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培养(一)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标题:道家的智慧引言概述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流派之一,其智慧思想深刻而丰富。
道家的智慧涵盖了人生哲学、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情感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家的智慧出发,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1.1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是人生的根本原则。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逆流而行,否则会遭受挫折和痛苦。
1.2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刻意追求功利,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才干事半功倍。
1.3 道家注重内心修养道家认为,内心修养是人生的关键。
要修身养性,悟道明德,才干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二、道家的修身养性2.1 道家强调内在修养道家认为,修身养性要从内在开始,要修炼内心,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2.2 道家倡导清心寡欲道家主张清心寡欲,不要被物质欲望所困扰,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2.3 道家注重身心合一道家认为,身心合一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要注重身体和心灵的统一,才干达到身心的平衡。
三、道家的处世之道3.1 道家强调隐逸避世道家主张隐逸避世,不要与世俗纷扰,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3.2 道家倡导守静持清道家认为,守静持清是处世之道的关键,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3.3 道家注重以柔克刚道家主张以柔克刚,不要与他人争斗,要以柔和的态度对待他人,才干化解矛盾,取得和谐。
四、道家的人际关系4.1 道家强调以道德为本道家认为,人际关系要以道德为本,要尊重他人,宽容包容,才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2 道家倡导以诚相待道家主张以诚相待,不虚伪不欺诈,要真诚待人,才干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4.3 道家注重以礼待人道家认为,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要懂得尊重他人,注重礼仪,才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道家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5.1 道家的人生哲学对当代人生有启示道家的人生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对当代人生有启示,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难点和挑战。
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文化的精髓每当说起中华文化,有人总喜欢抬出儒家思想,仿佛只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才是中华文化的典范。
经常有人说儒家思想如何如何正确、孔子是如何如何伟大……却不知,道家哲学才是在中华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
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
如:《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
《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
《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
《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
此外许多国璀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之下,儒家只有一套说教色彩很浓的礼教,除了三纲五常之类的教条外,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性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体系竟然统治中国数千年,正是儒家思想束缚了中华民族创造力。
道家思想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是道。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主张去除极端、奢侈、过分的行为)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
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 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处事方正而不伤人;廉而不刿-有棱角而不刺人;直而不肆-率直而不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 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此时无声胜有声。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道家的智慧引言: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的智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探讨道家的智慧,并分析其在个人修养、社会管理和自然观念等方面的应用。
一、道家的智慧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1. 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抛却欲望,顺应自然,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个人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通过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个人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扰,实现心灵的宁静与平衡。
2. 随顺自然的态度道家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个人修养中,这意味着个人应该放下功利心,不追求物质的过度满足,而是以自然为师,学会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
例如,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个人可以学会适应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二、道家的智慧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1. 无为而治的政管理念道家的智慧在社会管理中强调无为而治的政管理念,即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民众的生活,让民众自由发展。
这种理念对于社会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简化行政程序、减少政策干预等方式,为民众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让民众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2. 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道家的智慧强调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
在社会管理中,这意味着政府应该倡导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通过加强社会信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式,推动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道家的智慧对自然观念的影响1. 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道家的智慧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
这种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辟和破坏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传统道家修炼的智慧

中国传统道家修炼的智慧道家修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实践均具有深刻的智慧。
以下为你介绍一些道家修炼的智慧。
一、道家修炼敬重自然道家修炼以天地自然为依托,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根本,人类应该敬重自然、顺应自然。
道家修炼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此,修炼者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修炼效果。
二、道家修炼注重身心合一道家修炼强调身心合一,认为身体和心灵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修炼者需要通过呼吸、冥想等方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同时,道家修炼也注重养生保健,认为身体是修炼的基石,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修炼。
三、道家修炼强调内观自省道家修炼注重内观自省,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比外在世界更重要。
修炼者需要通过内观自省,认清自己的内在状态,发现内心的障碍和矛盾,才能更好地进行修炼。
同时,道家修炼也注重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自己更符合道德和道家修炼的要求。
四、道家修炼强调道德修养道家修炼强调道德修养,认为修炼者要有高度的道德觉悟和修养。
道家修炼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炼者要先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然后才能影响到家庭、社会和整个世界。
因此,道家修炼注重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使修炼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
五、道家修炼强调心灵觉醒道家修炼强调心灵觉醒,认为修炼者要有超凡脱俗的心灵境界。
道家修炼注重“道之极,物之情”,认为只有达到心灵境界的修炼者才能真正领悟道的深意和本质。
因此,道家修炼注重内心的觉醒和提升,使修炼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家思想。
以上就是道家修炼的一些智慧,它们以其深刻性和实践性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这些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修炼水平和人生境界。
道家的智慧论文

道家的智慧论文道家的智慧引言: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以道德修养、自然观察和人生哲学为核心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道家智慧的本质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道家哲学的起源和发展道家哲学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被视为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
道家哲学在汉代达到鼎盛,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理学的兴起后,道家哲学逐渐式微,但其思想依然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
二、道家智慧的内涵1. 道的智慧:道家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是万物生成和运行的规律。
道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规律的洞察和理解上,以及对人生境界的引导和启示上。
2. 自然的智慧: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自然是最大的智慧之源。
通过观察自然,人们可以获得洞察力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无为的智慧: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抗拒,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
这种智慧体现在对事物变化的敏感和应变能力上。
4. 修身的智慧:道家强调修身养性,通过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平静来获得智慧。
修身的智慧体现在对自己的认知和掌控上,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上。
三、道家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1. 个人层面:道家智慧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通过修身养性和顺应自然规律,个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2. 社会层面:道家智慧强调和谐相处和无为而治的原则,可以为社会提供宝贵的借鉴。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压力和竞争,通过借鉴道家智慧,可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 环境层面: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对于当今环境保护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倡导顺应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结论:道家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

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如何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在当今这个快节奏、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创造力成为了人们追求成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因素。
而当我们回溯历史,探索古老的道家智慧时,会发现其中的虚与静修养对于提升创造力有着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影响。
道家所倡导的“虚”,并非是空洞无物的虚无,而是一种内心的空灵状态。
这种虚,意味着摒弃杂念、消除成见,为新的思想和灵感腾出空间。
当我们的内心被各种琐事、欲望和偏见所占据时,思维就会变得僵化,难以跳出固有的模式去思考问题。
而保持内心的虚,能够让我们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世间万物,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束缚。
比如,在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时,如果我们的心中已经预设了某种解决方案,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可能更有效的途径。
但当我们拥有虚的心态,就能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有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创新点。
再来说说“静”,道家的静并非是身体的静止不动,而是心灵的宁静平和。
在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心灵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干扰所打乱,难以集中精力去深入思考。
而静的修养,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安宁,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我们处于宁静的状态时,思维会变得更加清晰和敏锐。
我们能够更好地洞察事物的本质,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作往往都是在创作者沉浸于宁静的思考中时诞生的。
比如,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长时间专注于实验数据,突然之间灵感迸发,找到了关键的突破点;作家在安静的书房中,思绪如泉涌,创作出动人的篇章。
虚与静的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虚是为了清除内心的障碍,让心灵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新的事物;静则是为了让心灵在这个空间中能够安定下来,深入思考和探索。
只有将虚与静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内心的创造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道家的虚与静修养呢?首先,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身处深山老林或者寂静的寺庙,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找到一段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
国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

国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在当代社会,创新和创造力被广泛认为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许多教育体系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在这个背景下,国学教育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形式,也开始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国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价值。
一、国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学教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基本原则包括全面发展、注重实践、重视创新等。
这些基本原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复兴传统文化的创新思维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
学习这些智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造力的实践活动国学教育注重实践活动,这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机会。
例如,在国学教育中,学生经常参与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如书法、剪纸、编织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感觉。
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国学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了解传统的价值观和智慧,同时也能将其与现代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思维和理念。
这种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竞争力。
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经典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理解和解释经典中的观点,同时也需要比较和分析不同的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创造。
六、国学与科学的交叉融合国学教育与科学教育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国学教育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国学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可以相互交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科学。
总结起来,国学教育中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道家文化感悟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道家文化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道家文化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道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
以下是我对这几个核心理念的感悟。
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文化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万物皆有道,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人类应当顺应道,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念的核心。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对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简政放权,减少对市场的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3.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就是顺应道。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放下执念,顺应事物的变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二、道家文化的智慧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以下是我对几个方面智慧的感悟。
1. 生活智慧道家文化倡导“清静无为”,强调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感到压力重重。
学习道家文化,让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2. 修身智慧道家文化认为,修身养性是人生的重要任务。
通过修身,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心态。
在修身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内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3. 处世智慧道家文化教导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顺应他人,尊重他人。
学会宽容、谦让,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代社会,这一智慧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与创新精神培养(一)创造性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
但无庸讳言当代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都是比较缺乏的。
虽然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对创造精神的培养,也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对如何培养创造性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还未能充分展开。
诸如为什么会造成创新精神的缺失;创造精神、创造动力来自哪里;创造的根基是什么等等问题,都未得到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真正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都还不够。
这里着重要提出的问题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智慧,它在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上有着不可低估的能量和价值。
但是人们在关注创新精神的培养时,却未能充分重视这一点。
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家文化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思想和智慧,而道家文化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道家文化的创造思想具有常青的意义,它的智慧之水曾经灌溉过历代人的心田。
但是由于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相对淡漠,道家文化的创造智慧被“悬置”,甚至鲜为人知。
本文着重探索和体悟道家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智慧,其目的在于引起对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视,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为培养当代人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服务。
一、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所谓“生”就是创生,就是创造。
老子揭示了“道”是创生之本,创造之源,创造之境。
“道”最具原创性,它可生一、生二、生三乃至万物。
“道”何以能“生万物”?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2]“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生动表明“道”不是一个实体,它是动态的深邃的包容广大的超感性的理想世界。
道“有象”、“有物”、“有精”、“有真”、“有信”,都体现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真本然,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3]“道”之“象”、“真”、“精”、“信”,都包涵着创造的基因,创造的根本。
庄子曾以象征比喻说“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4]从中可见,“道”是一种大境界,大视域,大自由,大本质,大基础,它无穷无限,无所不在。
“道”可“御今之有,能知古始”,5]“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万物而弗为主”,6]“道”是纯粹自然无私、无为而无不为的。
老庄这些关于“道”的论述,都生动表明“道”具有最高的创造精神,是最高的创造智慧。
道家认为只有以“道”为本,由“道”观物处事,才能“通于一而万事毕”,7]即“与道为一”,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创造,通达人生的高境。
因此道家提出“圣人抱一,为天下式”,8]“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9]这里的“一”就是“道”。
道家常用“一”来表示“道”。
“为天下式”“为天下正”,都是说“道”是社会人生的根本法则,必由之路。
通观整个道家文化,可以看到道家把“与道为一”视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与道为一”是道家最根本的追求。
那么,落实到现实人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创造,怎样才是“与道为一”的境界,道家对此的追求意义何在,于此有着怎样的创造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庄子》的一些寓言来理解这些问题。
《达生》通过“梓庆为鐻”的寓言,描述了“与道为一”的创作大境界:“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齐通斋,下同)以静心。
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
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这里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认真体悟。
首先,梓庆制鐻,达到“见者惊犹鬼神”这样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界,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有“术”,而在于“有一”。
这里的“有一”就是“有道”。
如上所论道家常以“一”示“道”,“侯王得一”,“圣人抱一”,“通于一而万事毕”,其中的“一”都是表示“道”。
梓庆的创作之“道”,是通过“心斋”,进入到“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
所谓“心斋”就是祛除一切私欲杂念,使心灵处于高度“虚极”“静笃”,空明纯一的状态。
具体说就是“不敢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忘吾有四枝(肢)形体也”。
“不敢怀”和“忘”,实质是对“功”、“名”、“己”的超越,也就是对“功”、“名”、“己”的“无”。
“无”是一种自然、本真、虚静、淡泊、空灵、新鲜、生动的状态;“无”没有芥蒂、固执、成见、因袭;无挂无碍、无穷无限;“无”便能虚以应物,与道契合。
“心斋”而“无”就进入了“与道为一”之境:精神上完全摆脱了功名利禄、荣辱功过的束缚,排除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干扰,达到物我两忘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我们要注意体会梓庆创作“以天合天”的深刻内涵。
“以天合天”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意蕴是以人的自然之心顺应木的自然之性。
其中前一个“天“是梓庆的“天”,即梓庆的心灵完全处于纯净虚静的自然状态;第二个“天”是制鐻之木的“天”,即木的自然之质。
第二层意蕴是“与天为一”。
在这层意蕴中,第二个“天”是指自然之道。
“以天合天”就是天人合一的浑然“与道为一”的境界。
“天”在道家文化中主要喻指“自然”。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保持心灵自然浑沌的原生态,以人心自然顺应物之自然。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庄子思想主要是诗意表达,这种诗意表达,是通过描述的方式,“立象以见意”,而不主要以抽象的概念来分析论述。
庄子塑造的“象”有很大的包容性、生发性,其内涵是多层次多指向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想象联想感悟的空间是很大的。
上面所说的“心斋”、“天”之象,就具有这种特点和意义。
由此可知《庄子》的寓言形象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感悟性和创造性。
从梓庆的创作过程,我们可以深刻体悟到,进入到“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就可以达到创造的大成。
这种“与道为一”的创造之境,形象表达就是“以天合天”。
如果内心充满物欲,患得患失,急功近利,图名谋利,是根本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达生》篇说“凡外重而内拙”,太看重外在的功名利禄,就会成为创造的束缚和障碍。
从梓庆的“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可以看到他对创作有一种忘掉一切的疯魔和虔诚,真正的创造非要进入梓庆那种不怀“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忘吾有四枝形体”的“无功”“无名”“无己”的境界不可。
道家以“无”为本,认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0]“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11]“梓庆为鐻”,就充分体现了“无“最富有生机,最具原创性,是“生生”之本。
“无”就是“道”。
它所体现的道家创造智慧是,以“无”的宁静虚己,澄明空灵之心境去提升精神的力量,摆脱物欲的拘系,才能更好地进行人生的创造。
《达生》中还有一则“痀偻者承蜩”的寓言,也表现了“与道为一”的创造智慧:“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痀偻丈人”之所以掌握了捕蝉“犹掇之也”的绝技,苦练技巧是其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他对“道”的修养。
“痀偻丈人”在捕蝉时,“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实际上是进入了忘物、忘俗、忘我的“与道为一”的境界。
“痀偻丈人”的形象,生动表明任何创造都需要“技”,但仅仅有“技”的层面训练是不行的,必须“由技入道”,有精神的升华,“道”的修养,才能达到创造的大成。
达到了“凝于神”的“无”之境,就可以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一种人生的超脱。
这种超脱能使人心境空灵平静、精神凝聚专一,心不旁鹜,专注于创造的有成。
这种超脱也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使生命得到超常的发挥。
兴趣、智慧在自然浑沌中出,创造力也在自然浑沌中出,道家文化的这种创造智慧,为历史上所有的发明创造所证明。
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实质是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对更高创造的追求。
因为进入到“与道为一”,就进入了自如自在无遮无碍的境界。
这种“与道为一”的自由,在《养生主》“庖丁解牛”中有艺术的描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之声犹如美妙的“经首”音乐,解牛动作仿佛优美的“桑林之舞”,解牛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一种高度的创造自由,而能达到这种自由,就在于“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即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的追求。
“技至此”的根本是对“道”的把握。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他在“道法自然”,“与道为一”中获得了“游刃有余地”的创造自由。
反思当代人缺乏创造性的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只重视“技”的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道”的修养,失去了“道”的大视野、高境界。
比如现行基础教育中的应试倾向,使师生的眼睛就盯着分数的提高,精神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处于虚空状态。
应该看到分数的提高,只是“技”的提高,倘若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精神得不到升华,“技”就不能转化成智慧而进行创造。
心胸被分数这个“物”束缚死了,创造性就难以发挥了。
创造的精神前提是消除私心杂念名利诱惑,使心灵处于自然本真虚静的“道”的状态。
如果功利的诱惑太多,创造就无从产生了。
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科技学术研究本来应该是一种思想、理论、技术的创造,但由于功利化影响,使一些人在奔“利”的途中,不是真正作研究,而是急功近利走捷径,甚至出现买卖或抄袭学术文章的现象。
如此还谈什么科技创新,还能出什么学术新思想?出现这些现象的实质是“道”的失落。
“道”乃“众妙之门”,12]失落了“道”,那就根本谈不上创新了。
二、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道家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自由精神。
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富有追求自由的精神。
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世俗、自我等束缚,开放心灵,拓宽视野,解放思想;追求“游于无穷”,“道通为一”等等。
庄子常常通过超常的想象,创造极大极高极远的神奇境界,以诗意地展现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如《逍遥游》塑造了大鹏的形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