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听课
受戒汪曾祺语文课件

受戒汪曾祺语文课件《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分享了《受戒》的语文课件给大家学习![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五):《泥土芬芳》之《受戒》[设计理念]1.本文是在学生学习了沈从文《边城》后进行的小说再阅读,沈从文通过对湘西风光的描绘,开创了散文化小说的风格,《受戒》是汪曾祺对沈从文这种风格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氛围即人物”是这类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沈从文的湘西风光到本文作者笔下的高邮水乡,都是一种诗化的美丽风景,加之文本中都重视风土人情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和性格形成做了最贴切的铺垫。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此类散文化小说的写作风格和欣赏要点。
2.这篇小说的主题的是“歌颂美,歌颂健康的人性”,而题目又与之矛盾,主题的理解是小说的难点,也是读懂小说的要点。
对主题的理解从主要的情节和人物入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对主人公及其之间的感情倾注那么多美好的描写(情节、环境)。
3.联系的学习,从《边城》到《受戒》,从沈从文到汪曾祺,学习此类小说的写作;以及从文本意识到作者意识,再到读者意识来理解主题。
[教材分析]1.文本特点:(1)体裁:散文化的小说(2)小说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对当地(应为作者故乡高邮)的生活情景和社会习俗描写开始,构造了主人公明子和英子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了特点鲜明的明子和英子。
以两人懵懂的情愫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对抗小说中的明子“受戒”,从而来表现主题。
2.小说学习的意义:学习此类小说的表现形式“氛围即人物”,理解环境风俗对人物性格形象的作用;理解本文主题的深刻意义(从文本、作者、读者三方面进行分析)。
3.教学建议和学法指导说明:提出问题——层层设疑——讨论分析——再质疑分析——归纳——明晰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探究[学情分析]1.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
2.对散文化的小说阅读还不是很熟练,尤其对“氛围即人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再点拨。
受戒PPT精选课件

3、文化意义: A: 在恬淡和谐的的民间生活中表现生命
的快乐。---陈思和 B:画出了传统市民与知识分子的文化心
态,貌似浅淡而意境高远。---朱寨 C: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
17
5、语言简洁干净、节制而富有 弹 性。
“荸荠庵的地势很高,在一片高地上。这一带就属 这一片地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门前是一 条河。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 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过 穿堂,是一个不小的天井,种着两棵白果树。大殿 东侧,有一个小小的六角门,白门绿字,刻着一副 对联:
9
线索和人物
明线——小和尚明海从出家到受戒的经过 暗线——明海和小英子的爱情故事
10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 子,实际上的主人公却应该是这种“桃花 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这个桃花 源中诸多的人物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其 情感表露非常直接而且质朴,作者以一种 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态度看待这种生活, 他塑造的这个空间是诗意的,而又充满了 梦幻色彩。明海和小英子那种纯洁、朴素、 自然而又有一点苦涩的爱情,给这种理想 赋予一个灵魂。
1
1、结合文本,分析小英子和明海的形象。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4、小说篇名为《受戒》,为什么不把受戒事件作为主要的描写对 象? 5、分析《受戒》的语言风格和抒情特点。
2、P151芦苇长的密密的,当中一条水路……划到这里,明子总是 无端的觉得心里很紧张……为什么会“无端的觉得心里很紧张”? 文本最后为什么又写起芦花荡? 4、从具体词句分析文章是怎样刻画次要人物的形象?
过的。”“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受戒》教学设计 - 中华中学

《受戒》教学设计中华中学严龙文设计说明:《受戒》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四之人性美丽专题内的一篇小说,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作者的家乡,源于17岁时一段寄居寺庙的体验,也由作家少年梦所酿造。
小说中的菩提庵在汪曾祺的笔下不像参禅净土,修行圣堂,而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完全洗掉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死寂。
小说中的虚实线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之所以进入这所寺庙,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找一条生路。
他在这个世界面前,展开着他的富于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内容——以俗世谋生的态度参与神圣的宗教仪式(比如受戒);以神圣而又清明的心灵体验着世俗生活的欢乐(比如爱情)。
明海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意象,一种理想。
作者借助这个意象,这片美丽的桃花源,曲折含蓄的表达他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基本掌握了鉴赏小说的方法,但本文与以往的传统小说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
而更像是一部抒写个人情感的散文诗,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困难。
、在仔细研究《新课标》对小说与戏剧的要求后,确定了“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体味小说的人性美”这个目标。
因为从作品的篇幅也能看出,对故事发生地的地域风情的描写占了小说的一半。
而且无论景物描写还是生活情态都是清新优美的,而作品中的思想也是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人性美的追求。
所以抓住文本的特点,从情节入手,通过赏读文本,体味小说内涵。
通过学习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语言上感受汪曾祺的作品风格,提高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还可以受到这种乐观向上美好情感的熏陶,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审美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采用散文化的对话教学法,一根主线串联全文,那就是体会本文无处不在的“美”。
过程中时时回望学生预习中呈现的问题,使教学基于大多数同学的认知水平,着力通过对话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避免把一篇小说割裂成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环节进行分析讲解的思路,还原汪氏散文化小说浑融一体的情境,让学生自由融入小说当中,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声音去感受美,用心去体味美。
《受戒》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受戒》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受戒》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受戒》是《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中的一篇乡土抒情小说,也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作者的家乡,小说中的菩提庵在汪曾祺的笔下不像参禅净土,修行圣堂,而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完全洗掉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死寂。
小说中的虚实线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之所以进入这所寺庙,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找一条生路。
他在这个世界面前,展开着他的富于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内容——以俗世谋生的态度参与神圣的宗教仪式(比如受戒);以神圣而又清明的心灵体验着世俗生活的欢乐(比如爱情)。
明海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意象,一种理想。
作者借助这个意象,这片美丽的桃花源,曲折含蓄的表达他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完成了《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鉴赏小说的方法。
但本文与以往的传统小说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
而更像是一部抒写个人情感的散文诗,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困难。
所以在目标设定之初,在仔细研究《新课标》对小说与戏剧的要求后,确定了“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体味小说的人性美”这个目标。
因为从作品的篇幅也能看出,对故事发生地的地域风情的描写占了小说的一半。
而且无论景物描写还是生活情态都是清新优美的,而作品中的思想也是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人性美的追求。
所以抓住文本的特点,从情节入手,通过赏读文本,体味小说内涵。
通过学习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语言上感受汪曾祺的作品风格,提高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还可以受到这种乐观向上美好情感的熏陶,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审美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一根主线串联全文,那就是本文无处不在的“美”。
改变了以往把一篇小说割裂成几部分进行分析讲解的思路,还原小说最初的形态。
让学生自由融入小说当中,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声音去感受美,用心去体味美。
《受戒》课件

四、关于《受戒》的启示
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 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受戒》 中芦苇的清香轻衬的那块忘俗的天地,幽 静寺庙中小和尚明子青涩拘谨少年的影子, 农家女小英子水乡里养出来的率性天真, 以及一段纯美得惊世骇俗的初恋故事,让 人心甘情愿地深入深陷于那个"出世"的幻境, 多捱一刻也好。
乡土小说
受
戒
汪 曾 祺
★教学目标 • 1.了解寻根文学 • 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小说的乡土特 色和小说所书写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 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
一、走进课文 受戒:佛教徒从师接受戒律的 宗教仪式. (用枣泥子先点在头皮上 然后用香头子点着)
七、比较沈从文小说<<边城>>,谈谈两者异 同点.
相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歌颂优美健康的人性,歌颂爱,情纯 意朴.都描写了大量的风土人情(湘西---苏北).远离 政治. (二)艺术上:淡化故事情节,散文色彩浓.语言优美和 谐,意境高远,诗情画意.
不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受戒>>是”柔情的人道主义”,而 <<边城>>则显得”悲情”. (二)塑造人物:<<受戒>>完全采用白描手法,而<<边 城>>心理刻画就较丰富. (三)情节语言:<<受戒>>几乎没有情节,笔致轻淡又 有幽默.而<<边城>>故事性较前者强,笔致浓郁又凄 美.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第一篇: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一)汪曾祺简介江苏高邮人。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环境民主。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纪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受戒》以独特的叙述方式:顺其自然、随意漫谈、闲话文体、插入叙述,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
(1)“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世俗生活、充满了泥土气息,温馨回忆的情调。
(2)明海“当和尚”:为生活所迫,出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3)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 介绍小和尚的生活:清闲连带插入叙述其他几个和尚的特点:仁山:当家的,管三本账(经账、租账、债账)仁海:带家眷仁渡:年轻、聪明精干和尚的生活:吃水烟、打牌……小结:人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和自然的本性。
(4)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温饱不愁,男耕女织。
小英子家的环境:世外桃源般清雅。
小英子家的生活:纯朴、温馨“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
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
岛上有六颗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颗结白的,三颗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
……隔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
房檐下边种着一颗石榴树,一边种着一颗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
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栀子花香得冲鼻子。
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赵大伯是一颗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
大娘精神得出奇。
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
受戒汪曾祺教案

受戒汪曾祺教案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受戒汪曾祺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受戒》教案

语教1006班高燕20100101259、向爱蓉20100101274方田田20100101265、刘程程20100101274《受戒》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现当代作家汪曾祺,学习《受戒》。
二、教学重点:作者想要通过《受戒》表达的思想。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讨论法五、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很多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有谁听说过《受戒》?也许大家对作品很陌生,但是说起汪曾祺,大家就不陌生了吧,好,今天我们来看看他的《受戒》。
六、教学步骤(一)、作家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教师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
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
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
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
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
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
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
”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
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
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
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
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整体感知
1、简明扼要的概括小说的内容(把握情节——体味荒诞离奇的情节“美”)
2、明海出家做和尚是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他的和尚生活并非我们所常见的那样每日参禅诵经,和尚本应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食肉的戒律,而《受戒》中的相关描写却与此有种种“错位”。找出有哪些“错位”,对此,你们怎么看?
提示:①常规是庙住和尚,庵住尼姑,但“荸荠庵”却住着和尚。
②按戒律和尚是不杀生,而这里的和尚“年下也杀猪”,并且“杀猪就在大殿上”。
四、赏析语言
这篇小说语言极其优美,美得像散文,像诗歌,更像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挖荸荠”一节。
1、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脚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多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捣乱了。
3、把握小说主旨
(联系写作时间与故事发生时间)
文革刚刚结束的1980年,无论是思想界、文学界,都还有一些陈旧的教条束缚着人们的灵魂。汪曾祺先生曾经痛感于此,写下了这篇《受戒》。汪曾祺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我写的是美的,是健康的人性。”他正是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写这个僧俗之情爱故事,以超凡的勇气呼吁清除一切清规戒律!
③戒律要求不邪淫,而这里的和尚不仅准备将来还俗娶亲,就是在庙里也可以由老婆。
④戒律规定和尚不能饮酒食肉,而这里的和尚“吃肉不瞒人”,大方得很。⑤他们不做早课和晚课,敲三声磬就代替了。
⑥庵里的负责人不叫“方丈”“住持”,而叫“当家的”。
⑦“当家的”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连海青直裰也免了”。
⑧庵里有田产租给人,还收租放债
这段写的美,美在哪里?
赏析:A叠词的运用。如写小英子在田埂上留下的脚印“五个小小的脚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作者连续用了三个叠用形容词,造成了一种精致小巧、轻轻淡淡的物象美。
“痒痒的”“捣乱了”,别致的细节描写,表现出一种健康、美丽、诗意的初恋情怀。小说在这里唯一一次称明海“小和尚”,充满了善意的调侃和取笑。
他觉得
心里痒痒的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
把小和尚的心
搞乱了
五、课堂小结
如诗如画、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超脱和谐的世俗生活,天真纯洁、诗意朦胧的初恋情怀,这一切都是汪曾祺作品追求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一种体现,是作者乐观向上的心态自然流露。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性、和谐美好的世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景美、人美、情更美。
B长句短句巧妙搭配,避免了节奏上的呆板单调,形成了如诗歌般的节奏回旋,达到文章的和谐美。如果把几个较长的句子按节奏断开,分为几个诗节,同学们分小节,读一读。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
回去了
在柔软的田埂上
留下了一串脚印
明海看着
她的脚印
傻了
五个小小的脚趾头
脚掌平平的
脚跟细细的
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
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⑨他们也打牌赌博,三师父仁渡的牌技还特高。
⑩明海与小英子的爱情。
在作者的笔下,整个荸荠庵变成了一个世俗世界。对俗世生活和欲望的压抑与戒弃本是佛教的主要规范,在这里却无踪迹可寻。这个宗教圣地完全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桃花源。作者描写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情节的“错位”之美,一个充满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美”的世界。
示例:十七岁的明海在荸荠庵出家已经4年了。这里的和尚公然吃肉、杀生、打牌、养女人、放债、收租,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
概括来说就是明海出家做和尚和小英子相爱的故事。
受戒
教学目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见PPT)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生,卒于1997年.师承沈从文先生.8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受戒》《大淖记事》等以苏北高邮地区历史生活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以其冲淡优雅的语言,情淳意朴的风情开“寻根文学”风气之先,成了当代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