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养殖概念

合集下载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详解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详解

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详解什么是工厂化养虾呢?依本人所见,工厂化养虾就是利用现代化工业手段,控制池内生态环境,为对虾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长条件,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放养情况下,促进对虾的顺利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具体的讲,就是在具有保温、控光的室内水泥池或塑胶池内,通过太阳能或其它热能把水温控制在养殖生物最适温度;通过充气甚至充氧,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溶解氧,不仅供养殖对象呼吸所需,更可改善池内水质条件;通过适量换水,去除水中有害物质,供应和补充有益物质,保持优良的水质条件;通过化学或生物手段,建立一个优良的生物群落、抑制有害生物,避免严重疾病的发生;以优质的饲料保证对虾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生长和提高抗病力,从而提高对虾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达到优质、高产和高效之目的。

工厂化养虾的优点是产量高、多茬养殖和拓宽上市时间,尤其是疾病容易控制。

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所有的对虾类中南美白对虾是一个最适合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虾种。

在无意外情况下,一般每平方米单茬可产白对虾4-5kg。

精养池塘—般亩产南美白对虾400-600kg。

一、工厂化养虾的基本设施工厂化养虾厂的基本设施有供水和水处理设施、养殖池及保温升温设施、供气增氧及动力设施,在进行封闭循环水养虾时,还应进行废水净化处理。

1、水源和水处理设施有地下咸水资源的地区应尽量采用地下咸水,其最大的优点是病原体少,在对虾白斑病毒病仍很严重的今天,使用地下水具有明显地防病作用,而且设施简单成本较低。

只需打井和建一个贮水池,其容量可是养殖总水体的1-2倍,其作用是暴气氧化水中还原物质并起升温之作用。

某些地区地下咸水的化学成份组成与海水不同,在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虾苗难以成活,需进行化学离子的调整,为此应事先对地下咸水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用海水养虾者海水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和消毒后方可使用,为此在砂质海区可建沙滤井,也可在低潮线附近埋设砂滤管道,砂滤水经管道流至厂区的贮水池或大口井。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程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程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现代化的养殖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水资源来实现高效的养殖生产。

相比传统的开放式养殖方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更高的环境友好性和生产效率。

在这种养殖系统中,水质管理和处理、疾病防控、经济效益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程,包括整个流程的概况以及涉及到的循环水系统、养殖设备和管理措施。

然后,文章将详细探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优势,包括其环境友好性、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减少资源浪费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优势。

接下来,文章将分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主要观点和结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了解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程,明确其优势及挑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阐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概述、优势和挑战,我们将促进该养殖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引。

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流程:2.1 流程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现代化的养殖方式,通过有效管理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实现对养殖过程的控制和监测。

其基本流程包括:水质处理、鱼类生长、废物处理以及系统调节等多个环节,以确保养殖能够持续进行并达到最优的效果。

2.2 循环水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核心是循环水系统。

该系统由进水管道、过滤装置、增氧设备、温度调节器等组成。

首先,经过初步处理的自来水或井水从进水管道注入鱼缸或池塘中,然后通过过滤装置去除悬浮颗粒和杂质。

接下来,增氧设备会将空气注入鱼缸中以提高溶解氧含量。

最后,温度调节器用于维持适宜的水温。

2.3 养殖设备和管理: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使用特定的设备进行鱼类生长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设备包括:充氧设备、投料器、自动喂食器、定时排污装置等。

充氧设备用于提供充足的氧气供给,以满足鱼类的需求。

投料器和自动喂食器能够根据设定的时间和量为养殖物提供适宜的饲料。

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方案

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方案

一、工厂化养殖概况
• 1.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何种水域的传统水产养殖业,都受当地气 候影响。养殖鱼类都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 的变化而变化,使它们的生长受到水温的制约。 养殖对象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其新陈代谢强烈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快速生长、能量转换效率 高的特点,其中温度是最大的限制因子。
四、给排水及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图
五、控温系统
• 加温设备有电热器、锅炉和太阳能集热装 置
• 常使用空调器或锅炉暖气给养鱼车间内的 空气加热以保持温室和水温的恒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六、增氧系统
• 目前使用较多的增氧方式有水车式、推流 吸气式和鼓风曝气式
• 纯氧与富氧能使水体的溶氧达饱和值的几 倍,鱼池可不设繁琐的增氧系统,溶氧可比常 规增氧方式高,有利鱼的生长。因而国外在 温水性鱼类高密度养殖中使用纯氧较普遍 。我国则很少使用,主要是比价高。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概述
工厂化养殖技术
主要内容
概述 第一节工业化养鱼的基本设施 第二节 工业化养鱼基本方法 第三节 流水养鱼实例
概述
• 工厂化养殖是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根据养殖 对象的生长对环境的要求,运用机械、电气、化 学及自动化等现代技术和手段,建立人工小气候 ,调节至养殖对象的最佳生长环境,并根据鱼类 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定量供给鱼类喜食的天然饲 料和配合饲料,促进养殖生物的健康快速生长, 使水产养殖完全走上工厂化生产的道路。
• 要求粒径合适,具有完全的营养价值。
• 2.饵料投喂:大都是采用人工投喂,投放次数如 果只白天喂,一般每天5~6次;若夜里也喂,可 投喂8~12次,每日投饲量占鱼体总重量的6~7% ,具体掌握每次让鱼吃七成饱为准。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要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养殖方式,通过循环利用水体和科学管理方法,可以使养殖过程更加稳定和可控。

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具有节约用水、低排放、高产量等优势,已经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明确文章要探讨的主题和重点。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将详细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概念、原理,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和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会详细解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要点,包括循环水系统设计与运行原理、水质管理与监测控制以及养殖设备与工艺技术。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对该技术的优势进行分析,并讨论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发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包括其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要点解释说明。

通过对该技术的分析和评估,可以深入了解其优势和挑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高人们对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认识和了解,推动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概述:2.1 定义和原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一种使用循环水系统进行养殖的方法。

它通过将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使养殖过程中所需的水量大大减少,同时实现对水质的控制和管理。

这种技术基于生物、机械和化学等原理,通过合理设计和运营循环水系统,确保养殖过程中良好的环境条件,提高生物产量和健康状况。

2.2 发展历史: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不断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最早应用该技术的是淡水鱼类的养殖行业,随后逐渐扩展到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其他水产品的养殖领域。

近年来,由于其对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性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什么是工厂化养虾?从三方面详细介绍工厂化对虾养殖

什么是工厂化养虾?从三方面详细介绍工厂化对虾养殖

什么是工厂化养虾?从三方面详细介绍工厂化对虾养殖什么是工厂化养虾呢?依本人所见,工厂化养虾就是利用现代化工业手段,控制池内生态环境,为对虾创造一个最佳的生存和生长条件,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放养情况下,促进对虾的顺利生长。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具体的讲,就是在具有保温、控光的室内水泥池或塑胶池内,通过太阳能或其它热能把水温控制在养殖生物最适温度;通过充气甚至充氧。

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溶解氧,不仅供养殖对象呼吸所需,更可改善池内水质条件;通过适量换水,去除水中有害物质,供应和补充有益物质,保持优良的水质条件;通过化学或生物手段。

建立一个优良的生物群落、抑制有害生物,避免严重疾病的发生;以优质的饲料保证对虾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生长和提高抗病力,从而提高对虾的成活率和生长率,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

达到优质、高产和高效之目的。

工厂化养虾的优点是产量高、多茬养殖和拓宽上市时间,尤其是疾病容易控制。

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所有的对虾类中南美白对虾是一个最适合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虾种。

在无意外情况下,一般每平方米单茬可产白对虾4-5kg。

精养池塘—般亩产南美白对虾400-600kg。

一、工厂化养虾的基本设施工厂化养虾厂的基本设施有供水和水处理设施、养殖池及保温升温设施、供气增氧及动力设施,在进行封闭循环水养虾时,还应进行废水净化处理。

1 水源和水处理设施有地下咸水资源的地区应尽量采用地下咸水,其最大的优点是病原体少,在对虾白斑病毒病仍很严重的今天,使用地下水具有明显地防病作用,而且设施简单成本较低。

只需打井和建一个贮水池,其容量可是养殖总水体的1-2倍,其作用是暴气氧化水中还原物质并起升温之作用。

某些地区地下咸水的化学成份组成与海水不同,在差别较大的情况下,虾苗难以成活,需进行化学离子的调整,为此应事先对地下咸水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使用海水养虾者海水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和消毒后方可使用,为此在砂质海区可建沙滤井,也可在低潮线附近埋设砂滤管道,砂滤水经管道流至厂区的贮水池或大口井。

第一部分 工厂化养殖概述

第一部分  工厂化养殖概述

第一部分工厂化养殖概述一、定义传统养殖模式的弊端:设施简陋、陈旧;养殖品种单一化;二次污染严重……工厂化的特点:大规模、高产高效、管理系统、技术设备……引出工厂化养殖的定义P1.把养殖与工厂化系统联系起来,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的缺点,是养殖业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课程内容(看目录)1.原理2.构建3.水处理4.养殖技术5.养殖模式三、工厂化养殖形式(一)流水养殖:开放式流水,废水简单处理或不处理。

优点:生产成本低,管理要求低缺点:易受环境影响,耗水量大,污染严重(二)半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换水40%-50%介于流水养殖与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之间。

具有一定的水处理设备,对废水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水尚不能达到标准,需与洁净水源混合后进入养鱼池。

优点:节约水资源,污染程度降低(三)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换水10%很少或基本不换水,排出的水经处理达标后再循环利用。

优点:节水、污染小、高效、高密度养殖、不受地域、气候限制。

举例:传统养殖一亩产出约1000公斤,工厂化养殖产出23000公斤,高达20倍甚至更多。

四、工厂化养殖需要解决的问题1、水处理2、全营养的配合饲料3、养殖品种的选择及疾病的预防五、工厂化养殖发展史(一)国外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原因:优化环境,节约水资源。

技术来源于海洋水族馆技术、高密度网箱养鱼。

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英国、挪威……石斑鱼、鲷类,鲑鳟鱼、鲆蝶类、鲈鱼、条纹鲈、鳗鲡……三个阶段P61、日本60年代利用发电厂温排水养鱼,电场与鱼场同步建设。

2、美国利用冷流水养殖鳟鱼、条纹鲈、黑斑石首鱼……“十大最佳投资项目之一”(股票市场投资、购置不动产业)3、美国“鱼菜共生”,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相结合。

每立方米产罗非鱼50kg,上面种植生菜,一年十茬。

鱼的排泄物为植物提供养分,经植物净化吸收的水可返回鱼缸。

(二)国内发展历程:70年代起步。

最开始从淡水鱼类养殖开始。

效仿日本利用热电厂温排水养殖淡水鱼(罗非、鳗鲡),冷流水养殖虹鳟。

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

工厂化养殖1. 简介工厂化养殖是指将传统的农业养殖方式转变为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

通过借鉴工厂生产线的运作方式,工厂化养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质量和环境问题。

本文将介绍工厂化养殖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并讨论其对农业和环境的影响。

2. 工厂化养殖的特点工厂化养殖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规模化经营工厂化养殖倡导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大规模养殖设施和高效的管理,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大规模养殖设施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养殖更多的动物,从而提高生产能力。

2.2. 专业化管理工厂化养殖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养殖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会对动物的饲养、养殖环境、疾病防控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以确保养殖过程的高效和顺利进行。

2.3. 自动化生产工厂化养殖大量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在饲养、喂养、清洁等方面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

自动化生产能够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养殖成本。

3. 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工厂化养殖相比传统的养殖方式具有以下几个优势:3.1.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能够实现高效的生产效率。

大规模养殖设施和自动化生产能够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并缩短生产周期。

3.2. 降低养殖成本工厂化养殖能够通过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来降低成本。

大规模养殖设施能够减少土地占用和能源消耗,自动化生产减少人力投入,从而有效降低养殖成本。

3.3. 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专业化管理和科学化的养殖方式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工厂化养殖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保障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

4. 工厂化养殖的不足尽管工厂化养殖具有一些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4.1. 环境污染问题大规模养殖设施和高密度养殖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养殖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和甲烷等气体也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影响。

自然养殖与工厂化养殖的生理差异

自然养殖与工厂化养殖的生理差异

自然养殖与工厂化养殖的生理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

生产效率及利润一直是农业行业中的关键问题。

工厂化养殖作为一种高效的养殖方式,可以迅速提高生产率,但与之相对的是,它导致了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废水污染、土壤污染、对动物福利的侵害,并且由于工厂化养殖的生命周期短,长期种植不可避免会对环境造成大量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自然养殖虽然效率低,但是更加环保、更健康、更有益于动物福利。

本文将比较工厂化养殖与自然养殖两种方式的生理差异。

1. 动物数量工厂化养殖通常采用密度极高的养殖方式。

农业养殖工厂的养殖环境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以确保从小到大的高产出率。

但这样操作会使得动物生存环境变得十分拥挤,无法满足动物的生存需求。

一些研究表明,受压制的严重程度可能会使动物产生压力和焦虑,导致免疫系统的减弱,进一步引发各种疾病。

相比之下,自然养殖的动物数量相对较少,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下获得较好的行为和卫生状态。

这种养殖方式中,人们通常遵循"有限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的原则。

延长动物寿命,并愉快的放养供自然环境的滋生。

因此,自然养殖的生态系统管理是其他农业养殖方法的模板与范例。

2. 饲料种类工厂化养殖的主要饲料由人工添加、提高热量的人工饲料构成。

这种食物往往很便宜,但它们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低,并缺少动物对其真正所需的天然成份。

大量的饲料同样会影响到动物的肾脏功能,导致过多蛋白质的撤排出现。

而此类方式容易导致一些常见细菌及疾病的出现, 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

自然养殖则更注重动物的天然食物。

人们选择更天然的饲料,如谷物、天然草、特殊豆类等,以保证动物健康和活力。

自然养殖的方式同样可以减少疾病和腐烂的风险,使动物更加健康成长,也因为天然养殖的方式使得其肉质更健康,自然的养殖方式使得产品有高附加值的效果,受到了越多的市场关注。

3. 饲料添加物在工厂化养殖中,消防包含大量添加剂,如激素和抗生素,被用于增加动物的生产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厂化养鱼概述
(一)工厂化养鱼的定义
工厂化养鱼是集土建工程、机械电子、仪表仪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等现代科技于一体,在半封闭或全封闭条件下,对养殖生产全过程的水质、水流、水温、投饵、排污、疾病预防、水处理、循环使用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的一种养殖模式。

同时,对养殖鱼类的生长过程进行全面自动监控,使其能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自始至终维持最佳生理、生态条件,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营养合理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内外环境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模式。

一个完整工厂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生物学技术两大体系。

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二、发展历程:
1 工厂化养殖的发展
世界工厂化养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它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内陆海洋水族馆技术、自动化水族箱技术和流水高密度养殖技术。

世界工业化养鱼历史仅30多年,发展较快,根据发展进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工业化养鱼。

该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活鱼生产开始以工业化的模式有计划地重复批量生产,采用了控温流水,集约化高密度,增氧技术等,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

虽然节省了土地,但耗水量较高。

第二阶段为工业化养鱼。

该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了机械过滤、生物包净水设施,纯氧、富氧、臭氧设施,热泵控温装置,自动排污、自动应答投饵等设备进行高密度养鱼,每单产达100~150kg/m3,养殖1kg鱼耗水0.2t[2],已属于低排放的“循环经济”范畴。

第三阶段为现代化养鱼。

该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养鱼中引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膜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世界前沿高新技术成果,完善了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警卫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养殖软件,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单产达200~500kg/m3,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无废生产及“零”排放标准,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进入了“知识经济”范畴。

日本的工厂化养鱼业很发达,尤其对真鲷、牙鲆等品种的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日益成熟、产量稳定、效益显著。

日本从60年代初开始利用发电厂温排水养鱼,现已有40多家电场和养鱼场同步建设。

日本有许多现代化养鱼工厂既是生产厂,又是旅游点和娱乐场,内设水族馆、观鱼池、钓鱼池、游泳池等多项功能齐全的娱乐设施,情景别致独特,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

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

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
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2]。

2001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海水工厂化内循环养殖的技术研究,系统中采用了高效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臭氧消毒、温度调控等先进技术,养鱼水面1700m2,水深0.8m,循环量为680m3/h,每2h循环一次,设计产量40kg/m3[3]。

2000年建成的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了目前国内外领先水平,而且规模最大,达16000m2养殖水面,建立了高效内循环养殖系统,总循环量为7040m3/h,养殖水体12800m3,每110min可循环一次,平均产量为30kg/m2。

1.5 我国的淡水工厂化养鱼是从70年代开始起步的,主要是热电厂温排水养殖淡水鱼,冷流水养虹鳟,现在全国已有热电厂温排水养鱼工厂109家,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1家。

目前全国最大的淡水封闭式养鱼工厂要数中原油田的养鱼工厂。

1.6 我国的海水工厂化育苗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但大规模研究和生产还是70年代末至今进行的。

经过近40年的努力奋战,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全国进行了30多种的鱼类育苗,象真鲷、黑鲷、牙鲆、河豚、大黄鱼等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单位年育苗产量超过百万尾,技术已达到日本的先进水平。

五条先进的工厂化育苗设备分别在营口、北戴河、青岛、东山、大亚湾引进,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现代化进程。

鲍鱼和海参的工厂化育苗技术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7 我国的海水工厂化养鱼,尤其是陆地的工厂化养殖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少数发电厂用温排水养过真鲷、牙鲆、河豚等少数鱼类,从80年代末才开始有一些地区由完全的海上捕捞作业方式开始向陆上养殖过渡(捕捞产量越来越低,无法维持生计),建立陆地养殖场,开始大规模养殖海水鱼,这一热潮很快在我国山东半岛的荣成市沿海出现,并迅速发展。

1.8 我国目前北方现行的工厂化养鱼设施设备相当简陋,只有一般的提水动力设备、充气泵、沉淀池、重力式无伐过滤池、调温池、养鱼车间、开放式流水管伐等。

前无严密的水处理设施,后无废水处理设备而直接排放入海。

养殖工艺也只有简单的调温、饲料加工、人工投料、一般性的观察和检测,大部分是靠人工手动操作,处于一种普通流水和温流水养鱼的一种过渡形式,属于工厂化养鱼的初级阶段。

这种养殖方式的产量低(单位水体产量10-15公斤/平方米.年)、耗能大、效率低,与先进国家技术密集型的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相比,无论在设备、工艺、产量(达40-100公斤/平方米.年)和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内陆工厂化养殖主要品种为鳗鱼、中华鳖、鲟鱼、鲑鳟等;海水工厂化主要养殖品种为鲆鱼、石斑鱼、鲍鱼及对虾、扇贝、海带、紫菜、蟹类的工厂化育苗等。

工厂化养殖方式大体上可分为流水养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和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三种形式。

流水养殖全过程均实现开放式流水,用过的水一般不再回收处理,流水交换量为每天6—15次;半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对养殖用水不是完全开放,而是对部分养殖废水经过沉淀、过滤、消毒等简单处理后再流回养殖池重复使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方式养殖用水经沉淀、过滤、去除水溶性有害物、消毒后,根据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要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的新鲜水,再重新输送到养殖池中,反复循环利用。

整个装置除水处理系统外,还附有水质滥测、自动或半自动控制仪器等。

传统的养殖弊端(让学生总结)
(二)工厂化养鱼的优点
近年来,自然经济鱼类资源衰减,我国水产养殖业由捕捞型向养殖型转变。

由于工厂化养鱼具有占地面积少、劳动生产率高、养殖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养殖用水量少、产品优质健康等特点,发展潜力巨大。

1、节地工厂化养鱼为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方式,比传统的池塘养殖放养密度高几十倍,因此在获得相同的养殖产量时,所占土地面积大减少。

2、节水工厂化养鱼用水循环水使用,系统换水率只有5%~15%,据研究平均生产每公斤鱼用水量300 L。

3、可控程度高工厂化养鱼水质、水温都在全人工控制下,为养殖鱼类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

4、单位面积水体产量高传统得池塘养鱼每亩(按水深2米来算)产量一般1000公斤左右,配备增氧机械精养鱼塘年产量一般也就2000公斤。

而工厂化养殖同样面积水产出约23000公斤,是传统产出的20多倍,甚至更多。

5、保护环境,废物废水排放量少。

一般都有废物废水处理和集中回收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4、我国工厂化养鱼概况(面临问题有哪些?)
目前国内的工厂化养鱼发展并不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