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汪曾祺_受戒_的_受戒_和_破戒_柯兰

合集下载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一位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三个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高超的描写技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受戒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文章以细微的动作和细节入手,如小和尚坐在禅师前,双手合十,一声不响地等待,这一动作凝聚了小和尚对受戒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作者还描绘了禅师牵起小和尚的手,慢慢地走向受戒地点的场景,通过这个动作,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内心的紧张和充满期待的情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汪曾祺将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小和尚和禅师的对话,传递了深刻的寓意。

禅师告诉小和尚:“寺中金宝,外边狗屎”,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追求的鼓励。

小和尚通过禅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通过这个寓意,汪曾祺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虚荣和功利的批判,呼吁读者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小和尚被受戒后的兴奋和喜悦所感染,他紧紧地握住禅师的手,热泪盈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而禅师则温和地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表示对他的鼓励和祝福。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汪曾祺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和尚的关怀和对美善事物的推崇。

这种真挚的情感与美的追求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精心的描写、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通过对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的叙述,汪曾祺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呼唤,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共鸣和对美的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启示。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宗教仪式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受戒过程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正在接受佛教的受戒仪式,希望通过皈依佛门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在受戒的过程中,主人公感受到了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自己无法真正抛弃尘世的欲望,心中的烦躁和焦虑再次袭上心头。

从整个故事的构架来看,汪曾祺试图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受戒经历,表达出人们对于心灵的渴望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宗教仪式,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抚。

这种宁静并没有持久,主人公很快就重新陷入了纷繁复杂的尘世中。

在审美追求方面,小说中体现了苦乐并存的审美观。

在主人公受戒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短暂的快乐和内心的解脱。

佛门教义中有一种观念叫做“无上乐”,指的是通过修行和悟道得到的无上的快乐。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虽然只是体验到了一点点的无上乐,但这让他对人生感到了一种希望和欢愉。

随着主人公重新回到世俗的生活中,他很快就发现无法逃脱尘世的琐碎和烦恼。

他重新沉浸在商业的竞争中,被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欲望所束缚。

这个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思。

通过《受戒》这个故事,汪曾祺试图传递出一种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欲望和追逐,但又对于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有一种向往。

这种苦乐并存的审美观体现了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从“受戒”与“破戒”中看人性之纯美——浅析汪曾祺作品《受戒》

从“受戒”与“破戒”中看人性之纯美——浅析汪曾祺作品《受戒》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1年第38期(总第462期)教育随笔▲【摘要】《受戒》作为汪曾祺先生的代表作,其在情节抒写、人物塑造、风俗刻画上都不落窠臼,显现出别样的特点与魅力。

汪曾祺虽以“受戒”为题,却处处将“破戒”之意贯穿其间,配以风俗民情的描绘,使这看似矛盾的二者之中流露出人性的纯真与美好。

【关键词】《受戒》;“受戒”;“破戒”;风俗民情;人性之美从“受戒”与“破戒”中看人性之纯美—浅析汪曾祺作品《受戒》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纪嫣然汪曾祺先生所创作的《受戒》一文主要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小英子之间朦胧美好的纯爱故事。

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和尚恋爱的主题。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和尚作为佛门中人,本应摈弃七情六欲,一心吃斋念佛,与这种世俗情缘是无法联系到一起的。

但是,汪曾祺却用文字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无所拘束、民风淳朴的庵赵庄。

在这里,和尚“受戒”和“破戒”都显得那么的自然又合情,体现出人性的纯真美好,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风情画卷。

一、“受戒”—职业需要“受戒”本是佛教用语,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宗教仪式。

在小说里,明海当了和尚,就必须要去烧戒疤、拿一份戒牒,这样受了戒才算是领到了一张证明和尚身份的文凭,而明海对待受戒,就只知道是和尚必须要过的一个关,即便很疼也要咬牙挺过去。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和尚“受戒”是一种带有神圣意味的仪式,但从明海的表现不难看出,明海对待当和尚,其实并没有多少虔诚的佛教信仰,也并不是真的想要去皈依佛门受教化。

就像文中所说,“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

”在明海从小的认知里,和尚不过是一种谋生的职业,自己家乡本就以此为特色,当和尚不光可以在庙里吃现成的饭,还可以攒钱,如此当个和尚也是合情合理的。

由此可见,“受戒”一词在这里早已抛却了佛教约束人欲的内涵,不再神圣不可侵犯,而是逐渐地俗世化,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成为和尚的职业需要。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寺庙中一个居住着一个受戒僧的故事,探讨了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并体现出作者追求和倡导的审美理念。

汪曾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在人物描写中也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冲击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他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作者对月亮的描绘:“那月亮现在千山万水,人说它离人很远,我不这么觉得,这是天地凑合起来的一种美。

”(《受戒》),表达了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美的观照。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思考与探讨,体现了他对宗教美的追求。

小说中的受戒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理解与追求,积极参与寺庙的宗教活动。

作者通过对受戒僧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畏和追求,批判了世俗的功利观念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他也思考了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和价值。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探究和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寺庙和僧侣的生活状态的揭示,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美的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寺庙中僧人默默无闻的生活,他们冥思苦想、努力修行,过着简朴无欲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美的价值,并呼吁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净化。

他通过对比寺庙中僧侣与外界世俗生活的反差,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提出了追求道德美的思考。

通过对《受戒》的分析,可以看出,汪曾祺在这篇小说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美的探讨。

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使读者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美和情感的思考与反思。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艺术和精神境界的独特追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中国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象运用、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受戒》进行审美分析,探讨其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了复叙的叙事结构,采用双层时间线并行叙事的形式。

故事由主人公李福禄不平凡的一生展开,通过对他的个人经历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兼具现实与理想的双重世界。

一方面,通过对李福禄生活琐碎、贫困、困顿的叙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心理压力。

通过对李福禄对思想追求、艺术创作的追求的描写,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双层叙事方式使得小说主题更加丰富,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汪曾祺在《受戒》中大量使用了意象来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

他通过描写戒指这个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福禄一生执着追求的鸟和斑马的意象,亦是他追求理想完美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体现。

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家对美好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家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提高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汪曾祺在《受戒》中语言简练、质朴的一种特殊风格,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

他运用大量的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贫困山区当地的方言,使得作品更加贴近农村的实际生活。

通过详细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读者容易代入情境,进而感受到小说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语言风格可以使读者感到亲切和身临其境,进而使读者更容易对作品产生共鸣。

汪曾祺《受戒》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意象运用和语言风格,追求了艺术的审美效果。

通过对李福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现实意义和艺术美感的双重世界。

通过对戒指、鸟和斑马等意象的运用,隐喻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通过简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情境,共鸣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都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追求,使得《受戒》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论《受戒》之“破戒”

论《受戒》之“破戒”

论《受戒》之“破戒”摘要: 《受戒》是汪曾祺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1980 年发表于《北京文学》。

小说题目虽名《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在小说中描绘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充斥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破戒人性狂禅“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正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所言“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受戒》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空气宛若梦境的“桃花源”——庵赵庄,通过描写生活在其中的一对小儿女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赞颂了尘世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揭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主题。

《受戒》在未发表之前,有人曾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回答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①不可否认,作者在小说中也做到了,小说中处处都能发现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性和人情的讴歌。

但不同寻常的是,这种思想情感却是通过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和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的朦胧爱情展现出来的。

“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

佛教文化是“受戒”文化,它是以一种宗教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本质。

”②而小说中的受戒,应该就是佛教徒接受戒律的宗教仪式,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

但在《受戒》小说中却并非如此,其人物、情节处处彰显着“破戒”之意。

作者用幽默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宗教环境中世俗化的一面,也正是因为世俗化才显得小说处处充斥着“破戒”的意味。

在“荸荠庵”内,和尚们只是将僧尼作为一种平等自由的谋生职业而非宗教和信仰的传播者,他们大多拥有与普通人相同的人生向往,庵内的和尚学会一点做法事的基本功就可以混口饭吃,可以攒钱,可以娶妻,可以斗纸牌、搓麻将、吃水烟。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结合了对生活的观察、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深刻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受戒》所展现的审美追求,对人性、情感和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性的审美追求展现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里的僧侣和俗世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人性的善良和复杂。

在寺庙里,僧侣们虔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和清净,却也常常受到现实的挑战和考验。

他们面对着来自世俗的诱惑和外界的压力,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对人性的审美探索,使得作品呈现出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让人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情感的审美追求。

作品中描写了寺庙内外人们的各种情感纠葛,包括爱、恨、喜、怒等等。

僧侣们的清净之爱和世俗人的纠葛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和分析,汪曾祺表现出对情感的敏感和深刻理解,让读者对自己的情感和内心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作家将情感融入到对生活和人性的审美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展现出了对情感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对人性、情感和生活的深刻审美追求。

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情感的描写以及对生活的观察,展现了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理解。

作品中汇聚了丰富的审美元素,体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表达。

通过对《受戒》的审美追求的分析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作品本身,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汪曾祺作为作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风格,对我们的文学理解和人生感悟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人性、情感和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作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浙江大学的学生在1950年代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是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浪迹天涯的太太爷——浪迹人士、文学家、诗人、学者、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浪迹天涯的太太爷,也是一位杰出的现代文学家——汪曾祺。

《受戒》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小说,描述了一位年轻的人在佛教寺庙中受戒的过程,展现了佛教信仰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探讨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

首先,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体现在对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描写上。

在小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小说中涉及的每一个物品、事物都有相应的味道或气味。

例如,佛像的香气被描绘为“檀香味极浓”,释迦牟尼的饭菜被描述为“小麦粉加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草莓味”,还有地上的泥土也有米汤香味等。

通过这种方式,汪曾祺使读者非常真实地感受到了小说中的味觉。

其次,汪曾祺在小说中通过对景色、人物特征、房屋建筑等细节的描写,让读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体验。

比如,作者将释迦牟尼的房间描绘成“道士住的房间,可以描述为矮小、黑暗、潮湿,从屋檐上倾泻而下的水滴混合着屋角里的灰尘和蛛丝”,这样的描写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房间的冷清和潮湿。

汪曾祺在小说中还通过对释迦牟尼服饰的描写,表现了他那种慈悲无限、百般欣赏万物的精神状态。

汪曾祺从生活细节的角度刻画了佛法的精神内涵。

最后,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还体现在对感情的描写上。

小说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思想颠簸和情感变化。

他一开始对受戒抱有很多疑虑,感到像“楼上劈头盖脸地木梳挖掘一样的医生摆放出千年的经文之前,他的境遇和心情总是如同一支自由落体,仿佛属于某种海洋的自由落体”。

他随后的心情变得忧虑和失意,但在佛教的讲解和观看佛像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渐渐平静下来,内心浮躁消散了。

总之,汪曾祺在《受戒》中的审美追求涉及了对味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描写、生活细节的刻画以及对感情的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汪曾祺《受戒》的“受戒”和“破戒”
柯兰
西华师范大学
神州文学
摘要: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题目是“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看似冲突,但细细品味,却是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关键词:汪曾祺受戒破戒冲突
汪曾祺的《受戒》刻画了一段纯美的初恋故事,看似佛教的礼教“受戒”与和尚的情爱“破戒”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小说却丝毫没有任何戏剧矛盾冲突的情节。

本文将从小说人物与情节、作家创作心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人物与情节
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生存空间和淳朴风俗的生活方式。

“这个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

”1“庵赵庄”这一符码,指称着两重涵义:庄上大都姓赵,庄上有一个庵。

庄以族为名,是中国传统社会注重血缘聚居的一种反映;庄以庵名,则可见这座小小的菩提庵对庄上人家的重要性。

“出和尚”便是这个地方的一大特色。

和尚象征着佛教,象征着信仰。

佛教文化是“受戒”文化,它是以一种宗教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本质。

而小说的情节却处处彰显着“破戒”。

当和尚意味着接受特定的“规范”。

正是这些“规范”规定了和尚是不同于常人的。

然而这里的和尚全无“规范”的特征:“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

二是可以攒钱。

”2在这里和尚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而非是宗教和信仰的传播者。

和尚们也一样的娶妻养子,打牌逗乐,唱黄调子,杀猪吃肉,和姑娘大婶打情骂。

这些看似不合规范礼仪的事宜却以悄然默化的方式深入这片土地乡民的骨髓。

和尚不再是信仰和神圣的象征,而是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们同样有着追求自然和人性的权利。

在这一层面上看,小说表述的深厚内涵正是外来的宗教在与中国乡土文化发生碰撞、对抗以后的一种结果:宗教被容纳式地接受,被本土文化所扭曲变形、整合吸收。

宗教本来的意义是要约束人心中的欲望,使人成为符合各种“规范”的人,而在这个独有的乡土空间里人们还保存着乡土的人性之棱角,当它们相遇时,棱角克服了规范,于是规范也就淡化了。

这淡化的具体表现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

受戒是出家当和尚的一种正式仪式,是一种很庄重的“典礼”。

“好好的头皮上烧八个洞,那不疼死啦?”3小英子以幼稚少女的心态而不是站在大众圣神的心态去说这句话,受戒这一仪式成为了空洞的符号,它不再是封锁人们心灵的枷锁。

小英子更是自然之美与礼教规范反抗的代表,也是“破戒”与“受戒”这一矛盾冲突的体现。

从她身上可以看到自然人对于宗教的重新解读。

小英子保存着由这一带清秀山水培养起来的水一般性情。

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欲望,纯真的情爱。

她与明海的初次见面,好不扭捏地把莲蓬分给明海吃。

明海也经常出入英子的家,帮着英子的姐姐花绣花,帮着做农活……这种情爱在日积越累中悄然天成了,似乎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而明海呢,情爱不会因为他是一个和尚而在他身上停止生长,他也像正常男人一样情欲慢慢滋长。

当明海单独和英子在一起时:“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4小说中多次提到明海动情的地方似乎都与水有关,水,时而平静,时而壮阔,不受社会礼教规矩的束缚,更是明海的心中之水,哗啦啦地流进英子的心底。

所以这个层面来说,“受戒”不再是宗教规范和约束的象征,规范人们心灵和自然的枷锁不再是受戒这一宗教仪式;而这个淳朴的小山村里,人们的心灵不存在“受戒”,也就不存在“破戒”之说了。

二、作者创作
汪曾祺在本文结束后署明: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一“注脚”意味着:本文所表述的可能只是一场梦觉,它或许存在过,但已经永逝不复返了。

作者在“当下”借助语言构筑的这一“话语空间”实际上只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试图“复活过去”的一次努力。

“注脚”也可能说明了汪曾祺梦想追寻一种理想意境中的生活。

然而,梦既无从寻觅,唯有诉诸语言的想象才可能是真实的,于是《受戒》这一文本的产生,其全部用意似乎都在于圆满作者的那一个梦。

小说抛开了几十年统治一切生活的政治主题,在当时“愁云密布”的文学天空中蓦地出现了一抹“亮色”,却不是主张“走出伤痕”?的批评家们所希望的那种“亮色”,从探讨“生存”困惑的作家眼中看来,对生活的这种诗意化肯定也是不可接受的。

正如在人人“受戒”的年代,他还能“破戒”吗,为何在八十年代人们还在伤痕、哭泣、反思的时候,汪曾祺能写出此种诗意来?
汪曾祺在谈到《沈从文的寂寞》:“沈先生的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也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寄意寒星荃不察’,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

”5那么什么是沈先生所希望重造的民族品德呢?
“相信在‘另外一时’,人们将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的倾心,康健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6这是汪曾祺对自己老师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师承沈从文风格的写作路线的回答,是对自己的《受戒》另一种解读,看似水般平淡的语言和情节之下,其实隐藏的是作者痛苦的反思,对社会的反思,对当时人性扭曲的反思。

这源于一种心理补偿机制,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偿,也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所谓白日梦。

文革期间,汪曾祺被江青“控制使用”,“江青每一个戏都规定这个戏的主题是什末,必须明确,形成后来我对明确这两个字很反感”7汪曾祺要逃离这种困境,汪曾祺复出后的小说充满温馨,是寻求在小说里得到补偿。

他不写经历过的痛苦冤屈,也不写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改革的期望,他用充满温爱的眼睛看人,去发现普通人身上的美,感觉着生活的诗意。

“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8汪曾祺把梦境设置在水乡氤氲的环境里,《受戒》,写得确实美极了,那是一种符合人性发展的自然之美。

所以从这个层面说,汪曾祺关于《受戒》中“受戒”与“破戒”的文化冲突,其实也是对社会无形的反抗。

注释:
1《受戒》汪曾祺
2《受戒》汪曾祺
3《受戒》汪曾祺
4《受戒》汪曾祺
5《沈从文的寂寞》汪曾祺
6《从文习作选.代序》汪曾祺
7《汪曾祺全集》第4卷汪曾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关于〈受戒〉》汪曾祺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