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华固体物理答案第三章培训资料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备课资料(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物态变化过程。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知识点1: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的三态间可以发生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物态变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例如:冰熔化成水,铁块熔化成铁水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例如:水结冰等。
2.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假设猜想[猜想一]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猜想二] 固体熔化时虽然不断吸热,但需完成由固态到液态的转变,这时温度可能会不变。
实验设计探究[思考] (1)固体熔化时需观察其状态与温度的变化,如何控制固体物质温度不会过快上升呢?(2)熔化过程较为缓慢,以什么样的时间间隔进行温度测量呢?(3)对实验测定的数据用什么方法处理较为合适?[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目的:研究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
(2)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烧杯、试管、温度计、碎蜡块、海波、水、石棉网、火柴、钟表。
(3)实验步骤:①组装仪器。
按如图所示进行组装,在两个分别盛有海波和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使试管(盛固体物质段)充分浸入水中。
使用石棉网的目的是为了使烧杯受热均匀。
使玻璃泡处于海波或碎蜡块中间位置。
,大致可分为两类冰、各种香、沥青A.水全部结成冰B.冰全部化成水C.水不结冰,冰也不化成水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答案:C点拨: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房间的温度也是0 ℃,冰水混合物不会从房间吸热,也不会向房间放热,故冰不能熔化成水,水也不能凝固成冰,选项C正确。
考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探究【例1】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的熔化实验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在第2 min时是固态B.甲在ab段不吸热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答案:A、C、D点拨: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上升;由图象可知甲为海波,乙为蜡;海波在ab段吸热,温度不变,所以B选项错误。
(必考题)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答案解析)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考试范围:xxx;满分:***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1.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C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CC.甲物质在4-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2.王老师上课带来一把金属勺放在了讲桌上,把刚烧开的开水倒入杯中,将金属勺放在杯里,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约20℃)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
关于这种金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金属熔点不低于20℃B.该金属熔点低于20℃C.该金属凝固点高于100℃D.该金属是非晶体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液化的是()A.树叶上的霜B.护目镜上的“水雾”C.湿衣服晾干D.冰雪消融4.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低于标准大气压B.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4:5C.实验中烧杯上的盖子留个小孔是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平衡D.两次实验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5.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6.如图所示,加热-40℃的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段表示当前物体的状态仍是固体B.在0℃时,物体的状态为固、液共存C.冰在熔化过程中,冰的质量在减少,温度不变,内能在减少D.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说明沸腾不需要吸热7.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20℃是人体感觉比较适宜的环境温度B.家庭使用的寒暑表测量范围是-30℃~100℃C.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8℃D.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9.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1)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3)秋天,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4)冬天,室外树上出现的美丽的雾凇A.(1)(2)B.(2)(4)C.(1)(3)D.(3)(4)10.在观察碘的升华现象时,将少量熔点为113.7°C的碘颗粒装入如图的密封锤形玻璃泡内。
人教版本初中八年级上册的物理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及凝固课后学习练习及详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融化和凝结课后练习及详解融化和凝结题一:如下图,是某晶体物质融化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1)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__℃.2)在第3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题二:下表记录了某物质融化时测得的实验数据,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此物质是__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____。
3)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80℃时该物质可能为____________状态。
A.固体B.液体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状况都有可能(4)某同学在该实验时发现融化时间短,不便于察看融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在不改变本来实验装置的状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伸该物质融化时间的方法。
_________。
时间/min024681012141618 [根源:Z*xx*]温度/℃60657075808080808590题三:对于晶体和非晶体,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晶体和非晶体在融化过程中温度都高升.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C.晶体融化时吸热,非晶体融化时不吸热D.天上飘落的雪花是非晶体题四:以下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选项是()A.玻璃、冰、铝都是晶体B.蜡和冰都是晶体C.松香、玻璃、沥青都是非晶体D.海波和铜都是非晶体题五:对于物质的融化和凝结,下边哪句话是正确的().各样固体都有必定的熔点.晶体在融化时要汲取热量,但温度不变C.各样晶体的熔点都同样D.非晶体在凝结时要汲取热量,温度不停降落题六:以下对于物质的融化和凝结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1-/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二节融化和凝结课后练习及详解.各样固体都有必定的熔点,不一样的固体熔点不一样.晶体融化的温度叫熔点,不一样的晶体熔点不一样C.同种晶体的熔点高于它的凝结点D.晶体融化过程要吸热,且温度不停高升题七:以下现象属于融化的是()A.湿衣服结冰B.铁水浇铸成部件C.河水结冰D.雪化成水题八:以下自然现象中,属于融化现象的是()A.春季,冰雪融化B.夏季,露珠晶莹C.秋季,薄雾缥缈D.冬季,瑞雪纷飞题九:以下示例中是为了防备融化或许凝结产生不利影响的是()A.冬季将室外水箱中的水放掉B.将熔融玻璃制成玻璃板C.冰冻食品能够保鲜D.发高烧的病人利用冰袋降温题十:高烧的病人用冰袋降温是利用了________的道理;冬季,北方的菜窖里防备菜冻坏,经常放几桶水,这是利用了________的道理。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像: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温度不变。
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④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⑤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2、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③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④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二、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 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融化的规律晶体 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 达到熔点,温度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融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融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凝固的规律晶体 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 达到凝固点,温度不变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 晶体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凝固不存在固液共存状态凝固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2012•绵阳)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 )A . 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B . 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C . 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D . 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解析:(1)水的凝固点为0℃,水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要继续放热;(2)向有冰雪的路面上撒盐,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3)在轮胎上缠上铁链,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4)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后,水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王淑华固体物理答案第三章

3.4 由原子质量分别为 m, M 两种原子相间排列组成的一维复 式格子,晶格常数为 a ,任一个原子与最近邻原子的间距 为 b ,恢复力常数为 β1 ,与次近邻原子间的恢复力常数 β2 , 试求 (1)格波的色散关系; (2)求出光学波和声学波的频率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只考虑最近邻原子的相互作用
由上式可知,存在两种独立的格波。
声学格波的色散关系为
12 β β 4 β β qa 2 2 1 2 1 2 ωA sin 1 1 2 m 2 β1 β2
光学格波的色散关系为
12 β β 4 β β qa 2 2 1 2 1 2 ωO sin 1 1 2 m 2 β1 β2
为角频率; 式中,A为轻原子的振幅;B为重原子的振幅;
q 2 为波矢。
将试探解代入运动方程有
m 2 A e iaq e iaq B 2 A
M 2 B e iaq e iaq A 2B
(1)
经整理变成
2 A 2 cos aqB 0 2 2 cosaqA M 2 B 0
2
m
要A、B有不全为零的解,方程(1)的系数行列式必须等于零, 从中解得
12 2 2 m M m M 2mM cos 2aq mM 2
(2)
式中的“+”“-”分别给出两种频率,对应光学支格波和声学支 格波。上式表明, 是q的周期函数, 2a q 2a 。当q取 边界值,即 q 2a 时,从(2)式得
物理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3.1卡诺热机在的高温热源和的低温热源间工作。
求(1)热机效率;(2)当向环境作功时,系统从高温热源吸收的热及向低温热源放出的热。
解:卡诺热机的效率为根据定义3.5高温热源温度,低温热源。
今有120 kJ的热直接从高温热源传给低温热源,龟此过程的。
解:将热源看作无限大,因此,传热过程对热源来说是可逆过程3.6不同的热机中作于的高温热源及的低温热源之间。
求下列三种情况下,当热机从高温热源吸热时,两热源的总熵变。
(1)可逆热机效率。
(2)不可逆热机效率。
(3)不可逆热机效率。
解:设热机向低温热源放热,根据热机效率的定义因此,上面三种过程的总熵变分别为。
3.7已知水的比定压热容。
今有1 kg,10 C的水经下列三种不同过程加热成100 C的水,求过程的。
(1)系统与100 C的热源接触。
(2)系统先与55 C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 C的热源接触。
(3)系统先与40 C,70 C的热源接触至热平衡,再与100 C的热源接触。
解:熵为状态函数,在三种情况下系统的熵变相同在过程中系统所得到的热为热源所放出的热,因此3.8已知氮(N2, g)的摩尔定压热容与温度的函数关系为将始态为300 K,100 kPa下1 mol的N2(g)置于1000 K的热源中,求下列过程(1)经恒压过程;(2)经恒容过程达到平衡态时的。
解:在恒压的情况下在恒容情况下,将氮(N2, g)看作理想气体将代替上面各式中的,即可求得所需各量3.9始态为,的某双原子理想气体 1 mol,经下列不同途径变化到,的末态。
求各步骤及途径的。
(1)恒温可逆膨胀;(2)先恒容冷却至使压力降至100 kPa,再恒压加热至;(3)先绝热可逆膨胀到使压力降至100 kPa,再恒压加热至。
解:(1)对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膨胀,U = 0,因此(2)先计算恒容冷却至使压力降至100 kPa,系统的温度T:(3)同理,先绝热可逆膨胀到使压力降至100 kPa时系统的温度T:根据理想气体绝热过程状态方程,各热力学量计算如下2.12 2 mol双原子理想气体从始态300 K,50 dm3,先恒容加热至400 K,再恒压加热至体积增大到100 dm3,求整个过程的。
固体物理答案-第一章(王淑华版)

设 a, b, c 是倒格矢的基矢,则
2π 2π b c 2π a b c i Ω a a bc
同理
2π 2π c k b j c b h k l khkl 2π i j k b c a
a2 a3
a i j k a a a i 2 a 2 2 2 a a a 2 2 2 2
a a 2 j 2 a a 2 2
a 2 k a 2
a a 2 2 a a 2 2
a2 a2 j k 2 2
a2 a2 a2 a3 j k 2 2
1 3 a1 a 2 a 3 a 2
1.9 证明倒格点阵的倒格点阵是正格点阵本身。
证明:设正格基矢为 a1 , a2 , a3 , 倒格基矢为 b1 , b2 , b3 .
则
2π 2π 2π 2π a1 a2 b1 b1 b2 a3 a1 Ω Ω Ω Ω
(1)体心立方
设小球位于立方体中心,大球位于立方体顶角,立方体的边长
a=2R,空间对角线长为。当小球恰与大球相切时,将形成稳
定的体心立方结构。此时,小球的半径
2r 2 3 R 2R
r
3 1 R 0.73R
因此,对于体心立方,1 r R 0.73 若r/R<0.73,小球在体心处可以摇动,结构不稳定,因此 不 能以体心结构存在,只能取配位数较低的简单立方结构。
证明:设 a, b, c 分别沿 i , j , k 方向。a a i , b b j , c c k
初中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讲义及答案)及解析(2)

初中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讲义及答案)及解析(2)一、选择题1.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的沸水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C.甲图实验比乙图实验更合理D.乙图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甲图碘锤中多1种2.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物质熔点/℃沸点/℃酒精-11778水银-39357铅3281740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C.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3.表格中列出了标准大气压下3种气体的沸点,现用液化后再逐渐提高温度的方法把这三种气体从混合状态分离出来,则得到气体的顺序是()气体种类氮氦氢沸点/℃-196-268-2534.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沙,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水温100°C、油温180°C、沙温250°C),又经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乙小烧杯中的水正在沸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小烧杯中水均在沸腾B.甲、丙小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C.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D.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5.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是()a.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b.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c.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最小分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d.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记录读数。
A.abcde B.abced C.cadeb D.acdeb6.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7.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8.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升华而成的C.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D.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表面的水珠是从鸡蛋里渗出的9.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以下四幅图中物态变化的吸放热情况与其相同的是()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10.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Ae Ae iqn 2aωt
i1qn ω at
2
n
u B e Be n1
i q n 2 aq b ω t
i 1qn ω a t
2
代入运动方程,得
m ω 2 A β 2 B A β 1 A B iqe a m ω 2 B β 1 A iq B a e β 2 B A
第三章 晶格振动
3.1 原子质量为m,间距为a的一维单原子链,如果原子的振动
位移为 x ntA co t sna 试求q:
(1)格波的色散关系;
(2)每个原子对时间平均的总能量。
解:(1)在单原子晶格中,若只计相邻原子的互作用,第n
个原子的运动方程可写成
m x nx n 1 x nx n x n 1
x 2 n 1 x 2 n 1 2 x 2 n
m x 2 n 1 x 2 n 2 x 2 n 1x 2 n 1 x 2 n
x 2 n 2 x 2 n 2 x 2 n 1
设试探解为 x2n 1Aite 2n 1 aq和 x2nAi e t2naq
式中,A为轻原子的振幅;B为重原子的振幅;为角频率; q2 为波矢。
2 m m M M m 2 M 2 2 m c4 a M o 1 2 q s (2)
式中的“+”“-”分别给出两种频率,对应光学支格波和声学支
格波。上式表明,是q的周期函数,14aq14a。当q取
边界值,即 q14a 时,从(2)式得
2m 12,2M 12,
将 和 依次代入(1)式,得到两种原子的振幅比分别为
证明:如图所示,设质量为m的轻原子位于2n-1,2n+2,2n+3,... 各点;设质量为M的重原子位于2n-2,2n,2n+2,…各点。
a
mM
2n-3 2n-2 2n-1 2n 2n+1 2n+2 2n+3
令 表示原子间的恢复力系数,运动方程写为
m x 2 n x 2 n 1 x 2 nx 2 n x 2 n 1
将试探解代入运动方程有
m 2 A e ia e q ia B q 2 A
M 2 B e ia e q ia A q 2 B
经整理变成
m 22A 2co asB q0
2co asA qM 22B0
(1)
要A、B有不全为零的解,方程(1)的系数行列式必须等于零, 从中解得
N4
2
又因为一维单原子链的色散关系为
ω2 4 β sin2aq 或者 ω2 2β1cosaq
m 2
m
所以 1mω2 β1cosaq
2
得平均总能量 ε 1 mω2A2 2
3.2 证明:在由两种不同质量M、m(M>m)的原子所组成的一维
复式格子中,如果波矢q取边界值 q 2a(a为相邻原子间
距),则在声学支上,质量为m的轻原子全部保持不动;在光学 支上,质量为M的重原子保持不动。
c t o n s 1 a 2 q ct o n s aq
因为
c t o n 1 a s c q t o n s a a q q
c t o n s c a a o s q q t i s n n s a a in
因此
m 2 x n 2 A c t o n s c a a o 1 q q s
光学支: B A 2 2 cM o a 2 sq 1c M o am sq
声学支: B A 2 2 cm o a s 2q 1c m o aM sq
因为 1M0,1m0,
m
M
而且 当 q 1 时,cosaq=0 4a
由上式得到 A ,即B0 B
B 0,即A0 A
由此可见,当波矢q取边界值时,声也保持不动(B=0)。
3.3 一维复式格子,原子质量都为m,晶格常数为a,任一个原 子与最近邻原子的间距为b,若原子与最近邻原子和次近邻原子
的恢复力常数为 β 和 β ,试列出原子的运动方程并求出色散
关系。
12
3
n-1 n n+1 n+2 N-1 N
f n 1 β 1 u n 2 u n 1 β 2 u n 1 u n
其运动方程分别为
m d d 2u 2n tβ 2u n 1u nβ 1u nu n 1
m d2 d u n 2 1 tβ 1u n 2 u n 1β 2u n 1 u n
设格波的解分别为
x n 1 x n 1 2 x n
(1)
式中,xnn1 ,2 ,3 ,为原子位移; 为恢复力常数。
依题设,原子的振动位移可表示为
xn1xn AAcocosstt nna1qaq
(2)
xn1 Acost n1aq
将(2)式代入(1)式,得
m 2 x n A co t n s 1 a q
a 解:此题为一维双原子链。设第 n1n ,n,1n ,2个原子的
位移分别为 un1,un,un1,un2 。第 n1与第 n1 个原子属 于同一原子,第 n与第 n2个原子属于同一原子,于是
第 n和第 n1 原子受的力分别为
f n β 2 u n 1 u n β 1 u n u n 1
2βxnco s1a q4βxnsi2 n a 2 q
故得格波的色散关系为
ω2 4 β sin2aq m 2
(2)原子链上总能量可写为
E n2 1m x n 2 n2 1βxnxn12
其中求和遍及链上的所有原子。
ET 10 T n2 1m x n 2 n2 1βxnxn 12 dt T 10 T2 1m x n 2d tT 10 T2 1β x nx n 12d t
x ntA co t snax q n 1 t Aω c n o t1 a sq
T 10T2 1mxn 2d t 4 1mω2A2 T 10 T2 1βxnxn12d t2 1β2 A 1cosaq
E n4 1m ω 2A22 1β2 A 1cosaq
εE1m ω 2A21β2 A 1cos 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