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案、教学设计

-整合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4.创设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提高课堂质量。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的《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了解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学生要认真检查,确保书写工整、内容准确。
2.教师将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予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
4.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入、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
1.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案例分析法、历史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剖析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学习目标:1.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能说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1、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三.学习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目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旧知: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起什么经济体制?导入新课。
提供四个视点: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视点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视点四:外国记者镜头中的长安街头,得出这样的结论:1978 年的中国是贫穷的、困窘的、低效的、封闭的,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需要一场改革。
(二)讲授新课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方针的提出: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 探究问题一:农村率先进行改革的原因?让学生阅读多媒体给出的两则材料和图片去归纳。
2. 让学生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特点和意义。
3. 知识点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变革,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一不变)变革的表现:(两变)经营方式:由集体生产→分户自主经营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劳分配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教师过渡:分田到户后,农村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发生变化,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从而提高了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剩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呢?对,就地解决,离土不离乡,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初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引导学生欣赏。
随着一首《走进新时代》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共同学习探究第8 课《经济体制改革》领略一下邓小平是怎样领导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认定目标明确任务课件出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师解读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提纲引领自主学习课件出示本节课自主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生依据自主学习提纲阅读教材收集有效信息,并作标记。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 改革的背景史料1 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史料1“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案1

《经济体制改革》精品教学设计1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栏目,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这节课主要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开始于农村,核心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但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高中历史《经济体制改革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新课导入】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回望来路,40 年有许多历史瞬间值得铭记,在1978 年的5 月11 日,43 岁的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忧虑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他的妻子坚定地回答:“我要么陪你一起坐牢,要么天天送饭到你出牢。
”胡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呢?就在这一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胡福明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坐牢,他更没想到,由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PPT 呈现材料】1978 年,正是有一批像胡福明这样的人,率先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就在这一年年底,我国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40 年后的今天,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重温那段激荡的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 课《经济体制改革》【PPT 呈现本课标题】经济体制改革教师:首先,让我们追忆往昔,思考问题,探寻改革之源。
忆往昔思问题——探寻改革之源师: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两组数据,并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哪些问题?【PPT 呈现材料】呈现:数据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人均GDP 在1978 年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 1/20,美国的 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 40 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20 年左右。
”——田克勤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楷体)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 20 多年后,终于在 70 年代末陷入了泥潭。
从 1958——1978年,20 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 4 元,农民则不到 2.6 元,全社会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教师:请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回答。
教师: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巨大,国家发展落后;在中国的农村,农民生活比较困难,没有劳动积极性;在城市中,企业没有活力,城镇居民收入少。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案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2. 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3. 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三、教学难点1. 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目标和影响。
2. 探究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和挑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1 列举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1.2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国的意义和作用。
2. 理论讲解(20分钟)2.1 定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目标。
2.2 介绍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3. 案例分析(25分钟)3.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进行分析。
3.2 小组展示: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案例,并分析该案例的成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 总结和讨论(15分钟)4.1 分析各组案例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2 探讨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5. 课堂小结(5分钟)5.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2 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论文或新闻,了解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展。
2. 撰写一篇短文,讨论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增加了教学的活跃度。
同时,对于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和分析,需要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支撑,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
2. 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成果。
2. 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具体问题。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未来发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材、资料和案例。
2. 制作PPT,展示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和图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其背后的原因,引出本课主题——经济体制改革。
2. 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和背景讲解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困境,如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缓慢等,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第二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以及这些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与展望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家地位提升等,探讨未来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 案例分析出示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动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_1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通过本课学习,是学生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并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创设情境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升学生对我国改革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提升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理解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学生生活在农村,对本课中的一些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定的了解,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在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对理论性较强的“经济特区”这个内容通过材料探究加以理解。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分析水平。
所以本课教学过程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合。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长远意义的转折是什么会议?它做出了哪些重大决议?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这个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历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引入学习主题)(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材料展示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目标: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难点: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
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从此揭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的背景
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
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
史料2当时中央的方针是:“群众既然搞起了包产到户,不要硬去扭转,与群众对立,搞的既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又没有个体积极性,生产反而下降。
”中央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积极性,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十分正确的,在客观上支持了包产到户的发展。
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到1981年,中央对包干到户也作出了明确地肯定。
史料3到1982年,中央的态度更明确了。
中央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在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看来今后它还要发展,它将从局部地区发展到几乎所有先进地区,不要再堵它了。
”截至1982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教师: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把农村的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
教师:最先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哪里?采取了
哪些措施?取得怎样的效果?
学生1:安徽凤阳小岗村。
学生2: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学生3: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推广开来的?
学生: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1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
全会讨论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史料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史料3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城市经济体制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教师:城市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
学生: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教师:城市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1)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教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
学生: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史料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也是中外经济学经典中从来没有的一个概念。
因此,
从理论上说,这是我们党的一次真正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光辉典范。
从实践上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真正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史料2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以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基于当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什么时间?
学生:1992年,中共十四大。
教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什么作用?
学生: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改革的号角最先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广大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城市的改革也全面展开,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