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合集下载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

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头足倒置起来。

一、基本介绍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

黑格尔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

写于 1805年冬至 1806年10月, 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

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尔逝世前亲自修改过的。

1907年G.拉松编印了本书发表 100周年的纪念版。

最新校正本由J.荷夫麦斯特于1952年出版。

中文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两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前此的哲学研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黑格尔在"序言"中承认谢林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原则是哲学应有的出发点,但批判了谢林对于"绝对"的理解。

他宣称:"绝对"不应理解为无差别的、僵死的实体,而应理解为产生差别、克服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活的实体,即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着的主体,整个现实世界是"绝对"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把握"绝对"的方式不是直观,而是概念,是科学的系统;认识"绝对"不能一蹴即就,要经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

他指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绝对知识的内容,是关于"绝对"自身的科学。

二、基本内容《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杰作,是他哲学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人类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与人类精神交互作用的重要视角。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详细描述了意识从“意识”到“绝对知识”的各个阶段。

这一过程不仅是意识自身的发展,也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反映。

他强调了“绝对精神”作为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将逻辑与历史统一于其中。

这一观点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意识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为我们理解历史与人类精神的交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深邃与博大。

他不仅关注个体的意识发展,更将这一发展置于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中。

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个体的意识与行为不仅受到自身经验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同时,《精神现象学》也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不仅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与冲突,也强调了这些矛盾与冲突在历史与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然而,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其难度与复杂性。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深邃且博大,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与思考。

尤其是在阅读一些较为晦涩的部分时,我更是需要反复推敲与琢磨。

尽管如此,我仍然深感这部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总的来说,《精神现象学》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意识与历史、文化的交互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视角与新思路。

虽然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但只要我们耐心细致地阅读与思考,就一定能够收获满满的知识与启示。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导言当意识获得了个别的意识自身即是绝对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时,意识便返回到了它自身。

对于苦恼的意识来说,自在的存在乃是它自己的彼岸。

但是这个意识的运动已经使它在自身中得到了这样的变化:它将充分发展了的个别性,或者说,将现实的意识这个个别性,当作它自己否定物,即当作和它对立的极端;或者说,它将自己的自为的存在发挥出来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就在它的这个运动中,意识也自觉它与这个共相或普遍的东西已形成了统一,这个统一在我们看来,不再落于意识以外,因为被扬弃了的个别的意识就是这个普遍的东西,同时,因为意识既然保持自己于它的这个否定性之中,这个统一对意识自身而言就是它的本质,意识的真理性即是在具有绝对分立的两极端的推论过程里表现为中项的那个东西,它对不变的意识表示个别的意识已经否定了自己,而对个别的意识则表示不变的意识已不再是它的一个极端,而已与它和解为一。

这个中项就是直接认知两极端并联系两极端的统一,它对意识因而对自己所表述的关于两极端的统一的意识,就是它自己即一切真理这个确定性。

〔Ⅰ.唯心主义〕自我意识既然就是理性,那末它一向对于他物〔或对方〕的否定态度就转化而为一种肯定态度。

在过去,自我意识一向所关涉的仅是它的独立和自由,为了拯救和保持其自身,曾不惜以牺牲世界或它自己的实在性为代价,将这两者都当作它自己的本质的否定物。

但是,现在作为理性,本身既有了保证,它就感觉到自己与它们之间有了和平,能够容忍它们;因为它现在确知它自己即是实在,或者说,它确知一切实在不是别的,正就是它自己;它的思维自身直接就是实在;因而它对待实在的态度就是唯心主义对待实在的态度。

当它采取这种态度以后,仿佛世界现在才第一次成了对于它的一个世界;在此以前,它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它对世界,有所欲求,有所作为,然后总是退出世界,撤回自身,而为自己取消世界,并将作为意识的它自身也一并取消——将关于世界即本质的意识以及关于世界的虚无性的意识,一并予以取消,予以否定。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奠基之作,它宛如一幅描绘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宏伟画卷,带领我们穿越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直至绝对知识的各个阶段,展现了精神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为我们理解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黑格尔从意识阶段开始阐述,这个阶段包括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

感性确定性是最直接的意识形式,它试图把握纯粹的“这一个”,但黑格尔指出这种确定性是虚幻的,因为当我们试图言说“这一个”时,它已经消失在语言和普遍性之中。

例如,当我们说“这朵花”时,“这朵花”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而不再是我们当下所感受到的那个独特个体。

知觉则是对事物属性的综合把握,而知性则进一步深入到事物的内在规律。

这一过程让我们看到意识从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认知逐渐向更深入、更具普遍性的理解过渡。

自我意识阶段是精神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确立自身的。

主人与奴隶的辩证法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内容。

主人通过奴隶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同时,主人在对奴隶的依赖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奴隶在劳动中却逐渐获得了自我意识。

这种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社会关系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工作场所中,员工通过工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雇主与员工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理性阶段标志着精神开始以更加自觉的方式认识世界。

理性试图在世界中发现自身,它经历了观察的理性、实践的理性和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体性等环节。

观察的理性对自然和人类现象进行科学观察,但黑格尔指出这种观察往往是片面的,因为它没有认识到观察对象与自身的内在联系。

实践的理性则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它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一阶段让我们意识到理性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精神现象学

精神现象学
位一个线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
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①。黑
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岁。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当他于1831年正
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日尔曼精神。但是如果这些日尔曼人一旦被迫而抛掉他们的惰性,就会激
励起来奋发有为。因而在他们接触和战胜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内心生活,也
许他们可以超过他们的老师。”①
①黑格尔:《通信集》,1952年,荷夫麦斯特本,第1卷,第137—138页。
黑格尔这一大段话可以说是集中表明了他在著《精神现象学》这一段期间内的政治
《精神现象学》虽未经过他的修订,但他在任纽伦堡中学校长时于1808—1811年为高中
学生所讲的《哲学纲要》(原编者称为《哲学入门》)中,有短短的十多页,叫做“精
神现象学纲要”。此外在1817年出版的《哲学全书》,第三环节:“精神哲学”中(即
第413—439节),黑格尔又对“精神现象学”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加以短简的概
版的这一巨册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的《精神现象学》附在《精神哲学》内作为其中的
一个环节来讲,同时我们也反对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没有差别的看法。
①海谋:《黑格尔和他的时代》,1857年柏林版,第253—254页。这是最早从资产
阶级观点对黑格尔哲学给予全面批评介绍的有名著作。海谋对黑格尔主要持反对态度,
精神”,这话包含有认为拿破仑这样的叱咤风云征服世界的英雄人物,也只不过是“世
界精神的代理人”,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
“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象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②另一方面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并把这些阶段说成是人类意识在历史中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的缩影。

该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猜测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但始终把“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让逻辑和历史统一于“绝对精神”。

该书初步建立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和基本概念。

《精神现象学》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

《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

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内容简介全书共八章,分为三大部分,论述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章,论述个体意识;第二部分为第六章,论述群体意识: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和第八章,论述绝对本质意识。

创作背景黑格尔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完成于1806年。

当时黑格尔只是德国耶拿大学的一名无薪大学教师,工作十分不稳定。

当时也正值拿破仑破坏旧体制、试图建立新王国的时期。

黑格尔出版《精神现象学》时,年37岁。

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

当他于1831年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年才出第二版。

作品思想首先,黑格尔阐述真理问题。

他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包含三方面内容:(1)真理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东西,是存在于概念和事物发展之中的有机统一体;(2)真理不是作为直接知识而存在的,真理是绝对的;(3)真理与错误是相辅相成的。

接着,他阐述个体意识,认为意识是指“主观精神之内的意识”,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意识的最基本形式有感觉、知觉和知性三种形式,它们被称为“感性确定性”阶段。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是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一种思想,旨在审视人的内心活动和感受形式,以及内心的行为变化。

这一理论将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探讨了意识、情感、思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情绪影响,即“意识中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并对行为产生影响。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还指出,人的意识状态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

它认为有一种共同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由外界刺激和情感等因素共同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个人的实践来改变。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

小白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笔记,太难了有哲学知识体系的读者,读黑格尔著作原文会容易些,像我这样的哲学入门汉,阅读起来确实太难了,所以会特别选择导读书《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天书,睿智宏大但晦涩难懂。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致力于“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来理解它”。

黑格尔将《精神现象学》诠释为“意识的经验学”,精神现象是每个人都有的意识经验,古希腊人的精神形态是伦理的形态,个体与实体两种自我意识,而又彼此不分,个体以实体的普遍性为意识的真理和行为合法性依据。

《精神现象学》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古希腊社会,神法、人法调节了家庭私人领域与城邦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给我这样的初级读者一个非常强烈的引导,“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本书是什么”这是什么?感性确定性是最初的意识,每个人都有知道的意识,休谟说唯一确定的就是第一印象,也就是感性确定性。

黑格尔认为感性并不可靠,感性确定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难以确定,也在瞬息变化中,必须要超越感性,知觉就是不只感性的东西,有概念化的内容。

“物”是本身的事物,还是眼中的现象,想要把握“物”本身,就上升到了“知性”。

知性就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超出一切感官世界。

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

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同的表象或者概念联结在一起。

规律是各种现象中的一个现象,现象不是规律,任何现象都有规律,“等同者成为不等同,不等同者成为等同”互相矛盾、不想冲突的现象,知性从背后找规律。

《精神现象学》中主观精神包括: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而对“自我意识”的探究是我在《精神现象学》中最想看到的部分,犹如浩瀚的宇宙缥缈又时刻息息相关的互动让人兴奋又迷惑。

康德认为意识对某个对象的意识,是单向的。

黑格尔则认为自我意识要把自己也当做对象来看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今天我拜读了张世英先生的新作《自我实现的历程——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该书既保持了原来通俗易懂的文风,同时在解释上和观点上又包含着新内容、新创造,这就恰好证明了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同样一个真理,青年也会讲,但出自老人之口,却包含其全部生活阅历和意义,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

《解读》不只是对《精神现象学》著作的讲解,而且也是作者以新视角、新思维“解读”哲学史和哲学中许多重要问题,因而充满现代意识的专著。

从上世纪中叶以来,黑格尔被“打成死狗”,现代哲学都是以“叛离”黑格尔面目出现的。

正如M.怀特在《分析的时代》一书中指出的:“几乎20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19世纪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

”但同时他又指出:“现在不谈他的哲学,我们就无从讨论20世纪的哲学。

”事实正是如此,在黑格尔之后,无论是反对黑格尔,还是赞成黑格尔,都不断地受到黑格尔的启迪,从中吸收营养。

《解读》作者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着眼,把黑格尔放到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对此作了科学的分析:哲学史上关于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问题的看法(或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古希腊早期哲学不分主客体,强调人与存在的“契合”,自然与精神的“实体合一”;柏拉图以后,特别是笛卡尔以后的近代哲学,建立了主客二
分(“主体-客体”式)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则主张主客融合或超主客式关系。

这是西方哲学史几千年来所走过的历程,黑格尔哲学居于第二阶段的顶峰。

西方现代哲学从不同的角度批判黑格尔哲学,但又都以它为自己的发源地和出发点。

可以说,不懂黑格尔哲学就不能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它是通向整个西方哲学的一把钥匙。

作者以上的见解,不是停留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某种观点和理论的是与非来评述,而是从西方哲学发展的规律上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地位,在理论上更有其深度和透彻性。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马克思这句话简明而准确说明了这部著作在黑格尔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但它又是黑格尔晦涩著作中最晦涩的著作。

如何理解和把握这部著作的要义和中心思想,是历来西方黑格尔研究者所致力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有益的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例如被誉为美国黑格尔研究的权威鲁埃士,从“小我”(有限之我、个人意识)到“大我”(无限之我、普遍意识)的发展过程,讲解《精神现象学》一书的要旨。

他生动地写道:“大我”不是什么躲在云雾和黑暗中的上帝,也不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问世事的最高存在,而是经历各种磨难,征服各种矛盾,身上布满了人类精神生活世世代代的风尘与血迹,遍体鳞伤,最后凯旋而归的一名斗士。

张先生的《解读》在参考与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从人学的维度,深刻地指出:《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是人的自我实现的历程,是人达到物我一体最高境界的历程,也是人寻求自由的历程。

作者紧扣住这个主题与
思路,通过对“意识”、“自我意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等意识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的阐释,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人自我实现的艰辛、曲折的图景。

意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而每一个新阶段,都是前一阶段所包含的内在矛盾的解决的必然结果,都是自由的一个前进步骤。

《精神现象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人生要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各种矛盾,经历各种磨难,以达到主客融合、人物一体的自由境界。

这样,作者把极为晦涩的著作同人生的精神生活的经历联系起来,凸现了现实感与亲切感。

对黑格尔,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黑格尔哲学是一种脱离人的现实生活的抽象思辨形而上学。

《解读》十分有说服力地告诉我们:黑格尔哲学不只是抽象概念,而且也讲人的现实问题。

《解读》最后在《精神现象学》的启示的标题下,专门撰写了“真无限?坏无限?”(第十章)和“超越之路”(附录一),内容精辟,观点新颖。

对真无限与坏无限、在场形而上学与不在场形而上学、哲学的“奥秘性”与“公开性”等等重要哲学问题的阐释,凝结了张先生近二十年来创新的哲学思想与观点,其中包含的真知灼见,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不同意黑格尔重“真无限”轻“坏无限”的理论,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指出:黑格尔奉为至尊的“真无限”,实际上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抽象的概念世界,使人生变得苍白枯燥、贫乏无力。

因为照黑格尔看来,“真无限”的重要特点就是追求绝对完满性,它是可以在有限之物中实现的。

其实,现实之物根本没有绝对完满性,所谓绝对完满性只能存在于抽象概念之中。

在现实世界中,当
前在场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但它的背后却隐藏着无穷无尽、千差万别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场的有限者植根于无穷无尽的不在场者之中。

作者把这种哲学观称为“无底论”,把黑格尔追求绝对完满性的哲学观称为“有底论”。

如何把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东西综合成一个整体?作者提出了“想像力”问题。

“从对在场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到在场与不在场的想像中的结合和对不在场者的无限追寻,乃是人生全过程,那种只讲主客关系中对在场者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讲超主客关系式中对不在场的无限的想像与追求的西方'在场形而上学',可以说是在人生旅程半途而废。

”“我们提倡通过诗与艺术品,超越在场的有限性,在未出场的无限性中翱翔,这也就可以说是登上了人生的高峰。

”这两段话是作者代表性观点的精彩表述。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语言乌托邦》,这位青年作者写道:“语言乌托邦”标志着20世纪美学的理想境界。

如果我套用这位作者的话,是否也可以说,《解读》中“语言乌托邦”显现着当代哲学的理想境界,使人领悟到哲学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