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式栖居的最高境界

合集下载

敬畏山水,莫负诗意栖居

敬畏山水,莫负诗意栖居

敬畏山水,莫负诗意栖居敬畏山水,莫负诗意栖居《论语》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山跟水,一阳一阴,一静一动,共生共荣。

正因为有了山的挺拔与伟岸,水的悠然与淡泊,才构筑了大千世界安宁详和的意境,并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浓郁的诗意。

自古以来,“敬畏山水”作为一种普世善念,一直被世人所推崇。

仁者从山的宁静安稳中获得了安于义理而矢志不渝的力量,智者则从水的灵动欢欣中获得了圆融通达的启迪。

现实生活中,心中始终装着山水并懂得敬畏山水的人,也总比一般人活得更加潇洒飘逸。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告别了记忆里的山山水水,这是必然趋势,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然。

但无论身在天涯海角,只要看见了山,望见了水,它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唤醒藏在你我内心深处的那些久违的乡愁。

每当此时此刻,过往的乡愁记忆重现,无论长还是短,都是那般甜美亲切,那般富有诗情画意。

还有那春花秋月、草长莺飞,以及所有跟自然山水同在的轮回,都给了我们无数乡愁记忆和意境美学。

那些年,在有山有水有田园的故乡,生活过得是那般恬静,时光走的是那般“泾渭分明”:春来时,山青水绿、万物复苏;夏来时,骄阳似火、蝉鸣不休;秋来时,遍野金黄、瓜果飘香;冬来时,银霜素裹、白雪纷飞。

山川河流,也都会随着节令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事实上,自古以来,乡愁就已扎根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脉跟血液,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不管是什么样的故乡,富庶也好,贫瘠也罢,它始终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生命之初的邂逅,也是一种难得缘分。

而故乡的山水,更像是一种精神烙印,伴随着我们一生。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此山水之布置也。

”在绝美的中国画里,山与水是否相得益彰,古人早有思索。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自然的山水始终是乡愁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不可轻视。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

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诗意的栖居”,最早出自诗人荷尔德林的诗作:“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之上”,因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借用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而闻名。

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是想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解释人的“本真”的存在是什么,并非指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过分的追求物质的东西就会让人的生活失去“诗意”,从而陷入苦闷。

这里的“栖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占有居处,或者是物质性获得的筑居,而是为了获得与心性相通的、使自己心灵得到安置和张扬的精神居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至高情怀。

“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是一种诗意,这种充满诗意的自由情怀就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与融合。

2000年,我在《理想家园》一书中,明确的将“诗意的栖居”理念引入人居环境学建设,认为美好的居住就应该是“诗意的栖居”,就应该是满足物质与精神双重生活需求的美好家园,它既能为人们提供生物体所需的寄居空间,更能为人们获得与自然相融相生的精神愉悦创造条件,从而回归中国人追求美好人居环境的矢志不渝的梦想和情怀。

一、“诗意栖居”的文化理想中国人的本性是尚诗的,中国文化始终是充满诗意的文化。

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诗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诗性智慧”。

众所周知,《诗经》是中国汉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经典之一,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中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三岁贯女(rǔ),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作者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押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源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

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美学价值在多个方面。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心物融通、人与自然一体化的途径。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东晋诗人、史学家袁山松在《宜都山川记》中提出的“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意义。

“惊知己”不只是属于山水,同时也属于人,只有彼此都“惊知己”,为获得“知己”而庆幸,人与山水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融通与共识。

它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水自然已不是作为人的对立面存在,而是和人在心灵上达成共识。

一如钱锺书先生所说:“我心如山水境”“山水境亦自有其心,待吾心为映发也”(《谈艺录》)。

山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主客观的结合。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心物感通、心物交融、心与物游的产生,是深刻体味对象、在对象中发现心灵、发现生命的结果,它构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境界。

这个境界晶莹皎洁,充满情韵,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睨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审美所发生的这种带有根本性的转变,预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将要在晋宋时期诞生。

中国山水文学提供了在自然感发下心灵美的艺术呈现的文学载体。

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堪称范例。

其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

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

初中生作文山水画卷中——国庆旅行的诗意栖居

初中生作文山水画卷中——国庆旅行的诗意栖居

初中生作文山水画卷中——国庆旅行的诗意栖居国庆假期,我和家人一起去了风景如画的山水之地。

清晨,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房间,像是在叫醒沉睡的梦想。

我心里满是期待,背上小背包,跟着爸妈一起出发了。

车窗外,秋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树叶渐渐变成了金黄色,像一片片小金子在风中摇曳。

我时不时把头凑到窗外,想要把这美好的景色尽收眼底。

大山在远处连绵起伏,像是铺开的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我真想跳下车,立刻去那大山中游玩。

终于,我们来到了目的地。

一下车,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心里顿时觉得无比舒畅。

四周山峦环抱,溪水潺潺,鸟儿在空中欢快地歌唱,仿佛在欢迎我们。

走在小路上,脚下的石头散发着温暖的阳光,感觉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我们选择了一条登山的路线,边走边欣赏周围的美景。

山路有些陡,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像一只小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奔跑。

一路上,树木高耸入云,仿佛在为我们遮挡阳光。

偶尔有几只小松鼠从树上窜下,顽皮地跑来跑去,逗得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到了山顶,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

那山水交融的美景就像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画卷,层层叠叠的山峰,清澈的湖水,阳光洒在湖面上,泛起点点金光。

这样的美景,真是让我流连忘返。

站在这里,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无比的宁静,仿佛烦恼都被风吹走了。

我和家人坐在山顶的岩石上,享受着带来的美食。

爸爸拿出亲手做的三明治,妈妈则准备了水果和饮料。

吃着美味的食物,听着耳边的风声,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我们相互分享着旅行中的趣事,笑声回荡在山间,像是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的色彩。

黄昏时分,夕阳慢慢落下,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云彩也变得绚丽多彩。

那一刻,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美丽的瞬间,心里默念着,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段珍贵的回忆。

国庆的假期虽短,但这份山水的诗意,让我觉得无比充实。

夜晚,我们在山脚下的小旅馆住下。

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像撒下了一层细腻的银粉。

躺在床上,我回想起这一天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感激。

屋下林泉,开阖山水——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营造启示

屋下林泉,开阖山水——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营造启示

美术时空屋下林泉,开阖山水——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营造启示□袁心平叶武军摘要:受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人文环境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具有鲜明的特点,传递出富有情趣的审美理想。

该文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和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与营造为研究对象,使用“观法”的概念方法,探索传统中国山水画空间设计与现代建筑空间营造的内在联系,探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空间的结构创造意识和视觉化方法,并从这种视角出发,将当代建筑设计的绘画语言转化为一种“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探析现代建筑空间意境。

关键词:山水画空间营造现代建筑设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不断的交叉融合使艺术的唯一性开始消失,这让人们开始反思自身的设计理念。

古代中国讲究“以画入园,文人写意”,文人写意在中国传统绘画、古典园林、建筑等艺术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在现代,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关于建筑设计、空间处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出现,但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和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方法仍有许多方面值得人们学习和研究。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古典园林艺术的空间表达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画家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表达写意观念,而古典园林设计师则是强调园林设计的空间与艺术概念。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和空间营造方式与园林空间设计有许多相同之处。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现代建筑空间营造之间具有共通性原则。

文章分析和总结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营造的技巧和概念,以指导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探索“如画”的理想空间的现代建筑设计。

—'问题的提出绘画的本质和要素需要意境空间。

中国传统山水画反映了中国当代东方哲学背景下美学精神的深刻影响,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精神。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是一个系统,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山水画建筑空间的构建传递给人们一定的审美理想,至今仍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因此,从传统的山水画空间结构设计语言的表现和当代建筑设计的角度看,重新学习传统文化是推动传统文化向本土设计语言现代转型的新方向。

中国的园林与山水

中国的园林与山水

中国的园林与山水中国的园林与山水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

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

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

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

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流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4、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

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嵔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楹联匾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九年级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关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董其昌、石涛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上,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精神模仿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精神模仿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精神模仿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最终成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提到三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园林山水崇拜自然思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密切。

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把自然作为人生的思考对象(或称“哲学命题”),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发展,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在他们构建的哲学观念中提出来并完成的。

园林水的意境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

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

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园林山的意境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

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

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精心修葺的盆栽……把山水之灵气,点缀在房间的 各个角落。更不用说那些茶具上的图案、绸缎上的锦纹 和家具上的雕饰……处处可见中国式栖居的山水风骨。对 于山水的相思
,古人尚有雅趣,今人已毫无情致可言。经济发展裹挟 着城市化席卷而来。人们拥挤在城市里,园林只剩一棵 盆栽,窗外除了钢筋水泥,就是别人的窗户。山水的意 象,只存在于短暂
的活化石,是探寻先哲智慧的世外桃源。从历朝历代的 文人墨客,到各国元首政要,无数人在此流连,多少人 梦想,隐居于此!在全球最美河流——漓江水畔,水印长 廊,就坐落在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牛山下,与桂林老八景之"奇峰挂月"隔江相对。“奇峰镇 外看奇峰,万点尖峰锁碧空”,每当月圆之夜,明月挂 峰顶,烟波浩渺,群山若隐若现,浮云穿行于奇峰之间, 雾气似轻纱
…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精 神上的自信心。”这正道出两位大师加入水印长廊团队 的初衷,他们希望通过水印长廊,这个最能代表中国山 水、体现中国传
统建筑文化的作品,来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心,“让中 国人自豪”。(文中图片均为水印长廊现场实景)
Phodjer 返现网
假期的走马观花里,或在人满为患的景点里。我们的栖 居之所,退化成一个盒子,不见一丝山水的痕迹。这片 缺失的山水,横亘在今人与古人之间,成为一道历史的 代沟。今人,成为
没有历史、无法继承道德与智慧的迷途者,前路渺渺, 后路茫茫,找不到“我”。中国山水栖居孤本,回到我 在中国桂林,有一片山水,长久地吸引着世人的瞩目。 它是中国山水文化
【编者按】如同中国人追逐国外的奢侈品牌一样,中国 的房地产也陷入了“西化”即高端的迷局。从全国大小 城市里冒出的无数欧陆小镇,再到动辄过亿的城堡式豪 宅,统统有人争着
买单。就像高文安说的:(这些人)事业到了一定高度, (却)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心,这种自信心, 是精神上的自信心。在中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中,关于居 所的思考不曾
停止,而“山水”则是中国式栖居的最高境界。在桂林, 有一群人正通过一个山水栖居范本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 心,“让中国人自豪”。在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里, “山水”,是我
们绕不开的主题。从人类先祖穴居于山、依水而渔开始, 山水情结就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更塑造了中国式栖居的 “山水”风骨。山水,定义了中国式栖居的最高境界。 山水相思病随着
市镇的形成,中国人就患上了山水相思病。隐于市的文 人志士们,几乎是出于本能地开始凿山劈石、引泉取水、 移花接木,造起园林来。由于空间限制,白居易甚至制 定了“尺池为江
,拳石为山”的造园标准,可想园林之小,足见中国文 人山水情结之深。中国式的栖居,除了割舍不下窗外的 山水,更是费尽巧思,用一扇窗、一幅山水画、一方保 留自然痕迹的石砚
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中华文明的衰落,有科技和历 史的因素,更多的,是中国人缺乏文化自信的缘故。担 纲水印长廊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师的刘太格先生,曾在 访谈中讲到:“中
国人身在其中,却感觉不到中国建筑艺术其实具有非常 特殊的高度,并受到世界尊重!”主理水印长廊样板房 室内设计的高文安先生,也明确指出:“很多客户,事 业到了一定高度…
笼罩江山之上,活像一幅千姿百态的泼墨山水画。绝美 的山水江景,罕有的白鹭栖息湿地,与你仅有一窗之隔。 透过客厅、卧室、餐厅、书房里的每一扇窗,看烟雨漓 江、天云变幻、
白鹭群起群落,方能静听内心的回响,体会古人的超脱 智慧。回到我。重建中国文化自信,栋栋山水傲中国当 年的先人智者,在山水之中寻找并反思自我、悟得人生 真谛,谱写出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