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写作时可以借鉴他人的作品, 但要有自己的再创造,不能简 单地照抄。
观点碰撞
情节:如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 箭”情节。“草船借箭”是 “智”的体现,而“借东风”和 观天象则“近妖”。又如诸葛 亮摆空城计是“智”的体现,而 他在五丈原生命垂危时向天借 命则“近妖”。
观点碰撞
原因:一方面,这与作者写作时“拥刘反 曹”的政治倾向有关,诸葛亮是刘备阵 营的军师,作者对他的“智”多有夸张;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一书是在话本 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诸葛 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和智 者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民间有许多关 于他的传说,有些传说将这一人物神化 了。
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 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 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 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 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 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2.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 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 时的权宜之计。
人物评析
结合文本分析诸葛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长相俊美,气度不凡; 谦虚低调,淡泊名利; 为人谨慎,心思深沉; 足智多谋,有政治远见; 心怀天下,关心人民疾苦。
世,不能奉命”等。“待我功成之日,即
当归隐”。
侧面描写: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人物评析
1.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 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 又说明了什么? 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 绝的态度试探。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 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人物评析
结合文本分析刘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有耐心、志向远大、忧国忧民、 谦虚、不耻下问。
人物评析
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刘备的处 刘备自起兵起,已转战数年,仍是节节败退,无立锥

之地。后投奔荆州刘表,奋斗几年仍Leabharlann Baidu建树。
联吴抗曹。依据:① 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
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吴会(kuài)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题目解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题目 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主要人物:刘备 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请他出山辅佐大业。
整体感知
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 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 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观点碰撞
正是作者对诸葛亮的特殊感情和民间 的种种传说的影响,使作者在描写诸葛 亮这一人物时过度美化和神化,反而让 这一人物有些“失真”。
整体感知
一、拜访前(①):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三 二、拜访成功
曹操占尽天时,不能与之争锋
顾 (②~③):诸葛 孙权占尽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
茅 亮三分天下,为刘 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庐 备谋兴邦定国
三、拜访后(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人物评析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刘备拜访孔明时 的虔诚态度?
三顾茅庐
《三国志》中用了“凡三往, 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 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 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 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 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 《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罗贯中
字音字形
拜谒(y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ɡ) 纶巾(ɡuān)
(1)拜访次数—— 三访; (2)拜访前——“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恐惊扰先生,对先生尊重有加);
(3)拜访时—— 得知先生未醒,不让童子通报,“拱立阶
下”,半晌后,“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 辰”(耐心等候);
(4)拜访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拜访前后语言:斥责张飞无礼;自降身份,言辞恳切。
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
• 这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 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 到 西晋 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 为背景,着重叙述 魏 、 蜀 、 吴 三国的兴衰 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 政治腐败 、
• 生灵涂炭 、 农民起义 、 诸侯割据 的社会现 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 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人物评析
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从 “勇”“急”“莽”选一个字评价张飞, 简述理由?
语言描写。 鲁莽、急躁、直爽,讲义气。
人物评析
文中对关羽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关羽性 格特点与张飞有什么不同?
语言描写。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人物评析
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
亮前,为什么详细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
人物评析
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 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动作描写——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面 描
外貌描写——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写 语言描写—— 隆中献计,“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亮久乐耕锄,懒于应
文题意思: 文题既概括了本文的主 要故事。又点明了刘备求贤若渴, 一再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
整体感知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 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 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 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
整体感知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 等人夺取了国家政权,“挟天子以令 诸侯”。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 又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 好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 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 如渴”。
整体感知
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体现了什么?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 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 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整体感知
举的反应?
关公反对
玄德 欲见大贤
张飞无礼
玄德 怒叱责备
笔法比较
小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隆中对》 中以“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 寥寥数语带过,而在《三国演义》中,被演 绎成一个生动曲折的故事,特别吸引人
小明: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为什么史 书和小说会有这样的差异?
小文:①
笔法比较
小文:
外交策略
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可用为援而
不可图。
人物评析
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② 跨有荆、益 依据:荆州地理位置险要,
军事战略
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 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
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①史书是对历史较为客观的叙述,因此只是简要记 载了“凡三往,乃见”这一情节;而《三国演义》 是历史小说,情节和人物是小说的两大要素,为突 出刘备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作者将 短短的几句话演绎为“三顾茅庐” 这一经典故事,既使情节更加波澜起 伏、动人心弦,又使人物形象更加生 动、具体,符合小说的特征。
笔法比较
小明:原来写作内容与文体息息相关。我在 《三国演义》中,除了看到《三国志》中“隆 中对”内容的摘录,还看到了诸葛亮的《出师 表》和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影子。对于 这样的现象,你怎么看
小文:我认为《三国演义》不是 对《三国志》简单的改写,而是再
创作。这样的写法给我们的写作
带来启发:②
笔法比较
小文:这样的写法给我们的写作带来启发: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 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罗 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 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演 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传》《三遂平妖传》等。罗贯中有 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 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背 景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 资 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 料 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
最终目的 成鼎足之势,以图中原,成霸业,兴汉室。
人物评析
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结合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谈谈诸葛亮被称为“卧龙”的
原因:④诸葛亮隐居隆中,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他精辟 地分析了天下形势,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势,针对刘备的 处境提出了战略行动计划和今后的内政、外交方针。这 种缜密的分析和果断的决策,不仅解决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更成为刘备事业的新起点。后来局势的发展,也证明了 “隆中对”的正确性。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政 治才能,说明他的隐居实为隐而不发,伺机而动,故称卧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