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间脑
合集下载
系统解剖学:间脑

间 脑
Diencephalon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系
一 位 置
• •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两侧和背部被大脑半球掩盖
二
• 背侧丘脑 • 后丘脑 • 上丘脑 • 底丘脑
区 分
• 下丘脑
三 背侧丘脑
外 形
•
• • • •
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
前结节 丘脑枕 丘脑间粘合 下丘脑沟
背侧丘脑的内部核群
室旁核 室旁垂体束 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
垂体下动脉
垂体后叶
垂体静脉
弓状核产生的释放因子和抑制 因子 → 结节漏斗束 →垂体门 静脉 → 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
正中隆起
垂体门静脉
垂体上动脉 前叶
垂体静脉
下丘脑功能
• • • • • • 神经内分泌的皮质下中枢 内脏活动(交感和副交感)的皮质下中枢 体温调节的皮质下中枢 摄食、饱食的皮质下中枢 水盐平衡皮质下中枢 调节情绪、昼夜节律等
下丘脑
边界
• 上:下丘脑沟 • 下: – 视交叉 – 灰结节
– 漏斗
– 乳头体 • 前: 终板
• 后:与中脑被盖相续
分 区
自前向后依次分为
• 视前区 • 视上区 • 结节区
• 乳头体区
重要核团
• 视上区 – 视上核-抗利尿激素(ADH, vasopressin 加压素) – 室旁核-催产素 下丘脑后核 • 结节区 室旁核 – 漏斗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 前核 – 腹内侧核 – 背内侧核 视前内侧核和 下丘脑腹内侧核 视前外侧核 •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视上核 – 乳头体核 弓状核 – 下丘脑后核
室旁核
室旁垂体束
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 弓状核 结节漏斗束 乳头体核
Diencephalon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系
一 位 置
• •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两侧和背部被大脑半球掩盖
二
• 背侧丘脑 • 后丘脑 • 上丘脑 • 底丘脑
区 分
• 下丘脑
三 背侧丘脑
外 形
•
• • • •
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
前结节 丘脑枕 丘脑间粘合 下丘脑沟
背侧丘脑的内部核群
室旁核 室旁垂体束 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
垂体下动脉
垂体后叶
垂体静脉
弓状核产生的释放因子和抑制 因子 → 结节漏斗束 →垂体门 静脉 → 垂体前叶
结节漏斗束
正中隆起
垂体门静脉
垂体上动脉 前叶
垂体静脉
下丘脑功能
• • • • • • 神经内分泌的皮质下中枢 内脏活动(交感和副交感)的皮质下中枢 体温调节的皮质下中枢 摄食、饱食的皮质下中枢 水盐平衡皮质下中枢 调节情绪、昼夜节律等
下丘脑
边界
• 上:下丘脑沟 • 下: – 视交叉 – 灰结节
– 漏斗
– 乳头体 • 前: 终板
• 后:与中脑被盖相续
分 区
自前向后依次分为
• 视前区 • 视上区 • 结节区
• 乳头体区
重要核团
• 视上区 – 视上核-抗利尿激素(ADH, vasopressin 加压素) – 室旁核-催产素 下丘脑后核 • 结节区 室旁核 – 漏斗核 下丘脑背内侧核 前核 – 腹内侧核 – 背内侧核 视前内侧核和 下丘脑腹内侧核 视前外侧核 •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视上核 – 乳头体核 弓状核 – 下丘脑后核
室旁核
室旁垂体束
视上核 视上垂体束 弓状核 结节漏斗束 乳头体核
昆医系统解剖学课件-脑干、小脑、间脑

下行纤维束—锥体束 大脑皮质 锥体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脑神经 躯体运 动核 脊髓前 角运动 神经元
传导控制骨骼肌随 意体运动的神经冲动
小脑 cerebellum
一、位置:
颅后窝内,小脑
幕下方,脑干的背
面。
二、外形
小脑蚓:两半球之间的缩窄部分 小脑半球:上面平坦,下面隆起
三、分叶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或原小脑) 小脑前叶(旧小脑或前庭小脑) 小脑后叶(新小脑或大脑小脑)
(一)脑干外形:
1、腹侧面:
1)结构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 锥体 橄榄
锥体交叉
背侧面:
1)薄束结节、楔束结节 2)小脑脚(上、中、下) 3)菱形窝: 4)上丘、下丘 5)滑车神经根 上丘 下丘 内侧隆起 正中沟 面神经丘 滑车神经 小脑上脚 界沟 小脑中脚 前庭区 听结节 小脑下脚 楔束结节 薄束结节
二、间脑的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后丘脑
背侧丘脑 dorsal thalamus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丘脑中央辐射
腹后内侧核
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
脊髓丘系和 内侧丘系
功能:传导对侧半身的躯体感觉
三、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其轴突组成听辐射 至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其轴突组成视辐射 至视觉中枢。
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 和精细触觉。
2)脊髓丘系: 对侧脊髓后角固有核—其轴突 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 触觉。 3)三叉丘系: 对侧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
其轴突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 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粘膜的痛、 温、触觉。
《系统解剖学》教学课件:20中枢神经系统-间脑

中枢神经系统
间脑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学习重点
1.间脑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结构。 2.第三脑室的位置和通邻。 3.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和传 出纤维。 4.内、外侧膝状体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 5.下丘脑的组成。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位置分部
端脑与中脑之间,大部被半球遮盖,仅腹侧暴露于脑底。 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 脑。间脑中间的窄腔—第三脑室。
区相移行的部分,包
括:松果体、缰三角、
缰连合、丘脑髓纹、后
连合。
松果体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四、底丘脑
底丘脑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与黑 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 的功能。 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 可产生对侧肢体,尤其 是上肢较为显著的不自 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 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
第三脑室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一、背侧丘脑
左右对称的卵圆形灰质团 块,借丘脑间粘合相连,背 面游离;外侧与尾状核隔终 纹;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侧 壁;前部有下丘沟;前端 隆凸—前结节,后端膨大— 枕。 “Y”形的内髓板分为:前核群、 外侧核群及内侧核群。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终纹 丘脑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一、背侧丘脑
②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 系纤维,发出纤维→ 丘脑 中央辐射→; ③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 系纤维,发出纤维→丘脑 →中央辐射→ 。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一、背侧丘脑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背侧丘脑内进化上最新的部 分,包括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的背侧组。虽 然它们不直接接受上行的传导束,但与丘脑其他核团、 大脑皮质等均有丰富的纤维联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 经活动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 息,并伴随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能力,也参与学习记忆 活动。
间脑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学习重点
1.间脑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结构。 2.第三脑室的位置和通邻。 3.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和传 出纤维。 4.内、外侧膝状体的传入纤维、传出纤维。 5.下丘脑的组成。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位置分部
端脑与中脑之间,大部被半球遮盖,仅腹侧暴露于脑底。 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 脑。间脑中间的窄腔—第三脑室。
区相移行的部分,包
括:松果体、缰三角、
缰连合、丘脑髓纹、后
连合。
松果体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四、底丘脑
底丘脑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内含底丘脑核,与黑 质、红核、苍白球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参与锥体外系 的功能。 人类一侧底丘脑核受损, 可产生对侧肢体,尤其 是上肢较为显著的不自 主的舞蹈样动作,称半 身舞蹈病或半身颤搐。
第三脑室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一、背侧丘脑
左右对称的卵圆形灰质团 块,借丘脑间粘合相连,背 面游离;外侧与尾状核隔终 纹;内侧面构成第三脑室侧 壁;前部有下丘沟;前端 隆凸—前结节,后端膨大— 枕。 “Y”形的内髓板分为:前核群、 外侧核群及内侧核群。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终纹 丘脑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一、背侧丘脑
②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 系纤维,发出纤维→ 丘脑 中央辐射→; ③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 系纤维,发出纤维→丘脑 →中央辐射→ 。
三叉丘系 内侧丘系
2020年9月7日星期一
温州医学院
一、背侧丘脑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背侧丘脑内进化上最新的部 分,包括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的背侧组。虽 然它们不直接接受上行的传导束,但与丘脑其他核团、 大脑皮质等均有丰富的纤维联系。在功能上进入高级神 经活动领域,能汇聚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信息及运动信 息,并伴随情感意识的辨别分析能力,也参与学习记忆 活动。
系统解剖学:14间脑

腹外侧核:
主要接受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 经二核的中继后投射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其中 来自腹前核的主要投射至6区,来自腹外侧核的主 要投射至4区。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作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 体和黑质之间的主要中继站,组成运动丘脑 motorthalamus,在躯体运动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腹后内侧核: 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外侧核背侧群
这些核团进化最新,不直接接受长上行传导束的传入,与大脑的联
络皮质有丰
外
侧
核
背
侧
群
2、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
核背侧群 前核:
与乳头体(通过乳头丘脑束)、海马(通过穹 隆)和扣带回有往返联系。
内侧核群: 与前额叶皮质有往返联系。
外侧核群背侧组(主要为枕核): 与顶、枕颞叶联络皮质有往返联系,其功能与情
下丘脑主要核团有:
室 旁 核
视上核
垂体
乳 头 漏体 斗核 核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与脑干和脊髓的联
系
③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乳头丘脑束
④与垂体的联系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
乳
头
丘
垂体
脑 束
视上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复杂:
视上垂体束
主要包括:
1、与垂体的联系:
由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 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神 经垂体,在此贮存并在需要时 释放入血液。
间脑 diencephalon
一、 间脑位置及外形
Diencephalan(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 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泡。在发生过程中, 由于大脑半球高度发展,间脑的大部分被大脑 半球掩盖,外侧面与大脑半球融合,仅部分腹 侧面显露于脑底,因此间脑与端脑之间无明显 界线。
主要接受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 经二核的中继后投射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其中 来自腹前核的主要投射至6区,来自腹外侧核的主 要投射至4区。
腹前核和腹外侧核作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 体和黑质之间的主要中继站,组成运动丘脑 motorthalamus,在躯体运动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腹后内侧核: 接受三叉丘系和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外侧核背侧群
这些核团进化最新,不直接接受长上行传导束的传入,与大脑的联
络皮质有丰
外
侧
核
背
侧
群
2、联络性核团(新丘脑):前核、内侧核、外侧
核背侧群 前核:
与乳头体(通过乳头丘脑束)、海马(通过穹 隆)和扣带回有往返联系。
内侧核群: 与前额叶皮质有往返联系。
外侧核群背侧组(主要为枕核): 与顶、枕颞叶联络皮质有往返联系,其功能与情
下丘脑主要核团有:
室 旁 核
视上核
垂体
乳 头 漏体 斗核 核
2.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①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②与脑干和脊髓的联
系
③与背侧丘脑的联系
乳头丘脑束
④与垂体的联系 室旁垂体束 视上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
乳
头
丘
垂体
脑 束
视上核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复杂:
视上垂体束
主要包括:
1、与垂体的联系:
由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 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 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神 经垂体,在此贮存并在需要时 释放入血液。
间脑 diencephalon
一、 间脑位置及外形
Diencephalan(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 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泡。在发生过程中, 由于大脑半球高度发展,间脑的大部分被大脑 半球掩盖,外侧面与大脑半球融合,仅部分腹 侧面显露于脑底,因此间脑与端脑之间无明显 界线。
系统解剖学小脑、间脑、端脑课件

枕颞沟
海马回钩
距状沟
大脑半球内侧、底面
第 I 躯体运动区 第 I 躯体感觉区 平衡觉区 味觉区 听区 书写中枢 颞横回
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缘上回
角回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的 功能定位
1. 第 I 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2. 第 I 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平衡
脊髓小脑
脊髓小脑束
前庭N核 调节肌 网状结构 张力和 栓、球状核 红核丘脑 协调运动
齿状核 丘脑→ 大脑皮质 调节随 意运动
顶核
大脑小脑
大脑皮质 →脑桥核
间脑 diencephalon
• 位置:中脑mensenphalon和端脑telencephalon间
• 分部 背侧丘脑 thalamus 下丘脑 hypothalamus 上丘脑 epithalamus 后丘脑 metathalamus 底丘脑 subthalamus
丘脑底核
下丘脑
•
hypothalamus
终板 下丘脑沟
位置和外形
上界:下丘脑沟 下界:灰结节-正中隆起 -漏斗-垂体 乳头体mamillary body 前界:终板,视交叉
视交叉 optic chiasm
垂体 hypophysis
漏斗 infundibulum
乳头体
垂体 视束 灰结节 乳头体
下丘脑的功能
小脑
cerebellum
原裂
上面观
小脑半球
小脑 cerebellum
• 外形
蚓部 vermis 半球: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扁桃体
(系统解剖学课件)5.间脑

掌握间脑的解剖结构特点。
01
03 02
02
间脑的解剖结构
位置与形态
位置
间脑位于大脑的中间,连接着大脑半 球和脑干,上方是丘脑和下丘脑,下 方是脑桥和中脑。
形态
间脑呈扁平状,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即背侧的丘脑和腹侧的下丘脑。
主要分区
丘脑
丘脑是间脑的最大部分,负责感觉信 号的处理和传递。它分为三个主要区 域:乳头体区、外侧区和内侧区。
下丘脑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负责调节内脏 功能、睡眠-觉醒周期和激素分泌。它 包括视上部、视下部、结节部和乳头 体。
重要结构与功能
丘脑
丘脑是感觉信号的传递中心,将感觉信号从外周传递到大脑 皮层,参与空间感知、触觉、听觉和平衡觉等功能的处理。
下丘脑
下丘脑在维持机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体温、血糖、 水和电解质平衡等生理过程。它还参与控制睡眠-觉醒周期和 情绪反应,以及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
03
间脑的生理功能
神经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
作为间脑的主要组成部分,下丘脑在神经内分泌功能中起到关键作用。它能够合成和释 放多种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对调节内分泌
系统有重要影响。
视上核与室旁核
视上核和室旁核是下丘脑的重要区域,能够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 素能够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维持水盐平衡;催产素则与分娩、哺乳等生理活动相关。
感觉信号处理
丘脑
丘脑是间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接收和整合来自全身的感觉信号,并将 其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丘脑在感觉信号处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中继站作用。
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中的特异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形成了感觉投射系统,能够将感觉信号从丘 脑传递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从而实现对感觉信号的精细处理和识别。
01
03 02
02
间脑的解剖结构
位置与形态
位置
间脑位于大脑的中间,连接着大脑半 球和脑干,上方是丘脑和下丘脑,下 方是脑桥和中脑。
形态
间脑呈扁平状,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 即背侧的丘脑和腹侧的下丘脑。
主要分区
丘脑
丘脑是间脑的最大部分,负责感觉信 号的处理和传递。它分为三个主要区 域:乳头体区、外侧区和内侧区。
下丘脑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负责调节内脏 功能、睡眠-觉醒周期和激素分泌。它 包括视上部、视下部、结节部和乳头 体。
重要结构与功能
丘脑
丘脑是感觉信号的传递中心,将感觉信号从外周传递到大脑 皮层,参与空间感知、触觉、听觉和平衡觉等功能的处理。
下丘脑
下丘脑在维持机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体温、血糖、 水和电解质平衡等生理过程。它还参与控制睡眠-觉醒周期和 情绪反应,以及释放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
03
间脑的生理功能
神经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
作为间脑的主要组成部分,下丘脑在神经内分泌功能中起到关键作用。它能够合成和释 放多种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对调节内分泌
系统有重要影响。
视上核与室旁核
视上核和室旁核是下丘脑的重要区域,能够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 素能够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维持水盐平衡;催产素则与分娩、哺乳等生理活动相关。
感觉信号处理
丘脑
丘脑是间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接收和整合来自全身的感觉信号,并将 其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处理。丘脑在感觉信号处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中继站作用。
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中的特异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形成了感觉投射系统,能够将感觉信号从丘 脑传递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从而实现对感觉信号的精细处理和识别。
《系统解剖学》教学课件:小脑 间脑

腹后核包括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 束味觉纤维的感觉冲动,发出纤维 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中 央后回下部。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 髓丘系的感觉冲动,发出纤维参与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中央后 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hou部。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为背侧丘脑内进化上最新的部分,包括前核、内侧核和
下丘脑后核9
3 1 4 79
26 8
5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视上垂体束→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 室旁核:室旁垂体束→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催产素。 漏斗核:结节垂体束→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丛,将神经内分 泌物质(促激素或抑制激素) 送至垂体前叶(腺垂体)。
(2)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借终纹和杏仁体联系; 借穹窿与海马联系; 借前脑内侧束和乳头脚 与中脑 被盖联系。
红核 底丘脑核
黑质
五、下丘脑(丘脑下部)
包括:终板、视交叉;
视束、灰结节、乳头体; 漏斗、正中隆起、垂体。
下丘脑的分区及其主要核团
下丘脑自前至后分为四区,各区又以穹窿柱为标 志,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
视前区:视前核1 视上区:视上核2
室旁核3 下丘脑前核4 结节区:漏斗核5 腹内侧核6 背内侧核7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8
小脑蚓:
上面:略高出小脑半球; 下面:从前向后依次为:
小结、蚓垂、蚓锥 体和蚓结节。
绒球脚 绒球
小脑上面观 小脑下面观
小脑表面有许多相互平行的浅沟,将其分为 许多狭窄的小脑叶片。
小脑上面前、中 1/3交界处有一略 呈V字型的深沟, 称为原裂; 小脑下面绒球和 小结的后方有一深 沟,为后外侧裂。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孤 束味觉纤维的感觉冲动,发出纤维 参与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中 央后回下部。
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 髓丘系的感觉冲动,发出纤维参与 组成丘脑中央辐射,投射到中央后 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hou部。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为背侧丘脑内进化上最新的部分,包括前核、内侧核和
下丘脑后核9
3 1 4 79
26 8
5
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与垂体的联系
视上核:视上垂体束→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泌加压素。 室旁核:室旁垂体束→垂体后 叶(神经垂体)分催产素。 漏斗核:结节垂体束→正中隆 起的毛细血管丛,将神经内分 泌物质(促激素或抑制激素) 送至垂体前叶(腺垂体)。
(2)与边缘系统的联系: 借终纹和杏仁体联系; 借穹窿与海马联系; 借前脑内侧束和乳头脚 与中脑 被盖联系。
红核 底丘脑核
黑质
五、下丘脑(丘脑下部)
包括:终板、视交叉;
视束、灰结节、乳头体; 漏斗、正中隆起、垂体。
下丘脑的分区及其主要核团
下丘脑自前至后分为四区,各区又以穹窿柱为标 志,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
视前区:视前核1 视上区:视上核2
室旁核3 下丘脑前核4 结节区:漏斗核5 腹内侧核6 背内侧核7 乳头体区:乳头体核8
小脑蚓:
上面:略高出小脑半球; 下面:从前向后依次为:
小结、蚓垂、蚓锥 体和蚓结节。
绒球脚 绒球
小脑上面观 小脑下面观
小脑表面有许多相互平行的浅沟,将其分为 许多狭窄的小脑叶片。
小脑上面前、中 1/3交界处有一略 呈V字型的深沟, 称为原裂; 小脑下面绒球和 小结的后方有一深 沟,为后外侧裂。
系统解剖学:间脑 小脑

前角运动神经元
3、大脑小脑(新小脑)调控骨骼肌的随意、 精细运动。
大脑皮质运动区
➢接受纤维:皮质脑桥束在脑桥核 中继后经小脑中脚传入的纤维
➢主要投射至齿状核中继后经小脑 上脚进入对侧的红核和对侧背侧 丘脑腹前核及腹外侧核,后者再 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躯体运 动区,最后经皮质脊髓束下行至 脊髓。
红核小细胞部
(1)前庭小脑:主要与前 庭N核和前庭N联系, 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也 称古小脑、原小脑。
绒球小结叶
DCST 脊髓小脑后束 OCT 橄榄小脑束 CCT 楔小脑束 VCT 前庭小脑束 OCT CCT DCST PCT PCT 脑桥 小脑束
内侧区 中间区
(2)脊髓小脑:主要接受 来自脊髓的信息,传出纤 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 传出。也称旧小脑。
前庭神经核
前庭小脑
2、脊髓小脑(旧小脑) 调节肌张力
➢接受纤维:脊髓小脑前、后束经 小脑上、下脚传入的本体感觉冲 动
➢主要投射至顶核和中间核,中继 后发出纤维到前庭神经核、脑干 网状结构和红核,再经前庭脊髓 束、网状脊髓束及红核脊髓束来 影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
红核 网状结构
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小脑 前庭神经核
小脑、 间脑
小脑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位于颅后窝,借三对脚与脑干相连,上借小脑幕与大脑相隔
小脑幕 小脑
➢外形
✓两侧为小脑半球,中间为小脑蚓
✓上面平坦,前后凹陷,称为小脑前、后切迹
✓下面膨隆,半球前内面有一突起,称为小脑扁桃体
✓小脑蚓下面从前到后为小结、蚓垂和蚓结节。小结连于绒 球。
小脑前切迹
绒球
半球
小
半球
脑
蚓
小脑后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侧膝状体(LGN) 内侧膝状体(MGN)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下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上丘臂
外侧膝状体
上丘
视觉传导中继站
组成
• 丘脑髓纹 • 缰三角 • 缰连合 • 松果体 • 后连合
上丘脑
• 视交叉 • 灰结节 • 漏斗 • 乳头体 • 终板
下丘脑
分区
• 视前区 • 视上区 • 结节区 • 乳头体区
• 视上区
视上核-抗利尿激素(ADH, 加压素) 室旁核-催产素
• 结节区
– 漏斗核 – 腹内侧核 – 背内侧核
•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第三脑室
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 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 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 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作业题
1 原小脑、旧小脑与新小脑在进化和功能上有何 不同?
2 试述间脑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结构与功能。 3 试述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结节,后端膨大称丘 脑枕 • 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 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 称下丘脑沟
• 前核群Anterior nuclear group
• 内侧核群Medial nuclear group
• 外侧核群Lateral nuclear group
内髓板
后外侧核
பைடு நூலகம்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间脑
The Diencephalon
位置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分部
• 背侧丘脑 • Doral thalamus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上丘脑
Epithalamus • 底丘脑
Subthalamus • 下丘脑
Hypothalamus
背侧丘脑
• 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其前端突起称丘脑前
功能分类
非特异性中继核团
• 板内核 • 正中核 • 网状核
联络核团
• 前核 • 内侧核 • 外侧核的背组
特异性中继核团
• 腹前核(VA) ←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和黑质的传
入纤维
• 腹中间核(VI) • 腹后内侧核(VPM)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 腹后外侧核(VPL)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下丘臂下丘
听觉传导中继站
上丘臂
外侧膝状体
上丘
视觉传导中继站
组成
• 丘脑髓纹 • 缰三角 • 缰连合 • 松果体 • 后连合
上丘脑
• 视交叉 • 灰结节 • 漏斗 • 乳头体 • 终板
下丘脑
分区
• 视前区 • 视上区 • 结节区 • 乳头体区
• 视上区
视上核-抗利尿激素(ADH, 加压素) 室旁核-催产素
• 结节区
– 漏斗核 – 腹内侧核 – 背内侧核
•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后核
第三脑室
下丘脑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中心 ②皮质下自主神经活动高级中枢,对机体体温、摄 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行广泛的调 节。 ③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 如体温、血液成份的变化等 ④下丘脑与边缘系统有密切联系,参与情绪行为的 调节 ⑤调节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
作业题
1 原小脑、旧小脑与新小脑在进化和功能上有何 不同?
2 试述间脑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结构与功能。 3 试述下丘脑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结节,后端膨大称丘 脑枕 • 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 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 称下丘脑沟
• 前核群Anterior nuclear group
• 内侧核群Medial nuclear group
• 外侧核群Lateral nuclear group
内髓板
后外侧核
பைடு நூலகம்背外侧核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间脑
The Diencephalon
位置
位于脑干与端脑之间,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分部
• 背侧丘脑 • Doral thalamus • 后丘脑
Metathalamus • 上丘脑
Epithalamus • 底丘脑
Subthalamus • 下丘脑
Hypothalamus
背侧丘脑
• 卵圆形的灰质团块 • 其前端突起称丘脑前
功能分类
非特异性中继核团
• 板内核 • 正中核 • 网状核
联络核团
• 前核 • 内侧核 • 外侧核的背组
特异性中继核团
• 腹前核(VA) ←小脑齿状核 苍白球和黑质的传
入纤维
• 腹中间核(VI) • 腹后内侧核(VPM) ←三叉丘系、味觉纤维 • 腹后外侧核(VPL)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
后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