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校勘浅谈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

古典文献学中的文本校勘技巧有哪些在古典文献学的领域中,文本校勘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它就像是为历史文献拂去尘埃,还原其真实面貌的精细工艺。
那么,究竟有哪些关键的文本校勘技巧呢?首先,我们得谈谈对校法。
这是一种最为基础和直观的方法。
就是将需要校勘的文本与其他可靠的版本进行对比。
比如,有一部古籍,我们找到了多个不同的版本,包括早期的刻本、后世的抄本等等。
通过逐字逐句的对照,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差异。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直接,能够快速发现明显的文字出入。
但它也有局限性,比如如果所依据的版本本身都存在错误,那就可能导致校勘的不准确。
接下来是本校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同一文献内部的逻辑和行文规律来进行校勘。
比如说,在一篇文章中,前面提到了某个事件或人物,后面再次提及的时候,如果表述不一致,那就可能存在问题。
又或者,文中引用的典故、史实,如果前后矛盾,也需要进行考证和校正。
本校法需要对文献的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逻辑漏洞和不连贯之处。
还有他校法。
这就需要我们广泛涉猎相关的其他文献资料。
比如校勘一部史书,我们可以参考同时代的其他史书、笔记、方志等。
通过这些旁证来判断文本中的正误。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参考依据,但也需要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理校法在文本校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当没有其他版本可对照,也没有相关的旁证时,就需要依靠校勘者的学识、经验和推理能力。
比如,根据文字的语法、语义,结合历史背景、文化常识等,对文本中的疑难之处进行判断和校正。
但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需要校勘者具备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否则很容易出现误校。
除了这些主要的方法,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技巧也不容忽视。
比如,要注重对避讳字的研究。
在古代,为了避讳皇帝、尊长的名字,常常会对某些字进行更改或替换。
了解避讳制度,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文献的时代和版本的先后。
再比如,对字词的通假现象要有清晰的认识。
古代文字的使用相对灵活,通假字的存在较为普遍。
古籍校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古籍校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者:陈廷烨来源:《出版参考》2024年第07期摘要:古籍校勘是为了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而校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将影响我们所认定的“本来”。
本文由文本的古今异语出发,强调尊重宋元古本,从古本异文而牵涉古书文字的生成,再从注疏文本的多层次、复杂来源提出尊重疏文,多逆测作者、注者、疏者甚至刊刻者之意,溯源致误可能性,审慎校勘。
关键词:古籍校勘古今异语古本注疏致误可能性古籍校勘是为了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但“本来”不易确定,走向“本来”的路途中则有可探讨者在。
笔者近年来阅读、责编过几本古籍(宋明儒居多),就此写出浅见,略述古籍整理校勘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贻笑于方家。
一、古今异语整理古籍,有底本、有校本,发现异文易,决定取舍——改字、出异文校或忽略——则颇需斟酌一二。
首先是古今异语。
语言是发展的,当时的口语,放在今日可能就不大读得懂了,甚者误会、歧义,致使判断失误,不当改而改。
如宋儒程子这句:终日乾乾,大小大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
大小大事,或有改为“大事小事”的。
我们往往以今日之语先入为主,觉得“大小大事”不通。
《近思录》该条下茅星来注:“大小大事,宋时方言,犹云多少大事也。
”宋人当日口中的“大小”,即今天说的“多少”,或多或少之意,则程子此句涣然冰释,万不可校改了。
书面语的古今异语,多是由于我们不了解通假而产生误会。
如《宋元学案》卷十六《伊川学案》附录:谢良佐往见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对曰:“天下何思何虑。
”伊川曰:“是则是有此理,贤却发得太早在。
”伊川直是会锻炼。
说了又道:“恰好着工夫也。
”在,今人或疑为衍文,或从后,均误。
乍看“贤却发得太早在”,今人顿感突兀,古人实未必。
《书·立政》“是罔显在厥世”,宋赵与时《宾退录》言:“临汉石经,与今文不同者殊多。
……‘是罔显哉厥世’,今‘哉’作‘在’。
”《淮南子·道应训》“吾犹未能之在”,或以为“语不可晓”“义不可通”,于省吾《新证》言:“‘在’‘哉’,古字通。
古书的校勘(一)

第5讲古书的校勘(一)一、校勘及其历史校勘亦称校雠,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据此,校勘就是利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恢复原文的真貌。
达到“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的目的的学科。
校勘是进行训诂的第一步工作,是传统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唐代以前,没有雕版印刷,全靠手抄行世。
这些手抄本,文字带有错讹、衍脱,加上抄书的人水平不等。
其所用的本子也时有差异,这都需要校订。
晚唐以后,发明了雕版印刷,紧随着也就出现了版本问题。
版本不同,难免就有文字方面的讹误、衍脱等毛病出现。
加上古代学术各有流派,师承不同,虽然同说一经,文字亦有不同。
其章节断句,往往有异。
东汉以后,以注附经,又出现了经注混淆的现象,或注误入经中,或经混入注中,这些都需要分清楚,否则古代文献就无法理解。
校勘之学,由来已久,春秋是校勘学的源头。
孔子删定《诗》《书》《易》《礼》《春秋》,据《国语·鲁语》记载:周宣王时,孔子七世祖宋正考父任周室大夫,于周太师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归以祀其先王。
后来孔子对《诗》、《书》、《礼》、《乐》进行“删”、“定”,也就是对先秦典籍进行校勘、整理。
据《公羊传》载:孔子的学生子夏长于校勘。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但是这时的校勘是偶一为之。
不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校勘活动。
但这时的校勘是偶一为之,不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
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校书活动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初,图书散乱,高祖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
”(《汉书·高帝纪》)这里面就有校勘古代文献的内容。
汉皇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于是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校经书、注经书的活动。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校勘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相当的庞大的历史背景,也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精神,是一片灿烂的文化瑰宝。
要保护、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就必须进行古籍校勘。
古籍校勘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具有特定历史理论和实质价值的实践,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历史溯源法,即回溯到历史发展的来源,查阅古籍记载,收集多种资料;二是形态考察法,即从实物形态上准确辨认出灰烬中的宗教建筑;三是肯定法,即通过时空、框架等昱出古代建筑的具体形态,并对其进行肯定,核对古代文献记载,加以修正、完善,最终确定真实状态。
根据上述方法,任何古代建筑的历史文献、形态特点、当地古今地理、宗教文化活动等均有可能成为古籍校勘的重要依据。
古籍校勘的成功需要借助现代科学与技术,进行地质勘探、经纬定位和影像对比等,以准确鉴别古代建筑的实际状态。
古籍校勘能有效防止中国古代建筑遭受滥改、匆促标注、不合理开发等风险,是保存在时间中的生活碎片,具有特殊的历史学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在审慎、精心的古籍校勘下,能得以传承,被观感于气质之中,怡人致远。
古籍校勘方法

古籍校勘方法古籍校勘,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呀!就好像是给古老的智慧之书洗个舒服的澡,把它身上的灰尘、污渍都清理得干干净净。
你想想看,那些古籍经过漫长的岁月,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
有的字可能模糊不清了,就像一个人脸上蒙了一层纱,让人看不清他本来的模样;有的地方可能被虫子咬了,哎呀,那可真是让古籍受了大罪;还有的可能是在传抄的过程中出了错,就像传话游戏一样,到最后可能就变了样。
那怎么给它们好好校勘呢?首先得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就像老鹰寻找猎物一样,能敏锐地发现那些不对劲的地方。
然后呢,还得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知道这个字在古代通常是怎么写的,那句话在当时的语境下应该是什么意思。
这就好比你要认识一个陌生人,你得了解他的背景、性格啥的,才能真正理解他呀!还有哦,要多找几本同样的古籍来对照。
这就像照镜子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自己,是不是哪里有问题。
如果几本古籍在同一个地方的表述都不一样,那可就得好好琢磨琢磨了,到底哪个才是最接近原本的呢?校勘的时候,可不能马虎大意。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可能就会让古籍的意思完全变了样。
这就像做菜一样,盐放多了或者放少了,味道可就差远了。
而且呀,校勘也得有耐心。
不能着急,得慢慢地、仔细地去看,去分析。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得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地干。
有时候,为了校勘一本古籍,可能得花上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的时间呢!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热爱呀!但当你最终完成校勘,看着那本干净、清晰的古籍时,那种成就感,哎呀,真的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咱们中国的古籍那可是文化的瑰宝呀,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校勘,我们能让这些瑰宝重新焕发光彩,让后人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吗?所以呀,古籍校勘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得有方法,有耐心,有热爱。
让我们一起好好地保护这些古籍,让它们能一直流传下去,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无尽的智慧和启发吧!你说是不是呢?。
论校勘在版本学中的重要性

论校勘在版本学中的重要性版本学是一个研究古籍版本及其演变的学科,而校勘作为版本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古籍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校勘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校定及分析,以便还原原始的古籍版本,同时揭示出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和演变过程。
校勘的实施需要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版本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还原文献原貌古代书籍经过漫长的流传和抄写,往往会出现诸多版本之间的变异和差异。
通过校勘的方法,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整理和校定工作还原出古籍的原貌,消除版本中的错误和遗漏,提高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校勘在还原古籍原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揭示版本之间的演变过程古代书籍的流传过程中,由于抄写、译述等原因,会产生不同版本之间的演变和变异。
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出这种演变的过程,为研究古籍的流传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证据。
校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籍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异同,为版本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
三、促进古籍研究和文化传承通过校勘的工作,可以加深对古籍文献的理解和解读,促进古籍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古代的哲学、历史、文学等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校勘可以还原其原貌,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勘在文化传承和古籍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促进版本学的发展校勘作为版本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版本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校勘的工作,可以为版本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依据,促进版本学的深入和发展。
校勘不仅可以提高古籍研究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为版本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版本学的进一步发展。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原创实用版)目录1.古籍校勘的重要性2.古籍校勘的基本概念与方法3.古籍校勘的术语及其含义4.古籍校勘的意义与价值正文一、古籍校勘的重要性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
由于时间推移和历史原因,古籍在传承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和损坏。
为了保证古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古籍校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古籍校勘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古籍校勘是对古籍文本进行审查、校对和修改的过程,目的是揭示古籍的原貌,使其更加准确、完整。
古籍校勘的基本方法有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
1.对校:将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相互对照,以揭示彼此间的差异。
2.本校:通过对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研究,分析其文字的正误和优劣。
3.他校:利用其他相关文献来校对古籍,以便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4.理校:根据古籍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从逻辑上进行分析,推断其本意,以校正原文。
三、古籍校勘的术语及其含义古籍校勘中有许多专业术语,下面对一些常用的术语进行解释。
1.校:指校对、校勘的过程。
2.勘:指审查、研究的过程,目的是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讹:指古籍中错误的字词。
4.脱:指古籍中遗漏的字词。
5.衍:指古籍中多余的字词。
6.倒:指古籍中字词的顺序颠倒。
7.衍文:指古籍中多出的字词或句子。
8.脱文:指古籍中遗漏的字词或句子。
四、古籍校勘的意义与价值古籍校勘对于传承和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古籍的校勘,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古书的校勘——精选推荐

古书的校勘,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
”一1(1)校异文:文就是指同一语言环境中同一位置上的不同的文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因音近而致误:《史记·五帝本纪》:“涿鹿”作“浊鹿”或因形近而误:《礼记·典礼下》:“倾”作“侧”;《后汉书·荀悦传》“欢”作“观”。
或因古今字致误:《仪礼·士冠礼》“緟”后作“熏”;《礼记·王制》“圭”后作“珪”。
或因正俗致异:《周礼·地官·大司徒职》:“鳞”作“麦鱼”;《周礼·天官》“飱”作“飧”。
或因抄写致误:《礼记·月令》:“渔师”作“榜人”;《史记·五帝本纪》:“载”作“履”等。
不作是非判定,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的格式。
例“杜蒉自外来。
”(《礼记·檀弓下》)郑注:“杜蒉,或作屠蒯。
”“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
”(《后汉书·荀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校勘记》:“按:《申鉴》??劝‟作…观‟。
(1)2、校讹文讹文即文献中的错别字(异文中也有错别字),出现讹文的原因除了上面几种外,还有如下原因:或因字体而致误:如《时则》“戉“误作“戈”,已——己——巳或因妄改而致误:如《杂志·原道》“六”误作“人”;“耳农”误作“耷”。
或一字误分二字,如俞樾《举例》:“覸”误作“见间”;“忘”误作“正心”。
或二字误作一字,如《举例》“小鱼”误作“小鱼”(上下结构)如《岱览》校正讹文常用“甲当作乙”,“X当作X”,“X当为X ”的格式。
如“周作尸,诏侑武方。
”(《礼记·礼器》)郑玄注:“武”为“无”之声误也。
即“武”当作“无”;“方”犹“常”也,即“方当作常”。
“武方当:《后汉书·祭祀上》作??立坛丙地??,非也。
按:??丙??当是??之内??的误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起兵而敌大矣” 未” , 字亦衍文, “ 谓救小必有救小之实, 起兵 敌大是其实也, 与此文正相对, 因涉下文 “救小未必能存” 句而 衍 “未” 遂于 字, “事大必有实” 句亦增 “未” 浅人不详文义, 字, 率意增益, 往往如此。 (四) 指文字颠倒 倒, 《新唐书. 虞世南传》 中华书局标点本: 与兄世基同受学 “ 于吴顾野王余十年。 ” “余十年” 不通, 《旧唐书》 “十余年” 作 , “余十” 当互乙。 (五) 错乱, 指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卷六》 诗・皇矣》 维此王季, : 《 : 帝 度其心, 貊其德音, 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王此大 邦, 克顺克比, 比于文王, 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 施于孙子。笺 云:王季之德, “ 比于文王, 无有所悔也, 必比于文王者, 德以圣 人为匹。 按: ” 父比于子, 义殊未安。 “维此王季” 《昭》 句, 二十 八年 《左传》 《礼记・乐记》 及 所引并作 “维此文王” 。 《正义》 谓 王” 必作 , “比于王季” 《毛诗》 。 盍传写误耳。 俞氏据他书指出此处 “维此王季” “维此文王” 比于 当作 , “ 文王”当作 “比于王季” 是由传写错乱而致。 , 二、 校勘及其目的 校勘,辞源》 比较审定, 《 : “ 特指将书籍的不同版本和有关 资料加以对比, 审定原文的正误真伪。校勘, ” 就是根据所能掌 握的各种材料, 对古籍进行校对整理的工作。 误者正之, 脱者 补之, 衍者删之, 乱者理之, 以恢复古籍原貌。 校勘在于忠实地还原, 所以即使古书本来就有错误, 也应 一仍其旧, 疑有错误处可加按语说明, 不可随意更动, 率意为 之, 错误则会越校越多。 四库提要》 “古书义奥, 《 曰: 文句与后 世多殊, 阙疑犹愈于妄改也。 校书名家顾广圻则认为: ” “天下 书皆当以不校校之。语虽激愤, ” 然自有不易之理。 三、 校勘的一般方法 校勘方法前人时有论述, 其荦荦大者约有三家, 叶德辉校
譬之泛滥, 虽清而易挹, 叔度之器, 汪汪若千顷之 而不以贤, 观臣下之所因。王) ( 先慎曰: “有贤而不以行” “奉高之器, 当作 , 澄之不清, 扰之不浊, 不可量也。已而果然, ” 太以是名闻天 与 “有智而不以虑” 有勇而不以怒” 、 “ 文法一律。下文 “去智” 陂, “去贤” “去勇” 不作 , “去行” 是其证。 , 《离骚》 乃年岁之未晏兮, : 时亦犹其未央。闻一多 《离骚 校补》 案 : “犹其” 二字当互乙。 “虽九死其犹未悔” 唯昭 上文 、 “ 质其犹未亏” 、 “览余初其犹未悔” 、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 并 作 “其犹未” 可证。王注曰 “然年时亦尚未尽” 正以 , “尚未” 释 “犹未” 是王本未倒。 , (三) 他校法 他校法者, 以他书校本书。 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 可以 前人之书校之; 有为后人所引用者, 可以后人之书校之; 同时 之书所并载者, 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此等校法, 范围较广, 用 力较劳, 而有时非此不能证明其讹误。 丁国钧之 《晋书校文》 , 岑刻之 《旧唐书校勘记》 皆此法也。 , “矜” 字无义, “务” 乃 字之误, 言务为诈伪不可以长也。 《管子 ・小称》 “矜伪不久, 作 盖虚不长。是其证。 ” 下。 钱大昕 《二十二史考异》 卷三对此议论道: 予初读此传, 至 此数行, 疑其词句不伦, 蔚宗避其父名, 篇中前后皆称 “林宗” , 即它传亦然, 此独书其名, 一疑也; 且其事已载 《黄宪传》 不当 , 重出, 二疑也; 叔度书字而不书姓, 三疑也; “于是名震京 前云 师” 此又云 , “以是名闻天下” 词意重沓, , 四疑也。 后得闽中旧 本乃知此七十四字本章怀注引谢承书之文, 叔度不书姓者, 蒙 上 “入汝南则交黄叔度” 而言也。今本皆儳入正文, 惟闽本犹 不失其旧, 闽本系明嘉靖已酉岁按察使周采等校刊, 其源出于 宋刻, 较之它本为善。 钱氏是一流的学者, 从避讳、 体例、 上下文、 古人姓名等方 面质疑, 故能发现、 订正这种不易发现的错误, 这种功力, 自非 校勘一事, 在于订讹补正, 忠实还原。所以, 必须抱着认 真谨慎的态度。除此之外, 学问是关键。古往今来的校勘名
288
2008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说 文 解 字
其中 一组, 正有此篇, “触龙言” 不 正作 ,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 遇不同之处, 则注于其旁。 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 刘向 《别录》 “一人持本, 所谓 一人读书, 若怨家相对看” 即此 , 法也。 此法最简便, 最稳当, 纯属机械法, 其主旨在校异同, 不 校是非。 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 虽祖本或别本有讹, 亦照式录 之, 而其长处则在不参己见, 得此校本, 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 来面目。 故凡校一书, 必须先用对校法, 然后再用其它校法。 简言之, 对校法即取不同版本互校, 取起源最早, 流传最 主道者, 使人臣有必言之责。 (王) 先慎曰: 干道本 “有必” 作 先慎案: 张本是, 今据改。 (二) 本校法 本校法者, 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 而知其中之 作 “触詟” 揖” “胥” 与 , “ 字作 , 《史记》 正同。 可知王氏校勘千真 万确, 也是他校法的典型。 (四) 理校法 段玉裁曰:校书之难, “ 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 定其是 非之难。 所谓理校法也, ” 遇无古本可据, 或数本互异, 而无所 适从之时, 则须用此法。此法须通识为之, 否则卤莽减裂, 以 昔钱竹汀先生读 《后汉书・郭太传》 太至南州过袁奉高一段, 章怀注引谢承书之文, 诸本皆儳入正文, 惟闽本独不失其旧。 今 《二十二史考异》 中所谓某当作某者, 后得古本证之, 往往良 是, 始服先生之精思不可及, 经学中之王、 亦庶几焉。若 段,
纷纷愈甚矣。故最高妙法此法, 最危险者亦此法。 广, 错讹较少的版本为底本, 他本作为副本。韩非子・南面》 不误为误, 《 : 举出四证。 后得闽嘉靖本, 乃知此七十四字为 “必有” 卢文弨云:必有” 张本作 。 “ 倒, “有必” 凌本作 , “知有” 疑其词句不伦, 。
之理校法, 只敢用之于最显然易见之错误而已, 非有 谬误。吴缜之 《新唐书纠谬》 汪辉祖之 , 《元史本证》 即用此 《元典章》 , 不敢借口理校而凭臆见也。 法。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 最宜用之。予于 《元曲章》 确证, 曾以纲目校目录, 以目录校书, 以书校表, 《正集》 《新集》 以 校 , 得其节目讹误者若干条, 至于字句之间, 则循览上下文义, 近 而数叶, 远而数卷, 属词比事, 抵牾自见, 不必尽据异本也。 《韩非子・主道》 故有智而不以虑, : 使万物知其处, 有行 陈氏所谓钱大昕疑 《后汉书・郭太传》 其中一段, 始末如 下: 《后汉书・郭太传》 末尾有这样一段文字: 太始至南 初, 州, 过袁奉高, 不宿而去, 从叔度, 累日不去, 或以问太, 太曰:2 Nhomakorabea08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289
说 文 解 字
古籍校勘浅谈
◎杨
(苏州大学文学院
彧
215123)
江苏・苏州
摘 要 古书传至今日, 存在着种种错讹。所以, 校勘的工作, 就显得相当的重要。校勘, 就是根据所能掌握的各种材料, 对古籍进行校对整理的工作, 校勘在于忠实地还原。本文在简述古籍校勘的目的的同时, 还讨论了古籍校对的方法。 关键词 古籍整理 目的 方法
理校法正如陈垣先生所云, 须通识为之” “ 。 《韩非子・难一》 臣闻之: : 矜伪不长, 盖虚不久。 俞樾曰: 常人所及,
都是博极群书的学者通人, 惟有不断提高自身学问, 才能 《战国策・赵策》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 太后盛气而揖之。 家, 王念孙 《读书杂志》 “触詟” “触龙言” 其根据有 认为 应作 , (1) 胜任校勘这一工作。 《史记・赵世家》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2) 作 ; 《太平御览・ ( 人事部》 引此策正作 “左师触龙言愿见” 3) ; 《汉书古今人表》 ( “左师触龙” 4) ; 姚宏注云:一本无言字” 说明姚宏本原有言 ( “ , 字; 5) ( 《荀子・议兵》 注曰: 战国策》 《 赵有左师触龙。王念孙 还认为 “揖” 字不通, 因为下文说触龙 “入而徐趋” 说明这时他 , 尚未进来, 太后无从揖之。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
(王) 先慎曰: 干道本脱” 字, 处” 顾广圻曰: “今本有 ‘处’ 《韩诗》 亦作文王, “维此王季” 既作 “维此文王” 则 , “比于文
所谓 “效玺而请” 谓收百官之玺, 者, 效之大国而请大国发也, 勘二法, 死校、 活校; 梁启超校勘五法; 陈垣校勘四法。 以陈氏 故下文云 “效玺则名卑” ……效玺非请兵, 也, 浅人不得其解, 四法最为精密, 今依陈氏主张, 分述如下: 于 “请” 下增入 “兵” 殊失本旨。……下文 字, “救小未必有实, (一) 对校法
参考文献: [1]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2]陈广忠, 徐志林, 王军等. 古典文献学. 合肥: 黄山书社, 2006. [3]俞樾, 刘师培补. 古书疑义举例. 北京: 中华书局, 1954. [4]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5] 张舜徽.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一、 古籍存在种种错讹 古书传至今日, 或多或少存在着些错讹。这些错讹的形 成, 有自然因素, 古书行世既久, 经年累月, 文字残损漫漶, 难 以识读, 导致错误。也有人为因素, 抄书时手不应心, 抄了错 字; 刻书时排错了字的位置; 坊间只为谋利粗制滥造; 校勘人 员妄逞己见, 改是为非; 有意造成错误……等等。 古书的错讹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 即文字错误 讹, 《韩非子・难二》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 : “ 请徙子家 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 ” “且婴家贫……” (王) 先慎曰: “且” “臣” 当作 。 《韩非子・难三》 今有功者必赏, : 赏者不得君。顾广圻 曰: 得” “德” “ 当作 。 (二) 指漏掉了文字 脱, 《韩非子・难二》 且蹇叔处干而干亡, : 处秦而秦亡。 字, 依上文当有。今据补。 ” 昔日晋文公慕于齐女而忘归, 咎犯极谏, 故使得反晋国。 (同上) (王) 先慎曰: 干道本无 “得” 卢文弨云:得” 字, “ 字脱, 一本 有。今据补。 (三) 指多出了文字 衍, 《管子・君臣上篇》 “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 : 财。 俞樾按: 是” ” “ 字衍文,非兹” “非是” 有 “ 即 , “兹” 不必更有 “是” 字。 《韩非子・五蠹》 今人臣之言衡者, : “ 皆曰: 不事大则遇 ‘ 敌受祸矣。 事大未必有实, ’ 则举图而委, 效玺而请兵矣。 ” 俞樾云:韩子》 《 原本作 “事大必有实, 则举图而委, 效玺而 请矣。 ” “未” “兵” 字、 字皆衍文也。 言事大必有事大之实, 非空 言事大而已。 “举图而委, 效玺而请” 皆其实也。所谓 , “举图 而委” 谓举地图而委之大国, 者, 故下文云 “献图则地削”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