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全面解析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全面解析知识点
2.表达方式:这个知识点主要包括句型的变化,词汇的运用等方面。在讲解时,要求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
3.阅读选文:在阅读选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对于生字的认识、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掌握文章的结构。
4.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进行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时,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文化的宽广之处以及深刻的内涵。
本教案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课前导入、知识重点解析、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将带领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一、课前导入
本单元是中考试题较多的一个单元,有必要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全面提高。在课前,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面来进行导入。
1.阅读文章:以《山海经》中的某一篇为例,进行口头介绍并让学生朗读。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与拼读。
2.进行知识点梳理: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平常学习的内容,对于上册语文中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从而为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提供帮助。
二、知识重点解析
知识重点解析部分主要是对于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点。
1.中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本单元主要讲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在讲解时,可以注重故事情节的介绍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
三、课堂练习
1.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练习。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题目,在课上让学生完成。
2.能够创新设计一些阅读、写作的练习活动,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四、课后作业
1.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确定阅读计划,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2.课后作业可以与上课知识对接,设计一些合理的作文练习,让学生在书写中搞懂学习。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教学,相信学生们能够在本单元中有所收获。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有一个综合的把握和理解,能够在实际的运用中体现语文综合素养。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同理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课时本单元共4篇课文,共安排4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济南的冬天》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

(2)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些特点?4.精讲点拨(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济南的冬天》(续)1.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续)。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4.精讲点拨(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重点语句。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春》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春》。

(2)简介作者:朱自清,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阅词典理解其意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美丽的颜色》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美丽的颜色》教案新人教版五四制

9《美丽的颜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生动细致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引用的手法。

3.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生动细致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引用的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开学初学过《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了解到诺贝尔奖是全球性的,奖给那些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的一个奖项。

能获得此荣誉,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他的贡献也让世界人民永远铭记。

这样的荣誉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然而却有一位美丽的女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镭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可以用于治疗癌症,以及用来探测石油资源、岩石组成等。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今天这们就来学习《美丽的颜色》,去了解这一伟大发现所经历的艰辛历程。

二.展示目标:1.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生动细致描写人物的方法;理解对比、引用的手法。

3.学习居里夫人刻苦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三.检查预习:1.读读写写:微妙wēi miào 燥热zào rè 沥青lì qīnɡ 骤雨zhòu yǔ 窒息zhì xī 吹嘘chuī xū 荧光yínɡ ɡuānɡ筋疲力尽jīn pí lì jìn 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炽热chì rè2.解释:炽热:温度高,极热。

炽,(火)旺。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二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所选篇目都是关于杰出人物的传记,包括《邓稼先》、《azio•贝多芬》、《散步》和《短文两篇》。

这些传记通过讲述人物的生平经历、精神风貌和贡献成就,展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旨在培养学生的传记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传记中人物的精神风貌。

(3)学会概括传记中人物的主要事迹,评价其贡献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传记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欣赏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崇高的人格追求。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传记中人物的精神风貌。

(2)学会概括传记中人物的主要事迹,评价其贡献和成就。

2.教学难点:(1)理解传记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其成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所选篇目。

(2)引导学生关注传记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2.学习《邓稼先》(1)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2)分析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主要事迹。

(3)讨论邓稼先的精神风貌,评价其贡献和成就。

3.学习《azio•贝多芬》(1)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2)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概括其主要事迹。

(3)讨论贝多芬的精神风貌,评价其贡献和成就。

4.学习《散步》(1)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2)分析散步的意义,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会欣赏散步的乐趣,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5.学习《短文两篇》(1)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

(2)分析两篇短文的内容和主旨。

(2)引导学生关注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培养崇高的人格追求。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及词语解释。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现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生字词及词语解释。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课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的深层内涵的把握。

课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课时本单元共5篇课文,每篇课文2课时,共计10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篇课文《背影》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背影》,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背影的意义。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课文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3.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讨论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修辞手法。

4.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题。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课文深层内涵。

(2)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写作练习(1)以“背影”为题,进行写作练习。

(2)交流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4.小结(2)布置作业:完成作文《背影》。

第二篇课文《春》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春》,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思考春天的特点。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课文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勾画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3.课堂讨论(1)请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讨论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结构,探讨课文修辞手法。

4.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题。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精选27篇)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精选27篇)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精选27篇)八年级上册的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目标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健康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三、教材分析8年级上册有六个单元,共25课。

其中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内容是对大自然的赞颂,学习本单元可以通过欣赏诗歌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使我们更好的体味大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第二单元是名家名作阅读,我们通过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第三单元诗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的学习必须结婚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第四单元是阐述求知问题的议论文。

读这些文章不仅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文章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第五单元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单元,学习时要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能对各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有一定的体会。

第六单元是历史著作方面的文言文,学习这个单元必须熟读背诵课文,并将精彩的句、段摘抄在笔记本上,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

总之,叙情言事的课文是本册的重点,应该教会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四、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语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难点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写作习惯。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篇2一、基本情景分析:1、时间方面:初二教学时间短,上学期要尽量结束一学年(上下两册)的新课任务。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

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6篇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1 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妙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妙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土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沉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绘,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沉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表达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表达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的1、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展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2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理论活动〔1课时〕八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2 教学目的: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某个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八上人教部编版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八上人教部编版语文】全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在文体上为回忆性散文、传记,在内容主题上与“生活的记忆”“重要的他人”有关:或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敬仰之人的品格和精神。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

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在记叙典型事例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突出人物品格;《回忆我的母亲》中,作者夹叙夹议,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回忆来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凸显母亲的伟大;《列夫·托尔斯泰》中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时,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层层蓄势,形成文章张力,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美丽的颜色》一文中,作者则将叙述与引用相结合,刻画出饱满、感人的人物形象。

这四篇课文的语言也各有特色,或多次运用反语,呈现出辛辣讽刺的效果(如《藤野先生》);或质朴无华,蕴含着真挚深沉的爱与怀念(如《回忆我的母亲》);或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奇妙的夸张,让读者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快感(如《列夫·托尔斯泰》);或在平实客观的记述中,洋溢着一份诗意、温情的色彩(如《美丽的颜色》)。

阅读这些作品时,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语言,以提高其语言赏析能力。

教学本单元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旁批、点评、赏析;适当补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推荐类文,进行拓展对比阅读;指导学生借鉴运用课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学写传记;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内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中学生。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 6.藤野先生 21.了解回忆性散文和传记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从文中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

2.引导学生抓住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等特点,选取那些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事件进行记录。

3.指导学生体会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赏析能力。

4.指导学生学写人物传记,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6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6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2、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1、全面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

2、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难点】对长妈妈欲扬先抑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内容。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山海经》和她又有什么故事呢?2、走近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3、相关资料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

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4、关于《山海经》《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

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

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选自集《》,作者鲁迅,原名。

他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

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散文《》。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惧惮()粗拙()掷()震悚()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3、明察秋毫(辨别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绰()灸()拙()帖()既()悼()炙()绌()贴()即()答案:1、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狂人日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wùdānzhuōzhìsǒng疮孀诘霹3、略【合作探究】6、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7、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教师点拨】6、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7、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长妈妈的外貌黄胖而矮,而且她还有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当堂训练】找出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课外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了解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点拨】1、从侧面衬托阿长。

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

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

反映了她的善良。

3、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

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5、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当堂训练】(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的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1、指出上文所叙事情的时间、地点,文中主要人物。

时间:______地点:______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2、主要人物:______用文中词语填空。

(1)老王对儿子的关爱、老母亲对老王的关爱,同样表现对他们说话时的______。

(2)对于父亲的叮嘱,儿子的态度是______;对于老母亲的叮嘱,老王的表现是______。

3、老王为什么“不由自主地愣住了”?4、“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表现了老王怎样的心理?5、老王对儿子和对母亲的不同态度,主要是什么写法来表现的?6、读了上文,你受到什么教育?答案:1、时间:某天上午9点左右或:一个寒潮初袭的清晨(填“一大早”、“清晨”或“9点”也可)地点:北京,老王家中(填“北京”或“老王家中”也可)人物:老王2、(1)絮絮叨叨(2)漫不经心、不耐烦赶紧截住3、竟没有想到故乡已经下雪了;寒潮初袭时,竟对七旬老母少有牵挂。

(后一句有“只想到儿子,却没有想到母亲”意思的也可)4、含义:父母对儿女、儿女对父母的感情应是人间最温暖的,生活中往往是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而儿女对父母少有牵挂。

心理:表现了老王的困惑、内疚、有所醒悟。

(只要有“困惑”和“内疚”的意思即可)5、对比的写法。

(答“比较”或“比照”也可)6、要点:领会父母的爱;报答父母的爱;以实际行动发扬敬老爱幼的传统。

【课外练习】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段不超过300字的小短文写下来。

板书设计:长妈妈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束很严睡觉在床中间摆“大”字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元旦早晨塞福橘烦琐的规矩“长毛”的故事淳朴善良关心孩子为“我”买回《山海经》——真诚热情,乐于助人教学反思: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以前浓厚了许多。

但对待写平凡人的品格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7背影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狼藉簌簌迂腐踌躇拭颓唐琐屑举箸2.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狼藉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二)能力训练点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

(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

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3.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4.继续指导学生的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

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

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言教材。

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地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拔(1)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朱自清及《背影》的有关资料。

明确以下内容:朱自清――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读者。

(2)学生查字典、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4)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①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文中四次写“背影”。

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

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

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