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甘肃天水藉河为例
韩家湾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模式

对位 配置 、 靠科技 、 依 深度 开发 、 面实现 耕地梯 田化、 山荒坡林 草化 、 全 荒 径流拦 蓄利用化 、 田间道路 网络化 、 地埂利
用生 态化 、 田种植 高效化 、 业基 地规模化 ” 农 产 的治理恩路 , 19 ~ 0 4年期 间进行水 土保 持综合 治理 。 在 9 8 20 经监理认
坡 兼 治 、 位 配 置 、 靠 科 技 、 度 开 发 、 面 实 现 耕 地 梯 田 对 依 深 全 化 、 山 荒 坡 林 草 化 、 流 拦 蓄利 用 化 、 问 道 路 网络 化 、 荒 径 田 地
黄河水土保 持生态 工程 藉河 示范 区是黄河水 利委员 会
19 9 8年 1 0月批 复立 项 的第 一个 大型水 土保持 生态 建设 示 范 区 , 一项集 治理 开发并 举 , 督管 理 同在 , 是 监 试验 示范 推 广于一体 的全新 的水土 保持生 态环 境治理 工程 。 其位 于 甘 肃省天水市 , 包括 全部藉 河流域 和渭河流域部 分区域 , 天水 市城区位于其 中心地 带。示 范区总面积 1 5 .4k 其 中 31 m , 5 藉 河流域 12 82 m , 8 . k :渭河流 域 2 49k :确定 的重 点治 4 6. m , 理区面积为 9 72 m ,治理小 流域 4 。含天 水市秦州 1. k : 4 6条 区、麦 积区的 1 8个乡 ( ) 1 个街道办 事处 ,4 镇 ,1 3 0个行 政 村, 总人 口4 .1 88 万人 , 中农 业人 口 2 .6万人 , 其 38 农业 劳动
2 韩 家 湾 小 流 域 治 理 前 状 况
韩 家湾小流域 是黄河水土 保持生 态工程 藉河示 范 区治 理流域 之一 , 于秦州 区藉 河北 岸 , 藉河一 级支 流 , 位 为 流域 面积 1.1k :, 及 中梁 、 京 两个 乡镇 的 6个行 政 村 。 55 m 涉 太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藉河示范区项目建设成效及做法

工程 4 。项 目概算 总投资 2 处 . 6亿元 , 中中央投资 40 0 其 0 万 元, 地方配套投资 350万元 , 0 群众 自筹 1 5亿元。 . 8
含天水市秦州 、 麦积 两区 的 l 8个乡 ( )30个行政村 , 镇 ,4 农业 人 口 2. 38 6万人。藉河 示范区一 期工程于 20 年 l 04 0月竣工 ,
20 0 5年 l O月通 过黄委会组织 的竣 工验 收。项 目建设期 6a , 计划治理水 土流失 面积 5 0kn, 0 r 建设治 沟骨干工程 7座 、 -  ̄ 淤
维普资讯 ຫໍສະໝຸດ 第4 4卷 第 1 期 20 0 8年 3月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Ga s h i h iin Js u n u S ul S u da ih i
V0 .4. . 1 4 No 1 M盯., 0 8 20
・
生态工程 ・
土保 持生 态建设精 品示范工程。 20 0 2年 9 , 委会在天水市召开 了黄河水保生态工程 月 黄 现场经验 交流暨表彰会 , 全面总结 推广 了藉 河示范 区工程建 设 的做法 和经验 。几年来 , 有河 南 、 陕西 、 宁夏 、 内蒙 古等省 ( 的近 3 区) 0个地 ( ) 州 市组 团前 来参 观学 习 , 突现 出藉 河示 范 区工程 的示范带动作 用。2 0 年 , 0 3 天水市被水利部命名为 “ 全国城市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 22 蓄水减砂效益显 著 , 产业 结构得到调整 . 农村 监测资料 表明 , 一期工程 各项治理措施 每年拦泥 2 1 7 0. 6 万 t蓄水 2806 , 9 . 2万 m , 减砂效率达 到 4 . %, 63 减水效率达 2 到 3 . %, 37 9 植被覆盖度 由原来 的 2 . d 07  ̄高到现在的 3 . / 0 03 %。 农、 、 林 牧各业 用地 比例由治理前 的 4 . %、81%和 25 % 43 1. 3 2 . 7 调整到现 在的 3 . %、 . %和 1 . %, 08 4 2 7 3 01 土地利 用率 由治理 0
浅谈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及流域的开发利用及问题的解决方法[1] (1)
![浅谈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及流域的开发利用及问题的解决方法[1] (1)](https://img.taocdn.com/s3/m/1fe8888dbceb19e8b8f6ba4f.png)
天水市秦州区藉河流域开发及问题研究定西师专2010级地理教育1班郑小生内容摘要:秦州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降水地域差异较大,时空分布不均。
藉河属季节性河流,雨季洪涝灾害严重,旱季的缺水问题难以解决。
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
通过对秦州区藉河流域水资源量、国民经济各部门需水量的计算,评价秦州区藉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水资源余缺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关键词:藉河流域开发利用问题研究一、藉河概况藉河(Ji River),在天水人们习惯称(Xi he),现在官方定为藉河(Ji he)。
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和甘谷县交界处的龙台山景东梁东麓,东流经天水市城区,至麦积区北道埠峡口汇入渭河。
藉河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12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1.3亿立方米,年均悬移质输沙量473.4万吨,平均含沙量36.4千克每立方米,河道比降12‰,自然落差1517米,流域地形西高东低,海拔1193-2710米之间。
支流不对称分布,多来自南侧。
藉河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区,但与秦岭山地和陇中黄土高原有所差异,属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一月最低零下3摄氏度,七月最高22.5摄氏度。
年降水量58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
藉河流域属黄土峁梁沟壑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年平均侵蚀模数4650吨每平方千米。
天水城区左岸支流罗峪河侵蚀尤重,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藉河流域的开发利用藉河之滨天水城区自古以水质优良和丰富而著称,有“天河注水”之说。
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藉河流域地表地下水资源枯竭,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藉河上游右岸支流金河上建设上磨水库,库容860万立方米,为城市提供供水水源。
为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和投资环境,藉河中下游城区段已建藉河风情线工程,设6道橡胶坝,5座蓄水池和滨河公园。
藉河自发源地向东北流,经甘谷县古坡乡折向东流,至秦州区关子镇转向东南流。
天水市城市河道驳岸生态园林化的改造

( .Th f c f C t enn 1 e Of ieo i Gre ig,Tin h i a s 4 0 y a S u ,G nu7 1 0;2 0 .Colg f F rsr le eo o ety,Not wet rh s
A&F Un v r i i est y,Y n ln a g i g,S a n i7 1 0;3.Cod a d Ar d Re in v r n na n h a x 1 20 l n i g o sEn io me t la d
t e Ba k o v r s i h o g h t f Ti n h i h n f Ri e s Pa s ng t r u h t e Ciy o a s u
LI ANG e M i。XI Z u n xa , A in yn 。 N h a — i M Ja - ig
t e wa e h t r;Tins ui a h
一
个 城 市 的滨 水 区是 城 市 非 常 珍 贵 的资 源 ,
穿越 天水 市 中心 区 , 于北 道汇人 渭 河 , 道平均 宽 河 度 2 0m, 0 两岸 分 布一 、 级 阶地 , 中一 级 阶 地 二 其
改 造 城 市 河 道 景 观 是 提 升 城 市 品位 的 重 要 手 段 之
pr blm s So rncpl sa d me ho o i p o he lnds a nd c s r c he e o o c le io o e . me p i i e n t dst m r vet a c pea on t u tt c l gia nv r n—
wa a tc li e s pr ci a d a whih wou d mak ge a i r wi n h low t r,de p wa e nd y he c l e ve t ton g o ng i s a l wa e e t r a b t wa e nc r o a e o t r o tt tng a s e c e io t ri o p r t d t ge he ,c ns iu i c ni nv r nme or t iie . ntf he ctz ns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实践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河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资源,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水源,还承载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许多河流面临着生态破坏、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为了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以期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河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进程的快速推进,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首先,河流的水质受到了污染。
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水中的化学物质超标,溶解氧含量降低,水生生物难以生存。
其次,河流的形态和结构发生了改变。
为了防洪和航运等目的,人们对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渠道化和硬化改造,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弯曲和滩涂湿地,使河流的生态功能大大削弱。
此外,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也导致河流流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因此,开展河流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传统河流生态修复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采取了一系列传统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河道清淤通过清除河道内的淤泥和垃圾,改善河道的通水能力和水质。
2、河岸绿化在河岸种植树木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河岸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3、修建拦水坝通过修建拦水坝来调节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增加水体的停留时间,提高自净能力。
这些传统的修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流的生态状况,但由于它们往往只关注于单一的问题或目标,缺乏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考虑,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三、创新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河流生态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一系列创新的河流生态修复技术逐渐涌现出来。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天水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020 lm 。生态赤 字 的 存 在 表 明人 类 活 动对 生 .0 1h 态环 境 的压力 超 出 了生 态 承载 力 的范 围, 明 当前 说 天水 市 的发展 是通过 枯竭 自然 资源存量或 是依 赖外
部输 入生态足 迹来 获得 当前 发展 和弥补 生态足迹供
妙旭华 包理群 ,
(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 院 , 1 甘肃 兰州 7 07 ;. 3 0 02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甘肃 兰州 7 05 ) 30 0 摘 要: 研究了天水市生态环境现状 , 利用生 态足迹分析法 , 计算天水市 、 区五县和 1 3 乡镇 的生态足迹和生态 两 1个
生态 足迹 又称 生 态 占用 , 支 撑 一定 人 口所 消 指
费 的资源 和吸 纳这些 人 口的废弃 物所需 要 的生态生
产性土 地 面积 。生态 足迹分 析法是 一组基 于 土地面
部分 区域水土 大量 流失 , 资源 日趋 枯 竭 , 态 环境 水 生 不 断恶化 。
1 3 水 土流 失现状 .
式 中 :为生物 生 产 面 积类 型 , i 生 物生 产 性 i 口为 类 土地 的人均 面积 , 均衡 因子 , 为 Y为产量 因子 , Ⅳ为 人 口数 ,c e 为人 均 生态 承 载 力 , C为 总 的生态 承 载 E 力, 数字 1%表 示生 态供 给中扣 除 1%的 土地面 积 2 2 用来 保 护 生 物 多 样 性 。均 衡 因子 Y一 般 采 用 Wi l — lm 等 的计 算 结果 , 表 1 i a 见 。
积 2 1 万 h 占全 市 总 土地 面 积 的 14 % ; 利 .1 m, .8 未 用土 地 面 积 2 .5万 h 占全 市 总 土 地 面 积 的 01 m,
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特性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前言天水市秦州区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位于秦州区西部境内的藉河源头地区,是天水市秦州区重要的水源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淡水资源,调节洪水、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巨大的生态功能,对调节藉河径流量、泥沙量、当地小气候及其维护项目区生态环境有极其重要意义。
而在项目区由于群众生活贫困,导致群众只能通过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来弥补粮食生产不足,农、林、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制约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项目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植被、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已经导致其功能下降,并影响到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及生态安全。
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治理措施,必将严重影响当地及下游地区群众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站在全区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抓紧藉河上游重要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
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任务1.1编制背景及依据1.1.1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部,西北接甘谷县,秦州区关子镇农区,南与杨家寺接壤,东与西口镇相连,其径流经藉河流入渭河。
地理位置介于介于东经105o 12′05″~105o 24′47″,北纬34o 28′25″~34o36′58″,东西最长直线距离为18.2km,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14.8km,土地总面积为135.2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29.80km2。
1.1.2 编制背景水源地在涵养水源、蓄洪、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一方面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当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水源地作藉河的源头地区,对藉河水质和水患的控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好藉河源头水源地生态系统,对维持藉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平衡和供水平衡有积极作用。
水源地在水利、林业部门的治理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水源地保护工作仍然与国家有关要求有较大差距,尤其在保护的基础措施方面亟待提高,加之水源地的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地遏制,毁林开荒、滥垦滥伐现象时有发生,水源涵养林建设严重滞后。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许多河道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良的人类活动和不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许多河道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河道淤积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发展高效生态治理技术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河道生态治理技术的现状1.1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湿地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河道生态治理中。
通过在河道周围建设湿地,不仅可以提供沿岸植物生长的场所,还可以净化水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目前,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已经在一些城市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采用了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生态环境。
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是指通过恢复湿地、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重建和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湿地恢复、植被恢复、水体调控等方面。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
上海市对苏州河进行了生态系统恢复工程,通过植被种植、水质改善等措施,使得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1.3 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是指通过对河道水质、植被、鱼类等生态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了解河道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为河道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在河道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监测手段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监测数据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等方面。
2.1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实际工程中,河道生态治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为例,许多城市在河道附近建设了湿地公园,通过植物种植、水体保护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
在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方面,一些城市还对河道周边进行了绿化、植被保护等工程,增强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3期2008年5月 干旱区研究AR I D Z ONE RESE ARCHVol.25 No.3May 2008文章编号: 1001-4675(2008)03-0353-04河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甘肃天水藉河为例3齐安国1, 张毅川1, 胡国长2, 姚连芳1, 芦建国2(1河南科技学院园林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摘 要:干旱地区季相差异显著,河流总体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有限,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以甘肃天水藉河为例,应用水生植物群落自然净化水质的原理,采取功能分区的方法,对河道的生态修复提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此研究方案是藉河一期改造工程的一部分。
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生态修复;植物群落;河道;藉河;天水;甘肃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河道是包括土地、植物、动物和水体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径流、调蓄水量、去除水中有害物质、提供水生和陆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功能,有着明显不同于其两侧地带土壤和植被的特征,支持着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和生物生产率〔1〕。
河流本身和河道的变化与其周围生态系统相一致,同时又依其周围生态系统的变化作相应调整。
河道系统的功能通常处于流量、沉积物、温度等其他因素决定的动态均衡状态。
当这些因素受到自然与人为扰动影响超过一定的范围时,这种动态均衡就可能被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通常引起与社会需求的冲突。
在有些情况下,新的动态均衡最后得以形成。
但这一过程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生态系统的特征变化可能很大〔2〕。
在过去特别是近几十年,人类通过控制、改变河道系统来实现包括生活供水、工业供水、农田灌溉、水电、水运、废物处理、采矿、防洪、休闲娱乐、保护鱼类与野生动物群落等目的〔3〕。
这些因素的累积效应不但引起河道本身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引起河道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包括河道水质变化、蓄水量降低、鱼类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美学和旅游价值的损坏甚至丧失等。
随着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强,河道生态修复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河道生态修复是使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到与未被破坏前近似的状态,且能够自我维持动态均衡的复杂过程〔4〕。
人类对河道生态修复始于认识到某些自然或人类的扰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阻碍了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状态。
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对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特征有充分的认识。
实施河道生态修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停止引起生态系统恶化或阻碍其自我恢复的人类扰动〔5〕。
1 案例分析1.1 案例概况天水古称“秦州”,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甘肃小江南”之称。
作为渭河一级支流的藉河流经天水城区。
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就目前城区的排水管网而言,雨水、污水系统还没有形成分离设置〔6〕。
部分工业废水也没有经过处理排放下水道或直接排入河内。
近年来,由于持续干旱少雨,藉河水流量明显减少,经常断流,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加之城区污水直接排放,使藉河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河道生态系统极度脆弱〔7〕。
1.2 设计思想在保证其水利功能的基础上,提出复合生态系统理念,即保持河流的连续性和与城市的共生互补3收稿日期:2007-03-20; 修订日期:2007-03-27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0424490012);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0536530057)作者简介:齐安国(1978-),男,湖南株洲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应用研究.E-mail:blackhorse0802@ 通讯作者:芦建国.E-mail:ljgnj@性,重点处理好河流两侧的土地利用模式,做好植物生态系统的修复工作。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构建和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注重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提高生物多样性,强化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建立生态、景观、旅游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天水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设计原则(表1)表1 方案设计原则Tab.1 Pr i n c i ples of the sche ma ti c desi gn 原 则具体应用功能性原则依据湿地生态过程规律,恢复具有自组织、自我维持、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注重生态系统的功能,突出强调其净水作用〔8〕。
适应性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目标定位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植物种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协调性原则生态功能与景观特色相结合,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文化内涵;考虑生态交错带特点,建设缓冲带,减少周围环境的影响。
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乡土植物,尽量减少后期的养管费用,做到事半功倍、经济可行。
1.4 设计目标水清、岸绿、环境美,达到人水和谐,精心打造城市“绿肺”,提高水环境质量与城市环境的舒适度,将藉河城区段建设成为具有完备生态功能、能体现天水特色景观风貌以及文化底蕴的生态长廊。
1.5 具体设计将藉河城区段分为3个部分:1.5.1 上游生态过滤区 此区段位于藉河城区段橡胶坝前上游区域,该段可分为4个二级区域(图1)。
图1 上游生态过滤区200m标准段平面图Fig.1 Planar graph of the2002m standard secti on in the ecol ogical filtering area at the upper reaches A区:水环境相对稳定,有一定深度的水域,由于其紧邻1#生态绿地与河堤,在考虑生态功能的同时,兼顾其景观性。
植物配置为河堤坡上种植的鸢尾、德国鸢尾、萱草、鱼腥草、芦竹和沿阶草等,减少水土流失。
浅水中种植水葱、小香蒲、睡莲、荷花、荇菜、萍逢草和白睡莲等〔9〕。
同时,可放养少量鱼类和水藻。
B区:河内沙洲湿地,沙洲高度不超过1#生态绿地的高度,沙洲高处种植柽柳、紫穗槐等一些耐水湿的灌木和草类,低处及浅水区选择花菖蒲、黄菖蒲、水葱、香蒲、荇菜、萍逢草、芦苇、千屈菜、长苞香蒲、花蔺等混植、丛植或片植;离堤岸较近的水体中种植睡莲、荷花、荇菜、萍逢草、白睡莲等〔9〕,增加景观效果;沙洲间静水区少量种植浮萍、茨藻和放养少量藻类及鱼类。
C区:主河道湿地、小型沙洲及其周围浅水区,选择花菖蒲、黄菖蒲、水葱、香蒲、荇菜、萍逢草、芦苇、千屈菜、长苞香蒲、花蔺等混植、丛植或片植〔9〕。
考虑到防洪需要,水生植物种植密度应稀植与密植相结合,生态作用与防洪要求相结合。
D区:生态护坡区,在离顺坝4~5m处的土质河堤坡上部平缓处,沿顺坝方向行植水杉到顺坝1/3处,堤坝坡面种植鸢尾、德国鸢尾、萱草、鱼腥草、芦竹、沿阶草及柽柳、紫穗槐等一些耐水湿的灌木等护坡。
同时,也突出景观,使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相结合。
通过此段河道设计,尽量使水流线路曲折流速减慢,延长河水流经此段的时间,使水体与生物体之间得到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河内沙洲的高度不超过1#生态绿地,从而使其在洪水较大时不影响防洪。
剖面效果如图2。
1.5.2 中游生态景观区 位于藉河城区段橡胶坝区域,由于此段的水位线变化较大,在设计时进行了分区规划(图3)。
在水位较浅的3#和6#橡胶坝之间,主要使水质得到净化,在考虑生态治理的同时,也兼顾了景观效果。
在浅水区A类等高线(水面下0.6m以上)与河岸之间种植水葱、小香蒲、睡莲、荇菜、萍逢草、白睡莲、千屈菜、花蔺等。
A类等高线与B类等高线之间(水面下0.6~1.4m)种植荷花、荇菜、萍逢草;深水区种植少量荇菜、萍逢草、浮萍等。
同时,可放养少量鱼类和水藻。
人工岛上可种植水杉、垂柳、水松,林下栽植鸢尾、德国鸢尾、萱草等,开阔处种植大花美人蕉,岛周围坡岸种植灌草护坡,以灌木为主,减少湖水冲刷。
453 干 旱 区 研 究 25卷图2 上游生态过滤区200m 标准段剖面图Fig .2 Pr ofile of the 2002m standard secti on in the ecol ogical filtering area at the upperreaches图3 中游生态景观区200m 标准段平面图Fig .3 Planar graph of the 2002m standard secti on in theecol ogical filtering area at the m iddle reaches1#和3#橡胶坝之间为深水区,采用生态净水,物理、化学及人工机械净化相结合的水处理方法,达到净水目的。
剖面效果如图4。
此段水体相对较为封闭,且水深,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采用的净水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加强管理,强化保护措施,禁止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排放,避免水体富营养化。
(2)适量放养食藻、食水草及食水体底层有机腐殖物质的鱼类,如鲢鱼、鲤鱼、泥鳅、黄鳝、虾等。
(3)当水藻、水草大爆发,威胁其他生物生存,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时,应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加以清除。
(4)当河道底部淤积较多底泥时,应进行人工清淤,恢复土壤自身的生态治理功能。
(5)设置曝气装置,增加水体的含氧量,促进有益细菌及其他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其对污染物的吸附、氧化、分解和还原作用。
(6)及时清除大型水生植物残体,使湿地生态系统能量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平衡〔10〕。
图4 中游生态景观区200m 标准段剖面图Fig .4 Pr ofile of the 2002m standard secti on in the ecol ogical filtering area at the m iddle reaches(7)在水体中增加对人畜环境没有影响、不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的化学净水剂,如ET -CaR 净水剂。
1.5.3 下游生态净水区 设计模式和上游生态过滤区基本相同,但在设计河内湿地的沙洲时,高度不同于过滤区。
2#生态绿地较高,平均高出河床1.5m ,与湿地水面高差较大,但其坡面设置应平缓,易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同时,在污水排放口设置曝气池,增加水体的含氧量。
2 小结此模式是藉河一期改造工程的一部分。
在进行此方案的同时,对城市工业、生活废水的治理,尤其是河流废水源头的治理应同步进行,这样藉河的生态修复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目前,藉河(天水市段)的整治和修复工作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肖生春,肖洪浪.极端干旱区湖岸柽柳径向生长对水环境演变的响应〔J 〕.干旱区研究,2006,23(2):39-45.〔Xiao Sheng 2chun,Xiao Honglang .Res ponse of radial gr owth of lakeshore ta ma 2risk t o changes in the water envir onment in extre me and aridregi ons〔J 〕.A rid Zone Research,2006,28(2):39-45.〕〔2〕 粟维斌,康峰峰,马钦彦,等.漓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2):149-155.〔SuW eibin,Kang Fengfeng,Ma Q inyan,et al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landscape ecol ogy of water r ources in L ijiang R iver 〔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5,27(2):149-155.〕〔3〕 王礼先.面向21世纪的小流域综合治理〔J 〕.环境科学,1997,19(4):21-24.〔W ang L ixian .Comp rehensive adm inistrati on of s mall basin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J 〕.Envir onmental Science,1997,19(4):21-24.〕〔4〕 赵军,杨凯,邰俊,等.上海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J 〕.环境科学,2005,26(2):11-13.〔Zhao Jun,Yang Kai,TaiJun,et al .W illingness t o pay f or ecosyste m services of urban river in Shanghai 〔J 〕.Envir onmental Science,2005,26(2):11-13.〕〔5〕 江红梅,王正中,张小朋.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规划治理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33(1):355533期 齐安国等:河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以甘肃天水藉河为例 -37.〔J iang Hong mei,W ang Zhengzhong,Zhang Xiaopeng.The inquiry of comp rehensive p lan and government t o water envir onment ofcityriver in China〔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L ifeSci,2006,33(1):35-37.〕〔6〕 王忠静,王海峰,雷志栋.干旱内陆河区绿洲稳定性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2,19(4):26-30.〔W ang Zhongjing,W ang Haifeng,Lei Zhidong.Stability analysis of oasis in arid regi on〔J〕.A rid Zone Research,2002,29(4):26-30.〔7〕 刘晓燕,张原峰.健康黄河的内涵及其指标〔J〕.水利学报, 2006,37(6):49-51.〔L iu Xiaoyan,Zhang Yuanfeng.Essenceand indicat ors of the healthy Yell ow R iver〔J〕.Journal of Hydrau2 lic Engineering,2006,37(6):49-51.〕〔8〕 徐昔保,张建明.基于3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5,22(1):12-13.〔Xu Xibao,Zhang J ianm ing.3S based study on the ecol ogical functi on regi onalizati onin the Shiyang R iver basin〔J〕.A rid Zone Research,2005,22(1):12-13.〕〔9〕 王让会,王晓伟.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J〕.干旱区研究,2002,19(2):22-24.〔W ang Ranghui,W ang Xiaowei.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desert ri parian f orest ecosyste m s 〔J〕.A rid Zone Research,2002,19(2):22-24.〕〔10〕程同福,张雄文.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水文效应〔J〕.干旱区研究,2003,20(4):29-34.〔Cheng Tongfu,Zhang Xi on2g wen.Hydr ol ogical effects on the degenerati on of the ecol ogicalenvir onment in the Tari m R iver watershed〔J〕.A rid Zone Re2 search,2003,20(4):29-34.〕Study on the M ode of Ecolog i ca l Regenera ti on i n D ra i n age Ba si n—A Case Study in the J ihe R iver Basin,Gansu Pr ovinceQ IAn2guo1, Z HANG Yi2chuan1, HU Guo2zhang2, Y AO L ian2fang1, LU J ian2guo2(1.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 inxiang453003,Henan Province,China;2.N anjing Forestry U niversity,N anjing210037,China)Abstract: I n arid areas,the seas onal as pect is p r o m inent,strea m fl ow is l ow,the self2purificati on capability of waters is li m ited,and the ecosyste m s are relatively fragile.I n this paper,a case study on the research sche me of regenerating the ecol ogy in the J ihe R iverBasin,an arid area in Gansu Pr ovince,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p rinci2 p le of water quality self2purificati on of aquatic p lant community and the regi onalizati on of ecol ogical functi onal are2 as.The research app r oach is a part of the first phase of ecol ogical i m p r ove ment p r oject in the J ihe R iver Basin.The pur poses of the p r oject are t o put for ward a co mpound ecosyste m idea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 on of guaranteeing the water conservancy functi ons,that means t o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of the river and its commensal comp le mentarity with the urban area,i m p r ove the land use pattern al ong both riversides,regenerate the ecosyste m s,build the har2 moni ous and stable wetland ecosyste m s by making overall p lanning and considering the l ocal conditi ons,pay great attenti on t o the organic connecti on bet w een the drainage basin and the external envir onment,increase the bi odiver2 sity and the ecol ogical functi ons of the wetland ecosyste m s in the drainage basin s o as t o achieve the s ocial and eco2 nom ic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in the study area.A t p resent,the first phase of the p r oject has been comp leted,and the p r os pected ecol ogical benefits and econom ic returns have been achieved.Key words: ecol ogical regenerati on;p lant community;water quality;arid area.653 干 旱 区 研 究 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