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功能康复训练
心肺康复呼吸训练方法

心肺康复呼吸训练方法
心功能的话训练的话还是要看你的心脏原本是不是有疾病的情况,如果你的心脏没有问题,那么有氧运动是可以的。
但是比如有心脏疾病:心梗、心功能不全等,有氧运动还是要注意的,最好去医院专科看看。
肺功能的话拟可以做“张口吸气缩唇呼气的运动”或者也可以练习"吹气球等“都可以。
心肺康复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呼吸练习、爬楼梯等方式训练。
若想提升心肺功能,建议多做有氧运动,如骑车、羽毛球、爬山、慢跑等,主要进行持续性且有节奏的运动,可以充分锻炼身体,且大大提高身体素质。
呼吸练习指在比较空闲时,采用深呼吸的方式呼吸,能够显著增加肺活量,在持续性做深呼吸时,会使肺部收缩以及扩张变的更加轻松,提高身体内所有组织的灵活机动性。
爬楼梯是非常方便的运动,在楼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可以多爬楼梯,能够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心脏的工作效率、可以有效的吸氧,以及能够有效改善心肺功能等。
康复医学中的心肺功能恢复训练

康复医学中的心肺功能恢复训练康复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它致力于帮助患者恢复和重建因疾病、损伤或手术而导致的身体功能。
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心肺功能恢复训练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康复医学中心肺功能恢复训练的重要性、训练方法以及关注的重点。
一、心肺功能恢复训练的重要性心肺功能恢复训练在康复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许多疾病或手术后,患者的心肺功能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身体活动能力下降、乏力等问题。
而心肺功能恢复训练可以通过有系统地进行运动训练,改善心肺系统的功能,增加身体的耐力和适应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心肺功能恢复训练的方法心肺功能恢复训练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指那些能够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氧气的运输和利用,提高整体的心肺耐力。
2. 呼吸训练:呼吸是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的重要环节。
通过适当的呼吸训练,患者可以增强呼吸肌肉力量,改善呼吸技巧,提高呼吸效率。
常见的呼吸训练包括深呼吸、吹气、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等。
3. 强化训练:在康复治疗中,患者常需进行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强化训练对心肺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适当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的输出能力,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活动的需求。
三、心肺功能恢复训练的关注重点在进行心肺功能恢复训练时,有几个重点需要关注:1. 个体化训练计划: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个体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非常重要。
训练计划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以确保恢复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渐进式训练:心肺功能恢复训练应该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这有助于患者适应训练,并防止训练过程中的不适。
3. 定期评估:对于进行心肺功能恢复训练的患者,定期进行评估是必要的。
心肺康复训练方法

心肺康复训练方法心肺康复训练是针对心脏和肺部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的一种重要康复方式。
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和适应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肺康复训练方法,希望对需要进行心肺康复训练的患者有所帮助。
1.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心肺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行等。
这些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脏和肺部的耐力。
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逐渐增加运动量,达到锻炼的效果。
2. 肌肉训练。
肌肉训练也是心肺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肌肉训练可以增强身体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的适应能力。
常见的肌肉训练包括举重、器械训练、体操等。
在进行肌肉训练时,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和次数,逐渐增加训练量,达到锻炼的效果。
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针对心肺功能受损的患者进行的一种特殊训练方法。
通过呼吸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肺部功能,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效率。
常见的呼吸训练包括深呼吸、吸气训练、呼气训练等。
在进行呼吸训练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指导进行,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效果。
4. 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心肺康复训练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心肺功能受损的患者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康复效果。
通过心理调适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康复训练中的困难和挑战。
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疗法等。
在进行心理调适时,需要与医生和康复师进行密切配合,共同制定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案,达到改善心理状态的效果。
总结。
心肺康复训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方法,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而异。
在进行心肺康复训练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和强度,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瘫痪心肺功能锻炼方法

心肺康复训练的方式较多,需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来给予不同的方式训练,做骑车、跑步、打球、爬山等有氧训练,可以跳健美操来提升、恢复心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者肺间质性疾病、肺纤维化的中期到晚期,活动能力已经下降,可以在跑步机上慢走,也可以做骑车运动,骑车为比较好的呼吸运动训练方式,甚至患者戴着呼吸面罩都可以做。
同时还可以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深呼吸,以及有阻抗的呼吸,可以吹气球、深吸气、深呼气,或者做缩唇呼气,均为有效训练病人心肺功能的方法。
部分特殊患者排痰能力比较差,有意训练其膈肌能力,也指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咳嗽能力,使患者能够积极、顺利地排痰,以免出现痰堵窒息。
病情比较重的患者,经常需要戴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此时候要训练其闭嘴,单纯用鼻子呼吸,而且做深呼吸、缩唇呼吸、腹部呼吸肌的训练,训练多坐、扶床慢走,来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对于不同阶段的心肺疾病,有不同的训练方式,根据情况,找呼吸治疗师或者专科医师帮助训练。
康复医学中的心肺康复与康复运动训练

康复医学中的心肺康复与康复运动训练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加,心肺康复逐渐成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肺康复旨在通过运动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肺康复的定义、目标以及常见的康复运动训练方法。
一、心肺康复的定义和目标心肺康复是指通过运动和康复训练,促进心脏和肺部功能的改善,达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心肺康复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强心脏和肺部的耐受力、预防并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改善心理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二、常见的康复运动训练方法1. 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心肺康复中最常见的运动方式。
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跑步、骑自行车和游泳等。
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心脏和肺部的功能,增强患者的心肺耐力,降低血压和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
2. 强度训练:心肺康复中的强度训练主要包括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
力量训练通过增加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功能性,预防和减缓肌肉废弃。
耐力训练则通过持续的有氧运动,提高患者的心肺耐力和工作能力。
3. 呼吸训练:呼吸训练是心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和吸气憋气训练等方式进行。
呼吸训练能够加强肺部的功能,提高患者的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
4. 热身和放松训练:在进行康复运动训练之前,热身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热身训练可以帮助患者预防运动伤害,同时增加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
而放松训练则是在运动结束后进行,通过放松肌肉和缓解紧张情绪,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三、心肺康复的注意事项心肺康复虽然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但在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个体化定制训练计划:每个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身体状况都有所差异,因此,在制定康复运动训练计划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定制,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方式等。
2. 专业指导下进行训练:心肺康复是一个专业领域,患者在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时,最好在专业医师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训练的安全和有效性。
肺康复训练方法

肺康复训练方法肺康复训练是指针对肺部疾病或手术后的患者,通过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来帮助他们恢复肺部功能和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肺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减少呼吸困难,提高肺部功能,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肺康复训练方法,希望对需要进行肺康复训练的患者有所帮助。
第一,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一种能够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方式,包括慢跑、游泳、骑行等。
通过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肺部的氧气摄入量,提高肺活量,增强心肺功能,从而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
第二,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针对呼吸肌肉的训练,通过深呼吸、缓慢呼吸等方式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肺活量,减少呼吸困难,改善肺部功能。
第三,锻炼肺活量。
通过一些特定的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增加肺活量,提高肺部的适应能力。
例如,通过深呼吸、慢吸气、慢呼气等方式来锻炼肺部的功能,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
第四,康复体操。
康复体操是一种针对肺部康复的运动方式,通过一系列的体操动作来帮助患者提高肺部功能和身体的适应能力。
康复体操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
第五,心理疏导。
肺部疾病或手术后的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
因此,心理疏导也是肺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信心,提高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肺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肺部疾病或手术后患者的康复方式,通过有氧运动、呼吸训练、锻炼肺活量、康复体操和心理疏导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提高肺部功能,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
希望患者在进行肺康复训练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坚持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心肺康复训练方法

心肺康复训练方法
心肺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注意节奏和时间,控制肌肉活动的强度,以缓解和恢复疾病症状,改善功能和心理健康的训练方式。
一般的心肺康复训练方法包括:
1、踩脚步:在安全的环境中,双腿上下踩脚步,或者仰卧地板上做踩脚步运动,加大脚步距离和速度,可以锻炼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性能。
2、慢跑:慢跑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以恒定速度慢跑,一定要细心控制心率,防止心率过快,可以改善心肺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3、变速攀爬:仰卧地板上变速攀爬,也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也可以锻炼上肢的力量、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
4、深呼吸:深呼吸是心肺康复训练的重要一环,可以改善身体的肠道蠕动、改善吸入气体的质量及氧合作用,增加氧气的供给量。
5、游泳:游泳是一项理想的心肺康复训练,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肺部及心脏的功能。
此外,为了提高心肺康复训练的效果,还可以在训练前后,做恰当的拉伸和深呼吸放松运动,使血液有效循环,以达到心肺康复训练的最佳效果。
心肺康复训练

心肺康复训练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脏和肺部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心肺康复训练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使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肺康复训练的定义、目的、方法和效果,以及其在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心肺康复训练的定义心肺康复训练,简称心康训练,是一种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来恢复和改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的方法。
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通过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灵活性练习等方式来提高心脏、肺部和循环系统的功能。
二、心肺康复训练的目的心肺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功能,减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身体的康复和恢复。
具体目的包括:1. 改善心血管功能:通过增加心脏的顺应性、降低心率、改善血液循环等方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健康水平。
2. 增强肺部功能:通过有氧运动和肺活量训练,提高肺部的通气能力,减少呼吸困难和氧气利用的效率。
3. 增加耐力和体力: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耐力和体力,减少疲劳和虚弱感。
4. 减少疾病复发风险:心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风险。
5. 提高生活质量:心肺康复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功能,还可以减轻焦虑、抑郁和疼痛等心理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心肺康复训练的方法心肺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运动训练、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多种方法。
1. 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心肺康复训练的核心内容,包括散步、跑步、游泳、骑车等运动形式。
运动强度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逐渐增加。
2.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肌耐力,改善身体功能。
常见的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深蹲等动作。
3. 灵活性练习:通过拉伸和瑜伽等灵活性练习,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舒展性,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4. 教育指导:为患者提供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肋 间 肌
肋间外肌: 体积较大,支撑胸廓后 方,肌纤维由上一肋骨 斜向下向前走行附于下 一肋骨的上缘,由胸神 经支配,助吸气运动。
肋间内肌: 体积较小,支撑胸廓前 方,肌纤维则下斜向后, 由胸神经支配,主要支 配呼气运动,对呼吸起 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辅助呼吸肌
斜方肌: 起自颈椎,附于第1、 2肋骨上,安静呼吸 时,能抬高胸腔,并 在用力呼吸时及上胸 部运动增加时持续起 作用。
心肺功能的康复训练
呼吸肌的解剖和生理
呼吸训练定义、作用、目标
呼吸肌的训练方法
正常呼吸的实施 必须具备的条件
完整而扩张良好的胸廓 健全的呼吸肌 富有弹性的肺组织及与之相匹配的肺血循环 畅通的气道 调节灵敏的呼吸中枢与神经传导系统
呼吸肌(muscles of respiration)
胸锁乳突肌: 在通气加强时,同样明 显地升高胸骨和锁骨, 而平静呼吸时,则不 参与活动。
腹
肌
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直肌 受下6支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T7—L1)支配 收缩时压迫腹腔,把肋骨架向下拉 平静呼吸时腹肌均不参与活动 只在深度呼吸时,腹肌才增添辅助呼气作用
呼吸训练的作用
⑸恰好在吸气前,快速地向下 向内牵张胸廓,从而诱发肋间 外肌的收缩。
局部呼吸(lateral cistal expansion)
⑹让患者吸气时抵抗治疗 师手掌的阻力,以扩张下 肋。 ⑺患者吸气,胸廓扩张且 肋骨外张时,可给予下肋 区轻微阻力以增强患者抗 阻意识。 ⑻当患者再次呼气时,治 疗师手轻柔地向下向内挤 压胸腔来协助。 ⑼教会患者独立使用这种 方法。患者可将双手置于 肋骨上或利用皮带提供阻 力。
患者仰卧位,头稍抬高的姿势。 首先让患者掌握横膈吸气。 在患者上腹部放置1-2kg(3-5lb)的沙袋。 让患者深呼吸气同时保持上胸廓平静,沙袋重量必 须不妨碍膈肌活动及上腹部鼓起为宜。 逐渐延长患者阻力呼吸同时,当患者可以保持横膈 肌呼吸模式且吸气不会使用到辅助肌约15分钟时, 则可增加沙袋重量。
呼吸训练的定义:
呼吸训练(breathing training)是肺疾病患 者整体肺功能康复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 患者开始训练之前,必须掌握正确的呼吸 技术,此技术训练要点是建立膈肌呼吸, 减少呼吸频率,协调呼吸(即让吸气不在 呼气完成前开始),调节吸气与呼气的时 间比例。
呼吸训练的目标是:
呼吸肌训练
定义:改善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过程称为呼 吸肌训练(ventilatory muscle training,VMT)。 这项技术强调吸气肌的训练。 作用:用于治疗各种急性或慢性肺疾病,主 要针对吸气肌无力、萎缩或吸气肌无效率, 特别是横膈及肋间外肌。
呼吸肌练习方法
1、横膈肌阻力训练(strengthen the diaphragm)
当辅助呼吸肌过度紧张时,应给予安静,放松治疗, 从而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呼吸训练的目的
尽可能恢复有效的腹式呼吸,改善呼吸功能。
消除气道内分泌物,减少气道刺激因素,保持 呼吸道卫生。 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并发症。
提高患者心功能和全身体能,尽可能恢复活动 能力,重返社会。
国内学者建议采用的 呼吸困难分级方法
膈肌呼吸(腹式呼吸)
方法:
1、患者处于舒适放松姿势, 斜躺坐姿位。 2、治疗师将手放置于前肋骨 下文的腹直肌上。 3、让患者用鼻缓慢地深吸气, 患者的肩部及胸廓保持平 静,只有腹部鼓起。 4、然后让患者用口呼气,将 空气缓慢地排除体外。
膈肌呼吸(腹式呼吸)
5、重复上述动作3—4次后休 息,不要让患者换气过度。 6、让患者将手指放置于腹直 肌上,体会腹部的运动, 吸气时手上升,呼气时手 下降。 7、当患者学会膈肌呼吸后, 让患者用鼻吸气,以口呼 气。 8、让患者在各种体位及活动 下练习膈肌呼吸。
通过对呼吸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来改善呼吸功能。 在增加呼吸肌的随意运动时,呼吸容量可明显增加, 从而改善了氧气的吸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通过主动训练可以改善胸廓和肺组织的顺应性,同 时,随着血液循环的改善,有利于肺部及支气管炎 症的吸收及肺组织的修复。 辅助呼吸肌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呼吸深度,但使用 不当时,可增加无效耗氧量,加重呼吸困难症状。
作用:可降低呼吸速率,增加潮气量及增 强运动耐力。 方法: ⑴患者处于舒适放松姿位。 ⑵呼气时必须被动放松,并且避免腹肌收 缩(将双手置于患者腹肌上以判断腹肌有 无收缩)。 ⑶指导患者缓慢地深吸气。 ⑷然后让患者轻松地做出吹笛姿势呼气。
预防及解除呼吸急促
作用: 适用于患者正常的呼吸模式被干扰而产 生的呼吸短促,例如: 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气喘)的周 期性呼吸困难发作。 ②患者用力过度或接触过敏原时。
后侧底部扩张(posterior basal expansion)
具体方法: ⑴患者仰卧位,去枕,髋膝关节屈曲。 ⑵患者双手置于下肋后侧。 ⑶进行“侧边肋骨扩张”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手术后需长期在床上保持半卧 位的患者,因为分泌物很容易堆积在肺下叶的 后侧部分。
吹笛式呼吸(pursde-lip breathing)
第一组起源于脊柱、腰大 肌和腰方肌外周筋膜; 第二组起自于下部6根肋骨; 第三组起自胸骨剑突的后 方。
所有肌纤维均汇聚于 中心腱。横膈受膈神 经支配。
横膈收缩时,胸腔内压 力下降,肺容量增大, 同时挤压腹部,使腹压 增加。 独特的几何形状造成在 大多数情况下,收缩时 能使胸腔扩张。 呼气末位时,收缩早期 肋骨向上抬高,然后再 向外摆动。 呼吸过程中2/3的气量是 由横膈的作用进出肺。
改善换气; 增加咳嗽机制的效率; 改善呼吸肌的肌力、耐力及协调性; 保持或改善胸廓的活动度; 建立有效呼吸方式;促进放松; 教育患者处理呼吸急促; 增强患者整体的功能。
呼吸训练的适应证:
急性/慢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 扩张不全、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 因手术/外伤所造成的胸部或肺部疼痛。 支气管痉挛或分泌物滞留造成的继发性气道阻塞。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肌无力:高位脊柱损伤、急性 /慢性/进行性的肌肉病变或神经病变。 严重骨骼畸形(脊柱侧弯等)。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通常采用6级制 0级 虽存在不同程度的肺气肿,但活动如常人, 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无气短。 1级 一般劳动时出现气短。 2级 平地步行不气短,速度较快或登楼、上坡时, 同行的同龄健康人不觉气短而自己气短。 3级 慢走不到百步即有气短。 4级 讲话或穿衣等轻微活动时亦有气短。 5级 安静时出现气短,无法平卧。
横 膈 肌 肋 间 肌 腹 肌 辅助呼吸机
肺通气动力
呼吸运动
原动力
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
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力差
参与呼吸的肌肉
主要的吸气肌:膈肌 肋间外肌 主要的呼气肌:肋间内肌 腹肌
吸气辅助肌: 斜方肌 胸锁乳突肌 …
呼吸肌
横
膈
是主要的呼吸肌之一, 横膈的肌纤维起源于 三组:
局部呼吸(lateral cistal expansion)
适用于因手术后疼痛及防卫性肺扩张不全或肺炎等 原因导致肺部特定区域的换气不足。
⑴患者坐位或屈膝仰卧位。 ⑵治疗师双手置于患者下肋骨 侧方。 ⑶让患者呼气,同时可感到肋 骨向下向内移动。
⑷让患者呼气,治疗师置于肋 骨上的手掌向下施压。
是躯干或肢体结合深呼吸所完成的主动运 动。其作用是维持或改善胸壁、躯体及肩关 节的活动度,增强吸气深度或呼气控制。
胸廓松动术
仰卧位对肋骨的松动
上部胸廓辅助法
侧卧位胸腰的回旋运动
松动一侧的胸腔
患者坐位,在吸气时朝胸 腔紧绷的相反侧弯曲以牵 拉绷紧的组织,并且扩张 该侧的胸腔。
患者朝紧绷侧侧屈并呼气 时,将握拳的手,推紧绷 侧胸壁。 接着患者上举胸腔紧绷侧 的上肢过肩,并朝另一侧 弯曲。这使紧绷侧组织做 额外的牵张。
棍棒运动
患者双手握体操棒,肩前屈(吸气时肩关 节屈曲),同时进行呼吸运动。
有效的咳嗽训练(teaching an effective cough)
患者处于放松舒适姿势 坐位或身体前倾, 颈部稍微屈曲。 患者掌握膈肌呼吸,强调深呼吸。 治疗师师范咳嗽及腹肌收缩。 患者双手置与腹部且在呼气时 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的收缩。 患者练习发“k”的声音以 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 及腹肌收缩。 当患者将这些动作结合时, 指导患者做深但放松的吸气, 接着做急剧的双重咳嗽。 单独呼气时的第2个咳嗽比较有效。
松动上胸部及牵张胸肌
患者坐位,两手在头 后方交叉握,深吸气 时做手臂水平外展的 动作。 患者呼气时将手、肘 靠在一起,并且身体 往前弯。
松动上胸部及肩关节
患者坐位,吸气时两 上肢伸直,掌心朝前 举高过头。然后,呼 气时身体前弯,手着 地。
深呼吸时增加呼气练习
患者屈膝仰卧位姿势下呼吸。 然后患者呼气时将双膝屈曲靠近胸部(一 次屈曲一侧膝关节以保护下背)。该动作 将腹部脏器推向横膈以协助呼气。
预防及解除呼吸急促
方法:
⑴患者放松、身体前倾, 该体位可刺激膈肌呼吸。 ⑵按医嘱使用支气管扩张 剂。 ⑶让患者吹笛式呼气,同 时减少呼气速率,呼气时 不要用力。 ⑷每次吹笛式呼气后,以 腹式吸气,不要使用辅助 肌。 ⑸让患者保持此姿势,并 尽可能放松地继续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