和处理自身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正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最深厚的哲学根据,或说是归宿。

因此说到和谐,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这个自然界进化最后阶段(指到目前为止)的产物,在本质上和以前的任何无机物质及有机属种又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人类是自然进化史上自然界在由量变到质变拐点上所产生的最重要的载体和表征。

人类与世界万物的根本性差别,就是人类具有主观(主动的意思)能动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因素。

因此,自身生物学特征相对柔弱的人类,凭借能动的思维和感情因素,从原始种群开始,便逐渐形成了群体生活方式。

后来在这基础上发展演变成为各种形态的人类社会。

自从人类经过漫长的自然发展阶段,进入社会发展阶段以后,作为个体的人类,从她出生那一刻起,首先就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

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客观存在。

以后人类与自然环境间所发生的种种行为、矛盾、冲突,也都是通过社会环境这个中介实现的。

因此,从外在的关系层次上看,社会是人类自身行为外化的独立存在,但从内在关系上看,因为人类自身本来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分子,所以人类的一切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自然环境自身演化的一种表现。

社会存在本身也是自然环境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逻辑上它和自然环境间就构成了完全的同一。

也就是说,人类天然地就是同时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

因此说到和谐社会,就天然地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和谐。

这二者是既不分彼此,也不分先后的。

这就是和谐社会哲学内涵中所包融的深刻的二元结构特征,或称二重性的表现。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同时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2、和谐社会:人类生存发展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广义的)存在整体特征的认定。

它是由人类相互间行为(狭义社会)本身的运行机制,及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运行机制是否和谐决定的。

只有这两种运行机制都是和谐的社会,才能称为和谐社会。

人需要在什么样的社会(狭义的)状态中生存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运行机制才是和谐的呢?这是一个困绕了人类几千年,耗费了多少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心血,为之思考、试验,甚至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至今未解之谜。

阶段性成果倒是不少。

什么民主社会、专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又众说纷云地说已经出现(发展到)了什么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等等,等等。

但不管什么社会,因为都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的一种组织、管理与相互协调形式,最终是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进化的具体体现)决定的。

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到人类自然生存本能的制约。

也就是说,这些运行机制的产生和界定,都是人为的,是属人性的。

人类的自然本性,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形态中,往往起到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的自然本性是什么?就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这是由生物遗传基因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始终杀戮不止,战争不息的根本原因。

但人毕竟是人,因为人类具有任何生物所不具备的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深厚的情感因素,所以才能异化成为相对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高踞在万物之上的群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血与火的教育,人类的自然属性终于开始逐渐弱化,人的社会属性开始得到逐渐提升。

人们开始明白,人类首先只有实现共存才能达到共荣。

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本善”的观点,就是人类社会性逐渐增强后的一种良好愿望的语景表达。

朴素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古已有之的。

最古老的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追溯到我们汉民族最浓厚的文化底蕴中的“大同社会”的观念。

近代的,当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为集大成者。

现代的,则以1992年里约宣言提出的:“他们(人类)有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从事健康的、创造财富的生活。

”“有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健康的、创造财富的”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这个概念与以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把人类相互间及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当成了人类应有的权利来看待。

对于社会现实存在性质的认定,对其是否和谐,人们的认识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因为各种概念对事象认识判断的切入点和视角并不完全相同。

有从生产力发展状况切入的,有从管理形式(社会制度)角度切入的,也有从伦理道德角度切入的,因此不仅表述不同,内涵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但总的来说,判定一个社会结构形态是否和谐,最终的判断应该视其对该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是否达到和实现了共生、共存、共荣的最终目的。

因为,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目的,也是人类实现共生、共存、共荣的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在这里,目的和手段已完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割裂开来,只谈目的,不谈手段,那是一种镜花水月;如果只谈手段,不谈目的,那也是一种空中楼阁。

如果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为己”还是“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方式方法论问题。

站在这个高度上去认识和谐社会问题,环境伦理道德问题便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了。

因此研究和谐社会问题时,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高度统一起来进行研究。

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目的和愿望,便无由产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手段、方法和途径,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也就只是一种糊弄弱势群体的纸上谈兵。

3、和谐社会桥梁的裂痕:人工环境营造的异化人必需要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运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内在因素。

但人类不象植物或低等动物那样,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于思维能力和情感的作用,人类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不是被动的,从属的,而是主动的,和有选择性的。

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主动地向大自然索取和营造的。

索取和营造的结果,在具体物质形态上,便形成了今天人类所拥有并生活于其中的人造(工)环境。

从人工环境的产生过程来说,逻辑上它是应该纳入社会环境范畴的,因为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界的衍生物,和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领域的产物,是属于同一性质的。

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和非物质形态的精神产物——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典章制度等等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具体表现为:①一切人工物质产品都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物(异)化,占有一定的空间场所和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性。

②众多的人造物质,最后构成了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物质环境系统——人工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和任何人(群体)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③一切人工环境的构筑,都必须取材于(缘于)自然环境,因此便成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产生正负反馈作用和同构关系的具体载体和桥梁。

④一切人工环境的构筑,都是以人类个体或集团的目的性和利益为转移的,完全是属人性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目的为中心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物学本性——贪欲,已受到社会属性——财富观的严重扭曲和制约。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总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构筑人工环境质和量两方面,都日益陷入了深不见底的螺旋,正在发生严重的异化。

人类构筑人工环境已经超越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变成了向自然环境索取和积聚财富的疯狂行为。

人类相互间及和自然环境间的矛盾,也因此日益加剧。

也就是说,人类构筑的自身和生存环境发生关系的桥梁——人工环境已经开始发生不可持续的裂痕。

具体表现为:①在社会环境方面。

由于人类贪欲和占有本能导致的财富积累和分配不公,已使社会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和谐度正在大大下降。

公平与正义,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导致的失业、升学、就医、养老和居住问题,已差不多达到了社会容忍度的阈值。

胡锦涛主席最近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六项指标的前五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都是针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说的。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正义”一条。

其他四条基本上都是手段,是措施,是表征,公平正义不仅是手段,而且也是达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

人类企图构筑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果说社会群体关系可能发生断裂的话,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无论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导。

社会的动乱和裂变,不完全是由于绝对贫困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两极分化导致产生尖锐矛盾时发生的。

就中国和世界范围来说,人类今天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比过去增长何止十百千倍,但社会和谐度是不因此同步增加了呢?没有,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因此消灭贫困仍然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头号问题。

②在自然环境方面。

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人类借助高科技手段所达到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已经快要接近自然界的容忍极限了。

人类在营造人工环境时对自然物质的大量需求,和无节制掠夺所产生的负能流;在消费和享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无效能量,已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自然界各圈层的运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