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古诗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古诗的意思
清平乐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诗,全诗如下:
水晶帘外重重掩,不知秋色到池边。
落叶风前一片黄,故园东望路漫漫。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水晶帘外重重掩住的房间里,不知道秋天的景色已经到了池塘边。
在秋风中,一片片黄叶在飘落,我向东望去,回忆起故园的景象,漫长的路途漫无边际。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离开家乡,远离故园的寂寥之感,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无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
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古诗诗意

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古诗诗意原文: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衍生注释: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二、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之家的天伦之乐。
上阕勾勒出朴素恬静的乡村环境,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聊天打趣,充满生活情趣。
下阕写三个儿子的不同活动,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忙着编织鸡笼,小儿子则天真无邪地卧在溪边剥莲蓬。
全词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三、作者介绍: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
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
四、运用片段: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了郊外的农家乐。
这里就
像辛弃疾笔下的“清平乐·村居”里的场景一样,小小的茅屋,周围绿草
如茵。
我看到一位老爷爷和老奶奶坐在门口,笑着聊天,那温馨的画面,不正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吗?远处,孩子们在田
间地头玩耍,大一点的哥哥在帮忙干活,小一点的弟弟调皮地跑来跑去,这不就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
剥莲蓬”的生动写照吗?这样的田园生活,真是让人陶醉啊!。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是在公元1097年(农历辛巳年),作者时年五十岁。
任江西安抚使,兼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的第二年写的。
作者离开上饶地区,奉召回京,途中经过江西上饶的铅山,看到这里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他心情舒畅,感到无比欣慰。
因此,写下了这首《清平乐·村居》。
此词上阕着重写景,描绘了江南农村春末夏初的优美景色,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自由快乐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反映了辛弃疾的爱国热情。
下阕着重抒情,借歌颂农村劳动妇女,表达了自己对她们的赞美之情。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风光和乡村生活,读来意趣横生。
词的上半片,描绘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色,真是太美妙了。
远处朦胧的群山,稀疏的树林,清清的溪流,芳草萋萋。
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幽静而富于野趣的环境里,青年男女相互亲爱,格外令人心醉。
词的下半片转入对农村生活的描述,特别是对儿童的天真、稚气、可爱的语言与行动,用白描手法加以刻画,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总写,总领全文,展现了词人心目中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是所见所闻。
“翁媪”,是农村老夫妻的通称。
“媚好”,美好,这里用的是双关语。
“谁家”是指村中人家。
“相媚好”,相互逗引取乐,是热恋中情侣的亲昵举动。
辛弃疾词中“农家”和“人家”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吗?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南宋年间,金兵南侵,占领中原,统治者偏安江左,苟且偷安,对抗金大计不提不问。
金兵为了获得喘息之机,暂时与南宋议和。
从上表可以看出,辛弃疾是主战派,但却一直没有被朝廷重用。
清平乐村居古诗译文和注释

清平乐村居古诗译文和注释哎呀,咱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首古诗!
先看译文,它就像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在你眼前展开。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说的不就是那低矮的茅屋旁,小溪潺潺流淌,岸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嘛!这难道不像我们小时候玩耍的那个小村头?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你想想看,醉意中操着吴地口音的老两口,相互逗趣,多温馨啊!就好比我们身边那些相伴多年,依然恩爱的爷爷奶奶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忙着编织鸡笼,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这不就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各自忙着各自活计的场景吗?这不就像咱们熟悉的隔壁邻居一家的日常嘛!
再来说说注释。
“清平乐”是词牌名,就像给这首词定了个调调。
“村居”呢,很明显就是说乡村生活啦。
“茅檐”,不就是茅草盖的屋子的屋檐嘛。
“吴音”,就是吴地的方言。
总之,这首把乡村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听到溪水的流淌声。
难道你不觉得这古诗充满了生活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吗?
我的观点就是,这首古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纯朴、宁静和幸福,真的是太妙啦!。
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⑴茅檐:茅屋的屋檐。
⑴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⑴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⑴翁媪(ǎo):老翁、老妇。
⑴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⑴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⑴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⑴卧:趴。
翻译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解释

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解释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解释: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
“乐”,这里读yuè。
②〔村居〕词题。
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
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翁媪ǎo〕老翁和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亡”,这里读wú。
译文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
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
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由自在。
赏析《清平乐·村居》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句数和字数,“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整首词清新质朴,浅显易懂。
上阙四句点明了老两口的生活环境幽美,精神愉快。
下阙中“卧”字最为传神,写出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
整首词三处写到小溪,正好将五个人物的活动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简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的诗意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衍生注释: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二、赏析:这首词描绘了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以及老小五口之家的天伦之乐。
上阕头两句,作者用简笔勾勒出了茅屋、小溪、青草,展现出了乡村的宁静与优美。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描写一对白发夫妻的亲密与幸福,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下阕分别刻画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正编织鸡笼,小儿子最是顽皮,在溪头卧着剥莲蓬。
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赞美。
三、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 年 5 月 28 日-1207 年 10 月 3 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
这里的景象不正像辛弃疾笔下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吗?奶奶和爷爷在院子里说着话,那亲密的样子,可不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爸爸和叔叔在田里忙着干活,这不就如同“大儿锄豆溪东”吗?而我和堂妹在院子里玩耍,可不就是那“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乡村的生活,真是让人陶醉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题目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4、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7、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8、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9、卧:趴。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
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
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黄庭坚:清平乐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