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

合集下载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事物的性质是由参考系决定的。

” “人怎样提问,自然就怎么回答。

”——近来一直在想这两句话所揭示出的人的无法逃脱的局限,以及达观和比较意识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有无数个体系以应对迎面而来的纷繁复杂、变化莫测的事物,分析、判断、权衡、取舍。

当你看到一物或思考一事,会不由自主地将其置于自己固有的标准体系之中作一番衡量、评判。

玩味这一过程,最让人惊心的是,我们在使用某一体系的时候几乎想都不想,一切皆似本来如此、理所当然,一切皆似无须思索、水到渠成。

同时,这一体系也是一种已经稳定了的标准体系。

你几乎从来不去思考自己为何会使用这一体系,以及它过去是如何形成,现在还是否合理与适用。

如果缺乏足够的外界刺激或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一般人绝少会主动地去审视它、否定它、改变它。

无思是它最大的特点,而这个是最要命的。

先贤或因其置身世界相对简单、心思纯净少染的原故,更易凝心聚神,更多痴心衷情,更能敏锐地感悟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与大自然的生意流动,直寻事物的本真与纯美。

于一人一事,一书一画,一乐一舞,常常神入其中、心与冥合,以至于窥一影、听一音、嗅一香、尝一味、触一指皆可感悟全体,由一通万、纤毫毕现,当真是神乎其神的。

然而,即便达此境界,怕也只是见到了事物一个或几个方面,体悟了其中一个或几个妙处。

但这一方面和妙处,已足资后人深深记取,以作面对这个世界的镜鉴之一。

评价一位诗人,有就诗人评说的,有就诗作评说的;有就诗本身评说的,有就诗的影响评说的;有就诗人文学水准评说的,有就诗人人格修养评说的。

凡此种种,莫衷一是。

同一事物置于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一人及一时评论体系的价值取向,皆能见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社会风尚之正影响或反影响。

“仪卿识最高卓,而才不足称。

”人皆有局限,故有不足,故显个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局限即是自我。

借他人局限之心眼,足破我心眼之局限,一观崭新之天地,一览未知之风光。

严羽之精神,全在一悟字;悟之至有基,曰博,曰熟。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沧浪诗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沧浪诗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沧浪诗话》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沧浪诗话》是系统论述诗歌艺术理论的诗话著作。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部关于诗歌理论和批评的著作,其中的“诗辨”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

在“诗辨”中,严羽提出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

首先,严羽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吟咏性情”为本,即诗歌应该表达诗人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他反对那种追求形式、技巧和华丽辞藻的诗歌,认为这样的诗歌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打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严羽提出了“妙悟”说,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有一种超越理性思考的感悟能力。

他认为,诗歌创作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知识积累来实现的,而是需要诗人在感性层面上进行领悟和体验。

再次,严羽强调诗歌创作应该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

他认为,每一位诗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不是模仿别人。

只有具备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才能使诗歌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严羽还提出了“以禅喻诗”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和禅修有很多共通之处。

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像禅修一样,超越世俗的纷扰和杂念,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总的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辨”部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歌创作的重要观点,强调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本,注重感性领悟和独特风格,同时也提倡以禅修的方式来进行诗歌创作。

这些观点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

、诗歌至境:入神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无)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那么怎样是入神境界呢?其一,别材、别趣说:严羽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即说诗不同于其他的以阐述事理的文章著作,诗的材料是独特的,即有独特的艺术性格;“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即说诗不同于说理,而有独特的情趣,意趣,趣味等。

这里严羽提出了其诗学的重要见解,对别材别趣,严羽进一步具体阐发为:一是“不涉理路”,不是不要事理,而是诗歌非其他文章著述的说理,即作诗非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诗境非理论形态(理论境界),当然作为诗人需得读书穷理,但作诗、诗境非是一般的议论说理。

二是“不落言筌”:(筌:捕鱼的竹器)不是不要言辞,而是不落于语言牢笼,即不拘于言,也非议论、说理之言,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言。

严羽所说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亦是直接源于佛学(禅学)思想,六祖慧能便是“教外别传”,“不立不字”,即完全是人的直觉体验,而非思辨认识,随机而顿悟,不立文字,是因为立了文字便容易落于言筌,就象轮扁说齐桓公读的是糟粕一样,精华意趣非是文字所能言传的。

严羽以禅喻诗,便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他极力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因为这些都是舍本求末,不懂诗。

他是有针对性的,宋人写说理诗,即议论诗,是古代诗歌的一景观。

其实其中亦有好诗,当代学者钱穆《理学六家诗钞》中收集了北宋邵雍(邵康节),还有朱熹、陈白沙、王阳明、高景逸、陆桴亭的诗。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诗兴与人同”,“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是其中的佳句。

尽管宋代的说理诗有其特殊之处,但总体看来是不成功的,亦是必然不成功的,今日也有所谓哲理诗,尽管严羽说的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有些过了头,但其别材别趣说还是切中了要害。

其二,镜象水月说。

在指出作诗非理论思维,诗境非理论形态(境界)之后,严羽形象地说到诗境的形态: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它不是思辨中的虚无,又非毫无生气的实有,镜象水月是有而无,无而有,它是言中出象,象中出意,而又意在言外,韵味无穷,如王维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明,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淡远清丽的图画,恰如严羽所说的镜象水月,是虚无吗?否,分明有雨有山、有灯、有草有虫,有月,有松,有泉有石,是实有吗,否,分明是一片空灵逷透。

《沧浪诗话诗辨》翻译

《沧浪诗话诗辨》翻译

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

如果自己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呀。

好比行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

所以说,学习上等的,只能达到中等;学习中等的,就沦为下等了。

又说道,见识超过老师,才可以传授;见识与老师一样,就只能够得上老师才德的一半了。

工夫要从最好的作品开始学起,而不可从低劣的作品往上学。

首先要熟读《楚辞》,早晚讽咏来作为根本;接着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和汉魏五言诗,都必须读熟;再埋头阅读李白、杜甫的诗,好象现在的人研究经学一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在胸中酝酿,时间长了就自然领悟了。

这样学习起来,虽然未必达到最高境界,也不失为正路。

这就是从头顶上做起,可以说是进到禅宗宗门的极处,可以说是寻求到根本处,可以说是豁然醒悟真谛,可以说单刀直入。

(提示:严羽开宗明义,认为作诗应当从“学盛唐”来入门,指出了不同于“江西”“晚唐”“四灵”“江湖”诸诗派的学诗门径。

)诗的方法有五个方面:体制、格律、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严羽于五方面中最推重“兴趣”。

)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作诗的关键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

诗总体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

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有一种:入神。

作诗而能入神,这是最高、最完美了,再没有什么可要求的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大概很少。

(提示:严羽将诗分为九品,但未作具体描述,后人的解释以陶明(氵+睿)《诗说杂记》卷七的意见为代表。

严羽在划分九品以后又进一步将诗的风格分为两个大类。

并且认为诗的最高境界是入神,只有盛唐最上乘的作品才能达到。

)禅宗有不同的流派,有大乘和小乘,有南宗和北宗,有正道和邪道;获得佛教正法的人,才能领悟佛理的真谛。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汇编

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精教版及翻译汇编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

《沧浪诗话》诗词鉴赏“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少陵如节制之师。

”所谓节制之师,是说老杜诗歌严整且有法度可循。

陈俊卿《石溪诗话序》也说:“杜子美诗人冠冕,后世莫及。

以其句法森严,而流落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句法森严也是就这一点来说的。

而据《史记李将*列传》载,李广将兵无部伍行阵,治兵极为简易灵活。

无部伍行阵是与节制之师相对而言的。

严羽说太白诗法如李广,很显然是指其诗法无一定规则、变化多端。

如严羽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巧如蚕,活如龙,回身作茧,嘘气成云,不由造得。

是歌须看其主、伴变幻。

题立‘峨眉'作主,而以‘巴东'、‘三峡'、‘沧海'、‘黄鹤楼'、‘长安陌'与‘秦川'、‘吴越'伴之,帝都又是主中主;题用‘月'作主,而以‘风'、‘云'作伴,‘我'与‘君'又是主中主。

回环散见,映带生辉,真有月印千*之妙,非拟议所能学。

”是指其诗法的变化。

(一)下字之法《沧浪诗话诗评》云:“下字贵响,造语贵圆。

”指出作诗下字应有力度。

如评李白《山人劝酒》诗云:“‘?_起'二字有大海回澜之力。

”评《献从叔当涂宰阳*》云:“‘精'、‘气'字佳,‘精'字更难下。

‘激昂'与‘协'字俱有力,有身分。

”此等力量,他人绝难企及。

再如,评《白?辞》:“‘歌吹'着‘??#39;字,不独曛*?翔,亦觉音响润泽。

”评《月夜听卢子顺*琴》云:“一毫不做,而‘夜'字安,顿觉异。

”此为一字之法。

评《秋日炼*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云:“以‘岂'、‘初'二虚字见卷舒。

”则为下虚字之法。

在下字之法上,《沧浪诗话诗评》又提出:“《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为句法重复之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提示:提出学诗要以识见为主,取法要高。

认为“学盛唐”以前之诗是学诗的正路。

指出了具体的方法门径是多咏读作品,吸取营养,涵蕴于胸,自能领悟。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译文】作诗的方法有五种: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提示:提出作诗有五种方法。

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

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

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

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

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译文】诗的风格有九类: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

作诗的用力处有三个:起结、句法、字眼。

诗的总的风格类型有二种:从容不迫和沉着痛快。

诗歌创作的极致有一样:入神。

作诗而能到入神的境界,这就到顶点了!到尽头了!无以复加了!只有李白、杜甫达到了这个境界,其他人达到这个境界的很少了。

提示:提出诗有九种品类,三个用功之处,两大风格,一个极致——“入神”。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

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汉魏尚矣,不假悟也。

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

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

吾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

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

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倘犹于此而无见焉,则是野狐外道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

【译文】禅宗的流派很多,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南宗和北宗之派,正道和邪道之路;获得正法的人,才是领悟了真谛。

至于声闻、辟支的小乘,都不是正法。

论诗如同论禅:汉、魏、晋等古诗和盛唐诗是作诗的第一义的真谛,大历以来的诗就已落入第二义了。

晚唐诗,就像是声闻、辟支果的小乘了。

学习汉、魏、晋与盛唐的诗,就像学禅宗的临济宗门下。

学习大历以来的诗,就像学曹洞宗门下。

大抵上禅道在于妙悟,诗道也在于妙悟。

且说孟浩然的学力在韩愈之下很远,可是他的诗却独独超出韩愈之上的原因,就在于(孟浩然诗)一味地妙悟罢了。

只有悟,才是当行本行。

然而悟有浅有深,有的人悟得有限,有人悟得透彻,有人悟得一知半解。

汉魏诗人是懂得上乘的第一义的,不必假借于悟。

谢灵运至盛唐诸诗人,是透彻的悟;此外虽然也有悟的人,都不是悟得第一义的真谛的。

我这样的评论不僭越,辨别不狂妄。

天下有可以废弃的人,没有可以废弃的言论。

诗的道理就是如此。

如果以为不是这样,那就是所见诗歌不广,研究考察诗歌不够深入。

试取汉、魏的诗深入钻研,再取晋、宋的诗深入钻研,再取南北朝的诗深入钻研,再取沈佺期、宋之问、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的诗深入钻研,再取开元、天宝诸家的诗深入钻研,再只取李白、杜甫二人的诗深入钻研,又取“大历十才子”的诗深入钻研,又取元和年间诗人的诗深入钻研,又取晚唐诸位诗人的诗深入钻研,又取本朝苏轼、黄庭坚以下诸位的诗深入钻研,它们真实的是非是不能掩盖的了。

倘若在这里还没有清楚的见解,那就是被邪魔外道蒙蔽了他的认识真实的能力了,那就不可救药了,终究不能领悟了。

提示:提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妙悟”是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领会禅理佛法的名词,即是不能靠语言文字来解说,不能用逻辑思维来推理论证,只能靠学习者的聪颖智慧去心领神会。

诗歌作为一种通过审美境界反映生活的艺术,它的创作方法也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只能靠诗人对外界事物接触中的直觉感受。

有了这种感受,就能顿悟诗法,这就是严羽论诗的“妙悟”。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曰:有之。

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

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澹处,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

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嗟乎!正法眼之无传久矣!唐诗之说未唱,唐诗之道或有时而明也。

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译文】作诗要有另一种才能,这与读书学问没有关系;作诗要有另一种兴趣,这与抽象说理没有关系。

然而古人没有不读书,不深研理论的呀。

但是(他们)不沉溺于理论逻辑,不落入语言的束缚(而能有言外之意),这才是上等的。

诗歌,是吟咏情志心性的。

盛唐的诗人(作诗)只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所以他们诗歌的美妙之处清莹澄澈,玲珑剔透,(别人)难以接近,好像空中的音响,形貌的色彩,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对诗歌写作作特别的理解领会,于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这些东西写诗,(写出来的诗)岂有不工整的呢,然而却终究不像古人的诗了。

原因在于缺少一唱三叹的委婉的韵味啊!而且他们的诗作大多致力于使事用典,不追求兴致情韵;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完全篇,也不知诗的主旨落在何处。

他们的末流更严重,焦躁叫嚣,愤怒乖张,大大地背离了(诗歌)温和忠厚的传统之风,简直就是以叫骂为诗了。

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遭一次劫难的厄运了,可说是大不幸了。

然而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了吗?回答说:有的,我只取其中合于古人(作诗标准)的作品罢了。

本朝初期的诗尚能沿袭唐人:王禹偁学白居易,杨亿、刘筠学李商隐,盛度学韦应物,欧阳修学韩愈的古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地方。

到了苏轼、黄庭坚,才开始运用自己的方法写诗,唐人诗风才改变了。

黄庭坚更是在锻炼安排钩深峻刻上下功夫,后来他的诗法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

近世赵赵师秀、翁卷之辈,独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稍稍恢复接近了(贾岛、姚合)清寒苦瘦的诗风。

江湖派诗人大多仿效这种诗体,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他们不知(自己)是只落入了声闻、辟支的小乘境地,哪里就是盛唐诸公的大乘正法的境界呢!唉!正法眼藏不传己经很久了。

唐诗的理论没有得到倡导,唐诗创作的真谛却一直是明白的。

现在既然高唱他们的诗就是唐诗正宗了,那么学诗的人就会说真正的唐诗只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呀,这不是诗歌发展道路的又一个大不幸吗!所以我不自度德量力,就定下诗的宗旨,而且借禅理以喻诗,推求汉、魏以来诗歌的本源,而断然决然地认定(作诗)应当以盛唐为法(原注:我后来舍而不说汉、魏,而只说盛唐,是认为汉、魏古诗的体制已经完备了)。

(这样)虽然会得罪当世的君子,也是在所不辞的。

提示:这一段对“兴趣”的内涵作了明确阐述。

在《沧浪诗话》中“兴趣”的同义词还有“兴致”、“意兴”。

严羽所谓的“别材”主要体现在“妙悟”上,或者说诗人只有通过“别材”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

严羽所谓的“别趣”和他“兴趣”说的特定含义是相通的。

由“别材”而“妙悟”,由“妙悟”而“别趣”,这就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内在规律。

提示:这一段首先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说法,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现象,进而提出“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的“兴趣”说。

所谓“别材”,就是说作诗不靠学问,靠的是诗人的特别的才能;所谓“别趣”,就是作诗不要议论说理,即使议论说理也要有理趣,这样的诗才能有“兴趣”,即有兴味、情趣的审美感受。

当然要做到这些,归根结底离不开他的“妙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