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诺贝尔化学奖

合集下载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2015诺贝尔奖简介

2015诺贝尔奖简介

2015-10-16 2015年诺贝尔奖简介日期:2015年10月16日目录一、诺贝尔奖简介........................................... - 2 -二、诺贝奖奖项及其得主..................................... - 2 -1.生理学或医学奖..................................................... - 2 -2、物理学奖........................................................... - 4 -3、化学奖............................................................. - 5 -4、文学奖............................................................. - 6 -5、和平奖............................................................. - 7 -6、经济学奖........................................................... - 7 -一、诺贝尔奖简介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

10月5日至12日,2015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陆续揭晓。

二、诺贝奖奖项及其得主1.生理学或医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5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5日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爱尔兰学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和中国学者屠呦呦三位学者获奖。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dna修复机制的阐明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dna修复机制的阐明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dna修复机制的阐明文章标题: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DNA修复机制的阐明1. 介绍在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奖典礼上,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托马斯·林德哈斯特和保罗·莫杰里奇以及阿齐齐·塞克隆德“因他们对DNA 修复的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共同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对他们在DNA修复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认可,对于我们深入了解DNA修复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DNA修复机制的重要性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维持生命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但是,DNA在细胞分裂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会受到损伤,如何及时有效地修复DNA损伤对细胞的生存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

DNA修复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3. DNA修复的基本原理DNA修复是一种复杂、精细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基本的修复机制: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双链断裂修复等。

错配修复是指在DNA复制过程中对不匹配的碱基进行修复,碱基切除修复是指通过酶的作用将受损的碱基切除并替换成正常的碱基,双链断裂修复则是针对DNA双链断裂进行的修复过程。

这些修复机制相互配合,保证了细胞DNA 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林德哈斯特和莫杰里奇的突破性研究林德哈斯特和莫杰里奇的研究在DNA修复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们发现了细胞中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基本酶系统,并阐明了这一机制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基础。

这一发现填补了DNA修复研究的空白,为我们深入理解DNA双链断裂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5. 阿齐齐·塞克隆德的贡献与此阿齐齐·塞克隆德也在DNA修复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研究揭示了细胞中锌指蛋白对DNA修复的调控机制,揭开了DNA修复领域新的一章。

6.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对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的介绍,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到DNA修复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在生物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2015,“调控蛋白水解酶研究及其应用”成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此次获奖者分别是加拿大籍的保罗A米勒博士(Paul A. Miler),英国籍的坎贝尔T金斯基博士(Colman T. Stein)和瑞典籍的埃里希博尔兹博士(Eric B. Bowman)。

他们三位荣膺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基于“调控蛋白水解酶研究及其应用”取得了杰出成就。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是诺贝尔奖系列奖项中的一项,由诺贝尔委员会每年颁发。

这项奖项主要用来鼓励化学领域、生命科学与化学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发现以及研究成就。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也曾获得这项奖项,其中包括1912年的威廉装特兰克(William Crookes)、1923年的豪勒曼爵士(Fritz Haber)、1929年的山桐子(Richard Willstater)、1932年的玛丽玛斯(Marie Curie)等。

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保罗A米勒博士、坎贝尔T金斯基博士、埃里希博尔兹博士曾长期从事蛋白酶研究,他们在揭示蛋白质水解酶(proteolytic enzyme)的来源、特性和功能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蛋白酶是有机体细胞内对有机物质进行消化和代谢的重要酶,对医学和生物工程学等领域有重要作用。

此外,这三位学者还提出了新的理论,揭示了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

这三位著名学者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为代谢调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医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从而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调控生物体内有机分子的代谢过程。

2015年以来,保罗A米勒博士、坎贝尔T金斯基博士和埃里希博尔兹博士的调控蛋白水解酶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这项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等领域,并被引用了数百次。

此次获奖表明了诺贝尔把重要的重点放在了调控蛋白水解酶研究及其应用,并认为这是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重要手段,从而推动了科学发展前进。

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2015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6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69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68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2015诺贝尔化学奖

2015诺贝尔化学奖

Tomas Lindahl托马斯·林达尔
1938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1967年获瑞典卡罗琳学
院博士学位,挪威科学和文学研究院成员。 科学界曾一直认为DNA是一种稳定的分子,直到上世纪 70年代,林达尔的研究才打破这一设想。由于认定DNA的衰 变速度与人类生命的衰亡进程并不一致,林达尔通过研究发
2015诺贝尔化学奖
—— DNA的修复
10月7日,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 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化 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 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克和拥有美国、 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 尔,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修复自身DNA的 机制,为创新癌症治疗手段提供了广阔 前景。
杀死细菌,但如果替换为可见蓝光,则细菌可复活。1976
年,桑贾尔成功鉴定出光修复酶(photolyase),到1983 年,他又进一步鉴定出暗修复系统(UvrA、UvrB和UvrC
蛋白),并阐明了DNA损伤修复机制。原来紫外线照射可
使相邻两个碱基TT自身共价相连形成二聚体,而这些修复 蛋白可精确识别损伤部位,切除TT前后各几个核苷酸,总
Aziz Sancar阿齐兹·桑贾尔
1946年出生于土耳其,1977年获伊斯坦布尔 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现任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生物化学教授。桑
贾尔绘制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机制,展现出细胞如 何修复紫外线对DNA造成的损伤。
Aziz Sancar阿齐兹·桑贾尔
人们很早就发现一种现象,用一定剂量紫外线照射可
这几十亿次的复制之后早就应该错得没边儿了,何况细胞 还在每天承受活性分子和辐射带来的损伤。但是我们大部 分人都活得还挺好,基因也没有变成一堆乱码。这一神奇 的成就是怎么实现的呢?答案是,我们体内有一群蛋白质 专门负责看管DNA。它们持续不断地校对基因组,发现 损伤就立刻着手修复。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 就是发现这一修复机制的化学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神奇的DNA修复术

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神奇的DNA修复术

解读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神奇的DNA修复术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阿齐兹·桑贾尔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关于DNA修复这个问题,是人类自己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从地球上有生命开始,遗传信息是生命传宗接代、进化的重要基础。

数亿年来,遗传信息不断与地球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受到各种外界干扰,但仍然能够保持完整,这才有了我们今天修复DNA、保障遗传信息传递的研究。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德里奇以及土耳其裔美国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他们在DNA修复机制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贡献。

复杂的人体系统来自精子与卵子各23条染色体的结合,这是一个正常人类遗传物质的原始基础。

从最早的复制开始,一个星期后DNA 的总长度可接近300米。

如果数十亿细胞同时分裂,那么DNA总长度可以一直延伸到太阳背后并环绕250次。

无论你的遗传物质如何复制,那最新的副本都接近最原始的序列。

从化学的角度看,这应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所有的化学过程都可能发生随机误差,但事实上我们的遗传物质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的DNA之所以有着如此精确的复制精度,关键在于大量蛋白质监控的修复机制。

一群监视复制过程的蛋白质不断校对基因组,在发生损害时及时进行修复。

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就在分子水平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工作解释了活细胞的遗传物质传递功能,为几种遗传病提供了研究方向。

20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就开始思考DNA稳定复制的问题,有研究指出遗传信息有一个代数限制,突变不可避免。

托马斯-林达尔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简单的实验证明,DNA 确实存在比较缓慢的衰减现象,每一天都有潜在的破坏性伤害出现,因此托马斯-林达尔提出DNA必须有分子修复能力,将这些缺陷自我修复。

我们知道DNA遗传序列中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四种碱基,胞嘧啶容易失去氨基,因此可导致遗传信息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精卵继续分裂图
人的DNA的总长度此时已接近300米。现在(在细胞进
行了数十万亿次分裂后)人类的 DNA 的长度已经可以在地 球和太阳之间往返250次了。尽管人体的遗传物质进行了很 多次复制,但最新一次复制的产物仍几乎和最初受精卵中的 版本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生物分子的伟大之处,因为从化学的角度来说, 这本应该是不可能的。任何化学过程都很容易出现随机错误。
Thank you!
需的遗传物质就已经齐备了。如果从这最初的细胞中取出 DNA分子,并把它
们排成一线,那大概会有2米长。
当受精卵继续分裂时 , DNA 分子会进行复制, 子细胞也会得到一整套完 整的染色体。之后,细胞 会再次分裂,一周后,受 精 卵 就 分 裂 成 了 128 个 细 胞,每一个细胞都有自己 的一套遗传物质。
另外,人类的 DNA 每天还要受到有害辐射和活性分子的攻
击。实际上,从化学角度来说,早在人类发育成胎儿之前, 人就应该变成乱成一锅粥了。
生命在延续,所以DNA必须可修复
我们的 DNA之所以能年复一年地保持完整,归功于一系 列分子修复机制的存在:众多蛋白质监控着基因们。它们持 续地校对着基因组,并对任何已发生的损伤进行修复。
特殊的酶来去除DNA损伤
糖基化酶是DNA修复过程中的第一步,这种酶很类似他1974年发现的 那个细菌的酶。
阿齐兹· 桑贾尔:研究细胞如何修复紫外线损伤
对于托马斯· 林达尔而言,关键的一点是意识到了DNA不可避免地会发 生变化,哪怕是当分子位于细胞的保护性环境中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
早已知道DNA会因环境因素如UV辐射而受到损伤。而多数细胞用于修复
2015 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
姓名: 学号:
诺贝尔化学奖
• 诺贝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奖是诺贝尔奖的一个奖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 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每年于12月10日,即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颁发。诺贝尔化学奖是为了表彰前 一年中在化学领域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
第29位出生于瑞典的
诺贝尔奖得主。
保罗· 莫德里克(Paul Modrich)
保 罗 ·莫 德 里 克
1946 年 出 生 , 1973 年 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美国杜克大学詹 姆斯 · B· 杜克生物化学
教授,霍华德 · 休斯医
学研究所研究员。
阿齐兹· 桑贾尔(Aziz Sancar)
紫外线伤害的机制“核苷酸切除修复”,是被阿齐兹· 桑贾尔阐明的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细菌有两套修复紫外线损伤的机制:一条系统是依赖
光的作用的“光修复”,需要光解酶;另一个系统则可以在暗处发挥作用。
阿齐兹· 桑贾尔在耶鲁大学的新同事们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开始就开 始研究暗修复系统,研究对象是三个对紫外线敏感的细菌突变系,这三个
典科学家托马斯· 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 莫德里克和拥 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 桑贾尔,以表彰他们 在基因修复机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三位获奖者将分享 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的奖金。
托马斯· 林达尔(Tomas Lindahl)
托马斯· 林达尔
1938年出生于瑞典斯
德哥尔摩,1967年获 瑞典卡罗琳学院博士 学位,挪威科学和文 学研究院成员。他是
细菌系中分别有不同的基因发生了突变,分别被称为uvrA、uvrB与uvrC
保罗· 莫德里奇:解释“DNA错配修复”
和托马斯· 林达尔、阿齐兹· 桑贾尔一样,保罗· 莫德里奇也研究了
人类版本的修复系统。今天我们知道,在人类基因组复制时产生的 所有错误中,只有千分之一逃过了错配修复的法眼。但是,在人类
阿齐兹· 桑贾尔1946 年出生于土耳其,1977 年获伊斯坦布尔大学博 士学位,2005年入选美
国国家科学院,现任美
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 山分校生物化学教授。 他是第 2 位土耳其出生 的诺贝尔奖得主。
是什么在修复人类的DNA
来自精子的 23条染色体和来自卵子的 23条染色体结合,决定了人的基础 。它们一同构成了人的基因组的最初版本。在精子卵子相遇时,构成人体所
错配修复中,我们仍然不能确切地知道怎么判断哪条链是原本的链。
DNA 甲基化在我们的基因组中有与微生物中不同的功能,所以,一 定是什么别的东西在掌管究竟应该修复哪条链——这个东西是什么还
有待查明。
总结
除了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DNA错配修复这三种,还有其他多 种机制维护着我们的DNA。每天,它们修复几千起因为日照、吸烟或其他遗 传毒性物质导致的DNA损伤;它们不断抵抗着DNA的自发改变。而且,每一 次细胞分裂,错配修复都会纠正几千个错配。没有这些修复机制,我们的基 因组将会崩溃。其中哪怕只有一个机制失灵了,遗传信息就会很快改变,致 癌风险也会增加。事实上,在很多类癌症中,就是上述一到多个修复体系, 被部分地或者全部地被关闭了。这使得癌细胞的DNA变得不稳定,这也是癌 细胞经常突变且能够抵抗化疗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 2015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进行的些基础研究不仅加深了我们 对于自身运转方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继续研发可以拯救生命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