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教案3
汪曾祺《受戒》教案

汪曾祺《受戒》教案《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少年接受戒子的故事,探讨了道德和人性的主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受戒》的教案的例子。
教材分析:《受戒》是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在20世纪50年代末写成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温和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少年接受戒子的故事,通过描写少年内心的冲突与思考,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责任等主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内容,了解少年在接受戒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和转变。
2.思考文本背后的主题和含义,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矛盾。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1.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的形象塑造。
2.探讨少年在道德选择上所面临的困惑和折磨。
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过程:引入:1.通过谈论与戒子相关的文化象征,例如佛教中的受戒仪式等,引导学生思考戒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戒子吗?对你们来说,它有什么作用?有没有戴戒子的经历?阅读与讨论:1.师生共同阅读《受戒》,学生可以先阅读整篇文章,然后再分段阅读,根据问题讨论。
2.分组讨论: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段,解读其中的象征和寓意,并在小组中交流分享。
延伸探究:1.阐述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信息。
例如,作者通过少年的戒子选择与其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上的困难。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道德选择对于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
2.对比其他作品:请学生寻找其他作品中类似主题的情节,例如现代小说、电影或动画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困境。
展示与总结: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写作、朗读或者演讲,表达对于作品的理解,并归纳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矛盾。
2.教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汇总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形成共享的认知结构。
作业安排:1.阅读分析其他汪曾祺的作品,例如《蛙》或《叶落知秋》,并总结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 鲁人选修 受戒 教案

《受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3.总结小说主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和尚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笃信佛法,秉持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不近女色等佛门戒律,可是有一个叫明海小和尚却在受戒之后坠了情网。
这是佛门戒律受到亵渎还是美好爱情突破了禁忌的牢笼?今天,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受戒》。
二、情节概括明海在荸荠庵出家。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和尚们公然吃肉、杀生、打牌、养女人、放债、收租。
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
二、赏析品味在孛荠庵这样一个不太像寺庙的寺庙里,小和尚明海不用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可以随意外出,甚至和邻居赵大叔家的小英子成为玩伴,他们一起画画,一起下田薅草,一起看场,并肩坐在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享受着“两小无猜”的快乐时光。
1.但是有一天,小英子和小明子“两小无猜”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请找出并体味小说相关语句。
问:哪里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小英子:“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调皮的中蕴含着少女朦胧的爱情问:小英子的这种变化,小明子感受到了吗,哪里体现出来的?小明子:“这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两小无猜的生活出现了一丝涟漪,小小心弦第一次为爱而波动少男少女之间产生的朦胧情感如带露的蓓蕾一样纯洁而美好,请大家一起赞美和欣赏的语气朗诵一遍。
[齐读]“崴孛荠……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2.为获得当和尚的合法身份,出家四年的小明子前往善因寺受戒。
归来的路上,小英子和小明子之间的情感由朦胧走向袒露,曾经带露的蓓蕾现在如花般绽放。
请找出描写他们的对话的语句,诵读体会。
[分角色诵读]“你当沙弥尾吗……划进了芦苇荡”提示:诵读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小英子:活泼大胆,略带少女的羞赧小明子:木讷中暗藏深情小结:小英子和小明子之间这种自然生长的纯真而美好的感情如同清泉、朗月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心生羡慕。
《受戒》教学设计

《受戒》教学设计《受戒》是一部以佛教为背景,通过其中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描写,深刻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探寻内心的力量和解脱的路径的小说。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部小说,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思想,拓展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
以下是针对《受戒》这部小说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并思考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受戒》的基本情节和背景信息;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所代表的含义;3.分析小说中蕴含的佛教思想和教义;4.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解脱的途径。
**教学内容:**1.小说《受戒》的背景介绍和基本情节梗概;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剖析;3.佛教教义和思想在小说中的反映和体现;4.课堂讨论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解脱的途径。
**教学步骤:****第一节:导入**1.向学生介绍小说《受戒》的作者、背景及基本情节;2.简单讲解佛教基本概念和教义;3.提出引导性问题: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解脱又意味着什么?**第二节:阅读与解析**1.组织学生阅读小说《受戒》的部分章节或选段;2.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变化;3.分组讨论:探讨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和选择,以及其内心的挣扎和解脱。
**第三节:人物形象解析**1.分析主人公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2.探讨人物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成长和改变如何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觉悟和解脱。
**第四节:佛教教义和思想解读**1.简要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主要思想;2.分析小说中如何体现了佛教的觉悟和解脱之道;3.与学生共同思考:人生中的困境如何可以通过内心的力量和智慧来超越?**第五节:思考与讨论**1.提出思考性问题:你认为《受戒》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智慧和解脱之道?2.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我们如何可以借鉴小说中的教训和启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第六节:总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小说《受戒》的读后感,结合观点和佛教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教材分析:《受戒》是汪曾祺的经典小说之一,讲述了革命战士第二次南昌起义失败后逃亡时,因为战友叛变,被敌人追捕威逼利诱,一度迷茫但最终坚守信仰的故事。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受戒》的背景和作者汪曾祺;2.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形象;4.思考小说中的道德问题,并展开讨论和写作;5.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运用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思考小说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写作。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问题;2.进行文学性写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原版小说文本、幻灯片、探究问题题目、讨论指导问题等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搭配幻灯片介绍《受戒》的背景,包括南昌起义失败后的逃亡情景,战友的叛变等。
并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近代革命史,加深对小说背景的理解。
Step 3:分组阅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请他们阅读小说的第一部分,并回答一些基本的理解问题。
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4:整体导读(10分钟)教师带领全班一起进行小说的整体导读,重点解读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并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道德问题,如何面对困境,是否应该继续革命等。
Step 5:人物分析(15分钟)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向学生提问,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性和微妙的心理变化。
Step 6:探究问题(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深度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道德问题。
例如:主人公是否应该接受敌人的利诱?他是否违背了自己的信仰?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Step 7:作文写作(20分钟)让学生根据讨论的主题,写一篇关于道德和信仰的作文。
《受戒》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受戒》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受戒》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受戒》是《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中的一篇乡土抒情小说,也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作者的家乡,小说中的菩提庵在汪曾祺的笔下不像参禅净土,修行圣堂,而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完全洗掉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死寂。
小说中的虚实线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之所以进入这所寺庙,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找一条生路。
他在这个世界面前,展开着他的富于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内容——以俗世谋生的态度参与神圣的宗教仪式(比如受戒);以神圣而又清明的心灵体验着世俗生活的欢乐(比如爱情)。
明海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意象,一种理想。
作者借助这个意象,这片美丽的桃花源,曲折含蓄的表达他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完成了《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鉴赏小说的方法。
但本文与以往的传统小说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
而更像是一部抒写个人情感的散文诗,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困难。
所以在目标设定之初,在仔细研究《新课标》对小说与戏剧的要求后,确定了“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体味小说的人性美”这个目标。
因为从作品的篇幅也能看出,对故事发生地的地域风情的描写占了小说的一半。
而且无论景物描写还是生活情态都是清新优美的,而作品中的思想也是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人性美的追求。
所以抓住文本的特点,从情节入手,通过赏读文本,体味小说内涵。
通过学习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语言上感受汪曾祺的作品风格,提高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还可以受到这种乐观向上美好情感的熏陶,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审美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一根主线串联全文,那就是本文无处不在的“美”。
改变了以往把一篇小说割裂成几部分进行分析讲解的思路,还原小说最初的形态。
让学生自由融入小说当中,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声音去感受美,用心去体味美。
《受戒》教案范文

《受戒》教案范文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国古代小说《受戒》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与情节,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受戒》的背景与作者。
2.理解小说《受戒》的主题和情节。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研究小说《受戒》的主题。
2.分析小说《受戒》的情节。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受戒》的主题和情节的关系。
2.思考小说《受戒》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教学准备:1.小说《受戒》的文本。
2.学生阅读小说的笔记。
教学过程:1.讲解小说《受戒》的背景:该小说是中国古代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生动的情节。
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第二课:小说《受戒》的主题解读(3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情节:通过与学生共同回顾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遭遇和心理变化。
2.分析小说《受戒》的主题:介绍小说中的主题,如宗教信仰、道德品质、警示与反思等。
并分析主题与情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三课:小说《受戒》的情节分析(40分钟)1.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的情节,包括主要事件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2.分析小说《受戒》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如主人公的抉择和后果、宗教与个人信仰的冲突等。
让学生分析小说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课:小说《受戒》的阅读理解与写作练习(30分钟)1.阅读理解练习:布置一段与小说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对小说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或对小说的评价。
第五课:讨论与展示(20分钟)1.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并互相交流和评论。
2.学生展示:选择几篇优秀的写作练习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
受戒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介绍汪曾祺 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特点,强调其作品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作动机:阐述 《受戒》的创作动 机和主题思想,为 后续的受戒阅读教 学设计做铺垫
文本分析: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故事情节:受戒的 背景、发展、高潮 和结局
人物形象: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行 为表现和心理变化
主题:作品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和意 义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
定义: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阐述您的观点
特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探究性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阐述您的观点
实施步骤: a. 确定学习目标 b. 学生自主阅读文 本 c. 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 d. 教师指导与答疑
设计思考题,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 受戒的主题和意 义。
制定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阅读理 解和思考深度进 行评估。
及时反馈评价结 果,帮助学生了 解自己的不足之 处并加以改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积极参与度:学生是否主动发言、提出观点 贡献:学生是否为小组讨论做出实质性贡献 批判性思维:学生是否能够批判性地分析、评价观点 沟通能力:学生是否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探究他们的 命运和选择
思考小说所反映的 社会现实和人生百 态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 的价值观和生活态 度
通过阅读,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和人文素养
受戒阅读教学 过程
导入:介绍受戒背景和作者
背景:介绍《受戒》 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汪曾祺的生平和文 学风格
a. 确定学习目标 b.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c. 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 d. 教师指导与答疑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第一篇: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一)汪曾祺简介江苏高邮人。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环境民主。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纪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受戒》以独特的叙述方式:顺其自然、随意漫谈、闲话文体、插入叙述,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
(1)“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世俗生活、充满了泥土气息,温馨回忆的情调。
(2)明海“当和尚”:为生活所迫,出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3)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 介绍小和尚的生活:清闲连带插入叙述其他几个和尚的特点:仁山:当家的,管三本账(经账、租账、债账)仁海:带家眷仁渡:年轻、聪明精干和尚的生活:吃水烟、打牌……小结:人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和自然的本性。
(4)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温饱不愁,男耕女织。
小英子家的环境:世外桃源般清雅。
小英子家的生活:纯朴、温馨“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
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
岛上有六颗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颗结白的,三颗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
……隔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
房檐下边种着一颗石榴树,一边种着一颗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
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栀子花香得冲鼻子。
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赵大伯是一颗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
大娘精神得出奇。
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单位:天津师大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讲教师:林霆教学对象:本科生教学目的: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理解《受戒》是以民间立场来表达人性理想,并能理解使其出现的历史语境,进而探讨作家的文化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文体和语言特征,使学生了解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汪曾祺的《受戒》教案引言:汪曾祺的《受戒》发表于1980年,小说一出现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部小说无论是写法还是内容都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文学潮流格格不入,但二十年后我们发现正是这些特异的因素蕴藏了日后“寻根文学”和“民间立场”的某些特质,并且在文体上延续了现代时期“诗化小说”的传统,因此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以民间立场表达理想的人性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
《受戒》这篇“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的小说,却“是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总和”。
《受戒》出现在1980年秋天,无疑给刚刚从忧伤、迷乱、喧狂中跋涉过来的中国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种震动不是喧哗的,浮躁的,而是深入的,切肤的。
寺庙的生活、明海、英子的纯真以及他们健康的恋情,是一次人性美的展示。
在文学失落了许多年的芜杂中,汪曾祺率先唤醒了这种美,这种爱,唤醒了文学的人格力量,他把这种人格力量赋予了一对水灵灵清纯可掬的少年,见出他是对生活爱到了极致,这种爱,可以叫冰山化成春水,是一种无怨无悔、包容一切的爱。
《受戒》这部小说不但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情节,而且从表面形态来说不大像一篇小说,更像一篇散文。
小说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基本上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小说拉拉杂杂、散散慢慢地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出家后的寺庙生活以及住在寺庙旁边的小英子一家吃饭穿衣、种地绣花的世俗生活。
作者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对这一地区风土人情的描写,小说中满眼皆是“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其实作者用心良苦。
比如小说描写了当地人把出家当和尚作为一种职业,既有饭吃、又可以挣钱,挣的钱足够日后还俗娶媳妇用,不愿意还俗也可以用来买几亩地。
而当和尚除了要念经以外,似乎和在家的凡夫俗子没有什么区别,《受戒》里的和尚几乎没有一个严守戒律的。
他们打牌赌钱、娶妻生子、喝酒吃肉,甚至亲自杀猪。
还有会唱酸曲儿的三师父,还有当地妇女与和尚私奔的习俗等等,作者极其欣赏地总结道:“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在这种环境中,才会有小英子对明海直接朴素的爱情表达。
此处举例,课件显示。
我们应该注意小说结尾处作者的标注:“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们对于小说虚构性的想象。
小说中描写的和尚与佛教传统教义是完全违背的,出家人要求“六根清净”,斩断七情六欲。
《受戒》中的和尚是离经叛道的。
小说也确实引起了一些佛教信徒的反感。
但我们抛开宗教教义不管,单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和尚是一种压抑、畸形人性的表现。
人的本能天性都受到了遏止。
而小说描绘的生活方式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人的天性得到健康地伸展。
为什么在1980年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呢?显然与知识分子的文革记忆有关。
文革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对人格自由的残酷扼杀造成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因此可以把《受戒》看作对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想象。
《受戒》表现的是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理想人性,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理想。
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中肯定不占主流,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可以说自“京派文学”没落后,已经不见踪迹。
但它必然会散落在民间世俗世界中,与被遮蔽的民间文化建立某种联系。
因为这种生活境界具有民间文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特点。
民间的原始生命力将提供它生长的土壤。
所以我们看到《受戒》中的人物既不受佛教教义的影响也不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甚至国家权力对他们也丝毫没有发生影响。
这多少与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厌倦有关,他们对国家权力所造就的极端理想主义彻底失望后,转而在民间寻找理想的自在自为的文化形态。
“民间”作为文学批评概念,是在90年代出现的。
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和《民间的还原》两篇文章中系统提出的。
(课件显示,以下楷体字为课件内容)民间的概念:陈思和的“民间”一词具有以下的几层意思。
①“民间”相对于“国家权力”。
这是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特点。
它生产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民间属于被统治的范畴,“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②民间文化形态具有“自由自在的审美特点”,它“体现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
”这个意义上的“民间”相对于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也相对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③民间文化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形态。
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因此对它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是困难的。
汪曾祺先生有着深刻的民间立场,其深刻性表现在对民间文化彻底的认同上,他是从真正的底层生活中去看、去揭示美的因素。
他衡量民间事物的标准既不是统治阶级强加于民间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知识分子的新文化道德意识,而是纯粹民间产生出来的多元的道德标准。
民间的道德立场往往体现了追求生命自由形态的特点。
但是在封建传统道德和知识分子的现代道德下面它常常是被遮蔽的,不能自由生长的。
因此它的表现形态只能是审美的。
作家只能在作品中塑造一个诗意的、梦幻的民间文化空间。
而这种民间立场直到90年代以后才对青年一代作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成为文学生成、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资源。
2、《受戒》的文化理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在80年代尤其引人注目。
民俗描写并不能说它就是乡土文学,实际上它是作者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
作家自己说:“有些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
……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
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
……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美的极致。
……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
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说到曾点我们不妨重读一下《论语》中的经典段落:《卷六·先进第十一》中孔子让几位得意门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志向,几位大弟子或草率鲁莽或谦虚谨慎,但都表示了要做宰相起码也是政府秘书长的愿望。
而最后开口的曾点却与众人不同,他的理想是(课件显示,楷体为课件内容):“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说,冬天过去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
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一起在沂水中游泳,跳跳舞,优哉游哉的玩得尽兴了,然后唱着歌回家了。
这种没出息的想法居然得到了孔子的称许——“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大声地感叹:“我和曾点的想法是一样的呀!”我们看到曾点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和《受戒》非常相似,人的正常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春服既成”是很关键的,世俗生活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又没有贪婪的欲望,只是各得其所,以日常生活为乐事,没有任何压抑,从容自然。
正符合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汪曾祺在《受戒》中所要营造的就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人生理想世界,男耕女织、温饱无虞,人的生存方式既是世俗的,但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但又是超功利的。
这个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涌动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
正是由于《受戒》蕴含着清晰的儒家文化理想,因此被称为“寻根文学”的“先声”。
3、《受戒》的语言与文体《受戒》写法与50-70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
它不但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束地信马由缰。
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跑题。
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
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
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它的插入成分,例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和尚的特点,而在介绍三师傅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他“飞铙”的绝技、放焰口时出尽风头、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三师傅的山歌小调等等。
虽然有这么多的枝节,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
汪曾祺自己也说:“《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
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 这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
正是这种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
这正是现代时期“诗化小说”传统在当代的复现。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
”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
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叶流转,一枝摇,百叶摇。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此处举例,课件显示。
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品的语言。
《受戒》的语言是洗练的现代汉语,其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正如作者所言:“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这不但是文章三昧,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我们一开始就讨论的《受戒》叙述上的信马由缰,实际上也与作者自己的生活理想相一致,是一种对“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的有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