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模式,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1. 刘江山理论:刘江山在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中提出了“资源类型论”和“市场类型论”。
资源类型论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型产业上;市场类型论则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关注规模大、消费潜力大的市场。
2. 再工业化理论:再工业化理论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产业分工中提取更多附加值,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
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技术、管理和创新的优势,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1. 资源获取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资源,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
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能源和矿产资源,以支持国内的工业发展。
2. 市场开拓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 技术转移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例如,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先进技术,推动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③市场导向型。
④生产和销售国际化型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特点
(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
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
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赫克歇尔(-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俄第3)林二小(,岛凡H清⁃的是O比具)较有模优势比型投较的资成基理本论本的优假基势定本的是命题行合业理,
① 产业因素 ③ 国家因素
影响因素
② 企业因素 ④ 地区因素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3.市场内部化收益和成本比较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 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统一协调生产经营,消除“时滞”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以及转移价格 (3)消除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 (4)有效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分析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 跨国公司针对内部因素进行决策的结果,除了区位 因素外,忽视了外部环境,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该理论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具备解释 力。
局限性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1.内部化理论简介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起源于1937年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 (Transaction Cost Theory)。“内部 化”这一概念是由科斯首先提出来的, 他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当市 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 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将取代外部市场的 交易活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持续增长,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述评。
1. FDI的定义和重要性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通过建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控股外国企业的方式,以及购买对外国企业的股权等形式参与境外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FDI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FDI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FDI,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FDI也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FDI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FDI,在境外投资的同时,中国也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升级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1979年-1999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放了对外投资的渠道,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项目。
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设立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升级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监管和管理,重点关注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优势:•市场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消费需求。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非常份额或绝对控制权下,通过设立子公司、购买股权、开展合作项目等形式,在一个国家获得或增加对企业的控制权,并进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实际运营活动的行为。
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以及一些实践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外商直接投资与全球化经济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个经济体的居民通过购买或设立境外市场的股权、购买投资项目的资产或充实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资本帐户上的资本流入,以获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并从中获益。
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接近性、资源获取、成本优势、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入等。
不同的国家和企业可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不同的动因,这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等因素。
1.3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都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技术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外汇收入等。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本外流、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2.1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0年至201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从3,102亿美元增长到19,757亿美元。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和德国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3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荷兰是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4 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贸易方面,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方面,具体内容:投资国生产、技术等优势,而东道国拥有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区位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者就可以克服到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风险。
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三、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以科斯与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来解释企业跨国投资的原因。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企业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即把本来应该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以维持垄断优势和降低交易成本。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 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规模经济优势案例:
企业是国内融资成本低还是国外融资 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小,国内融资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大,国际融资成本低
瑞士雀巢公司 英国糖果公司
知识产权优势
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
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
销售技能、渠道的重要性
投资要重视现金流的连续性
渠道为王 现金为王
案例:山东秦池酒厂的没落
没有提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产业、技术
和市场等)
第二节 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 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 内部化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1.理论背景: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又
两人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二人并列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 由于该理论主要是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
论分析法。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Stephen Herbert
Hymer),1934-1974, 加拿大经济学家, 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生于蒙特利尔,死于美 国纽约州的山达肯的一场车祸。 1960年美 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 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 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 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 优势理论。
称所有权优势论、公司特有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
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来解释FDI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在他的博士 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 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 势”。
•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 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国际贸易 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 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 • 而事实是:美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筹集并投资而不 是在美国筹集(举债投资);大量证券资本涌入美 国,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美国;只投向某些部门。 • 这种事实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
结论
•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 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 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 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评价: 进步性: ●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 际投资(生产)领域;
资本移动
利息率(利润率)
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
资本供给
资本需求
(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
•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产 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 自由流动,没有任何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 场情况理上的距离、文 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 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其某些政府的干预 ;市场进入限制等);
• 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 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 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 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 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统理论不能对此做出科学解释
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 海默认为:美国对外投资在于垄断优势和市场 不完全;
– 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 根本原因;
– 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 外投资就不可能发生;
– 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 – 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具有人文、地域、制
美国新产品的生命周期
美国生产和消费水平
消费线
出口
进口
新产品阶段 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
时间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基本观点
–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 海外市场而到国外投资。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 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下降(标准 化生产)的一个必然结果。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建立在长期性 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的过程有以 下三个阶段
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
• 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把国 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 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和垄断优势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 外直接投资,并提出了垄断优势的内容,使国际直接 投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 既能解释发挥垄断优势的横向投资,又能解释维护垄 断优势的纵向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几个问题
• 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方式, 而不选择间接投资的方式?
• 企业为什么要以生产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出口 商或技术转让者的身份参与国际经营?
• 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 利和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并占居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几个问题
• 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匀,主 要集中几个行业?
• 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品分布或地理分 布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e Production Life Cycle Theory)
•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 弗农教授
(Raymond Vernnon)1966年5月发表了一篇
文章《产 况和市场营销中产品的营销寿命,提出“产品生 命周期”直接投资理论
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及其凯夫斯(R.E.Caves)
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 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 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美国1914— 1956年对外投资
– 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证券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则 没有;
– 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 – 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 – 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 – 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 熟到下降将在这三类国家进行转移
第一阶段:创新阶段(导入和增长)
• 创新国(发达国家,美国)凭借雄厚的研究开发资 金首先创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将新产品集中于 国内生产并主要满足国内少数高收入的阶层消费需 求,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收入水平相近国家的消费 需求
– 因为创新阶段的产品尚未定型
• 能解释实力强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美日欧三极所 支配的对外投资格局
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产物,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 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作了 很好的理论阐述,但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 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中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 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 产品的创新阶段(New Product Stage) – 产品的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 – 产品的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假定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划分为三类
–新产品的发明国称为发达国家 –发展程度略低一点的国家称为较发达国家 –落后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
•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产品的差 异性和专利、技术诀窍等差异
• 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投入同样 的资本,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得到规模收益 递增的效益。
• 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市场不完全:政府干 预、税收、利率和汇率
垄断优势的内容
• 技术优势 • 规模经济优势
• 资金优势 • 组织管理优势 • 信誉和商标优势
度等优势,但跨国公司仍具有净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
• 基本观点
– 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 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 素或根本原因
• 市场的不完全性
– 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企业具有 全球区位经营观念。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对当地竞 争者所占优势的有效利用
市场的不完全性的表现
• 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 为什么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
跨国公司?
垄断优势理论的背景
• 二战结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出现了新的特 点
– 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 – 60年代的投资资本流向呈现多向性
• 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透 • 资本短缺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
• 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不是各国利率的差异
垄断优势理论
(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 又称“市场不完全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The Hymer—— Kindle Berger)
• 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
• 1960年,“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 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 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
• 以产品的新技术为特征的理论,在解释国际直接 投资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弗农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动态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 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 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 这种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流向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