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受戒-汪曾祺
《受戒》课件

乡土小说
受
戒
汪 曾 祺
走近作者
汪曾祺(qí )(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 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 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 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 《蒲桥集》。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 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 夫” 。他的以苏北高邮地区生活为背景的系 列小说,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 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我 是写 健的 康是 的美 人 性
.
品味语言
阅读课文,挑选一处你认为能体现汪曾祺先生 作品语言特色的文字,和小组的同学讨论并欣 赏。
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 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 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 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 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 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 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违背戒律的爱情会有怎样的结局?
悲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汪曾祺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小说呢?
文革刚刚结束的1980年,无论 是思想界、文学界,都还有一些陈 旧的教条束缚着人们的灵魂。汪曾 祺先生曾经痛感于此,写下了这篇 《受戒》。他正是以一种欣赏的眼 光写这个僧俗之情爱故事,以超凡 的勇气呼吁清除一切清规戒律!小 说里叙述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存环境 中奇异的人情风俗及其人群的生活 方式。这个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 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 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 种超功利的潇洒与美。
七、比较沈从文小说<<边城>>,谈谈两者异同点.
大学语文-- 汪曾祺_《受戒》PPT

小说 散文集 小说集
《受戒》、《大淖记事》 《蒲桥集》 《邂逅集》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 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 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 《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
拾,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
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许多卷本
《受戒》
汪曾祺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1997年5月16), 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 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 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 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 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 成就。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 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 大夫。”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 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结构, 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 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 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 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 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 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以小见大, 而不是以小媚大。
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 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 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 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他的间或也 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给的悠然任化 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淡和颓废,在 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 “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式会好起来的”。汪曾祺 是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 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 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受戒用【完整版】

忧郁的脸,似曾相识。 忆在今夜,跳出,那夜。 那夜,映在车窗上的脸。 深夜,火车。硬座。 四人。往西安。 那刻,车厢,静得只剩灯光。
• 三人睡熟,只剩D(女)。小Y(女)右脸 侧靠在小Q(男)肩头,小Q直挺着身子坐 着。对面是小S(男)和小D。小S把大衣披 在胸前,头靠在自己的肩上。谁让他太瘦, 咯得小D脸生疼。 • D一会看他俩,一会看他,一会看窗。黑漆 漆一片。鼻尖贴在玻璃,凉丝丝。冷风挤 进车厢,浸染着我的脸。 • 车,呼隆——呼隆——。“这是哪?我在 哪?我是谁?”D在问,问自己。D收回鼻 尖,端坐。拿起Q的手机,翻开日历。今日。 埋下,记忆。大体是说,他们四人的率性 与伟大。列车,声愈大。有睡醒的,说, 过山洞。
• 描写英子母女三人: “头发是梳得滑溜溜 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
•滑溜溜”和“格挣挣”的使用,刻画 出了什么? •英子母女三人衣着整齐,干净,打扮 得体,确是“向阳门第”里的“积善 人家”。
• 捋荸荠”里的场景:“用手一捋【luō】,哗哗地响, 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 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 • 写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的脚印:“五个小小的趾头, 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
人物篇
语言(对话)、动作、外貌、神态、子性格特点 的语段,并加以简单分析。 • 【通过哪种描写,看出什么性格】
• 一个天真、开朗、活泼、大方、聪 明、好奇心强、贪玩、调皮、机灵、 主意多、能说会道、性情纯真、无 所顾忌、幽默、心直口快、勤劳能 干、体贴人、关心人、热心、执拗、 自信、对纯洁友情的执着追求的17 岁少女形象
汪曾祺
• 手法:汪曾祺以散文笔调写小说, • 题材:童年、故乡,记忆中人事! • 长于展现南方水乡的风物习俗和人情 之美。 • 写出了家乡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 风,富于地方特色。 • 被称: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 泥土芳香。
受戒汪曾祺语文课件

受戒汪曾祺语文课件《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分享了《受戒》的语文课件给大家学习![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五):《泥土芬芳》之《受戒》[设计理念]1.本文是在学生学习了沈从文《边城》后进行的小说再阅读,沈从文通过对湘西风光的描绘,开创了散文化小说的风格,《受戒》是汪曾祺对沈从文这种风格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氛围即人物”是这类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沈从文的湘西风光到本文作者笔下的高邮水乡,都是一种诗化的美丽风景,加之文本中都重视风土人情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和性格形成做了最贴切的铺垫。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此类散文化小说的写作风格和欣赏要点。
2.这篇小说的主题的是“歌颂美,歌颂健康的人性”,而题目又与之矛盾,主题的理解是小说的难点,也是读懂小说的要点。
对主题的理解从主要的情节和人物入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对主人公及其之间的感情倾注那么多美好的描写(情节、环境)。
3.联系的学习,从《边城》到《受戒》,从沈从文到汪曾祺,学习此类小说的写作;以及从文本意识到作者意识,再到读者意识来理解主题。
[教材分析]1.文本特点:(1)体裁:散文化的小说(2)小说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对当地(应为作者故乡高邮)的生活情景和社会习俗描写开始,构造了主人公明子和英子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了特点鲜明的明子和英子。
以两人懵懂的情愫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对抗小说中的明子“受戒”,从而来表现主题。
2.小说学习的意义:学习此类小说的表现形式“氛围即人物”,理解环境风俗对人物性格形象的作用;理解本文主题的深刻意义(从文本、作者、读者三方面进行分析)。
3.教学建议和学法指导说明:提出问题——层层设疑——讨论分析——再质疑分析——归纳——明晰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探究[学情分析]1.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
2.对散文化的小说阅读还不是很熟练,尤其对“氛围即人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再点拨。
汪曾祺《受戒(节选)》双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受戒(节选)汪曾祺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
赵,是因为庄上大都姓赵。
叫做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
一出门,远远可以看到,走起来得走一会,因为没有大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田埂。
庵,是因为有一个庵。
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
连庵里的和尚也这样叫。
“宝刹何处?”——“荸荠庵。
”庵本来是住尼姑的。
“和尚庙”“尼姑庵”嘛。
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
也许因为荸荠庵不大,大者为庙,小者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
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
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
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他的家乡出和尚。
人家弟兄多,就派一个出去当和尚。
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
他是老四。
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
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
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
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
二是可以攒钱。
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
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要当和尚,得下点本——念几年书。
哪有不认字的和尚呢!于是明子就开蒙入学,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四言杂字》《幼学琼林》《上论、下论》《上孟、下孟》,每天还写一张仿。
①村里都夸他字写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带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领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点,给明子穿上。
明子穿了这件和尚短衫,下身还是在家穿的紫花裤子,赤脚穿了一双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汪曾祺与受戒-精选文档

受戒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 “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和尚 的家眷。”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 提起 。”
世俗与宗教的奇妙结合
思想意蕴:
菩提庵——荸荠庵 名称不伦不类 仁山、仁海、仁渡 和尚不修不戒
解构佛门的 庄重严肃, 打破人与宗 教间隔膜。
“好好的头皮上烧十二个洞,那不疼死啦?” “咬咬牙。舅舅说这是当和尚的第一大关,总要过的。”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 “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 “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 个戒疤? “还要有一份戒牒。” “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
思想意蕴:
思想意蕴:
“我写《受戒》主要是 说明人是不能受压抑 的,反而应当发掘人 身上美的诗意的东西, 肯定人的价值,我写 了人性的解放。” ——汪曾祺
思想意蕴:
明海光明而洁净 小英子纯朴多情
“桃花源”式的 自然纯朴生活理想
沙叶新:他的小说可以称之为“文化小说”,字 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你总觉得 他的小说是用毛笔写的,而且是竖写的,写在毛 边纸上的。
美学特征
1.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结构散漫、随意、淡泊,具有诗的格调和 韵律。 注重气氛,淡化情节,铺开一幅幅水乡风 俗画。
美学特征
2. 回忆性的小说叙事
叙事采用回溯的方式,“明海出家已经 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 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 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 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 情感的需要”。
(完整版)受戒-汪曾祺

•2020/2/29
《受戒》写作特色
写法上:大量的风俗描写。 结构上:追求散文化结构。 语言上:简洁干净, 文白相间。
·大量的风俗描写
大量的风俗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主
要特征。
《受戒》中描写
、
、
,以及对环境
中的
的描写,是人物生活
的环境与背景,是主要人物性格与故
事情节的补充。
善因寺的描写:
好大一座庙!庙门的门坎比小英子的肐膝都 高。迎门矗着两块大牌,一边一块,一块写着斗 大两个大字:“放戒”,一块是:“禁止喧哗”。 这庙里果然是气象庄严,到了这里谁也不敢大声
咳嗽象。 征着小英子身上大无畏的精神和
——作家阿城
泛读课文
故事梗概 小说三要素 明暗两线 字音 典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 • 提示: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 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 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 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 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 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 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概 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 的故事。
几个月,因为庵里凉快。庵里有六个人,其中之一,就是这 位和尚的家眷。
他们吃肉不瞒人。”。
吃肉
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 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捆猪的时 候,猪也是没命地叫。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
式老, 师要叔给念这即,个将神庵升情天很里的庄无猪重念:所一“谓道…“…清往一规生切,咒胎”生连,、这并卵且生两总、个是息 字生也,来没从人虚空提来起,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
《受戒》课件

四、关于《受戒》的启示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 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受戒》 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 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 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 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 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 多捱一刻也好。
乡土小说
受
戒
汪 曾 祺
★教学目标 • 1.了解寻根文学 • 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小说的乡土特 色和小说所书写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 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
一、走进课文 受戒:佛教徒从师接受戒律的 宗教仪式. (用枣泥子先点在头皮上 然后用香头子点着)
七、比较沈从文小说<<边城>>,谈谈两者异 同点.
相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歌颂优美健康的人性,歌颂爱,情纯 意朴.都描写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湘西---苏北).远离 政治. (二)艺术上:淡化故事情节,散文色彩浓.语言优美和 谐,意境高远,诗情画意.
不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受戒>>是”柔情的人道主义”,而 <<边城>>则显得”悲情”. (二)塑造人物:<<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而<<边 城>>心理刻画就较丰富. (三)情节语言:<<受戒>>几乎没有情节,笔致轻淡又 有幽默.而<<边城>>故事性较前者强,笔致浓郁又凄 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主题
•
《受戒》通过平淡的方式描写了包括农家孩子明子
当和尚及他和英子朦胧的爱情故事以及菩提庵其他和尚的
日常生活的一个世俗化的佛门故事,故事中到处充满着人
间烟火气息,叙述了和尚们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欢乐,含蓄
地表达了对原始淳朴的民间日常生活的肯定和人性彻底解
放的赞美,含蓄地表现出对清规戒律的否定和批判,为人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文史地位 影视改编
创作背景
《受戒》写于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写的是四 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据汪曾祺传记资料,一九三七 年暑假,高中毕业的汪曾祺因躲避战乱,与家人寄居 高邮城外的一个寺庙里约半年之久,这期间,曾与一 个姑娘发生恋情。虽然这段恋情未果,但他深埋在汪 曾祺的心中。此后,汪曾祺经历了时代变革,人生沉 浮。直到一九八〇年代初,年近六十的汪曾祺才想到 把这个在心中埋藏已久的青春之梦写出来。
汪曾祺的审美世界
小说的回忆性特征
故乡高邮的生活
小
说
构
成
昆明的生活
的
背
景
北京、张家口、上海等
自我评价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 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 的。”“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 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我曾戏称自 己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大致差不 离。”“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 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 容。”“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 活。”
们展现了健康的人性美。
小说要素
小说三要素:情节 人物 环境(背景) • 时间:二十世纪30----40年代 • 地点:庵赵庄 • 主人公:明子(明海和尚) , 小英子 • 简单情节
1:十三岁的明子去荸荠庵做和尚。 2:明子在船上认识了小英子。 3:明子在荸荠庵的生活。 4:明子跟小英子一家的交往。 5:明子去善因寺受戒。 6:明子受戒后回来。
性和人情,追求艺术美。 (3)重视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
中国大陆八十年代开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 先生的《受戒》……有一天在朋友处翻旧杂志……忽 然翻到80年一本杂志上的《受戒》,看后感觉如玉, 心想这姓汪的好像是个坐飞船出去又回来的早年兄弟, 不然怎么会只有世俗之眼而没有“工农兵”气?《受 戒》没有得到什么评论,是正常的,它是个“怪物”。
故事线索
➢明线——小和尚明海从出家到受戒的经过 ➢暗线——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
字音
bí qi gū
chà qiāo chàn qìng
荸荠 箍桶 宝刹 劁猪 忏悔 钟磬
fó kān ruò duō tā
shuàn náo bó
佛龛 爇香 直裰 趿拉 洗涮 铙 钹
duì cí gū lóng bān shāo
——汪曾祺
《我为什么写作》 汪曾祺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1958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回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文革期间参
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恢复文学创作 •1997年,逝世
• 汪曾祺被誉为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 广泛,爱好书画,乐谈 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 艺也有深汪入曾钻祺研博。学多识,
情趣广泛,爱好
qié
碓棚 茨菰 凿砻 扳 艄
伽楠香
liǎo gǔn 水蓼 石磙
•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 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 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即最高的智慧觉悟。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 (阿为无,耨多罗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 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觉悟”。
——作家阿城
泛读课文
故事梗概 小说三要素 明暗两线 字音 典故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 • 提示: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 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 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 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 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 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 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概 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 的故事。
书画,乐谈医道,
对戏剧与民间文
艺也有深入钻研。
代表作
创作和改编了京剧 《范进中举》 《王昭君》 《沙家浜》 小说 《受戒》 《异秉》 《大淖记事》 散文 《午门忆旧》 《昆明的雨》 《胡同文化》等
文学评论集
《晚翠文谈》 《汪曾祺自选集》
作者简介
创作风格
作品结构具有散文化 特点。
作品不表现重大的社 会主题,时代色彩弱。 不注重作品的社会、 政治功能,而注重个 体情感的抒发。
《受戒》文学史意义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弟子,他继承了京派文学观: 独立、超然、唯美。独立即疏离政治;超然即疏离 现实;唯美即追求艺术美。因此,汪曾祺在80年代 的小说观念与40年代的小说观念一脉相承,他有意 识地对当代既定文学规范进行了冲击。
(1)小说的题材突破了主流文学规范的束缚。 (2)接续京派创作路子,书写健康优美的人
• 香赞
• 炉香乍爇。法界蒙熏。 • 诸佛海会悉遥闻。 •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 诸佛现全身。 • 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在佛门课诵中,为了表达赞诵佛菩萨及佛陀教法 等,传统仪式中会用先用「香赞」来表达敬意。
方丈
• 方丈原为指中国古代仙人居住的岛屿。佛教传入 中国禅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宗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 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仅仅一丈见方,却能容 纳二千师子之座,有不可思议之妙。称呼佛寺住 持的居处称为方丈。
作者简介
作者生平 代表作 创作风格 自我评价
作者简介
汪曾祺 (1920.3.5~ 1997.5.16),江 苏高邮人。当代作 家、散文家、戏剧 家、京派作家的代 表人物。
•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 1944年,因英文不佳肄业 •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