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介绍
第五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

第一节 国际企业的管理变革 第二节 企业的组织设计 第三节 国际企业的组织结构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投资
15
第一节 国际企业的管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革
一、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因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1、创业阶段 2、规范化阶段 3、成熟阶段 4、衰退阶段 (二)企业的环境 1、内部环境 2、外部环境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投资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投资
3
二、产品寿命周期理论: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三个阶段 1、创新阶段 2、成熟阶段 3、标准化阶段 (二)结论及其评价 1、产品区位转移的三阶段模式 2、一般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创新 3、强调垄断地位的形成与逐步丧失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投资
4
三、小岛清论点: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 (一)基本主张 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进行 对外直接投资。 (二)重要概念:投入----产出生产函数 1、FDI使东道的生产函数趋于合理 2、东道国吸引外资的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3、比较优势与比较利润率相对应的原理 4、顺贸易导向的投资:投资与贸易互补 (三)美国与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别
16
二、国际企业管理变革的体现 (一)创新与企业管理 (二)权变管理 (三)分体组合公司 (四)企业重建 (五)横向(平行)组织结构 (六)外包加工 (七)供应链一体化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投资
17
三、企业的变革 (一)变革目标 (二)变革内容 (三)变革规模 (四)变革范围 (五)变革方式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投资
课程名称:跨国经营与投资
管理幅度的原理 管理层次的原理 统一指挥原则 权责对等原理 才职相称原理 工作为中心的原则
21
三、影响企业组织结构设置的主要因素
企业国际化理论解读

企业国际化理论一、企业国际化的模式进出口贸易OEM贴牌生产、许可证授权、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化技术、非技术合作(非股权)国际联盟合资(股权)绿地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并购二、国际化理论的框架(主要分析哪些问题,可用于文献综述的框架)Dragon multinationals, John A. Mathews•国际化的概念:什么是国际化(应该考虑dominant和latecomer)•国际化的动机:利用优势与寻求优势•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国际化的(三类不同的跨国公司—dominant MNEs from USA, Japan and Euro; dominant MNEs from Scandinavian; latecomers)•国际化能提供哪些好处,国际化优势的来源:OLI VS LLL三、传统的国际化理论(established MNEs)1、Trade Theory1.1 Heckscher-Ohlin:国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进行贸易。
仅仅涉及到贸易理论,是国际化的最初形式,没有涉及到MNE。
1.2 将MNE看成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资本由低收益率国家流向高收益率国家的结果。
1.3 MNE产生于的原因在于技术差距。
2、Industrial Theory2.1 Hymer(1976):MNE具有很多优势,形成了垄断势力,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垄断势力。
2.2 Knickerbocker(1973):bandwagon effect(寡占反应理论),MNE是成群的。
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跨国公司进行的大笔海外投资都发生在同一时刻。
2.3 Graham(1978):tit-for-tat hypothsis,MNE是对其他企业侵入本国市场的反击。
不能解释为什么回去投资设厂而不是通过授权?3、Product Cycle Theory:Vernon从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国际化过程。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化经营。
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活动,包括海外投资、国际贸易、跨国并购等形式。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从市场扩张、资源优化、风险防范等角度分析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
市场扩张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动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市场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企业来说,国内市场很难满足其发展需求,需要进入国际市场来获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较高,市场空间相对宽阔,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实现市场扩张,获取更多的销售机会和利润。
资源优化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之一。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会发生变化。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获取各种资源,包括原材料、技术、人才等。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会选择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加优质、更加廉价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际化经营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丰富企业的资源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风险防范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等。
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分散风险,降低单一市场风险带来的影响。
国际化经营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和政策变化,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经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还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输出等方面。
在国际市场上,企业可以不断地向外界输出自己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实现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视野和市场认可,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经过长时间的国际化经营,企业也可以向外输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吸引更多的国际合作伙伴和人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前沿,来自于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的大量增加,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化道路行径,而是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采取的激进的国际化扩张行为,如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海外并购,传统的跨国企业理论不能解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扩张行为,现有的关于新兴市场的理论多以传统的发达国家的垄断优势理论为出发点,理论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有些关于新兴市场的研究也多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新兴市场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新兴市场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研究的还不多见。
因此为了丰富现有的理论,本文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整合分析框架,研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资源与技术动因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与绩效关系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概述,对研究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说明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提出研究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确定本文的章节安排;第二部分是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综述部分:总结归纳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国际化理论以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为第四部分研究框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征的描述,包括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概述、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这部分为研究框架的得出提供了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大样本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章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分析了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本章还讨论了本文实证研究的方法,确立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在国际化动因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然后,对实证研究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理论模型中各建构的度量、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选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中国中车国际化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轨道交通市场渐趋饱和。
伴随着国家铁路行业混改政策的出台,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竞争激烈,轨道交通制造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必然趋势。
中国中车作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正在大力进行国际化经营。
但由于中国中车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国际市场潜力巨大的机会下,研究中国中车国际化发展战略,可以为中国中车的国际化经营提供指导,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其它相关企业提供借鉴。
本文以国际化理论,国际化战略选择理论为指导,研究了中国中车的国际化现状,国际化动因。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国际化蛛网模型和SWOT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中车国际化的程度,优劣势、机遇和挑战。
最后,结合中国中车国际化的现状以及中国中车国际化的模型分析得出了中国中车国际化战略。
中国中车在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上可以采取市场全球化、国际人才培养战略,以及S-O战略,即差异化战略、市场开发战略以及精益管理战略;W-O战略即战略联盟、跨国并购战略以及技术创新战略以及品牌国际化战略。
关键词中国中车;国际化;国际化战略;跨国企业;国际蛛网模型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rail transit industry, China's rail transit market is becoming more saturat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ixed policy of national railway industry, China's rail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facing fierce competition, and rail transi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re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which become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China. CRRC as a leading enterprise in the world rail transit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vigorously carrying out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ow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RRC and the opportunity of great international market potential,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CRRC, which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of CRRC.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related enterprises in China.Guided by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choice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osition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motivation of CRRC. And based on these theories and studies, the article used cobweb model and SWOT analysis model to define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of CRRC, and found the benefit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ens of CRRC. At last, prove that the proposed CRRC’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should be world’s marketing strategy,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O strategy, and W-O strategy. S-O strategy include differential strategy, market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lean quality strategy, and W-O strategy include strategic alliance, M&A strate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Key words CRRC;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ization strategy;multinational enterprise;cobweb mod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II 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对象 (2)1.1.3 研究意义 (2)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2)1.2.1 研究方法 (2)1.2.3 研究思路 (3)1.3 创新与不足 (3)1.4 论文框架 (4)第2章文献综述 (5)2.1 企业国际化 (5)2.2 企业国际化战略 (5)2.3 轨道交通企业国际化文献综述 (7)2.4 本章小结 (7)第3章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 (9)3.1 影响企业国际化的理论 (9)3.1.1 企业国际化的阶段性理论 (9)3.1.2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10)3.1.3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动因理论 (11)3.2 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理论 (13)3.2.1 一般竞争战略 (13)3.2.2 产品增长策略 (14)3.2.3 精益质量战略 (15)3.2.4 国际化战略模式 (15)3.3 国际蛛网模型 (18)第4章中国中车的国际化现状 (20)4.1 中国中车的概述 (20)4.2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发展历程 (20)4.3 中国中车国际化现状 (22)4.4 中国中车进行国际化的动因 (24)第5章中国中车国际化模型分析 (26)5.1 中国中车国际化程度—国际蛛网模型分析 (26)5.1.1 国际化蛛网模型概述 (26)5.1.2 中国中车国际化蛛网模型量化评估 (28)5.1.3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蛛网模型构建 (30)5.2 中国中车国际化的SWOT分析 (30)5.2.1 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的优势 (31)5.2.2 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的劣势 (33)5.2.3 中国中车的国际化的机会 (34)5.2.4 中国中车国际化经营的威胁 (37)5.2.5 中国中车的SWOT矩阵总结 (37)5.3 中国中车国际化分析结果总结 (38)第6章中国中车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 (39)6.1 中国中车国际化战略的目标 (39)6.2 基于国际化蛛网模型提出的中国中车发展战略 (39)6.2.1 市场全球化战略 (39)6.2.2 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40)6.3 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中车国际化发展战略 (41)6.3.1 S-O(优势-机会)战略 (41)6.3.2 W-O(劣势-机会)战略 (42)6.4 中国中车国际化发展战略选择总结 (44)参考文献 (45)致谢 (47)第1章绪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分析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当今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了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从市场扩张、资源获取、竞争压力等方面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因进行分析。
一、市场扩张市场扩张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动因。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国内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需要拓展国际市场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产品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企业还可以获得跨境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提高公司的国际化影响力和知名度,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资源获取资源获取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随着全球资源的不断紧张,特别是像原材料和人才等关键资源的供应受到了限制,企业需要通过国际化经营来获取更多的资源。
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获取更广泛的资源来源,降低资源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还可以获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竞争压力竞争压力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动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面对来自全球的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通过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优化生产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跨国竞争的优势。
四、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也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个动因。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和鼓励,企业国际化经营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便利。
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对外商投资提供了税收优惠政策;一些国家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融资支持和风险保障。
这些政策支持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降低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化成功率。
第5章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 件。
7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基本内容
1.复习:什么样的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量多到使他们中的任何个体行为都无法影 响市场价格 2同种商品不存在产品差异 3交易者进出市场是自由的,不存在进入市场的门槛也不存在退出 市场的障碍
4所有交易者都掌握有关产品和价格的完全信息
判断是否直接投资所选用的资产拥有权的比例 一般较低,常常在10%——25%之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外国直接投资为什么要到中国来投资? 为什么企业要到国外生产它们在国内也可以生 产的产品? 我们可以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的脉络来寻 求解答问题的思路。
5
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一、垄断优势理论
12
二、内部化理论
(一)代表人物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eer J. Buckley)和卡 森(Mark C. Casson)
1976年,合著《多国企业的未来》和《国际经营论》
等书
13
14
二、内部化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假定: 第一个基本假定: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二个基本假定:经济人行为的完全理性
争者,因此,创新国本国占有优势。生产新产品的企业会
选择在本国生产并主要满足本国市场的需要。
38
第二阶段:产品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新产品在投资和生产上 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标准化,即产品已基 本定型,此时国内的生产逐渐超过了其需求, 迫使企业出口新产品,因而使得国外厂商也开 始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国的技术优势出现了丧 失的危险。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动因及竞争优势分析

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动因及竞争优势分析[摘要]企业可以通过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特许经营或通过进出口商品、许可协议和并购等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
我国企业走国际化道路通常是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转移过剩产能和规避汇率风险等,并在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作用下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进行的。
目前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快国际化步伐。
[关键词]企业经营;国际化;动因;竞争优势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界对于“国际化”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论。
就现有的理论文献来看,对于“国际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认为国际化是一种在外国市场的投资模式,可以用理性的外部化、所有权和区位优势的经济分析来解释(williamson 1975,dunning 1988)。
2.国际化是一个持续的演进过程(melin 1992),公司随着知识和市场投入的增加而提高国际参与度(jollanson&vahlne 1977)。
3.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司逐渐认识到国际交易对于公司未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与其他国家建立和执行贸易(beamisll 1990)。
除了这几种观点外,多数学者用国际化来描述一个企业或集团的外向型经营活动。
国外对于“国际化动因”问题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有传统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维农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模型、邓宁(dunning)的经济发展五阶段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切合比较优势理论和贸易投资相互关系理论。
最新的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主要从管理者个人特点、规模效应和资源限制等角度来分析。
从管理者个人特点角度来看,认为管理者的教育经历、接受能力、是否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经历都是推动企业国际化的原因(mcdougall&oviatt 1991)。
从规模效应来分析,认为企业为了达到规模经济,达到更低的成本和价格,在更低价格时达到更高的质量,以及面对国内市场不景气时,企业会进行国际化(coviello & mcauley 19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
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
,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
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
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对外直接投 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 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 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
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16
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人行为的两个 新的假定:
经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假定;
经济人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假定。
17
在赫伯特· 西蒙看来,这种理性的定义是有缺陷的。他指出,
人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备选方案,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复杂 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人的熟悉能力和计算能力是有限的, 经济行为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价值考虑统一到单一的综合性效 用函数中,因而,人是有限理性的。
由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实施后果,
对不确定的未来估计出一致的现实概率,实际上是办不到的
。因此,决策过程中人们遵循的并不是最优原则,而是满足
原则。也就是说,现实中消费者追求的不是效用最大化而是 适度效用;厂商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适度利润。
18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不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 件。
7
一、垄断优势理论
(二)基本内容
1.复习:什么样的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上买主和卖主的数量多到使他们中的任何个体行为都无法影 响市场价格 2同种商品不存在产品差异 3交易者进出市场是自由的,不存在进入市场的门槛也不存在退出 市场的障碍
4所有交易者都掌握有关产品和价格的完全信息
垄断优势理论(Specific Advantages Theory)是西方最早研
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 Hymer)“跨国公司理论之父” 1960年,博士论文《民族厂商的国际性经营:一种对外直接 投资的研究》
6
主要观点: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
处于有利地位。企业凭借其垄断优势排斥东道国
企业的竞争,维持垄断高价,导致不完全竞争或
寡占的市场格局,这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
原因。
11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这类优势主要来自跨国公司拥 有的产品差异化能力、商标、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 等。 (2)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 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 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4)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政府的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产 生的市场进入或退出障碍,导致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其 垄断优势。 (5) 信息与网络优势。
完全如实地披露所有的信息及从事其他损人利己 的行为。一般是用虚假的或空洞的,非真实威胁
或承诺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如虚假广告、专利
剽窃、偷税漏税、违约现象、偷懒行为等。
19
科斯定理
1937年,科斯(Ronald H. Coase)《厂商的性 质》。
任何企业在市场机制下活动都会发生交易成本 ,而企业的内部组织则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的 生产联系方式。
15
“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经济人)都是
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
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 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经济利
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
第五章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Specific Advantages Theory) 二、内部化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称PLC理论)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小岛理论
1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2
3
在投资人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 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 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2
二、内部化理论
(一)代表人物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eer J. Buckley)和卡 森(Mark C. Casson)
1976年,合著《多国企业的未来》和《国际经营论》
等书
13
14
二、内部化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假定: 第一个基本假定: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二个基本假定:经济人行为的完全理性
20
21
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
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 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 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 本。
22
总体而言,简单的分类可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 Williamson, 1975): 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 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 所需的成本。 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 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 监督交易进行的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 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 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8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1)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
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 (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 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 造成的; (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 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判断是否直接投资所选用的资产拥有权的比例 一般较低,常常在10%——25%之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
外国直接投资为什么要到中国来投资? 为什么企业要到国外生产它们在国内也可以生 产的产品? 我们可以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的脉络来寻 求解答问题的思路。
5
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一、垄断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