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二节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1.2 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21章第二节,主要涉及电磁波的海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2. 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3. 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及其分类,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应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2.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如手机、电视、无线网络等,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简要介绍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2)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3)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介绍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电磁波相关的例题,如计算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电磁波的填空题、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知识拓展:介绍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通信、雷达、医疗设备等,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3. 电磁波的分类及特点;4. 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电磁波是由____和____交替变化而产生的;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3)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都属于____。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21.2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电磁波的传播:让学生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了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掌握各种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掌握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 了解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到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产生过程,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实例,如手机通信、电视信号传输等,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知识点讲解:(1)电磁波的产生:讲解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电磁波的传播:介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讲解电磁波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3)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通信、电视、雷达等领域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电磁波产生、传播和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速度和应用领域。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电磁波的产生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4.让学生掌握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如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操作,让学生感受电磁波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通过讲解电磁波污染的危害,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析电磁波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能源节约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为切入点,如手机通信、无线电广播等,引发学生对电磁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手机是如何实现通信的吗?无线电广播又是如何将声音传播到千里之外的?这些都离不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电磁波。”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电磁波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电磁波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内容,总结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根据电磁波的波长、频率、传播速度等物理量的计算公式,完成以下计算题: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文档21.2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本节主要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以及电磁波谱。

具体内容包括: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磁波谱的组成以及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理解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掌握电磁波谱的基本内容。

2. 通过学习电磁波,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电磁波谱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实例引入电磁波的概念,如手机通讯、电视信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 案例分析:分析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无线电广播、手机通讯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电磁波谱的组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产生原理2.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3. 电磁波谱的组成4. 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 请说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及其计算公式。

3. 请列举至少三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新发展,如5G通信、卫星导航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1.2电磁波的海洋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1.2 电磁波的海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1章第2节,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产生:介绍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及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及其传播特点。

2.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手机、电视、无线广播等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以及不同种类的电磁波。

介绍电磁波在真空及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实验演示:进行电磁波产生与传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电磁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雷达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目,要求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列举至少三种电磁波,并简要介绍它们的传播特点。

(3)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2. 作业答案:(1)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周围会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的传播特点:电磁波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传播过程中不需要介质;不同种类的电磁波传播速度相同。

九年级物理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了解速度、波长或频率。

3.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电磁波的产生条件。

难点: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美国航天局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登陆后不久,“好奇号”就发回了火星表面的高清图片。

火星图片是靠什么传回地球的?(二)新课讲授:(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提出问题: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演示实验一:感受电磁波的存在。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

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

从收音机里能听到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用心观察聆听。

教师引导:当导线头与电池正极摩擦时,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导线中电流迅速的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移动电话靠复杂的电子线路产生迅速变化的电流,发出电磁波。

教师用课件展示: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波产生的视频。

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凹凸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引导学生认识到: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相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它能为我们传递各种信息。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1.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教师提出问题:电视塔发射电磁波也像声音的传播那样,需要介质吗?演示实验二:把手机放在真空罩中,不断向外抽取空气,用另一个手机不断呼叫。

问:袋内手机是否能接收到信号?这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有着深厚的了解和热爱。

我一直在寻找创新和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学习,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操作和体验中学习。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电磁波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波演示仪、实验器材、PPT课件。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电磁波小故事,引发孩子们对电磁波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利用PPT课件,简单介绍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动手操作,观察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成果分享:每组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大家共同讨论电磁波的传播规律。

5. 创意环节:让孩子们用彩纸、画笔等材料,创作一幅关于电磁波的画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对电磁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但在讲解电磁波的产生原理时,部分孩子表现出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形象、生动地解释这一概念,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同时,开展电磁波主题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成长。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我始终秉承着关爱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21.2《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磁波的概念,知道电磁波与机械波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波长、频率之间的关系,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3.了解电磁波谱,知道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电磁波的特点和应用。
4.理解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过程,了解天线、电磁波传播介质等基本原理。
4.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电磁波知识的手抄报,内容包括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传播规律、应用等。
-合作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资料、整理内容、设计排版。
-成果展示:手抄报完成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交流分享:各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疑惑:教师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电磁波的概念、传播、应用等知识点。
2.归纳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强调电磁波在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磁波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电磁波在科技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的污染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机械波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电磁波这一抽象概念,并掌握其传播、应用等相关知识。然而,由于电磁波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波的海洋
一、新课引入
1.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声音在真空中不传播。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3×105km/s)
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4.声音的传播靠什么?
声音的传播是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
学生甲:是电线传送的。

学生乙:我们没有看到收音机、电视机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所以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信号的。

学生丙: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教师: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
电磁波的海洋[板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教师: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学生甲: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学生乙: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

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

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教师: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

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学生甲: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学生乙: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教师: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板书)
教师: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
(启发:回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
学生甲:把手机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拨打该手机,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学生乙: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

学生丙:把手机放在密闭的木制(或铁制)的盒子里,拨打该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学生丁: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传播。

学生戊:把手机放在真空罩中,拨打该手机,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学生己: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真空中能够传播。

教师: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但是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

大家看屏幕(微机模拟不同形式的电磁波),观察到什么?
学生甲:看到一圈一圈明暗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

学生乙:看到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

教师:凸凹相间说明有凸起部分和凹下部分,这样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叫做波谷。

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波谷—波峰—波谷向外传播出去。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λ)。

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f)。

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c,它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
c=2.99792458×108m/s=3×108m/s
电磁波频率的单位也是赫兹(Hz),也可以用千赫(kHz)和兆赫(MHz)。

电磁波是个大家族,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频率为数百千赫至数百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线,它们有的是发射电磁波的,有的是接收电磁波的,我们就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

三、本课小结
请同学们小结本节内容: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四、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下面内容:
1.收音机选台指示盘上的数字、单位的物理意义。

2.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测定物体位置的原理。

电磁波如果遇到尺寸明显大于波长的障碍物就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

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线性越好,反射性能越强,因此雷达用的是微波。

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等军事目标,还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

“隐形飞机”是一种先进的军用飞机,可以防止雷达发现。

隐形飞机用的主要是吸波材料,它的功能是通过吸收、散射和干涉等多种方式,使材料表面的电磁波能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少飞机对电磁波的反射,使雷达很难发现它。

四、板书设计
电磁波的海洋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