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化学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海洋化学的定义是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

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定义)。

研究内容概括:含量、迁移、过程、通量

①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

②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过程与通量,特别是海-气、海-底、海-陆、海-生等界面的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

2. 海洋化学和化学海洋学的定义与区别。

化学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是海洋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洋化学包括:化学海洋学、海洋资源化学

区别: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水或是海洋里物质的化学,是以化学为主。

化学海洋学是用化学的方法来研究海洋。

3. 海洋中广泛存在五大化学作用分别为:

氧化还原作用、沉淀溶解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界面作用

第二章

1. 海水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物质,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p16,元素存在形态)

颗粒物质:包括由海洋生物碎屑等形成的颗粒有机物和各类矿物所构成的颗粒无机物;胶体物质:包括多糖、蛋白质等构成的胶体有机物个Fe、Al等无机胶体;

气体:包括保守性气体(N2、Ar、Xe)和非保守气体(O2、CO2);

真正溶解物质:包括溶解于海水中的无机离子和分子以及小分子量的有机分子。

2.Marcet-Dittmar 恒比规律是什么?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海水中常量元素恒定性的原因是什么?

Marcet-Dittmar恒比规律,即表示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是不变的。(意味着不管盐度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如何变化,海水中常量元素的比值几乎是恒定的。)

海水中常量元素基本保持恒定的原因是:水体在海洋中的迁移速率快于海洋中输入或迁出这些元素的化学过程的速率。(加入和迁出不改变海洋中元素总量,只改变离子浓度和盐度)海水常量成分恒定性成因:

混合作用——大洋海水通过环流、潮流、垂直流等运动,连续不断地进行混合。

体积巨大——海水体积极大,它所拥有的多种成分的总量也十分巨大,外界的影响(如大陆径流等)很难使其相对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即使海水的蒸发以及大气降水,也只能使海水的浓度在局部区域增加或减少,但对于主要成分相对比例的影响是极微小的。 影响海水中常量元素恒定性的原因是:河流、结冰和融冰、海底火山、生物过程、溶解度的影响、大气交换、盐卤水的流入、缺氧环境

河流:由于河水成分与海水不一致,而使氯度值低的河口及近海水域元素-氯度比值产生较大的变

化。

结冰和融冰:高纬度区结冰和融冰过程,会对Na +及SO 42-

的氯度比值产生影响。

海底火山:海底火山的喷出物可能对局部海水一些离子的氯度比值产生影响,如局部底层水中的

F -增高,可能就是这种影响的结果。

生物过程:例如生物对Ca 及Sr 的吸收使表层水中Ca 及Sr 含量相对于深层海水为低。

溶解度的影响:深层海水由于温度降低及压力增加使CaCO 3的溶解度加大,而使深层水的Ca 含量

增加。

大气交换:有些挥发性及大气降水含量高的化合物可能对表层海水中某些元素,例如B ,产生影

响。

盐卤水的流入:在海洋底部的某些区域,断裂层处会有高盐水流入海洋.例如红海2000米深的海

盆处发现有高温高盐卤水流入,其主要成分的氯度比值与大洋水完全不同。 缺氧环境:电位降低,部分SO 42-被还原为H 2S ,导致SO 42-/Cl 降低。

3.实用盐度的定义是什么?全球海洋盐度的分布特征是什么?

实用盐度的定义PSS78:以温度为15℃,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海水样品的电导率与相同温度和压力下,质量比为32.4356×10-3的KCl 溶液电导率的比值K15来确定的。(选用标准海水为氯度为19.3740×10-3的北大西洋海水,其盐度为35.0000)

全球海洋盐度的分布特征:

(1)沿岸海域由于受到河流径流与地下水输入的影响,盐度变化很大;在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主要受控于蒸发导致的水分损失与降雨导致的水分增加之间的相对平衡。

(2)赤道附近盐度最低,在纬度20°左右盐度最高;原因是赤道降雨量大和风速减弱,而高纬度则因降水量超过蒸发量。

(3)世界各大洋的表层海水盐度分布不均匀,影响因素主要有:蒸发、降水、结冰、融冰和陆地径流的影响。 (4)深层海水的盐度变化较小,主要受环流和湍流等物理过程的控制。

第三章

1.大气层的结构是什么?四层结构的特点是什么?现代大气的组成(p35)

结构:对流层、平流层、散逸层、电离层。

对流层:越向高处气温越低,温度平均以每上升1km 降低6度的速度下降。

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这是由于该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臭氧分子吸收阳光而变暖的缘故(臭氧层即在此大气层中)。

散逸层:气温降低到极小值。

电离层:由于气体组分的逐渐消失气温逐渐升高。

现代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一些常量气体(N2、O2、Ar、H2O、CO2,含量>100ppm)、微量气体(Ne、He、CH4、CO等,含量为ppm)、痕量气体(O3、NO、N2O、SO2、CCl2F2、CF4、NH3等,含量为ppb或ppt)和自由基(如OH 等)组成。除气体外,大气也含有一些凝结相,如:云团、气溶胶等

2.道尔顿分压定律内容是什么?

大气气体的定量组成可用道尔顿分压定律来描述,即对于一定体积的混合气体,其总压力等于各组成气体分压之和。

某理想气体分压p G为

3.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4.海-气界面气体交换的薄膜模型内容是什么?

假定存在一层“静止”的薄膜层,其作用是阻碍海-气界面气体的交换,气体通过分子扩散穿过此薄膜,同时假设该薄膜层以上的大气中以及该薄膜层以下的水体中气体是充分混合的,在这种情况下,该薄膜层顶部水体中气体的浓度与其上方的大气达到平衡状态,而薄膜层底部气体的浓度与海洋混合层的浓度相同。

5.非活性气体包括哪两类气体?它们在海洋中的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其饱和度和饱和偏差的表达式?

非活性气体包括:惰性气体、氮气;其分布受控于物理过程以及温度和盐度对其溶解度的影响。

6.海水中的溶解氧来源有哪两个途径,其主要通过哪三个过程被消耗

迁出?

途径:大气输送、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

消耗: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无机物的氧化作用。

7.简述大洋水溶解氧的垂直分布特征(按照表层、次表层(真光层内)、真光层以下、深层水等四个层次分别写出它们的特征)。( P50) 表层:溶解氧含量上下基本一致的,与大气处于或者接近平衡(海-空交换、风力作用混合和垂直交换)

次表层(真光层内):会出现氧的极大值(通常约在50 m 以内)(光合作用产生氧的速率>氧扩散速率,出现暂时积累。)

真光层以下:氧含量随水深增加逐渐降低。氧消耗速率较高时会出现氧最小值层(约在1000 m 以内)。(有机物分解耗氧,氧的补充速率小于真光层。)

深层水(氧最小层以下):随深度增加溶解氧含量逐渐增加。(高纬地区低温富氧水下沉补充交换所致。)

8.表观耗氧量(AOU )的定义。

指在相同条件下,实测氧浓度对于氧溶解度的偏离量。

假设某水团在沉降至深海前其在海面与大气达到气体交换平衡,水体中的溶解氧将达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的分解等作用,溶解氧含量发生变化,二者之差称为表观耗氧量(AOU ) S

AOU DO DO =-

第4章

1.海水中二氧化碳-碳酸盐系统的反应平衡方程包括哪几个?

海水中碳元素的存在形式:

2.PH 值的定义,及其影响因。

PH 值等于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对于无限稀释的溶液,氢离子活度约等于氢离子浓度。 导致海水PH 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的无机碳体系和海洋生物活动

而无机碳体系与温度、盐度、压力、无机碳各组分含量等有关

3.海水的总碱度定义,表达式是什么?影响海洋总碱度的海洋学过程是什么?海水中无机碳主要化学形态。

总碱度定义:海水中含有相当数量的HCO3-、CO32-、H2BO3-、H2PO4-、SiO(OH3)-等弱酸阴离子,它们都是氢离子的接受体。海水中氢离子接受体的净浓度总和称为“碱度”或“总碱度”,用符号Alk 或TA 表示,单位为mol/dm3

或mol/Kg 。

为氢离子自由离子的浓度。

因此海水总碱度与盐度密切相关。海洋盐度主要受控于降雨、蒸发、淡水输入、海冰的形成与融化等,因而这些过程也会导致海水总碱度的变化。

CaCO3的沉淀与溶解:CaCO3的沉淀会导致海水中Ca2+浓度的降低,由此导致保守性阳离子与保守性阴离子之间的电荷数差减少,海水总碱度降低。

氮的生物吸收和有机物再矿化过程中溶解无机氮的释放:海洋生物对氮的吸收以及有机物再矿化过程中释放的溶解无极氮对海水总碱度产生小的影响。

海水中无机碳主要化学形态:CO 2(aq )、H 2CO 3、HCO 3-和CO 32-

4.总二氧化碳的定义,表达式是什么?影响海洋总二氧化碳的海洋学过程是什么?

定义:海水中各种无机碳形态浓度之和称为总二氧化碳(TCO2)或总溶解无机碳(DIC),有些文献以ΣCO2或CT 来表示。 表达式:DIC=TCO 2=[CO 2(aq)]+[H 2CO 3]+[HCO 3-]+[CO 32-]

其含量也随盐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而言,海水盐度越高,TCO2亦较高,而海水盐度与降雨、蒸发、淡水输入、海冰的形成与融化等密切相关。

海洋生物光合作用:海洋生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在于将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DIC )经过生物化学过程转化为有机碳,因此,海洋生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将对海水TCO2产生影响。在光合作用比较强的海域或区间,海水TCO2一般较低,反之亦然。

有机物的再矿化:海洋有机物的再矿化过程会产生CO2,进而快速水解成HCO3-和CO32-离子,从而增加海水的TCO2,这一过程的影响对于中深层水体TCO2尤为重要。

CaCO3的沉淀与溶解:海洋钙质生物生长过程中利用海水中的CO32-合成其CaCO3壳体或骨骼,由此可导致海水TCO2的降低。当这些CaCO3壳体或骨骼输送进入中深层海洋后会溶解,由此导致水体中TCO2的增加。

]PO H [][]HSO [][]HS []NH []SiO H []PO [2]HPO []O []B(OH)[]CO [2]HCO [T 434343-3-242334

4----++++++++=-+--

----HF H H A F []F H +

5. 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定义,并说明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 定义:海水中二氧化碳分压是指溶解在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产生的压力。 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

(1)海洋生物光合作用消耗水体中的CO2,导致pCO2的降低;

(2)CaCO3的溶解降低水体中的CO2浓度,导致pCO2降低;

(3)太阳辐射的增强可导致表层水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溶解度降低,pCO2也会降低;

(4)海洋生源颗粒有机物氧化分解会增加水体中CO2,使pCO2升高;

(5)海水中CaCO3的形成增加水体CO2浓度,进而导致pCO2的升高;

(6)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导致大气CO2的增加,进而通过海-气界面交换导致表层水CO2的加入,pCO2升高。

6.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的缓冲因子RF 反映的是什么?

缓冲因子RF 反映了大气二氧化碳分压相对变化对海水总二氧化碳相对变化的影响。

7.海水中CaCO3的表观溶度积、饱和度以及饱和深度的定义? 通常采用表观溶度积来表示CaCO3的沉淀与溶解平衡:此时达到平衡: CaCO3的饱和度可用下式表示: 表达式上部为实测溶度积,下部为现场温度、盐度和压力下的溶度积

饱和深度的定义:实测的海水中CO 32-浓度垂直分布曲线将与CO 32-饱和浓度垂直分布曲线产生交点,该交点对应的深度即为饱和深度。

8.表观电力平衡常数PK 值的含义?海水中碳酸一级表观电离常数? pK 值简单地等于其平衡常数的负对数:pK=-lgK

首先考虑海水中碳酸的一级表观电离常数:

假设某给定的溶液中,[CO2]=[HCO3-],

即此时该溶

液的pH 值等于Pk 。 其二级表观电离常数也有相同的特征。第5章

1.一般来讲主要的生源要素包括哪三个?

(1)不称为营养盐:CO2、SO42-、HBO3-、Mg2+、Cl-、K+、Ca2+等(含量高,不会限制生物生长)。

(2)痕量营养盐:如Fe 、Mn 、Co 、Zn 、Se 等(在海水中含量很低)。

(3)主要营养盐: N 、P 、Si ,是海洋初级生产过程和食物链的基础,其在海水中的含量会影响海洋生物生产力与生态系统结构,反过来,生物活动又对其在海水中的含量、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22sp sat 3sat '[Ca ][CO ]K +-??223'

sp [Ca ][CO ]K +-

Ω=

2.海水中主要营养盐的来源包括哪4类?

大陆径流的输入、大气沉降、海洋生物源有机物的分解(营养盐再生)、海底热液活动等。

3.海水中氮输入海洋的主要途径包括哪三类?

火山活动(以NH3形式)、河流和大气。

4.海洋氮循环的关键过程有哪些?

1. 氮的生物吸收、

2. 固氮作用、

3. 硝化作用、

4. 反硝化作用。

5.生物的固氮作用怎么理解?

海洋中的某些原核生物通过固氮酶的作用将N2转化为N化合物(如NH4+, DON等)的过程。该过程所释放的N化合物可为浮游植物和其他微生物提供N营养盐。固氮酶促成生物固氮

作用,将N2还原为NH3是6个电子的转移过程:

但还原酶还原形成H2,还另外需要2个电子:

生物固氮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伴随着放氢反应,ATP为此反应过程提供所需的能量。生物固氮的总反应式为:

6.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怎么理解,反映方程式如何?

硝化作用:在氧化性海水中,氨极易通过海洋细菌Nitrosomonas(亚硝基单孢菌)和Nitrobacter(硝化细菌)的作用被氧化成NO2ˉ,并进一步被氧化为NO3ˉ,这一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硝化作用包括两个环节,首先是氨的氧化,其参与生物是Nitrosomonas(亚硝基单孢菌),

具体反应如下:

其次是亚硝酸盐的氧化,参与生物是Nitrobacter(硝化细菌),反应如下:

反硝化作用:在溶解氧低的海水中,一些异氧细菌将NO3ˉ作为电子接受体以代谢有机物,从而将部分NO3ˉ还原为NO2ˉ,并进一步还原为N2,在这个过程中,氮并没有被结合到细菌生物体中,该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它会将海水中的NO3ˉ转化为N2而离开海洋。

第6章

1.海水中痕量金属的来源包括哪几类?(p162)其迁出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来源包括:1.大陆径流(主要途径)和大气沉降(大陆径流和大气沉降是陆地岩石风化产物、人类活动排放物)、2.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覆水体的扩散、3.海底热液活动、4.人类活动迁出主要包括:1.氧化环境下颗粒表面的吸附和沉淀、

2.结合进入生源颗粒物、

3.还原性环境、

4.热液活动

2.根据海水中痕量金属垂直分布的特点可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1)保守型:少量痕量金属,如Rb+、Cs+、MoO42-、WO42-、Au(预计),其垂直分布与温度或盐度的变化相一致,在海洋中的分布仅受控于物理过程,如水体的平流与扩散作用等。这类金属元素通常不会明显富集于生源物质,故也是生物非限制性元素。

(2)营养盐型:类似于主要营养盐,均在深层水存在富集现象,如Zn、Cu、Ni、Cd等。(3)表层富集型:由供给源输送至表层水,而后迅速并永久地从海水中迁出。它们在海洋中的周转时间远短于水体混合时间。

(4)中层极小值型:表层水溶解态Al较高的浓度来自大气沉降的输入,而深层水溶解态Al较高的浓度来自沉积物中Al重新溶解后向上覆水体扩散。中层水的极小值是由于该区域距离源区较远,同时通过吸附至沉降硅质外壳而迁出共同形成。类似的痕量金属元素有Sn。(5)中层极大值型:缘于痕量元素存在中层来源,如由热液活动输入引起,如Mn、3He。(6)中层亚氧层的极大或极小值型:海洋的次表层相对于溶解氧通常是不饱和的,但如果仍存在少量溶解氧的情况下,称为亚氧化条件(suboxic)。最明显的亚氧化条件出现在沿岸上升流区和水体运动不活跃的区域,如太平洋的秘鲁上升流区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7)缺氧水体的极大或极小值型:开阔大洋几乎没有缺氧现象,但在边缘海(如黑海)和深海沟中(Carciaco Trench)可以见到。痕量金属在中层水体存在极大或极小值的原因与亚氧化条件下相同。

第7章

1、海洋有机物的来源、特点、分为哪几类?

外部来源:主要是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

内部来源:生物光合作用合成、光化学合成和沉积物释放。

海洋有机物的特点:

●含量低。大洋表层水溶解有机碳浓度为90 μmoldmˉ3左右,深层平均含量不到50 μmoldmˉ3。

●组成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搞清海洋有机物的组成,大部分溶解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尚未确定下来,只有大约25%的有机物的结构得到确定。

●分布不均匀。受来源和去除作用的影响,海洋有机物分布呈现明显的时间性和区域性,属非保守要素。

●容易形成金属-有机络合物。海洋中存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其中所观察到的是形成金属有机络合物,如含Co2+的氰钴胺素(VB12)和含镁的叶绿素a,均已作结构鉴定。

海洋中的有机物(OM)

●按来源分类:陆源、海源;

●按溶解性(过滤操作)分类:溶解有机物(DOM)、颗粒有机物(POM);

●按分子量分类:低分子有机物、高分子有机物;

●按稳定性分类:稳定有机物、不稳定有机物;

●按(生物)化学类别分类:类脂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腐殖质,…

2.海洋中的颗粒有机物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的初级生产过程?分为哪两类?

主要来自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自养细菌等的初级生产过程,可区分为活体颗粒有机物和非活体颗粒物有机物两类。

3.溶解有机物根据活性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易降解、半易降解、难降解。

第8章

1.同位素的定义是什么?根据原子核的稳定性可分为哪两类?

同位素的定义: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它们在周期表中占同一个位置。按原子核的稳定性分为: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

2.同位素丰度的定义,同位素比值的定义?

丰度:某元素的某种稳定同位素所占的百分数。

比值:某种元素的两种稳定同位素含量之比(重/轻)。

3.同位素的示踪意义?

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中,同位素示踪独具特色和优势,他们不仅可以提供诸多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路径的信息,而且可以为各种循环过程提供可靠的时标,由此从动力学角度揭示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调控机制。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人类各种活动或自然因素作用于环境而使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由此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与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称为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叫做环境污染。 3、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4、分配系数: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溶解作用分配到土壤有机质中,并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分配平衡,此时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有机质和水中的含量的比值称为分配系数。 5、标化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后,有机毒物在沉积物中和水中的平衡浓度之比称为标化分配系数。 6、辛醇-水分配系数:达分配平衡时,有机物在辛醇中的浓度和在水中的浓度之比称为有机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 7、生物浓缩因子:有机毒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与水中该有机物浓度之比。 8、亨利定律常数:化学物质在气——液相达平衡时,该化学物质在在水中的平衡浓度和其水面大气中的平衡分压之比。 9、水解常数:有机物在水中水解速率与其在水中浓度之比称为水解常数。 10、直接光解:有机化合物本身直接吸收太阳光而进行分解反应。 11、敏化光解:腐殖质等天然物质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能量转移给有机化合物而导致分解反应。

12、光量子产率: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13、生长代谢:微生物可用有机化合物(有机污染物)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从而使该化合物降解的代谢。 14、共代谢: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用碳源和能源,须有另外的化合物提供微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该化合物才能降解。 15、生物富集(Bio-enrichment):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吸收、吸附等),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6、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富集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7、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 :指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8、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半数有效浓度(EC50):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和毒物浓度。 19、阈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 20、最高允许剂量: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高剂量。 15、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包括碱基对的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四种类型。 16、遗传致癌物:1)直接致癌物:直接与DNA反应引起DNA基因突变的致癌物,如双氯甲醚。 2)间接致癌物(前致癌物):不能直接与DNA反应,需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改变。如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等。

大学普通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副本

学好大学化学很简单就是要学会“穿线”正文如下: 大学化学 第一章热化学与反应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体积V、温度T、质量m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

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反应热的测定:T C T m c T T m c q s s s 12s s ??-=???-=-??-=)( 所用到的仪器是弹式热量计又称氧弹 弹式热量计中环境所吸收的热可划分为两部分:主要部分是加入的吸热介质水所吸收的,另一部分是金属容器等钢弹组件所吸收的。前一部分的热用)(O H q 2表示,后一部分热用b q 表示,钢弹组件的总热容b C 告诉了则直接求得b q 。 13.习惯对不注明温度和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是在298.15K ,100kPa 下进行的。 14.一般没有特别的注明,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均指定容反应热,而反应热均指定压反应热。 15.能量守恒定律:在任过程中,能量不会自生自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也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 16.热力学能具有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其值一定。殊途同归,值变相等。

海洋环境化学考试复习

1、海洋环境化学研究的水体范围(D ) A:仅包括海水;B:包括海水和湖泊河流等地表水;C:包括海水、湖泊河流、地下水等液态水; D: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液态、固态、气态的水。 2、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B )A:29%;B:71%;C:80.9%;D:49.8% 2、海洋中的Pb的迁移主要通过(A )界面。 A:海洋-大气界面B:海洋-沉积物界面C:河流-海洋界面D:海洋-生物体界面 3、开阔大洋表层水盐度通常在(B )出现极大值。 A:赤道海域B:亚热带海域C:亚极地海域D:赤道和亚热带海域 4、根据海水恒比定律海水的大部分常量元素,其含量比值基本上不变。下列(B )情况适合此定律。 A:微量或痕量海水组分;B:大洋环流影响海域;C:过去和现在海水继承性研究;D:海底热液影响区域。 5、采用直接干燥称量法来测量海水中的组分时,质量损失最大的是(D )。 A:NaCl B:MgC l·2H2O C:Ca(HCO3)2 D:有机物 6、关于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D )是正确的。 A: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它们的分子量增大,溶解度增大; B: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温度的提高,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C: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海水盐度的增加,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D:对于NH3、N2、O2和Ar来说,随着它们分压的增加,它们的溶解度都增加。 7、关于海洋中氧气的分布,下述说法错误的是(D )。 A:在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含量基本一致,与大气处于或接近平衡状态; B:在次表层海水中,会出现氧气含量的极大值; C:真光层以下,氧含量会随着水深增加逐渐降低(1000米以内); D:深层水中(大于2000米),随深度增加溶解氧含量逐渐降低。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海洋CO2储库比大气CO2储库大得多,影响海洋碳储库变化的各种过程的微小变化,有可能对大气CO2产生明显影响; B:海洋CO2储库比大气CO2储库大得多,因此海洋CO2对气候的影响比大气中CO2的影响大得多; C:在天然海水正常pH范围内,其酸--碱缓冲容量的绝大多数是由二氧化碳--碳酸盐体系所贡献; D:海水总CO2浓度的短期变化主要由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代谢作用所引起。 9、关于海水pH值的说法正确的是(C )。 A:海水是多组分的电解质溶液,其中的主要阳离子为碱土金属离子,而阴离子主要为弱酸性阴离子(HCO3-、CO32-、H2BO3-等); B:海水pH值变化不大,一般在7左右,但仍有小的变化,影响海水pH值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无机碳体系与生物活动;C:海水盐度增加时,离子强度增大,海水的pH值增加; D:压力对海水的pH值没有任何影响。 10、下面来源(C )不一定导致海洋中痕量金属的增加。 A:大陆径流;B:大气沉降;C:海底热液作用;D:海底沉积物间隙水向上覆水体的扩散。 11、重金属污染是一种严重的海洋污染,以Cr为例(A )形式的Cr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最大。 A:溶解态的Cr6+B:溶解态的Cr3+ C:金属态的纯Cr D:FeCrO4矿粒中包含的Cr6+ 12、关于铁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C )是错误的。 A: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B:铁可以影响局部海域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的变化。 C:海洋中溶解态的铁主要分布在中上层海水中。 D:根据海洋的铁假说,铁可以可以刺激固氮作用,影响海洋生产力。 13、下列(C )元素不被认为是海洋中的主要营养盐。 A:N B:P C:K D:Si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营养盐的含量、分布、变化和循环主要受其来源控制。 B:磷酸的三级电离指数K1>K2>K3,所以海水中的溶解态无机磷浓度为H2PO4+> HPO42+>PO43+ C:海洋的化合态的氮输入途径主要是火山活动和大陆径流。 D:硝化作用参与海洋中的氮循环,而反硝化作用不参与海洋中的氮循环。 15、那个说法是海源腐殖质的特点(C )。 A:具有明显芳香核心结构、芳香碳占主导。B:高程度的氧化导致聚合度较高。 C:碳含量较陆源腐殖质较低。D:酸度较陆源腐殖质高。 16、下列海水中的溶解有机物的产生过程,其中(A )受光照、营养盐、温度影响较大。 A:浮游植物的细胞外释放;B:摄食导致的DOM释放或排泄;

高起专环境化学复习题全解

《环境化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⒈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最重要的是迁移形式是物理-化学迁移。 ⒉由近紫外光(200nm<λ<400nm)引起光化学离解的物质键能E应满足:(c=3.0×108m/s,h=6.626×10-34J.s/光量子)299.3J/mol < E < 598.5 kJ/mol 。 ⒊将下列物质:乙烯、正丁烯、正丁烷和异丁烯,按照光化学反应活性大小依次排列为异丁烯 > 正丁烯 > 乙烯 > 正丁烷。 ⒋大气颗粒物依照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分别是爱根核模、积聚模和粗粒子模,并用来解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可吸入粒子定为D p <10μm 的颗粒物。 5.根据温度层结、密度层结和运动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其中随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的是对流层和中间层;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中; 内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该层也称为电离层。 6.由可见光(400nm<λ<780nm)引起光化学离解的物质键能是(c=3.0×108m/s,h=6.626×10-34J.s/光量子)153.5kJ/mol < E < 299.3kJ/mol 。 7.大气颗粒物有三种重要的表面性质:成核作用、粘合和吸着。雨滴的形成就属于成核作用。 8.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9.根据土壤中H+离子的存在方式,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根据提取液的不同,潜在酸度分为代换型酸度和水解酸度。代换性Al3+是矿物质土壤潜在酸度的主要来源。 10.含镉废水通入H 2 S达到饱和并调整pH值为8.0,水中Cd2+浓度是6.81×10-20 mol/L (已知饱和H 2S溶液的浓度为0.1mol/L,解离常数K 1 为8.9×10-8,K 2 为1.3×10-15,CdS 的溶度积为7.9×10-27)。 11.已知25℃时,E0(Fe3+/Fe2+)=0.68V,a(Fe3+)=0.01mol/L, a(Fe2+)=0.1mol/L。计算pE0为11.52,pE为10.52。 12.水中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大学无机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关系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就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她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就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 、体积V 、温度T 、质量m 与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与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与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与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 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就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就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就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就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就是相等的。 12.习惯对不注明温度与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就是在298、15K,100kPa 下进行的。 13.一般没有特别的注明,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均指定容反应热,而反应热均指定压反应热。 14.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过程中,能量不会自生自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也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15.热力学能具有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其值一定。殊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值变为零。 16.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差而交换的热量称为热。若系统吸热值为正,若系统放热值为负。 17.系统与环境之间除了热以外其她形式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系统得功为正,系统做功为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体积的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pdV W ,除体积功以外的一切功称为非体积功如电功。 18.功与热都就是过程中被传递的能量,它们都不就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途径有关。而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只有过程的始态与终态决定,而与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 19.化学反应热就是指等温过程热,即当系统发生了变化后,使反应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的温度,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环境化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B

环境学院环境化学课程考试题 A盐度升高 B pH降低C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D改变氧化还原条件4、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_B—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5、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一、B、C、D _的影响。A风B湍流C天气形式D地理地势 6、大气中H0自由基的来源有A、C、D 的光离解。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的效应是环境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3、大气中的N02可以转化成HNO? 、NO 3 和___ 2O5 o 4、大气颗粒物的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5、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_________ 表面吸附________ 、离子交换吸附________ 和专 属吸附。 6、有机污染物一般诵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 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7、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深层水及底泥呈还 原性环境。 & 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9、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 。 10、土壤具有缓和其_ ____ 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称 为土壤的缓冲性能。 二、不定项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 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A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 2、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____ C ___ o A热岛效应 B 温室效应C 土壤的盐碱化 D 噪声 第 13、以下—A、B、C、D 因素可以诱发重金属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古 A O3 B H2CO C H2O2 D HNO2 7、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B、C 。 A RO B R 自由基 C H2O D HO2 &两种毒物死亡率分别是M1和M2,其联合作用的死亡率M0.10 C >1.00 D >2.00 10、气溶胶中粒径___ A ____ ym的颗粒,称为降尘。 A >10 B <5 C >15 D <10 三、判断题(10分,每小题1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X”) 1、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往往小于无机态的毒性。(X ) 2、硫酸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V ) 3、干沉降是大气中NOx最主要的消除方式。(X ) 4、光化学生成产率白天高于夜间,峰值出现在阳光最强时,夏季高于冬季。(V ) 5、在天然水的碳酸平衡封闭体系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总碳酸量不受影响。(V ) 6、有机化合物吸附在颗粒物矿物质等组分的表面,等温线是线性的,存在竞争吸附,放出的 吸附热小。(X ) 7、腐殖质包括:富里酸、胡敏酸、胡敏素。其中,胡敏酸溶于稀酸稀碱;富里酸只溶于稀碱,不溶于稀酸;胡敏素不被碱液提取。(X ) &同价离子中,半径越大,被土壤交换能力越强,例如Al3+的交换能力大于Fe3+。(X )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复习总 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COOH OH 3 2)锯架式:CH 3 H H OH 2H 5 3) 纽曼投影式: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 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 构型。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3、 R/S 标记法:在标记手性分子时,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序。然后将最不优先的基团放在远离观察者,再以次观察其它三个基团,如果优先顺序是顺时针,则为R 构型,如果是逆时针,则为S 构型。 注:将伞状透视式与菲舍尔投影式互换的方法是:先按要求书写其透视式或投影式, 然后分别标出其R/S 构型,如果两者构型相同,则为同一化合物,否则为其对映体。 二. 有机化学反应及特点 1. 反应类型 还原反应(包括催化加氢):烯烃、炔烃、环烷烃、芳烃、卤代烃 氧化反应:烯烃的氧化(高锰酸钾氧化,臭氧氧化,环氧化);炔烃高锰酸钾氧化,反应类型 (按历程分) 自由基反应 离子型反应协同反应:双烯合成 自由基取代:烷烃卤代、芳烃侧链卤代、烯烃的α-H 卤代自由基加成:烯,炔的过氧化效应 亲电加成:烯、炔、二烯烃的加成,脂环烃小环的开环加成 亲电取代: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亲核取代:卤代烃、醇的反应,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醚键断裂 反应,卤苯的取代反应 消除反应:卤代烃和醇的反应 亲核加成:炔烃的亲核加成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讲明其要紧来源和排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专门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能够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要紧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要紧来源和排除途径如下:(1)含硫化合物 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要紧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大气中的SO 2(就大都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讲)要紧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S 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或SO42-,另外50%能够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排除。H2S要紧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即要紧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大气中H2S要紧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 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要紧包括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要紧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x表示。NO和NO2是大气中要紧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要紧是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NO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要紧的排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 大气中含碳化合物要紧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要紧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CO的人为来源要紧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取(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 和CH4);与HO 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大学有机化学期末复习三套试题及答案之二

有机化学试题及答案(二) 一、命名下列化合物或者写出化合物的名称(共8 题,每题 1 分,共计 8 分) 1. CH3 CH3CH2CHCHCH 3 CH 2CH3 2. CH 3CH=CCH 3 CH 3 3. NO 2 NHNH 2 4. CH 2CH 3 CH 3 5. CH3CH2CHO 6. 2, 2-二甲基 -3, 3-二乙基戊烷 7. 3, 4-二甲基 -2- 戊烯 8. α- 甲基 - β- 氨基丁酸 二、判断题(共8 小题,每题 2 分,共 16 分) 1、由于烯烃具有不饱和键,其中π键容易断裂,表现出活泼的化学性质,因此其要比相应 烷烃性质活泼。() 2、只要含有α氢的醛或者酮均能够发生碘仿反应。() 3、脂环烃中三元环张力很大,比较容易断裂,容易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比其他大环活泼些。 ()

4、羧酸在 NaBH 4的作用下能够被还原为相应的醛甚至醇。() 5、醛酮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都能被氧化剂氧化成相应的羧酸。() 6、环己烷通常稳定的构象是船式构象。() 7、凡是能与它的镜象重合的分子,就不是手性分子,就没有旋光性。() 8、芳香胺在酸性低温条件下,与亚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结晶壮的重氮盐,称为重氮化反应。 () 三、选择题(共 4 小题,每题 2 分,共 8 分) 1、下列物质在常温下能使溴水褪色的是() A 丙烷 B 环戊烷 C 甲苯 D 乙烯 2、羧酸衍生物中,下列哪种最容易水解() A 酰卤 B 酸酐 C 酰胺 D 酯 CH 3CH CCH 3 3、按照马氏规则,Cl 与 HBr 加成产物是() Br CH 3CHCHCH 3 CH3CHCHCH 3 CH 3CH2CCH 3 CH 3CHCHCH 3 A Cl B Cl Br C Br Cl D Br Br 4、下列物质容易氧化的是() A 苯 B 烷烃 C 酮 D 醛 四、鉴别题(共 6 题,每题 4 分,任选 4 题,共计 16 分) (1)乙烷、乙烯、乙炔 (2)甲苯、 1-甲基 -环己烯、甲基环己烷 Cl CH 2Cl Cl Cl (3) (4)乙醛、丙醛、丙酮 CH 2OH CH 3 OH (5) Br CH 2Br (6)CH 3 五、选用适当方法合成下列化合物(共7 题,每题 4 分,共 28 分)

戴树桂《环境化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问题不?限于环境污染,?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对??、?质、?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对?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然?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类环境宣?》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且表现在对?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这是联合国组织?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然?,它并未从战略?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动。 c、20世纪80年代?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20世纪90年代,?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通过了《?约环境与发展宣?》、《21世纪议程》等重要?件。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动纲领。这是本世纪?类社会的又?重?转折点,树?了?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程碑。

(2)碳的循环:

(4)磷的循环

(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命过程的主要营?。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标的?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是?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 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

《环境化学》复习资料总结(课件版) 一、绪论: 1.什么是环境化学 (1)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 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2)定义:它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 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环境化学的内容 查明潜在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来源,浓度水平和形态分布;对这些潜在有害物质溯本 求源,并查明它们在环境介质中和不同环境介质之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查明这些潜在有害物质 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发生作用的途径、方式、程度和风险;探索缓解或消除这些有害 物质已造成的影响或防止它们可能造成影响的方法和途径。 3、环境污染物: 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分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有害于 人类的变化的物质。大部分污染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产生的。 4、环境学或毒理学意义的重金属: Hg、Cd、Pb、Zn、Cu、Co、Ni、Ba(钡)、Sn(锡)、Sb(锑)等,从毒性角度讲还包括:As、Be、 Li、Se、B、Al 等。 5、BTEX: 苯、甲苯、乙基苯和三个二甲基苯的异构体。是汽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广泛用作溶剂。这 些化合物是土壤和地下水的常见污染物。 6、PAHs:多环芳烃 7、有机卤化合物: ①氟氯烃(CFCs)②有机溶剂③有机氯农药④PCB 多氯联苯,有209 个同系物和PCT 多氯三 联苯,有8149 个同类物。 8、POPs 名单: 滴滴涕(DDT) 六氯苯二恶英呋喃 9、环境效应: 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发生变化。 10、环境本底:

大学普通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副本

学好大学化学很简单 就是要学会 “穿线” 正文如下: 大学化学 第一章 热化学与反应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 、体积V 、温度T 、质量m 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 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反应热的测定:T C T m c T T m c q s s s 12s s ??-=???-=-??-=)( 所用到的仪器是弹式热量计又称氧弹 弹式热量计中环境所吸收的热可划分为两部分:主要部分是加入的吸热介质水所吸收的,另一部分是金属容器等钢弹组件所吸收的。前一部分的热用)(O H q 2表示,后一部分热用b q 表示,钢弹组件的总热容b C 告诉了

化学海洋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之一,2004年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升级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讲授化学海洋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海洋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内容,介绍当前海洋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以及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为学习其它海洋化学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设计思路 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本科生在学习化学类基础课程和海洋学的基础上,为了解和掌握海洋化学的基本原理,开设《化学海洋学》课程。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与海洋学交叉的学科,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体现了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海洋的特点,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课程立足海洋化学的学科层面,选取海洋化学基础研究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课程首先对化学海洋学的学科属性及发展作一般性介绍;再以海洋的形成和化学组分的演化为切入点,介绍元素的循环与分布的一般规律;然后按照化学组分的类别分别讲授海水主 - 7 -

要成分、溶解气体、营养盐、微量元素、碳酸盐体系、有机物和海洋生产力以及同位素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等主要内容;最后以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化学海洋学的发展展望进行归结。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学生以《无机化学I》、《分析化学I》、《有机化学I》等以及《海洋学II》为先修课程,掌握《无机化学实验I》、《分析化学实验I》等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并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海洋化学类专业课程《海水分析化学》、《海水分析化学实验》以及《海洋化学调查与数据处理方法》作为方法学基础。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吸收和运用同期开设的《物理化学I》、《物理化学实验I》等化学类基础课的部分理论与方法;与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化学海洋学实验》课程并行开设,通过实验研究加深对化学海洋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与《海洋学和海洋化学专业实习》以及《海洋化学综合实验》等密切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后续课程主要是海洋化学类的系列专业课,有《海洋物理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资源化学》、《河口化学》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使化学专业海洋化学方向的本科生奠定海洋化学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将化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海洋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实验室教学、海洋现场实习相结合,认识和掌握海洋中的化学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目标:(1)学生应掌握化学海洋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通过化学要素的分布特征探讨海洋中发生的过程、变化与影响因素; (2)了解海洋化学研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以及与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其它海洋分支学科的联系; (3)了解当前海洋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了解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7 -

环境化学复习题

考研环境化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________。 2.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____________和在环境的____________。 3. 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方式。 4. 人为污染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 出下列物质的光离解反应方程式 (1)NO2 + hν+ (2)HNO2 + hν+ 或HNO2 + hν+ (3)HNO3 + hν+ (4)H2CO + hν+ 或H2CO + hν+ (5)CH3X + hν+ 7. 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________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8. 乙烯在大气中与O3的反应机理如下,请完善方程,填写相关分子式: O3 + CH2=CH2H2CO + H2COO 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去除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 9. 制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的反应机制是: (1)CF m Cl n + h v CF m Cl n-1 + ________ ________ + O3O2 + ________ ________ +O O2 + Cl 10.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11. 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_______。 15. 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CFC-11和Halon 1211的分子式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17. 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影响。 18. 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9. 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________、热层和逃逸层。 20. 伦敦烟雾事件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引起的。 21. 大气中CH4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排放。 22. 富集因子法可以推断气溶胶污染源,如EF地壳> 10,则表示待查元素i________。 23.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________ + 2________ + [OH-] - ________

大学化学期末试题

大学化学期末试卷加答案 学院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24分) 1、某反应的ΔrHmΘ<0 ,当温度升高时,其平衡常数的数值将<)。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2、当主量子数n=3时,则角量子数l的取值为<)。 A、1、2、 B、 0、1、2 C、0、1 D、0、±1、 3、某温度下,反应2NO(g>+O2(g>=2NO2(g>达到平衡,是因为<)。 A、反应已停止 B、反应物中的一种已消耗完 C、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4、下列化合物晶体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A、H2O B、 NaBr C、 CH3OH D、Na2O2 5、蔗糖的凝固点为<)。 A、0℃ B、高于0℃ C、低于0℃ D、无法判断 6、已知某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该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属的分区为<)。 A、 s区 B、d区 C、 f区 D、 p区 7、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 A、实际上能进行的反应 B、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C、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化学式系数均为1的反应 8、对于反应 Cr2O72- + 6Fe2+ + 14H+ = 2Cr3+ + 6Fe3+ + 7H2O,其ΔrGm= –nFE,式中n等于<)。b5E2RGbCAP A、1 B、6 C、3 D、12 9、下列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 A、Si B、CO2 C、ZnS D、Fe3C 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原电池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B、原电池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能变为电能 C、原电池的能量变化是由电能变为化学能 D、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11、某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3s23p3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为<)。 A、1 B、2 C、3 D、0 12、等温等压下且不做非体积功条件下,反应自发进行的判据是 A、ΔHΘ<0 B、ΔSΘ<0 C、ΔG<0 D、ΔfHmΘ<0

海洋化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和定位

海洋化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和定位 理学院 一、基本情况 理学院应用化学系目前拥有应用化学和海洋药物二个校级重点学科,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是校级重点专业。专任教师31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博士6人,硕士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 %;在这31名专任教师中,从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专业看,高分子化学7人、有机化学5人,无机化学1人、分析化学8人、物理化学2人、药物化学5人,应用化学4人;作为基础学科承担全校相关学院的11个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完成工作量8,000多学时。近三年来承担的各级科研课题1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9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申报专利22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共发表论文140篇,其中27篇被SCI、EI收录。 二、全院的共识: 通过学习学校的“十一·五”规划,全院认识到我校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海洋大学。学校肩负海洋使命,只有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抓住我国海洋事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机遇,才能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作为基础学科的学院,我院的学科发展方向必须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建博增硕,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的作用,做好申博学科建设及支撑工作。 为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老师认真学习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规划》,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应用化学系作为申博学科“海洋科学”的一部分,应该站在海洋科学更高的战略高度上,在“海洋化学”学科建设上发挥我们的作用。 海洋化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以及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学起源于1670年,最初是从研究海水的含盐量和海水密度变化的关系开始,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300多年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与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物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的学科。是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主要有以下4个研究方向,1、海水化学;2、海洋沉积物化学;3、活体海洋生物化学;4、海洋界面物理化学及与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学。现代海洋化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原有的简单无机化合物,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海洋高分子化合物、悬浮离子的沉积物,以及海洋生物及其动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