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读一本书我们不仅要有所感,还要有所体会。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欣赏!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1】近来读书颇多,主要以散文为主,也兼读些小说。
因其中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
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
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颇为神似。
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
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
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
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
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
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
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
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
”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
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明子和舅舅坐到船里,船就开了。
受戒读后感10篇

《受戒读后感》受戒读后感(1):《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
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
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
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
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
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
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
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
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
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受戒读后感(2):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小说。
写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感情。
全篇有一万二千多字,几乎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却极富诗情地展现了三十年代苏北里下河的田园风光。
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少女的初恋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文章发表之前,有人问汪曾祺: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汪曾祺说:我要写,必须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
写成后,汪曾祺宣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些话,我们都能够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也是作家透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受戒。
一、诗意和谐的生活空间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实际上作者追求和张扬的就应是种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最新受戒读后感20篇

受戒读后感20篇受戒读后感(一):《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
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
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
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
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
这种有些梦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应当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
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
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
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终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
最终,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留下空白,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空间,却也让故事更加精彩。
受戒读后感(二):《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于1980年发表于《北京文学》。
描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孩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懵懵懂懂的感情。
他歌颂了善良淳朴的人性,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受戒》里的文字并没有那么的华丽,它的文字和它给我们展现的资料一样朴实而平淡,像午后的一杯清茶让人心旷神怡。
让人感到惬意,也把人性最真的一面展此刻了我们的眼前。
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生活里多了一丝宁静。
刚开始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被他那清新文字,朴实的写作风格所吸引了,可是在细细探究之后发现,这篇文章包含了汪曾祺太多的感情在那里面。
《受戒》出现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的潮涌之际,可是在汪曾祺的笔下却没有政治话语的痕迹,没有浓烈的杯具意识。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通用14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通用14篇)汪曾祺受戒篇1《受戒》篇幅不长,却写得十分有画面感。
我读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故事性很强。
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场面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仅是白描的笔触却也写得生动。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是完整的人。
比如写明子受戒时,有一个山东和尚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简直就是村野俗夫!这和尚的反应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直爽的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写的是和尚,却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斋念佛,不食人间烟火。
和尚也在那个世外桃源过得潇洒,能够自给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获得吃穿,那里的和尚能够偶尔吃肉,甚至能够娶妻。
还有小英子家房子独村独落,有田没有全拿来种粮食,而是有半亩种了小英子喜欢的荸荠。
这种有些理想化的社会生活,在当时就应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间的感情纯纯的。
从开始到结尾,两人之间的关系总有些微妙。
开头埋了伏笔,将两人从空间上拉近,到之后两人之间不断的交集。
似乎只是孩子间,玩伴间的情谊,没有明确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一向简简单单,似水长流,一点一点渗透到故事中,一种朦胧的感情,直到最后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
最后,文章用一个省略号结尾。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篇2读完汪曾祺的《受戒》,我的心竟有一丝颤抖,一些形象化的激动凸起在我的皮肤上,虽然我知道天气并不冷——那是内心的震动造成的。
“是有路的地方,我都要走遍。
”初见这样的豪言,我感动了,想到自己仅为刚刚迈出的一小步而沾沾自喜,却空抱着一腔愿望,便在心里暗暗责备自己的浅薄。
我不想将自己封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我知道自己的天地应该很大,也一定会很大,但立足于此,我却发现自己的双腿并不强壮,就算是心,也没有伟岸到可以俯视天下的地步。
那么,我的路在哪里呢?我的方向呢?我不知道,我没有明确的目标,虽然我渴望流浪的洒脱,但我也明白,自己并不会洒脱地自我放逐。
但是此时,我确是失去方向了。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范文5篇

受戒汪曾祺读后感范文5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赵庄”的村子里。
这里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像桃花源般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有一荸荠庵,是住和尚的地方。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受戒读后感整篇文章读完后,好像幸福地自我释放了一次。
简单的布景,简单的情节,简单的心情——人性就是很简单的,顺其自然,从心所欲,可是对比我们不简单的现实生活,这份温暖显得有些无力。
小说的主人公小明子,从小就注定要出家,出家成为他们故乡人谋生的手段,而并不是出于对人生的感悟等等。
“跟爹娘磕个头,就跟舅舅走了”;学名直接变成法名,一切看起来都很随性。
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种轻松自然的感觉,之后便开始了在“荸荠庵”的生活。
看起来主要描写了两点——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与寺庙中的生活。
作者笔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结舌——每天只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师父根本没有吃斋的规矩,甚至带着家眷一起管理荸荠庵,打牌、抽烟、唱酸溜溜的歌,无所谓什么清规,他们只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悠闲自在,更谈何压力、郁闷?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会不耻于人世,可是他们活着只是为了那种宁静,又管世人怎么想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师父杀猪的场景,眼前出现猩红的血溅在和尚袍袖上的场景,好是诡异,却也隐约有一种快意。
念着“往生咒”杀猪,带着家眷出家,这些可爱的和尚让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觉地泛起笑意,我的心情在慢慢沉淀着。
小英子聪明灵巧,活泼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远不会有悲伤。
当她为小明子参谋画什么花,当她好奇受戒是什么样子,当她留下那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纯洁——哦,是圣洁。
那一串脚印,既描绘出小女孩的纯洁烂漫,又预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发展。
当他们两人在一起时,镜头总是如此唯美,他们简单得有些幼稚。
小英子看流星雨时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她会许什么愿呢?作者又用省略号引出无尽的遐想。
有了他们两个,布景都活了起来,就像是两个天使,我不禁莞尔。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1《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
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
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颇为神似。
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
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
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
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
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
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
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
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
”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
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受戒》读后感(精彩9篇)

《受戒》读后感(精彩9篇)《受戒》读后感篇一小说的标题叫《受戒》,开头的第一句话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读者一开始就会以为这是一篇写佛门生活的作品,它也确实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读着读着,你会渐渐觉得小说中的人与事虽然未离佛门,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东西却与佛的本意相去甚远,读者感受到的并非佛寺的森严和佛徒生活的单调与清冷,而是与之相反的浓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与意趣,人们实在看不出作为小说主人公的明海在这里到底受了什么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伙伴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日常世俗日子的温馨与快乐,。
并不是说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说,也许作者的倾向远没有这样的激烈,这正如作者对佛门清规的笃信也并不激烈一样。
小说也写了凡人得以出家的条件、佛门弟子日常必备的功课以及明海最后也终于要到善因寺去烧头上的戒疤,看得出作者描写这些,同样是饶有趣味,一点没有轻蔑和亵渎的神情,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虽然表面上也涉及到这些佛门的"程式",但并没有探究这些"程式"本身的意义,也没有通过人物在"程式"中的感悟来实现小说创作的真正意图,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表现的是人性的天然和率真,而上述"程式"就成了必要的反衬和烘托,又由于作者表达其心仪的人生境界的温和与朴讷,因此读者并不感到"程式"的存在与日常生活的对立和紧张,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读者在这种世俗生活画面中感受和体味到的只是日常生活的诗情与温馨,佛门的戒律倘若并不妨碍这种诗情与温馨,有与无其实也都无所谓。
这里的人选择出家本身就带有世俗的色彩,小说中甚至把出和尚和出织席子的、出画匠和出whore相提并论,完全是谋生意义上的职业选择,根本没有任何宗教皈依的含义。
与其他职业相比,当和尚的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
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下面是汪曾祺《受戒》读后感3篇,请参考!【篇一:《受戒》读后感】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美的故事,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极乐世界。
那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原始的乌托邦,在庵赵庄人们的心中,和尚和种地,织席,箍桶,画画等行当没什么不同,他们都是自由平等的职业人,与世道的艰辛,人生的苦涩都无关。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亩亩良田,一座座青山,一个个人家,而不是险恶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
这儿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和尚不用受清规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
仿佛到现在,我还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听见山间英子优美的歌声。
村民之间相处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邻不识;人们互相帮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观别人的悲惨;人们之间无私奉献,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
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违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辉。
《受戒》并不是倾诉和尚苦行的载体,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读本。
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为这呗世人推崇的名篇不过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
我怀着闲读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觉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
恬静闲适的村庄,朴实憨厚的村民,美丽纯朴的英子,助人为乐的明子,构成了一幅最为和谐的景图。
纵观整部作品,汪曾祺有他独到的视角,还有那清新的笔触。
读着读着,仿佛有《边城》的味道,一副清新隽永的风景画里有的是快乐善良的人民,美不胜收淡雅古朴的山水,但与沈从文截然不同的是,一个是用带有点点悲伤的结尾结束勾勒,而另外一个则是一种明快的语调告诉给我们美好的结局。
但两者多多少少还是都拥有一些神秘的色彩,让人意犹未尽,不想拔出,就像我在品味一个脱离尘世烟火的人们都未曾见过的美食,吃过一口,还会惦记第二口,但是每一口却还有与上一次不同的味道,我想,这样的作品才是大家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戒》读后感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着孤灯寡影,清规严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里,万物皆空。
虽说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
尝不是如浮萍般漂浮于空暝之中,生于尘世之间,却又苦苦追寻
境界,是真忘我还是假忘我?真亦假时假亦真,吃斋念佛,岂不
是虚度光阴?
《受戒》并不是倾诉和尚苦行的载体,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读本。
明海已经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为这呗世人推崇的名篇
不过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念叨。
我怀着闲读的心情往下看,不
知不觉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
恬静闲适的村庄,朴实憨厚的村民,美丽纯朴的英子,助人为乐的明子,构成了一幅最为和谐的景图。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美的故事,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
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极乐世界。
在这个小小的
村庄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亩亩良田,一座座青山,一个个人家,
而不是险恶的人心,利益熏心的村民。
这儿有一座小小的寺庙,
和尚不用受清规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
仿佛到现在,我还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听见山间英子优美
的歌声。
村民之间相处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邻不识;人们互相
帮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观别人的悲惨;人们之间无私奉献,
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
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久违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辉。
其作者汪曾祺将这个爱情故事谱写得淋漓尽致。
他的文字并
不华丽,却尽显文致。
他的语言美,但不是矫饰。
他写的爱情纯,干净的如溪水一般,并不像外国多数作家那样露骨,明子与英子
并没有经历什么风吹雨打,却让人刻骨铭心。
他们的爱情不像是
张爱玲说的,经得起挫折却经不起平凡。
他们的故事是那些在一
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时光,他们的故事在我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
那份淡淡的却又浓厚的爱,沉淀在文中的每个字里,在那小
舟上方升华。
再看现在,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纱,彼此看不清,识不透。
再看社会,处处宣传构造和谐社会,可是食物毒加工,贪官污吏,打砸抢烧的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不和谐,是人心乱啊!正如韩寒
所说,社会不和谐就是两种人给闹的,一种是吃不饱饿的,一种
是吃饱撑的。
人人都在道和谐,但还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谐也是需
要从身边做起的道理。
政府时时倡导和谐,人民盼着和谐。
政府
出台政策,是靠人民去构造和谐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只能尽
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于人民。
和谐也是一种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人类能够超越功利与得失,懂得悲悯、敬重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