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面试问题汇总

质量工程师面试问题汇总
质量工程师面试问题汇总

CPK和PPK的区别

“所谓PPK,是进入大批量生产前,对小批生产的能力评价,一般要求

≥1.67;而CPK,是进入大批量生产后,为保证批量生产下的产品的品质状况不至于下降,且为保证与小批生产具有同样的控制能力,所进行的生产能力的评价,一般要求≥1.33;一般来说,CPK需要借助PPK的控制界限来作控制。

A++级Cpk≥2.0 特优可考虑成本的降低 A+ 级 2.0 >Cpk ≥ 1.67 优应当保持之

A 级 1.67 >Cpk ≥ 1.33 良能力良好,状态稳定,但应尽力提升为A+级

B 级 1.33 >Cpk ≥ 1.0 一般状态一般,制程因素稍有变异即有产生不良的危险,应利用各种资源及方法将其提升为 A 级

C 级 1.0 >Cpk ≥ 0.67 差制程不良较多,必须提升其能力

D 级 0.67 > Cpk 不可接受其能力太差,应考虑重新整改设计制程。

品质统计过程中的意义

CPK:Complex Process Capability index 的缩写,是现代企业用于表示制程能力的指标。制程能力强才可能生产出质量、可靠性高的产品。

制程能力指标是一种表示制程水平高低的方法,其实质作用是反映制程合格率的高低。

制程能力的研究在於确认这些特性符合规格的程度,以保证制程成品的良率在要求的水准之上,可作为制程持续改善的依据。而规格依上下限有分成单边规格及双边规格。只有规格上限和规格中心或只有规格下限和规格中心的规格称为单边规格。有规格上下限与中心值,而上下限与中心值对称的规格称为双边规格。

当我们的产品通过了GageR&R的测试之后,我们即可开始Cpk值的测试。

CPK值越大表示品质越佳。

Cpk——过程能力指数

CPK = Min(CPKu,CPKl)

USL (Upper specification limit): 规格上限。

LSL (Low specification limit): 规格下限。

ˉx = (x1+x2+...+xn) / n : 平均值。

T = USL - LSL : 规格公差。

U = (USL + LSL) / 2:规格中心。

CPKu = | USL-ˉx | / 3σ

CPKl = | ˉx -LSL | / 3σ

影响CPK的因素

编辑本段

在加工过程中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设备方面:如设备精度的稳定性,性能的可靠性,定位装置和传动装置的准确性,设备的冷却润滑的保护情况,动力供应的稳定程度等。

?工艺方面:工艺流程的安排,工序之间的衔接,工艺方法、工艺装备、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选择,工序加工的指导文件、工艺卡、操作规范、作业指导书、工序质量分析表等。

?材料方面:如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处理方法,配套件元器件的质量等。

?操作者方面:如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质量意识,责任心,管理程度等。

?环境方面:如生产现场的温度、温度、噪音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凈化、现场污染程度等。

Cpk应用讲议

1. Cpk的中文定义为:制程能力指数,是某个工程或制程水准的量化反应,也是工程评估的一类指标。

2. 同Cpk息息相关的两个参数:Ca , Cp.

Ca: 制程准确度。在衡量「实际平均值」与「规格中心值」之一致性。对於单边规格,因不存在规格中心,因此不存在Ca;对於双边规格,

Ca=(ˉx-C)/(T/2)。

Cp: 制程精密度。在衡量「规格公差宽度」与「制程变异宽度」之比例。对於单边规格,

只有上限和中心值,Cpu = | USL-ˉx | / 3σ。

只有下限和中心值,Cpl = | ˉx -LSL | / 3σ

对於双边规格:Cp=(USL-LSL) / 6σ

3. Cpk, Ca, Cp三者的关系: Cpk = Cp * ( 1 - |Ca|),Cpk是Ca及Cp 两者的中和反应,Ca反应的是位置关系(集中趋势),Cp反应的是散布关系(离散趋势)

4. 当选择制程站别Cpk来作管控时,应以成本做考量的首要因素,还有是其品质特性对后制程的影响度。

5. 计算取样数据至少应有20~25组数据,方具有一定代表性。

6. 计算Cpk除收集取样数据外,还应知晓该品质特性的规格上下限(USL,LSL),才可顺利计算其值。

7. 首先可用Excel的“STDEVP”函数自动计算所取样数据的标准差(σ),再计算出规格公差(T),及规格中心值(U). 规格公差T=规格上限-规格下限;规格中心值U=(规格上限+规格下限)/2;

8. 依据公式:Ca=(X-U)/(T/2) ,计算出制程准确度:Ca值 (X为所有取样数据的平均值)

Ca的评级标准及处理:

Ca值处理原则

A |Ca|≤12.5%作业员遵守作业标准操作并达到要求,需继续保持。

B 12.5%≤|Ca|

≤25%

有必要将其改进为A级。

C 25%≤|Ca|≤5

0%

作业员可能看错规格或不按作业标准操作。须检讨规格及作业标准。

D 50%≤|Ca|

应采取紧急措施全面检讨所有可能影响之因素,必要时得停止生产。

9. 依据公式:Cp =T/6σ ,计算出制程精密度:Cp值

Cp的评级标准及处理:

Cp值处理原则

A

+

Cp≥1.67无缺点。可考虑降低成本。

A 1.33≤Cp≤状态良好维持现状。

1.67

B 1.00≤Cp≤

1.33

改进为A级。

C 0.67≤Cp≤

1.00

制程不良较多,须提升能力。

D Cp≤0.67

制程能力歹差,应考虑重新整改设计程程。

10. 依据公式:Cpk=Cp(1-|Ca|) ,计算出制程能力指数:Cpk值

11. Cpk的评级标准:(可据此标准对计算出之制程能力指数做相应对策)

Cpk值处理原则

A

++

Cpk≥2.0特优,可考虑成本的降低

A + 2.0 > Cpk

≥ 1.67

优,应当保持之

A 1.67 > Cpk

≥ 1.33

良,能力良好,状态稳定,但应尽力提升为A+级

B 1.33 > Cpk ≥ 1.0 一般,制程因素稍有变异即有产生不良的危险,应利

用各种资源及方法将其提升为 A级

C 1.0 > Cpk

≥ 0.67

差,制程不良较多,必须提升其能力

D

0.67 > Cpk 不可接受,其能力太差,应考虑重新整改设计制程。

12. Cpk和制程良率换算。

C pk 每一百万件之

不良

合格率

.33

317310 68.3 0

.67

45500 95.5

1 2700

99.7 3

1 .33 63

99.9

937

1 .67 0.57

99.9

9995

2 0.002 100

CPK与PPK都是表示制程能力的参数,PPK中添加了对过程特殊原因的关注,是描述过程性能的指标。现代计算中多采用Minitab软件来实现,方便快捷。

过程能力编辑本段

过程能力指数也称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在一定时间里,处于控制状态(稳定状态)下的实际加工能力。它是工序固有的能力,或者说它是工序保证质量的能力。这里所指的工序,是指操作者、机器、原材料、工艺方法和生产环境等五个基本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就是工序中的各个质量因素所起作用的综合表现。对于任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总是分散地存在着。若工序能力越高,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小;若工序能力越低,则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散就会越大。那么,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量,来描述生产过程所造成的总分散呢?通常,都用6σ(即μ+3σ)来表示工序能力:

工序能力=6σ若用符号P来表示工序能力,则:P=6σ式中:σ是处于稳定状态下的工序的标准偏差工序能力是表示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着分散的一个参数。但是这个参数能否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仅从它本身还难以看出。因此,还需要另一个参数来反映工序能力满足产品技术要求(公差、规格等质量标准)的程度。这个参数就叫做工序能力指数。它是技术要求和工序能力的比值,即

工序能力指数=技术要求/工序能力Cp=T/6σT——公差σ——总体标准差(或用样本标准差S)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当分布中心与公差中心有偏离时,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运用工序能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水平。

制程能力是过程性能的允许最大变化范围与过程的正常偏差的比值。

制程能力研究在於确认这些特性符合规格的程度,以保证制程成品不符规格的不良率在要求的水准之上,作为制程持续改善的依据。

当我们的产品通过了GageR&R的测试之后,我们即可开始Cpk值的测试。

CPK值越大表示品质越佳。

CPK=min((X-LSL/3s),(USL-X/3s))

8D(8 Disciplines)问题解决8步法

8D的原名叫做8 Disciplines,意思是8个人人皆知解决问题的固定步骤。原始是由Ford公司,全球化品质管制及改善的特殊必备方法,之后已成为

QS9000/ISO TS16949、福特公司的特殊要求。凡是做FORD的零件,必须采用8D 作为品质改善的工具,目前有些企业并非 FORD 的供应商或汽车业的合作伙伴,

也很喜欢用这个方便而有效的方法解决品质问题,成为一个固定而有共识的标准化问题解决步骤。

Discipline 1. 成立改善小组(Form the Team):由议题之相关人员组成,通常是跨功能性的,说明团队成员间的彼此分工方式或担任的责任与角色。

Discipline 2. 描述问题(Describe the Problem):将问题尽可能量化而清楚地表达,并能解决中长期的问题而不是只有眼前的问题。

Discipline 3. 实施及确认暂时性的对策(Contain the Problem):对于解决 D2 之立即而短期行动,避免问题扩大或持续恶化,包含清库存、缩短PM时间、加派人力等。

Discipline 4. 原因分析及验证真因(Identify the Root Cause):发生 D2 问题的真正原因、说明分析方法、使用工具(品质工具)的应用。

Discipline 5. 选定及确认长期改善行动效果(Formulate and Verify Corrective Actions):拟订改善计划、列出可能解决方案、选定与执行长期对策、验证改善措施,清除 D4 发生的真正原因,通常以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方式说明长期改善对策,可以应用专案计划甘特图(Gantt Chart),并说明品质手法的应用。

Discipline 6. 改善问题并确认最终效果(Correct the Problem and Confirm the Effects):执行 D5 后的结果与成效验证。

Discipline 7. 预防再发生及标准化(Prevent the Problem):确保 D4 问题不会再次发生的后续行动方案,如人员教育训练、改善案例分享(Fan out) 、作业标准化、产出BKM、执行FCN 、分享知识和经验等。

Discipline 8. 恭喜小组及规划未来方向(Congratulate the Team):若上述步骤完成后问题已改善,肯定改善小组的努力,并规划未来改善方向。

七、过程判异准则

以下是常用的八项判异准则:

1、一点落在A区以外;

2、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

3、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

4、连续14点相邻点上下交替;

5、连续3点有2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以外;

6、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

7、连续15点在C区中心线上下;

8、连续8点在中心线同侧无一点在C区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