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龙虾生物学特性
淡水小龙虾生物学特性

淡水小龙虾生物学特性了解和掌握淡水小龙虾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设计科学生产方式,制订合理生产计划的主要前提,能有效地提交养殖效率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
一、分类及分布1、分类淡水小龙虾学名克氏螯虾,俗称螯虾,是淡水类螯虾,在分类上层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等。
全世界共有淡水小龙虾500多种,绝大部份生活在淡水里,少数一些生活在黑海里与里海的半咸水中。
2、分布克氏原螯虾最初分布在黑西哥东北部和美国中南部现在遍及非洲、亚洲、欧洲以及南美洲,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抵广东、云南、东起台湾、西达四川、甘肃。
二、形态构造(一)外部形态:整个由头胸部和腹部西部分组成。
1、头胸部头胸部特别粗大,由头部6节和胸部8节愈合而成,头胸甲坚硬,钙化程度高,长度几科占体长的一半。
头胸部附肢共有13对头部5对,前2对为虾角,具有感觉功能,另3对为口肢,具有摄食功能。
胸部胸肢8对,前3对为颚足具务感觉摄食功能,后5对为步足,具有运动、攻击、防卫、摄食和清洗功能。
2、腹部腹部分节明显,包括尾节共计7节。
腹部附肢6对,统称腹足。
第一腹足,雌性退化,有传性交接器,查代性具后交配功能第二腹足,雄性交接器,具有交配苏能。
第三腹足,雌性具有激动水流,有抱卵和保护细体的功能;第四、五腹足,有激动水流,雌性还有抱卵和保护幼体的功能。
第六腹足,有激动水流,雌性还有抱卵和保护幼体游泳的功能,还有保护卵的功能。
3、体色性成熟个体其体色呈红色或深红色,性未成熟个体其体色为青色或青褐色。
克氏原螯虾的体色随虾栖息环境不同而变化,生活在长江中的克代原螯虾性成熟个体呈红色,未成熟的个体呈青色或青褐色,生活在水质恶化的池塘河沟中的克代原螯虾成熟个为暗红色,未成整个体为褐色甚至黑褐色。
(二)内部形态淡水小龙虾属于带肢动物,体内无脊椎,整个体内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肌肉运办系统,内分泌第统等八大部分。
小龙虾生物学特性及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模式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4.036小龙虾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目前,我国小龙虾养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小龙虾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上升,市场需求量巨大。
在养殖的过程中,小龙虾也是可以和其它的水产动物一起进行养殖,在养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池塘水质管理以及水草管理。
有了这些措施以后,小龙虾才能很好的生长。
为了加快我国小龙虾养殖业的发展步伐,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
一、小龙虾生物学特性1、小龙虾分类与形态特征小龙虾属于十足目动物,躯干长度约为7~16cm左右,通常分为头、胸部、腹部三部分。
头部较小,有两只触角和两只复眼,胸部有五对步足,其中第一对进化为钳形鳃足,第二至四对用于行走,第五对用于触探;腹部有六个节段,末端为尾节,仅有两只尾叉。
全身被硬壳覆盖,颜色变异多端,主要为黄褐色、红色、棕色等。
小龙虾属于无脊椎动物,呼吸器官为钳形鳃,分布于腹部第一对步足根部。
性成熟后,雌雄异体,生殖器位于第三对步足基部的腹侧,雄性的生殖器呈Y形,两侧各有一只附睾;雌性的生殖器为两只卵巢、两只输卵管和一只位于生殖孔处的生殖突。
小龙虾是以底栖生活为主,适应较宽泛的水域环境,如溪流、河流、湖泊等。
小龙虾喜好水温在15~30℃之间,最适宜水温为20~25℃,水质要求高,需要较干净、流速适宜的淡水环境。
小龙虾是肉食性动物,其口器特化为能砸碎、撕扯食物的钩状小齿,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小型鱼类和底栖藻类为食。
小龙虾的生长速度与水温、饵料种类、养殖密度、水质等因素有关,一般从幼虾到成虾需要6~8个月左右。
2、小龙虾生长发育特性在适宜的饲养条件下,小龙虾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一般来说,小龙虾出孵化后0~20天是仔虾期,20~45天为幼虾期,45~90天为童虾期,90~150天为青年期,150天以上为成虾期。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小龙虾需要不同的环境和饲料,特别是在幼虾期需要注意饲料的种类和浓度,以确保小龙虾的健康成长。
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

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一、分类地位小龙虾中文学名为克氏原螯虾,在分类学上与龙虾、河虾及对虾都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原螯虾属。
二、形态特征1、外部形态小龙虾体形稍屏扁,体表包裹着一层坚厚的几丁质外骨骼,主要起保护内部柔软机体和附着筋肉之用,俗称虾壳。
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0节组成,其中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
各体节之间以薄而坚韧的膜相联,使体节可以自由活动。
2、内部结构小龙虾整个体内分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肌肉运动系统等七大部分三、栖息习性1、小龙虾喜温怕光,为夜行性动物,昼付夜出,底栖爬行生活,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光线强烈时常潜伏在水中较深出或水体底部光线较暗的角落、石砾、水草、树枝、石块旁、草丛或洞穴中,光线微弱或夜晚出来摄食,多聚集在浅水边爬行吃食或寻偶。
2、小龙虾对水体要求较宽,各种水体都能生存,广泛栖息生活于淡水湖泊、河流、池塘、水库、沼泽、水渠、水田、水沟、及稻田中。
小龙虾栖息的地点常有季节性的移动现象,春天水温上升,小龙虾多在浅水区活动,盛夏水温较高时就向深水处移动,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四、迁徒习性小龙虾有较强的攀援能力和迁徒能力,在水体缺氧、缺饵、污染及其他生物、理化因子发生骤变化而不适的情况下,常常爬出水体外,从一个水体迁徒到另一个水体。
小龙虾喜逆水,常常逆水上溯,这也是其在下大雨时常随水流爬出养殖池塘的原因之一。
五、掘穴习性小龙虾有一对特别发达的螯,有掘洞穴的习惯,并且善于掘洞1、掘洞穴形状与深度,再水位升降幅度较大的水体和小龙虾的繁殖期,所掘洞穴较浅,在生长期,小龙虾基本不掘洞。
洞穴一般圆形,向下倾斜,且曲折方向不一。
根据数据调查统计在对122例的小龙虾洞穴的调查与实地测量调查中,发现深度30~80cm左右的有95处,约占测量洞穴的78%左右,部分洞穴的深度可超过一米。
测量最长的一处洞穴达1.94米,直径达7.4cm。
克氏螯虾的生态习性及池塘养殖技术

克氏螯虾的生态习性及池塘养殖技术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网张耀辉戴海军克氏螯虾俗称小龙虾,是我国当前市场上最为畅销的淡水虾类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出口虾类,国际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我国的克氏螯虾生产主要靠采捕自然资源,人工养殖的比重很小。
随着自然资源量的不断减少,市场上的克氏螯虾供不应求,销售价格逐年上涨,因此池塘养殖克氏螯虾的前景十分广阔。
一、克氏螯虾的生物学特性克氏螯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淡水螯虾属,为淡水虾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
该虾原产美国,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经多年的繁衍扩张,现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淡水虾类。
克氏螯虾广泛生活于淡水湖泊、河流、池塘、水沟及稻田等水域,底栖生物、浮游生物和各种水草均是其适口饵料,在这些水域中生长良好。
其对水质的要求不高,对PH值的适应范围为5—11,以7.5—8.5较为适宜;适应生存的水温为0℃—40℃,最适宜水温为25℃—30℃,水温低于15℃时活动减弱,水温低于10℃或超过35℃则摄食明显减少,当水温在8℃以下进入越冬期,停止摄食。
克氏螯虾雄虾的寿命一般为20个月,雌虾的寿命为24个月。
二、池塘养殖技术(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池塘养殖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引水方便、水质优良、土质为粘土的地方建造。
面积5—10亩(0.33—0.67hm2)为宜,深1.5米左右,池埂宽度在1.5米以上,坡比1:2.5,池底淤泥不可过多,要在池底开挖沟渠,开挖沟渠所取得的泥土就地堆成土堆。
人工养殖情况下,克氏螯虾容易逃逸,需要在池埂上设置一道防逃墙,防止其逃逸。
一般可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沿池埂四周内壁用竹桩或木桩支撑围起,并将防逃墙底部埋入埂内10—20公分,顶端高出池埂50公分左右,且保持防逃墙稍向池内倾斜,要求牢固不易倒伏。
进水口要用60目网布做成长袖状过滤网,这样不但可以防逃,还可以防野杂鱼类进入池内与虾争食。
小龙虾研究报告

小龙虾研究报告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又称美洲红虾、红泥螺、河虾等,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龙虾。
由于其美味可口的肉质和口感,小龙虾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
本篇研究报告将介绍小龙虾的生物特征、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
小龙虾是一种节肢动物,体型较大,通常长约10-15厘米。
它们身体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有着明亮的红色或橙色外壳。
小龙虾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头部有一对大的触角和一对小的触角,通过感知周围环境。
胸部有五对可以用于游泳和行走的附肢,腹部则用于呼吸和翻身。
小龙虾的生命周期包括幼虾期、亚成虾期和成虾期。
雌性小龙虾通常在体长20-30毫米时开始产卵,并将卵黏附在腹部。
孵化后的小龙虾从卵发育到幼虾期,这个阶段会持续几个星期。
在幼虾期,小龙虾的身体逐渐变硬并且颜色变暗,它们也开始摄取固体食物。
接下来是亚成虾期,小龙虾的身体逐渐长大并且外壳变硬,但还没有成年虾的形态。
最后,小龙虾进入成虾期,它们的体长达到成年虾的长度,并且开始繁殖。
小龙虾的繁殖方式主要是产卵和孵化。
雌性小龙虾在体长较大时,通常在春季和夏季繁殖。
它们将卵黏附在腹部,在孵化之前会保护和孵化卵。
孵化后的幼虾会离开母体,并独立生活。
研究表明,水温和食物的供应对小龙虾的繁殖周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小龙虾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和美食价值的淡水龙虾。
通过研究小龙虾的生物特征、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为保护和利用小龙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水产养殖技术小龙虾养殖讲座

泡1分钟,提起搁置2-3分钟,如此反复2-3次,使虾种体表和鳃 腔吸足水分,可提高成活率。
投喂管理—四看四定
• 四看
1.看季节 5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 8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45:55 8月下旬到10月中旬,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5:35
小龙虾养殖
主讲人:刘老师
目录
1 小龙虾生物学特征 2 小龙虾养殖日常管理 3 小龙虾的病害防治 4 小龙虾的运输与捕捞 5 小龙虾养殖模式介绍
一、小龙虾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习性 食性 繁殖Fra bibliotek形态特征
习性
• 1.喜阴怕光
白天光线强烈时常常潜伏在水体底部光线较暗 的地方(草丛、洞穴、石砾等),晚上光线微弱时 出来觅食,呈现明显的昼伏夜出的活动迹象。
2.看具体情况 晴天多投,雨天少投。 蜕壳时少投,蜕壳后多投。 生病时少投,正常时多投。
3.看水色 透明度大于50多投,透明度小于20少投。
4.看摄食活动 摄食旺盛多投,摄食不好少投。
• 四定
1 定时 选择光线较暗的清晨和傍晚各投喂一次,最好定到准确时间,让小龙虾 养成定时摄食的习惯。
2定位 池塘浅水处,一字型摊开,每间隔20cm设一个投饵点。
3 定质 精饲料、粗饲料、青饲料合理搭配,配比为40:25:35,不投喂发霉腐烂 的饲料,粗料最好煮熟后再投喂。
3定量 反复试验,酌情增减。一般在池塘未捕捞的情况下,隔3天增加10%的投 喂量。
水质管理
• 前期:水质清瘦。 措施:投施有机肥或化肥适当培肥水质。
• 中后期:水质肥瘦变化大。 措施:若水质清瘦,可采用培藻养草专用肥(不耗氧 ,易吸收),也可采用有机肥或化肥并辅以活菌进行 追肥;若水质过肥,可通过换水+改底产品+活菌(底 层增氧)进行改良。
小龙虾养殖第一步—了解小龙虾生物学特性

小龙虾养殖第一步—了解小龙虾生物学特性
一、小龙虾简介
学名:克氏原螯虾,性成熟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不等,有时还见蓝色。常见个体长4~16厘米。
生活习性
小龙虾为夜行性动物,营底栖爬行生活。在水体缺氧、缺饵、污染及其它生物、理、化因子发生骤烈变化而不适的情况下,常常爬出水面进入另一水体。该虾离开水体能成活一周以上。
二、小龙虾行业发展
现广泛分布于世界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小龙虾的主产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产量超过全国总产量一半,养殖面积超400万亩,养殖面积继续大幅增加,其次为湖南、江苏、安徽和江西。
温馨提示
交配、产卵和抱卵量
小龙虾为一年一次产卵类型,繁殖季节一般在7月至11月。小龙虾雌虾的产卵量随个体长度的增长而增大。全长10.0~11.9Cm的雌虾,平均抱卵量为237粒。采集到的最大产卵个体全长14.26Cm,产卵397粒,最小产卵个体全长6.4Cm,产卵32粒。在24℃~26℃的水温条件下,小龙虾幼体发育阶段约需12~15天。
生长史
受精卵--蚤状幼体(母体腹部)--幼苗(1厘米长)--成虾
繁殖时期
春季在3-5月份,秋季在9-11月份。小龙虾80-90%是春季繁殖的,每只雌虾可繁殖70-300头虾苗。
脱壳
从蚤状幼体到成熟需要脱11次壳,食性广、适应性强。小龙虾与其它甲壳动物一样,必须蜕掉体表的甲壳才能完成其突变性生长。在荆门地区,九月中旬脱离母体的幼虾平均全长约1.0Cm ,平均重0.04g,小龙虾的蜕壳与水温、营养及个体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幼体一般4~6天蜕皮一次,离开母体进入开放水体的幼虾每5~8天蜕皮一次,后期幼虾的蜕皮间隔一般8~20天。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阶段早,则蜕皮间隔短。性成熟的雌、雄虾一般一年蜕皮1~2次。体长8~11cm的小龙虾每蜕一次皮,体长可增长1.3cm。
水池养龙虾技术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水池养龙虾的技术经验。
龙虾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龙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池养龙虾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探讨水池养龙虾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龙虾的生物学特性龙虾,学名为中华绒螯蟹,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
龙虾生活在淡水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以下是龙虾的生物学特性:1. 生活习性:龙虾喜栖息于水草丛生、水质清澈、溶氧量较高的水域。
在适宜的环境中,龙虾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
2. 饲料:龙虾的饲料种类繁多,包括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
动物性饲料主要有小鱼、虾、蟹、螺等;植物性饲料主要有水草、蔬菜等。
3. 繁殖:龙虾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每年的4月至10月。
雌龙虾产卵后,孵化出的幼虫经过多次蜕皮,逐渐成长为成虾。
二、水池养龙虾的技术要点1. 选址与规划(1)选址: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区进行龙虾养殖。
(2)规划:根据养殖规模,合理规划水池、饲料池、围栏等设施。
水池面积一般控制在1000-2000平方米,水深1.5-2.0米。
2. 水池建设(1)水池形状:水池形状以长方形、正方形为宜,便于管理和操作。
(2)水池底部:底部铺设一层约20厘米厚的鹅卵石,有利于龙虾的蜕皮和生长。
(3)水源:确保水源清洁、无污染,避免重金属离子和有害物质对龙虾生长的影响。
3. 龙虾放养(1)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至6月,此时龙虾生长速度较快。
(2)放养密度:根据龙虾品种、规格和生长周期,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0-50尾。
(3)放养方法:采用人工投放的方式,将龙虾均匀分布在池中。
4. 投喂管理(1)饲料种类:根据龙虾的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
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2)投喂量:根据龙虾的摄食情况和生长速度,适时调整投喂量。
一般每天投喂2-3次,每次投喂量占龙虾体重的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循环系统
▪ 心脏
➢ 位于头胸部 背方的围心 窦中,为半 透明、多角 形的肌肉囊
➢ 用放大镜观 察,可见有3 对心孔
3、循环系统
▪ 动脉:细而透明,用镊子轻轻提起心脏,可见心脏
发出7条血管 ➢ 由心脏前行的动脉
眼动脉:1条,由心脏前端发出 触角动脉:1对,由眼动脉基部两侧发出 肝动脉:1对,由触角动脉外侧发出 ➢ 由心脏后行的动脉 腹上动脉:1条,沿后肠背方后行到腹部末端 ➢ 由心脏下行至腹面动脉 胸直动脉:1条,弯向胸部腹面
鞭。
▪ ③大颚 原肢坚硬,形成咀嚼器,分为扁而边缘有小齿的门齿
部和齿面有小突起的臼齿部;内肢形成很小的大颚须,外肢 消失。
▪ ④小颚 2 对。原肢 2 节成薄片状,内缘具毛 。第 1 小颚内肢
呈小片状,外肢退化;第 2 小颚内肢细小,外肢宽大叶片状
,称颚舟叶.
胸部附肢:共 8 对,原肢均 2 节。
,中有一纵行开口,内为空囊
5、消化系统
▪ 前肠
➢口 ➢ 食道 ➢胃
贲门胃:前端,壁薄,透过胃壁可看到胃 内有深色食物
幽门胃:后端,较小,壁略厚
▪ 中肠
➢ 很短,1对肝脏位于其两侧
▪ 后肠
贯穿整个腹部,透过肠壁可见内有深色食物 残渣,以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
6、排泄系统
▪ 触角腺(绿腺):位于头部腹面大触角基部外骨骼
▪ 再生:幼体的能力强,损失部分在第2次蜕皮时 ▪ 再生一部分,几次蜕皮后就会恢复,但新生的 ▪ 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
第57页
每一个脱壳周期,个体重增加50%~80%。
快速生长的高要求性
小龙虾生长速度快,3个月即可达到35克的上市规格,但快速生 长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如PH7-8.5,
溶氧5mg/L以上,温度在17~ 31度,食物要丰富,隐蔽物要多。
第46页
(三)克氏原螯虾重要生物学特性
小龙虾 十大生物学特性
克氏原螯虾重要
生物学特性 夜行特性 逃逸、攀附特性 低殖特性 打洞特性 蜕壳特性 残杀特性 繁殖及喜荫特性 短寿特性 杂食特性 易诱特性
1、夜行习性 龙虾喜阴怕光,白天潜于洞内,中、傍晚或夜间出同觅食、
寻偶。如果白天能看到大量的虾或晚上有大量的虾在水面的草 上,这都是不正常的。
19 对
16-19
腹足
游泳
尾肢
1对
强大,逃避
➢足鳃:第2颚足至第4步足基部 ➢关节鳃:体壁与附肢间关节膜上 ➢肢鳃:第1颚足基部
肌肉系统
▪ 操作步骤
观察完呼吸系统后,用镊子自头胸甲后缘至额剑处, 仔细将头胸甲与其下面的器官剥离开
用剪刀从头胸甲背面中央插入,向前剪开头胸甲 把剪刀插入腹甲背面,沿背面中央把腹甲剪开 用镊子轻轻的取下一侧的甲壳 用眼科镊取少许肌肉,制片观察
甲
大触角 触觉(两侧,后方)
壳
3
大颚
咀嚼食物
纲
4
第一小颚 抱握食物
-
5
第二小颚 扇动鳃腔内水流,利于呼吸
龙
胸部 6
第一颚足 具鳃,呼吸
虾
(8节8对) 7
第二颚足 具鳃,呼吸,游泳
8
第三颚足 具鳃,呼吸,内肢节,雌雄异形.
附
9-10
螯肢
捕食
肢
11-13
步足
捕食,爬行
共
腹部6节 14-15
交接器(♂) ♀第十四对附肢退化
生存环境对龙虾掘洞的影响
底质条件:底质有机质缺乏的砂质土,龙虾打洞现象较多,而硬质土打 洞较少 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龙虾洞穴明显减少
无论在何种生存环境中,在繁殖季节龙虾打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
4、掘洞行为(特性):
喜掘洞且善于掘洞。冬夏季营穴居生活,大多数洞穴的深度在50~80cm,部分 超过1 m,最长可达2 m多;洞穴直径不定,视虾体大,小有所区别,通常横向平 面走向的洞穴才有超过1 m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纵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较 浅,洞的位置一般在水面上下20cm处。
蜕壳
▪
龙虾一生中需要蜕壳15-22次,体壳开始变硬,新体壳 12~24小时后完全僵化。
▪ 幼体一般4~6 天蜕皮一次,离开母体每5~8 天蜕皮一次,
后期幼虾蜕皮间隔一般8~20 天。水温高,食物充足,发育 介阶段旱.则蜕皮间隔短。性成熟的雌、雄虾一般一年蜕 皮l~2次。每一个脱壳周期,个体重增加50%~80%。
能生存7—10天。 (2)习性:螯虾喜阴怕光,白天潜于洞内,中、傍晚或夜间出
同觅食、寻偶。 (3)PH值:喜中性和偏碱性水体,PH值在7~8.5时,最适其生
长和繁殖。 (4)水温:适应范围O~ 37 ℃,10-37 ℃能正常生长,最适
24~30℃,低于20℃或高于30℃生长率下降,饲养和运输水温差 不能过大,仔虾幼虾温差不超过3度,成虾不要超过5度,也能 耐高温严寒,可耐受40度以上的 高温,也可在气温-1.5度以下 安全越冬,珠江流域、长江流域能自然越冬。
淡水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
求
朴
实
诚
创
奋
新
勉
主要内容
一 淡水小龙虾形态与解剖特征 二 淡水小龙虾的特性
(一)体色 (二)生活习性 (三)营养与摄食特性 (四)生长与蜕壳特性 (五)繁殖特性
第2页
点击输入大标题
• 点击输入正文
一、淡水小龙虾的形态与解剖特征
第4页
克氏螯虾
第5页
由头部(6节)与胸部(8节)愈合而成。头胸 甲 ,额剑 ,眼柄 ,复眼,颈沟 ,鳃盖
▪ 根据龙虾脱壳个体重增加的特点,可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
刺激并以多种饵料配合轮换投喂,对促进龙虾脱壳很有效 果,既缩短脱壳周期,又增加脱壳次数。
脱壳时要躺在浅水处。因此养殖水体应有深有浅,池埂
坡度应该平缓。
第60页
一般性成熟成虾需有11次以上的蜕皮过程(幼体2次,幼虾9次)。 每一次蜕皮后 其生长速度加快。
▪ 其余两对步足末端呈爪状
共 5 对,不发达。原肢 2 节。前 2 对腹肢,雌雄有别。雄虾第一对腹肢 变成管状交接器,雌虾的退化;雌虾第二腹肢细小,外肢退化 第三、四、 五对腹肢形状相同,内、外肢细长而扁平,密生刚毛
部位 附肢序号 名称
功能
头部 1
(6节5对) 2
小触角 嗅觉,平衡,触觉(前方)
55.1
27.0
46.1
17.1
37.2
9.4
23.3
16.5
33.1
23.2
43.4
4.1
43.5
<1
33.1
<1
15.2
<1
植物 动物
眼子菜 竹叶菜 水花生 苏丹草
3.2 2.6 1.1 0.7
水蚯蚓 鱼肉
14.8 4.9
饲料
鱼饲料
豆
饼
2.8 1.2
8、杂食性
▪ 食性很杂:植特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均可食用,各种鲜嫩水草,水体中底
6、争斗性(自相残杀特性)
小龙虾种群内有较强的攻击行为导致群内个体的死亡。 在饲料不足或争栖息洞穴时,往往出现凌强欺弱现象;自相残杀严重,大吃 小,硬壳虾吃软壳虾,在饲料不足时更厉害。 小龙虾种群间争斗能力较弱,水中的黑鱼、黄颡、黄鳝、龟鳖、鲤鱼、草鱼、 鲫鱼等,鹭鸟、野鸭、秧鸡等多数水鸟,陆地上猫、狗及蛇、鼠、鸡等都是它的 敌害,因此要注意防敌害。 领域行为:有很强领域行为,在其领域内进行掘洞、活动、摄食,不允许其他 同类进入,在繁殖季节才有异。
▪ 颚足 3 对。 ▪ 第一颚足外肢基部大,末端细长,内肢细小。外肢基部有
一薄片状肢鳃。
▪ 第二、三颚足内肢发达,分为 5 节 ,屈指状,外肢细长。
足基部都有羽状的鳃。 3 对颚足和头部附肢大颚、小颚均 参与虾口器的形成。
步足 5 对
▪ 内肢发达,分为 5 节,即座节、长
节、腕节、掌节和指节;外肢退化。 前 3 对末端为钳状:第一对步足的错 特别强大,称螯足;
饵料不足或群体过大时,克氏螯虾相互残食表现突出。 主要方式有:
大吃小: 个体大的吃掉个体小的。 硬吃软: 龙虾在蜕皮时以及蜕皮后不长一段时间内
最易被残食。 强吃弱: 个体强壮的吃掉个体较弱的
龙虾残杀现 场及遗迹
密度越大,自相残杀率越高
虾苗培育≤200尾/m2 ;成虾养殖≤16只/m2 稻田放养6000-7000尾/亩
2、逃逸、攀援性、趋水行为
小龙虾爬行能力和逆水上朔的 能力较强,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 且集群生活。在养殖池中常成群聚 集在进水口周围;阴雨天或水体缺 氧、缺食,就会爬出水面。
下大雨,该虾可逆向水流上岸边作短暂停留或逃逸,水中环境不适时也会爬上岸边栖息 因此要注意防逃,要有防逃网(墙)
第48页
3、低殖特性
栖动物、较体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各种鱼虾尸体都是克氏原螯虾等食饲 料,对人工投喂各种植物,动物下脚料及人工配合料也都食。
▪ 不同发育阶段有差异:刚孵出的幼虾以其自己存留的卵黄为营养,之后不
人工繁育的亲虾驯养池——异地引进 亲虾异地配
4、掘洞行为:
喜掘洞且善于掘洞。冬夏季营穴居生活,大多数洞穴的深度在50~80cm,部分 超过1 m,最长可达2 m多;洞穴直径不定,视虾体大,小有所区别,通常横向平 面走向的洞穴才有超过1 m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纵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较 浅,洞的位置一般在水面上下20cm处。
▪ 雄性
➢ 精巢:1对,白 色,位于围心 窦腹面。呈3叶 状,前部分离 为2叶,后部合 并为1叶
➢ 输精管:1对, 细长
➢ 生殖孔:第5步 足基部内侧
4、生殖系统
4、生殖系统
▪ 雌性
➢ 卵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褐色。颗粒状,分3叶 ,前部2叶,后部1叶
➢ 输卵管:1对,短小 ➢ 生殖孔:第3步足基部内侧 ➢ 受精囊:第4、5对步足间的腹甲上,有一椭圆形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