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合集下载

乾嘉考据史学发展的学术动因

乾嘉考据史学发展的学术动因
理 的治 史 方 法 , 对 古 史 和历 史 事 实 的考 证 做 出 了突 出 的成 绩 , 形 成 了 乾嘉 考据 史 学 或 乾嘉 考 据 历 史 学 派 。 对于乾嘉考据史学 的成 因 ,学界一 直存 在着一种 “ 文字 狱 成 因说 ” ,即乾 嘉时期史 家是为 了逃避文字狱 的迫 害而埋
青年 与社会
2 0 1 4 年5 月下 第 1
郭蔚 然
( 北京师 范大学 历 史学院,北京 1 0 0 8 7 5 )
【 摘 要】 乾 嘉时期 ,受考据 学繁盛 的影响 ,清代 的史学也兴起 了一股 考证之风 ,考据 史学在 内容和 方法上都得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发展 。对 于这一 现象产生的原 因,学术界 长期存在 着一种文 字狱成 因说 ,实际上 ,乾 嘉考据 史学的兴起 ,原 因是 多
方 面的 ,不仅仅 有社会历 史条 件等外 因的影响 ,更 多的是 史学发展 到一定 阶段 以后 的必然 结果 ,是清代 学术史 内部 的嬗 变导 致的 ,史学的发展 固然不能摆 脱政治的影响 ,但 更应该重视其 自身独立的发展动力。 【 关键词 】 乾 嘉时期 ; 考证 史学;文字狱 ;学术史
所 以在 探 讨 乾 嘉 考 据 史 学 兴 起 的 原 因 时 , 不 能 脱 离 时 人 对 经 学的考据 。 除 了经 学 的影 响之外 ,史 学发 展 的内在机 制是 乾嘉 考
首 于故 纸堆 中,不敢妄议历史 ,只从事文献古籍 的考 证 ,所 以这时期 的史学就 以考据史学 为主 。但 细究之后不 难发现 , 在 文字狱中 ,针对学术思想和史家著史 的案件并 不多 ,不足 以使得 乾嘉 史家人人 自危 。不仅如此 ,文字狱 的效果 也并 非 如有些 人想象的那样有着 巨大 的影 响,且不说文 字狱 的威慑 力是 大是小 ,若 如有些观点所说清代史家 因文字狱 而纷纷转 向考据 之学 ,对清代学人们追求真理 的品格也未 免太 过轻视 了。 顺治 十六年( 1 6 6 1 ) , 庄氏史 案牵连被杀者七十余人 , 吴炎 、 潘 柽章 两位 史学 家遇难 ,顾 炎武 与他们 深有 交往 ,此 时并 未 避之不及 ,而是写诗 以悼之 : “ 北京一崩论 ,国史遂 中绝 , 二 十有 四年 ,记注亦残缺 。中更夷 与贼 ,出入互 幅 ; 亡城 与破 军 ,纷错难具说 ……有志述三朝 ,并及海 宇图。一书未 及成 ,触此忧患途 。 ” 而且 ,乾 嘉史 家们从 事考 据史 学 的原 因也不是 迫于 文 字 狱 ,因为 这时期 的考 据学 以其不 同于 理学 的经典 诠释 方 式 、研 究方 法 、逻 辑思 辨 以及 令人 信服 的成 果 ,使 时人 对 其 产生 了浓 厚 的兴趣 ,许多 史家之 所 以走上 考据 之路 ,大 多 或 由于家 学 、或因师友影响 、或是 自我认 识到 了考据的价 值 。所 以,文 字狱对 于史 家 的写 作和研究 的影 响并 不 明显 , 那 么造成乾嘉时期考据史学兴起 的主要原 因就要 从其它方面 着 手进行探究 。 中国古代哲学 主要 以经学 的面 目出现。汉代时对经 的解 释就出现 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 。其 中 ,古文经学尤注 重 考据方法 的运用 ,重视字义 的训诂 。宋代 对经典的解释形 成了程朱和陆九渊两派 。明代王 阳明祖 承陆九渊 ,进一步发 展了孟 子的心性学说 ,强调 主观体 验 ,空谈 心性 ,弊端是不 重视事实考证 ,只重义理 阐发 ,祖 承今 文经学 ,把经典作为 阐发 自己思想的工具 , 从 而造成 空谈 的学 风。在这种情 形下 , 经学的发展孕育着转 向的契机 。清初 ,经学的发展走 向另一 个 方向——在经学 中重视考据 ,重 视对 事实的求真 。顾炎武 顺 应 了潮流 ,提 出了 “ 经世致 用 ”的思想 ,倡 导实事求 是 、 考据事 实的治经 方法 ,人们 把这种经 学称为朴 学或 日汉学 。 这种治经 的方法也影 响到了历史学 ,清初经学 中盛行 的考据 方法促成 了乾嘉考据史学 的产生。乾嘉时代 出现 了一大批终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doc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doc

20世纪的乾嘉考据学成因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的论文乾嘉考据学肇端于明末,形成于清初,鼎盛于乾嘉,式微于晚清。

(注:此种说法与传统的表述——“乾嘉考据学兴起(发韧、萌芽、肇端、导源)于清初,鼎盛(全盛)于乾嘉,衰落(式微)于晚清或道光以后”——存在显著差异。

它要求将以经史考证为本质特征和内容的乾嘉考据学作整体而系统的考察,抛弃“汉学”中心论和唯经学标准,对该学派形成于何时予以准确说明,在此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说明乾嘉考据学的成因及有关问题。

)作为考据之学,它与历代不同之处在于:“在考据学诸学科中,以小学为先导与枢纽,小学之中又绝重音韵学;四部书中经史子集兼治但又以经史为主;考据与义理兼治但又偏重考据;词章之学与释道之学被排斥在学术以外”(注: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

简言之,在治学内容上以经史为中心,而旁及小学、音韵、舆地、天算、典制、校勘、辑佚、金石、辨伪等。

在治学方法上,胡适认为有四个特点:即历史的眼光,工具的发明,归纳的研究,证据的注重。

(注: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01页。

)其实就是讲“实事求是”,重立言有据:一是证据(evid-ence),一是依据(authority)。

(注: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60页。

)考据之为一代学术的代称,为清代所独有。

它以其特有的风姿矗立在学术史上,瑰伟而神奇,从而成为继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隋唐佛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奇观。

又由于经学历经了十余个世纪的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过程,(注: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至清代而回光返照,放一异彩,以超迈秦汉、傲视往哲的“绝学”之姿,使迄今为止的任何传统文化和学术都难以逃脱其光芒的强烈辐射和形塑。

乾嘉考据学成因新探

乾嘉考据学成因新探

考据作为一种治学的方式方法,历朝历代皆有存续,但是能成为一个专业的学术流派却为清代独有,在我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两汉明经,隋唐诗歌,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后又一座丰碑,另后世高山仰止。

近年重兴国学热潮,对乾嘉考据学成因的探究者亦众。

历来谈及乾嘉考据学成因者,多归之于三个方面,政治因素如文字狱,稽古右文等,迫使学者为逃避政治而考据;经济因素如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等,使学者能安然恬适得沉迷于考据;内在因素即儒学内部发展规律。

依政治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被迫”埋首于故纸堆中;依经济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乐于”埋首于故纸堆中;依内在因素说,乾嘉考据学者是按学术发展规律“应该”埋首于故纸堆中。

但是,仅仅用“被迫”、“乐于”、“应该”来解释众多学术大师云集响应,形成一代思潮的行为,恐怕略显单薄和牵强。

用“为考据而考据,为学问而学问”去解释需要穷尽一生去完成的一项事业,似乎经不起推敲和研究。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有点信仰的,目标是不竭的动力。

乾嘉学者为什么要训诂考据?他们旷世智慧的头脑里、经纶满溢的心胸中到底充盈着怎样的思想,才能汇思成潮,使考据学终成一代学风。

1经世致用的观念传统观点把乾嘉学者描绘成统治者屠刀下苟延残喘的懦弱者,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两脚书橱。

其实,后人对乾嘉学者往往在“一名一物,一字一句”间求其是非,实为极不公允之评论。

儒家文化经世致用的文化内核势必在几千年来的学人思想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乾嘉学者来说也是如此。

乾嘉学者大多有仕宦经历,仕宦途中,亦多做好本职工作。

惠栋54岁仍应诏经明行修之士;戴震53岁仍出任翰林院庶士;毛奇龄参加博学鸿儒科,得翰林院检讨,屡次向上献书;“清代经学名臣最后一重镇”———阮元历任督抚要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但是他们对“志权势,营财利,侈美观,极嗜欲”“早已淡然不萦于怀”[1]他们不倡享乐,不沉湎于功名利禄,反对归隐,积极入世,他们对社会对现实多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还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古学研究结合起来。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2ol 4, s
乾嘉考据学形成 的原因
文/ 曹家恒
摘 要 :本篇 文章主要 想说明 :清代考据学是在乾嘉 时期盛行的 学术流派。它是在 明末清初对 陆王心学 空疏 学风的 批判与修正的基础上 ,加上 经学大家的努 力 , 社 会环境的影响连 同统治者 的倡 导才逐渐 形成发展 的。我 们可 以在 阅读 的 过程 中了解到 事物形成原因是 由多种 因素共 同决定的 。 关键词 :乾 嘉时期 ;乾 嘉考据 学 ;形成原 因;发展
乾嘉考据学是一种乾嘉 时期盛行 的学 术流派 ,它是在 明末 清初一些 明代 的有识之士在分析和总结 明朝灭亡经 验的过程 中 ,不断修 正陆王心 学 的内容 。使之加入 了经世致用 的思 想精 神。从 此 ,改变 了陆王心学传 统 的空疏空谈 ,使之变 的更加 实用 。但是 ,随着社会的稳定 和中央集权 的进一步加强 ,在乾嘉时期达 到顶点 。在顾 炎武 “ 经学 即理学 ”思想 的 带 动下 ,多数学者为 了 自保 ,开始脱 离经世致用的路子 ,开始 了对古代 古籍 的考释 、训诂 、校订 、校勘 的工作 。乾嘉时期 考据学就是 这样逐步 发 展。 如果说提 出清代考据学 的理论 的人是谁 ,那就要首推顾 炎武老先 生 了。顾炎武初名绛 ,国变后改名炎武 。字 宁人 ,学者称为亭林 先生 。江 苏 昆山人 。性情耿介 ,不 谐 于俗 。他少 年便 留心经 世 之学 ,最喜 欢抄 书。遍览二十一史 ,明代 十三朝实 录。天 下图经 ,前辈文 编说部 ,以至 公 移邸抄之类 ,有关 民生利害 者 , 分 类录出 ,旁推互证。著 《 天下兴亡 利 病书》 。这也可 以看出顾 炎武 对 中国的古 籍 的研读 还是 十分 细致 的。 他 善于理财 ,故一生羁旅 ,曾无 困乏。每到一地 他为有注 意价值者 ,便 在 那里垦 田。垦好 了,见他 绝 对 不是一位书呆子 ,他所提倡 的经 世致用 之学 ,并非纸上 谈兵。他 的下 半 世生涯 ,大半消磨在旅行 中。他 旅行 ,照例用两匹马换 着骑 ,两 匹骡 驮带应用 的书籍 。到一 险要 地方 ,便找些老兵退卒 ,问长 问短 ,倘若 与 平 日所闻不合 ,便就近 到茶坊 里打开书对勘。这也说明 了他严 谨的治 学 态度。这清代考据方法 的雏形 。最重要的是 :他提 出 “ 经学即理学” 成 为清代经学家信 仰之 中心 。因此 ,他 也 被看 成是 清代 考据 学理 论建 立 者。从而也为后来考据 学的发展指明 了方向 。 同时也 出现 了大量 对古 籍进行校勘 、整理 、辑佚 的经学大家 。他 们 的工作和研究促使清代 考据 学的进一步成熟 。其 中著名 的有阎若璩 和胡 渭。 阎若璩 山西 太原人。他所著 的书有 《 古 文尚书疏证》 八 卷、 《 毛朱 诗说》 一卷 、《 四书释地 》 六卷 、 《 潜邱札 记》 六卷 、 《 孟 子生卒年 月 考》 一卷 、《 困学纪 闻住》 十二卷 。其 中最 有价值 的是 这本 《 古文 尚书 疏证》 。阎若璩这本 书才尽 发其 复 ,引种种证 据证 明那 二 十五篇和 孔传 都是东晋人赝作 。他从二十岁起就着手著这部书 ,此后 四十年 间 ,随时 增订 。直 至临终。《 四库 全书》 萍阎书所谓 “ 有 据之言 ,先立 于不可败 也” 。《 古文 尚书疏证 》利 用众 多古籍 、典籍 作为证 据来 考证 古文 尚书 的真伪 ,有理有 据。可见阎若璩下 的功夫之深 ,他 善读书 ,读一 句书能 使其正 面背面。如老吏断狱 ,眼光及尖锐 ,手段及 严辣 ,然而 判断必凭 证据 ,证据往 往在别人不注意处得来 。这就要考他 考据 的功力 了 自此 以 后 ,今 文古文的相对研究 ,六经 、诸 子的相对研究 ,经典 、民间俗语 的 相对研究 ,中国经典与外 国经 典 的相对研究 都~层 一层 的被开拓 出来 。 所 以阎若璩 的 《 古文尚书疏证》 ,不能不认 为近三 百年学 术解放 之第一 功 。《 四库全 书》 赞美他 说 :“ 考 据之学 ,未知 或先” 。可见他 对清代考 据学 的发 展起 到了一定 的推进作用 。 清初 经师 ,阎若璩和胡渭其名 。胡渭浙 江德 清人。所著的书有 《禹 贡锥指 》二 十卷 ,附图四十七 幅 ;《 易 图明辨》 十卷 ; 《 洪范正论》 五 卷; 《 大学翼 真》 七卷 。他的学风 ,不 尚泛博 ,转 就一个 问题作 窄而深 们都将 明朝 灭亡的原因归 罪于陆王只注重 内心修炼而不重视 事实情况 的 空疏学 风上 ,因此 ,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陆王心学进行修正 。使之更加 可 以 帮 助 国 家更 好 的运 转 。并 且 这 股 实 学 之 风 也 影 响 到 了清 代 的 学 术 的 发展对乾嘉 考据学以及之后 的学术 的发展也起到 了一定 的作用 。 说 到清初 陆王心学修正 的代表人物可 以说就数黄宗羲 了。黄宗羲字 太冲 ,浙江余姚人 。他是 王阳明的同里后学 。在 明末清初 的的斗争 中他 了解 到了 “ 经 世致用 ” 的必要 性。从 而对 明朝 末年 的政治 、经 济 、军 事、地理、做 出了一 系列研究 和论证为 的是要救亡 图存 。于是兴起 了以 博学多识为主的学术风气 。因此 ,古代 的大量藏 书重新 被搬出来 ,大量 图书的搜集 和整理 工作也在 明末清初时达到高潮 。为清代考据 学的发展 奠定了材料 基础。黄宗羲的学问影 响后来最大 的,在他 的史学。现行 的 《 明史》 ,大半是万斯同的稿本 ,而万斯 同的史学则是传 自黄宗羲 。而万 斯同觉得历史 一定 是建 立在 正确事 实 的基 础之 上 的,欲求 的历史 的事 实 ,就必须 用极耐烦 的功夫 ,在事 实 自身上旁 推反 勘 ,才 可 以得 到真 相。这一宗 旨也影 响了乾嘉 时期 的历史研究 。在学术史上黄宗羲的 《 明 儒学案》也 开了中国学案史 的先河。此外 ,还有 《 易学象 数论》 六卷 , 为后来 胡渭 《 易 图明辨》 的先导 。《 授书随笔》一卷则是 阎若璩问 《 尚 书》 而作此告示 , 是 阎若璩 《 古 文 尚书疏证 》 的先导 。这 两部 书都与 清代经学有关系。他对历学也 有一定 的研究 ,可见 黄宗羲是博 采众长 , 这也是清初 学者的共同特 征。清代 学术 由此 而博 、大 、广。以上可 以看 出 ,不管是经学还是理学 ,对乾嘉 时期考据 学的影 响都是 十分 巨大地 。 他们为乾嘉考据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康雍时期 ,由于社会趋于稳 定 ,清政府专制统 治的加强。使政府 对文化学术的钳制较明末清初更加厉害。文字狱 和一些 镇压反清政府组 织活动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学术一改明末清初 的 “ 经世致用” 和广博 的特点逐步走向对古文的辑佚 ,训诂 、校勘 、收集上 来 ,尤其是到 了乾 隆时期 ,文字狱的数量较康熙 、雍正时期明显增多 ,并 且获罪的原 因也 五花A. f ' q,多数是因为文章 内有 看似诋 毁清政府 或乾隆本人 的意 向的。 都被看做是死罪被打入狱 。像王锡侯 《 字贯》 案 、这是对思想的无情的 压制 。因此这时的人们纷纷把视线转移到考据学上来 。 在康雍时期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正在争斗融合的同时 ,经学进一 步发展 ,在乾隆时期战胜 了理学 ,从此经学超越理学成为显学 。统 治者 对经学的推崇一是清代考据学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乾隆从 刚即位 就开始进行对经书和史书 的官修编写工作。同时还颁谕 ,令儒 臣奏 承经 史 ,并举行经筵讲学 。还敦促士子 “ 究心经 学” 。并编写 中国最大 的丛 书 《 四库全书》 。从 这可以看出统 治者对学术 和思想 的影响 的巨大。我 想这也是经学可 以快速超越理学成为显学的原 因之一。 乾嘉考据学 ,它是 由众多学派影响 ,明末清初的学者搜集古籍 的基 础上 , 有清代特殊 的学术环境 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到乾嘉考据学 的规 模 的。所 以 , 我们 以后在分析 问题 的时候都应该试着从多个 角度 ,多个 视角来分析 ,这样得 出的结论才更科学 ,更有说服力 。 ( 作者单位 :聊城 大学)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乾嘉学派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产生的背景1.政治:清代康雍乾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此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确立和巩固,形成了政治上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兴盛发展,正依赖于康乾盛世所奠定经济基础。

3.文化:清初统治者比较重视和提倡封建学术文化,大力倡导和编纂各种典籍。

从康熙到乾隆,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都重新进行了疏解、汇编和刻印。

同时,又以巨大的人力、财力编纂各种大型图书,诸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这些大型图书的编纂,既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纪昀、戴震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得以施展和发挥,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治学的资料、工具书等便利条件。

清初兴起了批判理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

而清朝统治者由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使清初形成的批判理学思潮逐渐抛弃了其经世致用的宗旨,只保留了朴实的考经证史的一面。

这就为尔后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的逻辑和依据。

二、在史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

1.吴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他们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

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

乾嘉考据学新论

乾嘉考据学新论

乾嘉考据学新论【内容提要】乾嘉考据学家虽然标榜汉学,批判宋学,但他们不同程度地有着宋学渊源与背景,对宋学并未全盘否定;乾嘉学者所倡导的“实事求是”之学,其实有很大的局限性,是一种在膜拜《六经》、尊崇汉儒前提下的先验论;因为不擅科举,他们中的多数功名黯淡,过着“著述难为稻粱谋”的艰辛生活;尽管如此,他们也并非一味消极避世,而是有着可堪称道的“事功之学”。

【关键词】乾嘉考据学汉学宋学实事求是事功之学一、乾嘉考据学家之宋学背景清代考据学盛于乾嘉时期,然追溯其在清初之源流,则一般认为与顾炎武等人有密不可分之关系,即汪中所谓“古学之兴也,顾氏始开其端”(1)。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在学术宗尚方面虽汉宋兼采,但也各有所主,业师孙钦善先生综论顾、黄、王三人曰:从总的思想倾向看,王夫之和顾、黄一样,也是反对宋明理学的。

但细分起来,三人还有些差别,即:顾炎武反对陆、王,修正程、朱;黄宗羲修正陆、王,反对程、朱;王夫之则宗师张载,修正程、朱,反对陆、王。

(2)也就是说,顾、黄、王诸人,无论其宗程朱抑或宗陆王,其根柢皆为宋明理学系统中人物。

同时之张尔岐,其学亦“深于汉儒之经而不沿训诂,邃于宋儒之理而不袭语录”(3)。

至乾嘉考据学家,自惠栋始,师法汉儒,标举“汉学”,排斥宋学,几与宋儒划清界限,此世人皆知。

然细考其学术渊源,实与宋学有密不可分之关系,不少学者有宋学背景,此则或为时人隐而讳之,或为后人所忽略不道。

例如,惠栋是高举“汉学”大旗的第一人,对宋代经学大加排斥,甚至说“栋则以为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但对宋儒正心诚意、立身制行之学,却采取肯定的态度并树为楷模。

即所谓“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4)。

而江永、戴震之学,本出自朱子故里,有深深的宋学烙印,江氏有《近思录集注》14卷,《河洛精蕴》9卷等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戴震虽然痛责“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但不废性理,以闻道为治学之终极目标。

章学诚明言“戴君学术,实自朱子道问学而得之”(5)。

谈乾嘉学派

谈乾嘉学派

谈乾嘉学派历来谈乾嘉学派的,总是说这一个学派有所谓吴派、皖派之分。

其实,与其这样按地域来划分,还不如从发展上来看它前后的不同,倒可以看出它的实质。

乾嘉考据学派往往被认为脱离政治,没有思想内容,为考据而考据。

其实,考据学派的奠基者顾炎武,正好和这种学风相反。

他关心政治,反对理学,是以考据作为工具以明“经”,一方面“通经致用”,一方面阐明“经学即是理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是《日知录》和《音学五书》。

《日知录》的前七卷是书中的主要部分,他的“拨乱世而返之正”的“大经大法”和他的“经学即理学”的理论,在这些篇章中都有所论述。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肯定顾炎武这些思想和主张,但必须指出,《日知录》绝不是单纯考据论文集,而有它很明显的政治、思想内容,抛开这些内容而论《日知录》,那真是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

但后来的乾嘉学派却正是这样来衡量它的。

顾炎武是一个笃实学者,也是极端自信的人,他相信《日知录》是不朽著作,也相信《音学五书》,他以为三代“六经”之音久失其传,因而后人有改经之病,经而可改,则难语乎通经。

他以为《音学五书》出,“则俗韵不攻而自绌,所谓一变而至鲁也。

又从是而进之五经三代之书,而知秦汉以下,至于齐梁,历代迁流之失,而三百五篇之诗,可弦而歌之矣,所谓一变而至道也”(《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

这些话如果仅是单纯的比喻,以为通古音后等于一变而至于道,也有些比拟不伦。

而且他的意思还不是单纯的比拟,他以为读古经的训读,否则无法通经,无法通经则不能致用,更无法拨乱世而返之正。

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的核心,抽去古音学就不成其为乾嘉学派,但顾炎武之治古音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阎若璩是与顾炎武同时而稍后的人,也是清朝考据学派奠基者之一。

他博贯群书而又精于考据,代表性著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潜邱札记》等书。

在这些书中没有政治思想。

他没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也没有远大理想,他只是当时权贵的食客。

从经学复兴到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

从经学复兴到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

从经学复兴到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雷平【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35)6【摘要】考据学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其间形成了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两种风格迥异的注释传统.这种学术史氛围,为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从清初的经学复兴到乾嘉时期考据学派主盟学坛,清前期的学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顺治朝到康熙前期的经学复兴期、从康熙中后期到乾隆初年的经学沉潜发展期、从乾隆初年到四库馆设立时的考据学派正式主盟学坛期.乾嘉考据学派形成的原因历来有"文字狱高压说"、"康乾盛世说"、"内在理路说"等三种有代表性的学说,但三说各失偏颇.从社会环境和学术自身的演进规律综而论之,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大因素:自明朝后期出现的"以经学济理学之穷"的学术演进趋势使经学在理学的外壳下发展起来;明清之际兴起的经世学风致力于从经典文本中寻找到圣人的济世良方,但演变到后来,却逐渐失去了经世的内涵,对经典的研究本身成为目的;朝廷大力表彰的"理学"在心性思辨领域已经缺少可拓展的空间,因而理学在"尊德性"之外的另一面,即"道问学"在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就凸显出来.【总页数】5页(P106-110)【作者】雷平【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9【相关文献】1.乾嘉学派对《四库全书总目》考据观的影响和实证 [J], 王辉2.浅析客观主义史学与清代考据文学的相似性——以兰克学派和乾嘉学派为代表[J], 王曙跃3.乾嘉学派对《四库全书总目》考据观的影响和实证 [J], 王辉4.略论乾嘉时期考据派与浙东学派的文风 [J], 刘开军;5.乾嘉考据学派对20世纪新历史考据学的影响 [J], 施兴和;房列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

[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

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

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

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

”[3]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

而20年来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

本文就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在以上著述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

一、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历史基础考据学的产生、发展源远流长。

其间形成了训诂之学与义理之学两种风格迥异的学术传统。

考据作为一种治学方法,在先秦孔子时代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指对人或事进行稽考以取信,如《礼记·学记》说:“中年考校”;后引申为对书籍的考订,《论语·八佾篇》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证也。

商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证之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六经为经典的儒家学术逐渐成为学术主流。

但因为时代久远,传抄有误,且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厄难,经籍或篇章亡佚,或字句脱谬,或真伪可疑,或典制不明。

因此,为准确理解经典、发掘圣人微言与大义,考订之学遂发展起来。

《史记·伯夷列传》云:“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但考订之学发展至东汉后期,却陷入烦琐。

在此背景之下,东汉末年,经学开始向注重“义理”阐发的路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北学”之争。

南学尚说理,北学主义疏。

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

隋唐建立以后,为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

由唐入宋,三教由相争而趋会通,遂有理学之形成。

宋明理学,注重对经典思想内容的阐说,形成以“理”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体系,在治学方法上则强调“体悟”。

理学家也并不完全否认考订之学,如朱熹就非常重视文献考据。

但自南宋末年起,理学成为官方学说,说“理”、论“性”、谈“心”成为儒学的主流。

明中叶以降,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王学承、陆九渊心学而起,以“致良知”为目的,强调个人道德体悟,否定学习前人注疏之学以及各种知识的重要性。

王学末流更是将这种不重视知识的思维发展到极端,导致明朝后期士子空谈心性,将六经束之高阁的局面。

面对理学的泛滥,许多有见识的学者纷纷开始指责理学的空疏。

在此情形之下,考据方法又开始受到重视,杨慎、焦竑、胡应麟等有不少考据学著述。

学问,以寄其守先待后之想。

”[6]在该书中,钱穆接着写道:“绝口不言心性……有顾亭林……然其后乃成乾、嘉学风,专走考证一路,则真不谈心性矣。

学风之转移,以渐而至,率如此。

”[6]认为清代学术自“乾、嘉以后,走入亭林‘经学即理学’一路。

”那么,顾炎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何在呢?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顾炎武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一在开学风,二曰开治学方法,三曰开学术门类。

顾炎武所开之学术风气,即是所谓“经世致用”的学风,所用的方法则是考据的方法,所开的学术门类即包括后来考据学中的许多门类。

该书中多次讲到顾炎武每到一地,则务必打探该处的山川形势之要,他的目的就是想“用来做新政治建设的准备”。

结果“学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

”有的学者沿袭这种思路,干脆把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从顾炎武往上追溯到明代考据学。

认为乾嘉考据学是明代考据学的延续与发展,把清代考据学从清初顾炎武上溯至明代考据学。

”更有甚者,则一直上溯到宋代、汉代一直到孔子。

这种追溯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可否认,前代的考据学确实是乾嘉考据学的源头,但是如果我们把乾嘉考据学放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来考察,则上述的追溯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还会使问题越来越复杂。

2、认为是由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高压统治政策导致的。

清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兴“文字狱”,使得文人对政治望而却步,只有一头钻进古代典籍中去追寻先贤的足迹,与先贤交谈。

持这种观点者往往引用龚自珍的诗文“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作为论据。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以康雍乾三朝之庄氏史案、南山集案、查嗣庭、吕留良、胡中藻、王锡侯、徐述夔等案为证据,认为:异族猜忌,文字之狱屡兴……于是诸儒结舌,乃不敢治近史,性理之学又不可振,然后学人之心思气力,乃一迸于穷经考礼之途,而乾、嘉以下所谓“汉学”者以兴。

[6]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其后文字狱频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

然英拔之士,其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

诠释故训,究索名物,真所谓“于世无患,与人无争”,学者可以自藏焉。

[5]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写道:雍乾学者专务注释古典,也许是被这种环境所构成。

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

对这种观点,漆永祥在《乾嘉考据学研究》中通过归纳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文字狱发生的次数、地域、案犯的文化程度、原因及案犯的社会地位来看,文字狱与乾嘉考据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他认为,乾嘉考据学之形成更多的是当时学者心态、师承、家法方面的原因,文字狱高压政策并不能左右知识分子尤其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路向。

陈寅恪早就说过:……何以三百年间史学不振如是?是必别有其故,未可悉由人主摧毁压抑之所致也。

[7]由此可见,文字狱高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乾嘉考据学的形成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决不是其主要成因。

3、认为是康雍乾时期实施右文政策的结果。

持这种观点者有清代的皮锡瑞及梁启超。

前者在《经学历史》中写道:经学自两汉后,越千余年,至国朝而复盛。

两汉经学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经学、稽古右文故也。

国朝稽古右文,超轶前代。

[8]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一面社会日趋安宁,人人都有安心求学的余裕,又有康熙帝这种右文之主极力提倡,所以这个时候的学术界,虽没有前次之波澜壮阔,然而日趋于健实有条理。

”这种右文政策包括开明史馆、修四库等大型学术工程。

这些工程均需要浩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且从方法上必然要求具备扎实的考据功夫,这可以说是乾嘉考据学如日中天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经济文化的角度考察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

1、认为是由经济的发展繁荣导致刻书业非常兴盛从而造成传统文献异常庞杂,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语言文字殊异、版本互异、义理乖谬,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文献进行整理、考订,考据学时代的来临已成必然趋势。

从历史记载来看,清代从入主中原到1683 年收复台湾,中间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动荡,其政权并不稳定,5但此后却获得了三四十年相对安定的时期,社会经济逐步繁荣,传统的手工业也逐渐复苏,刻书业也重新获得了发展,尤其是右文政策的施行,更促进了书籍的大量刻板、印刷、出版。

这种情况固然有利于文化的积极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相应的消极影响。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中国积数千年文明,其古籍实有研究之大价值,如金之蕴于矿者至丰也。

而又非研究之后,加以整理,则不能享其用……故研究法一开,学者既感其有味,又感其必要,遂靡然向风焉。

”一矿之中,必定杂质纷呈,金子反而很少,故需要进行一番整理打磨的功夫。

比如就文字音韵来说,皮锡瑞就认为:“古人之语言文字与今之语言文字异;汉儒去古未远,且多齐、鲁间人,其说经有长言、短言之分,读为、读若之例。

唐人已不甚讲,宋以后更不辨。

”这种情况使得后人解经犹如瞎子行路,不辨东西。

漆永祥也特别提到,自宋代发明雕版印刷以来,中经元明两代,许多商人为了牟利,私刻、滥刻书籍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献一方面在数量上猛增,另一方面在质量上却反而下降了。

如果不经过一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夫,恐怕今日已无法读懂古书。

所以钱穆对清儒的考据学之功称赞有加,他说:“盖自有清儒之训诂考核,而后古书可读,诚为不可埋没之功。

其学风之朴诚笃实,亦自足为后人所慕仰。

”由此可见,乾嘉考据学的出现乃是由中国传统学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其根本的原因之一。

2、认为受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影响。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中国固有的文化体系开始直接与西方文化遭遇,并由此揭开了中西文化碰撞、抗斥、融合的过程。

在这一文化接触中,西学对清代文化主体学术形态——乾嘉考据学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但对于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近今学者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异。

或强调西学对乾嘉考据学影响很大,认为乾嘉考据学在学术方向、范围、方法甚至思想等方面都直接受到西学的影响[9];或认为西学对乾嘉考据学影响不大,甚至认为西学对中学没有什么启发作用[10]。

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而有失偏颇的。

由西方传入的天文历法和数学,用以考史,不仅解决了史书中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人们阅读古籍扫清了障碍,而且受天文历法及数学严密推理方法的影响,使之在考证上更加严密,更具有科学因素。

并且,西学的传入并未影响到以钱大昕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其核心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